打造环融水县城旅游发展聚集带,构建融水县全域旅游发展驱动核

蚂蜂窝

融水苗族自治县借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契机,紧紧围绕构建融水县城全域旅游发展核,成功打造多个网红景区景点,传承发扬多项苗族非遗文化,做大做强百种民俗节庆,通过电商带活多样农林产业,妥善安置多个搬迁扶贫村寨,解决众多贫困人口就业,形成了环融水县城旅游发展聚集带,实现了生态保护+景区带动+文化传承+搬迁扶贫+电商植入+节庆演艺+城乡共建的多重融合发展,探索出了多种可推广、可借鉴的融水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一、双龙沟景区——创新“生态引领,龙头带动,旅游扶贫”发展新模式,打造融水旅游龙头,带动旅游大发展。


(一)坚持生态引领,打造融水旅游核心吸引物


双龙沟景区内拥有5000多亩茂密的原始森林,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未开发前,这里仅仅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的水源林保护区。景区通过成立广西融水双龙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新国村古选屯集体林地,把双龙沟景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一流,自然景色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民族风情突出、服务管理完善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景区还通过开发策划高空滑索、玻璃栈道、帐篷酒店、悬崖酒店等多个网红景点和引爆项目,迅速拉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融水最核心的旅游景区和桂西北最大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景区。


(二)发挥龙头效益,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大发展


双龙沟景区已经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务、养生休疗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和融水旅游龙头景区。景区建成后积极发挥旅游龙头辐射作用,带动县城北环方圆2公里的9家农家乐聚集式发展,接待能力达1000人以上,逐步形成了融水县城北集休闲、观光、康养、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带和乡村旅游产业新区。据统计,以双龙沟景区为核心的融水县城北旅游带目前已吸纳贫困户136人就业,其中女性53人,“五保户”1人,残疾2人,苗侗壮等少数民族76人,约占55%,一部份古选屯村民应聘到景区成为安保员、服务员、保洁员、水电工等,人均收入达到2600元/月,当地居民收入得到较大提升。


(三)结合旅游扶贫,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由双龙沟景区牵头成立旅游观光合作社,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合作社方式,吸收25户农户的土地入股,总面积120亩。合作社承诺三年内每亩土地收益不低于1200元/亩,多出收益再按股份分成。另有一部份村民主动对接服务游客、承包景区商铺,从中受益。景区通过各种模式发展,整合资金750多万元投入旅游扶贫,带动68户贫困户243人实现脱贫。


二、梦呜苗寨景区——通过“生态搬迁、异地扶贫、文化传承”,再造一个原乡苗寨景区


(一)通过生态搬迁、异地扶贫,实现农民身份的五个转变,带动农民就业脱贫


梦鸣苗寨以生态搬迁的方式,从大山里整体搬出苗寨木楼,在景区内还原了近百栋原生态纯木结构吊脚楼,形成景区独特的苗寨景观。随着木楼一同搬出的苗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景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工程维护、绿化保洁、田园管理和民俗表演等工作岗位,还以“微田园+微市场+微作坊”模式,让他们保持原有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自己当老板经营农家乐及民宿等,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自产自销非遗手工艺品、农耕产品。同时景区还成立旅游观光合作社,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发展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解除了搬迁户的后顾之忧,促使搬迁农民实现“景区员工”、“合作社社员”、“文化演艺演员”、“农家乐或民宿老板”、“景区股东”的五大身份转变,打造异地扶贫、共荣共生的新局面,最终实现搬得出、住得下、稳就业、能脱贫的目标,是融水乃至全国“旅游+扶贫”成功典范。

 

(二)打造大型苗族文化实景演出《苗魅》,实现文化产业扶贫,苗族文化就地传承发展。


梦呜苗寨景区结合苗寨人民天生能歌善舞的天赋,通过聘请柳州市艺术剧团的导演对农户进行整合培训,耗资3000万,打造大型苗族文化实景演出《苗魅》,实现苗族文化的就地传承发展。整台演出时长为75分钟,参演人员多达150多名,主要由当地贫困户构成和一些景区里的职工构成。他们“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是融水又一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旅游脱贫目标的生动实践和有效尝试。这台演出也成为四方宾朋了解融水民族文化的一个新窗口,更是融水旅游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三、老君洞景区——通过招商引资,多元业态植入,让缺乏吸引力的传统景区获得重生,绽放活力


老君洞是融州古八景之首,曾经为一处兵工厂,因年久失修,洞内许多奇观严重受损,设施陈旧,景区发展缺少吸引力,难以为继。融水通过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引进苏盟集团,结合老君洞洞内景观,融入汉元素,打造融水夜间旅游新亮点——宋城。同时丰富老君洞景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637精品民宿酒店”、“猫吧特色餐厅”及“稻天下餐厅”等特色服务设施,植入多元体验业态,策划悬崖秋千、玻璃观光平台等特色体验类旅游项目,重新引爆景区发展,让老君洞景区重获新生,绽放活力。


