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
歌仔戏又称“台湾歌仔戏”,广泛流行于台湾各个地区。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回闽南、厦门等地演出,接着霓光班、霓进社接踵而来,轰动一时。
歌仔戏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颇多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剧目除取材于锦歌唱本如《陈三五娘》、《孟姜女》外,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不少剧目,如《薛刚反唐》、《千里送京娘》等。
该剧种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行当由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逐渐吸收了京剧的分行;音乐特点是唱多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其传统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歌仔戏
歌仔戏,台湾第一大戏、全国300多个地方戏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剧种。三百年间,它从海峡的这头唱到那头,其发展史就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早年,歌仔戏以分角演唱的歌仔阵形式在漳州萌芽,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闽南人大量移民至台,漳州的锦歌(说唱)、车鼓弄与采茶仔(歌舞)等亦相继传去。久之,在台湾锦歌“乐社”与“歌仔阵”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地方小戏:先做平地拉场演出,称“落地扫”;进而搬上舞台,曰“歌仔戏”,时值清末。
1928年,台湾“三乐轩”歌仔戏班渡海回闽、寻根认祖,先后在厦门水仙宫妈祖庙、龙海白礁慈济宫公演,大为轰动,出自漳州“锦歌”的台湾歌仔戏唱腔一夜之间传遍了九龙江流域。台湾歌仔戏回到了它的祖籍地,如鱼得水,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剧种。九龙江一带相继成立了200多个歌仔戏“子弟班”。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歌仔戏霓光班与漳州改良戏新春班联合,共渡难关。以两种声腔共同发源地的芗江和成团地点芗城为标志,取名“芗剧”。霓光班擅长演唱七字调系列唱腔名闻台湾。新春班以唱杂碎调系列唱腔著称闽南。漳台强强联手,使两者从单一声腔发展为两腔并存、互为交融的音乐体系,使唱、念、坐、打的表演体系日臻完美。诗曰:漳州锦歌分两腔,台湾铿来漳州锵。“歌仔”“改良”成芗剧,芗歌芗曲更铿锵。芗剧正如清代京剧的徽汉合流、皮黄交融一样,标志一个新的剧种跃上历史新阶梯,同时,更是开创了建国后海峡两岸文化合作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