四、苗家小镇——实践“旅游+扶贫,文化+扶贫,景区+扶贫”多种扶贫模式,让扶贫安置点变为景区,实现搬迁扶贫安置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安置点位于融水县城城南区,紧邻国家4A级景区——老君洞。小镇占地230亩,拥有住房32栋,总建筑面积20.26万平方米,共安置建档贫困人口1668户7697人。安置点配套设施完善,有广场、卫生服务站、学校等设施,目前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全部搬迁入住。“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县党委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首要考虑的问题。为解决移民后续就业难题,县党委政府提出依托旅游产业和地理优势,将扶贫安置点直接变为景区的开发思路,利用小镇临街面配套建设总面积2.6万平方米,共计15栋商业楼打造民族特色街区,将商铺租赁所得资金划归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旅游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让搬迁群众在家就近就业,留住乡愁。


苗家小镇建成至今,通过各个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共同努力,多方融合,逐渐实践“旅游+扶贫,文化+扶贫,景区+扶贫”多种扶贫创新模式。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稳定就业,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一)“非遗+扶贫”模式,让非遗变为贫困户的谋生技能。


目前广西融水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孵化中心已入驻苗家小镇,“孵化中心”是国家人社部第64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的头号工程,也是广西首个非遗传承的培育基地。目前已聚集了区内工艺美术大师传统工艺技艺培训、研学,传统工艺师徒制传承,传统工艺产品创意设计,传统工艺产品展销,传统工艺人才输出基地与平台等多个功能。“孵化中心”计划利用3年时间,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户、乡村旅游区及其周边的旅馆、客栈、民宿、农家乐的经营者、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创新青年、村两委干部、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进行培训,力争培育出乡村振兴需要的新型传统工艺人才和新型文旅职业人才。通过发展“微工厂”和“匠人村”不断与旅游相融合,拓宽发展渠道,到达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绣娘+扶贫”模式,让传统苗家工艺变为特色产业。


2019年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入驻苗家小镇。“彩云苗艺”是融水继承和发扬苗族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为了弘扬苗族传统刺绣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关爱留守妇女儿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彩云苗艺”积极引导贫困户留守妇女参与苗绣制作,以公司为平台,以旅游为载体,大力发展民族刺绣工艺,“彩云苗艺”的刺绣已成为旅游伴手礼首选之物。在公司的带动下,一大批贫困留守妇女获得了就业机会,也帮助了一大批的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彩云苗艺”入驻苗家小镇目的是让更多贫困妇女在家就业,通过景区辐射带动,让更多贫困家庭走向稳定脱贫之路。


(三)“景区+扶贫”模式,景区为贫困户提供多样就业机会


苗家小镇位于城南旅游发展片区的核心地段,周边紧邻老君洞景区、天目地学文旅项目、苗韵迷城、1637商业街、印象苗都商业街等旅游集聚地,在旅游发展上具有广阔的前景。一大批旅游项目的落地实施,给贫困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党委政府计划在城南旅游片区形成规模以后,逐渐加大贫困户的旅游培训力度和创造更多旅游就业机会,让贫困能够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通过旅游企业招聘就业和自主就业,使更多的“贫困户”转变为“致富户”,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奔向小康的致富之路。


五、七彩农庄——实践“生态农场+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模式,积极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以文创形式将农副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助力脱贫。


(一)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农场助力农户脱贫


七彩农庄通过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农户出土地、出劳务建农场,以农场搭建旅游扶贫平台,形成“生态农场+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公司以每年每亩租金500元的价格,整合流转46户农户土地205亩,连片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水果种植家庭生态农场。农场还通过对30名贫困群众进行培训后,安排在农场内从事建筑施工和果树、花卉种植、管理,还有的从事农场餐饮后勤服务,月均收入最少2000元,最多的有3000元,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农场自2015年9月营业以来,先后承接市、县各类农业科技和乡村旅游现场培训会30多次,培训人次近1500人;接待县内外游客近15万多人,加上产出的12亩铁皮石斛销售,收入达8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近100个,带动37户贫困户脱贫。


(二)转变发展模式,建设文创产品加工基地,以文创形式将农副产品转化成为旅游商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


七彩农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将原先的单纯的农产品石斛通过加工再包装,以文创形式将其转变成为旅游商品,打造石斛特色菜、石斛茶、石斛酒、石斛礼品等多样的衍生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建设石斛文创产品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建设旅游扶贫超市,拓展农户旅游商品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生产、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使农庄得发展,农民获收益。


(三)积极迎合旅游市场需求,创新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服务。


七彩农庄积极迎合旅游市场需求,打造融水七彩农场房车营地,目前主要有房车14辆,以及庭院式房车和开发式房车两种类型,能满足不同游客对于房车住宿的需求。同时七彩农庄打造特色泡泡屋等住宿设施,满足周末家庭亲子出游住宿的需求。农庄通过创新旅游产品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逐步从一个种植农场变为一个集生态观光、乡村休闲、特色农业、文创基地等于一体的高质量乡村旅游区。


六、电商扶贫——搭建电商平台,将电商植入所有景区、乡村旅游区,助推脱贫攻坚


(一)做大做强电商平台,助力苗乡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融水县注册物流快递公司27家,万村千乡农资店390家,乐村淘网店150家,同时建成了65家村邮乐购网店。在县城建成了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扶贫O2O体验馆、城南游客中心旅游电商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广大老百姓提供便捷的电商物流服务,包括品牌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电商培训、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快递代收发、代购代销、电商业务咨询等。融水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为契机,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给旅游精准扶贫带来的重大机遇,探索推进旅游电商精准扶贫工作的新路径、新模式。2018年以来,融水农产品旅游电商中心签约总金额达2.3亿元,直接带动13500多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100多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涌现出了贝江村、秋野家山珍、灵睿生态农业等旅游电商领军品牌。


(二)旅游搭台,电商植入,唱活经济发展好戏


融水县政府依托2017年第十七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推出的“我为家乡代言融水电商大赛,将扶贫产品和旅游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尝试。


2018年融水县政府依托电商进农村政策,创建了融水旅游扶贫APP系统,遴选优势农产品,开展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建设,孵化出一批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大了电商销售与旅游扶贫的合作深度。游客通过融水旅游扶贫APP系统,可以详细了解融水的特色旅游产品,并通过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在网站进行订购。


2019年,融水被中国扶贫网确定为“旅游+消费扶贫”项目在广西的第一个试点。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计划在融水铺设100台便民扶贫自动售货机,建设网上扶贫专馆,设置10个扶贫实体门店。该项目落地有望带动融水县农业和文旅产品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


(三)依托大数据,出台新举措,智慧旅游与电商完美融合


融水县大力推进智慧旅游项目,总投资680万元的大数据中心、网站、APP、智慧旅游系统等子项目建成后,将使融水县现有的5个4A级景区和7个3A级景区通过大数据网络融为一体,一键购票、一键导游、人脸识别检票、景区游客监控、旅游商品购买等旅游服务和效率将得到质的提升,同时为游客提供“一部手机游遍大苗山”的便捷旅游服务和体验。


七、苗韵迷城——推动大型文旅综合体建设,打造融水文旅新标杆,实现景城共建


苗韵迷城按照国家A级景区进行规划,布局有“商业、娱乐、度假”等五大功能区,景区目标是打造成为集苗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商业区、演艺中心、主题酒店、风味美食、文创街区、休闲假度为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景区采用原生态文化输出+吸纳前沿科技双轨并行的旅游模式,构建苗文化对外窗口和新技术展示平台的旅游格局,建设以生态资源与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主题村落,使游客切身的感受到极具苗族特色的民族习俗。


项目建成后将采用“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模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将芦笙、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并与旅游项目相结合,用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形式产生经济效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八、差异化发展,特色化打造——密集打造环县城4A级景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推陈出新,打造一个,火爆一个,带动一片,形成环县城全域旅游发展核心

融水县旅游积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各个景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集中力量打造一个景区,火爆一个景区,带动周边一片区域旅游快速发展。老君洞景区原来是一个区文保单位性质的景点,因为没有新产品,缺乏新亮点,一直不能吸引游客。景区通过引进苏盟集团,打造“1637精品民宿店”、“猫吧特色餐厅”及“稻天下餐厅”等特色服务设施,策划悬崖秋千、玻璃观光平台等特色体验类旅游项目迅速使景区成为网红景点,游客纷至沓来,带动周边区域旅游发展。双龙沟景区原来是一片原始森林,景区通过打造天空之城,广西首个玻璃桥,丛林飞鼠,玻璃滑道、帐篷酒店等一系列网红景点,迅速提升知名度变为融水最受欢迎的景区,在发展中保护绿水青山,带动周边2公里沿线9家农家乐集聚式发展。梦呜苗寨景区通过生态搬迁,打造民族文化体验园,给游客提供苗乡乡愁记忆。策划苗魅等大型常态化演出、以“微田园+微市场+微作坊”模式,让他们保持原有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实现“景区员工”、合作社社员”、“文化演艺演员”、“农家乐或民宿老板”、“景区股东”的五大身份转变,成为全区“旅游+扶贫”成功典范。民族体育公园景区通过打造芦笙斗马节,民族体育运动赛事等成为广西首个民族体育类4A级景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改变了融水县城旅游环境,目前已经建成了4个AAAA级景区和多家乡村旅游区、农家乐,逐渐形成了环县城的旅游发展聚集带,融水县城游客量从2016年创全域初期增长近4倍达到2019年的880万人次,融水县城旅游建设成效非常显著,核心示范作用明显,已经成为融水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