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华沙

作者:渔宝宝 显示图片

 
波兰首都华沙(Warsaw)这座世界历史名城始建于公元13世纪,15世纪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历来都是波兰最大的城市。华沙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著名的华沙公约就是在此签订。在一战二战时期一度被占领,并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不过经过战后几十年的修复已经成为了一座美丽的城市。
今天的华沙市依然保持着老城和新城的布局。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宏伟的宫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样的城堡、箭楼等,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青铜雕像为华沙的城徽图案。
  


当飞机抵临华沙上空,凭窗俯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华沙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条条大街绿茵葱葱,绿草坪和小花坛星罗棋布,整个城市掩映在绿荫花海之中,人均绿地面积遥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萨斯基公园因园中的旧王宫萨斯基宫而得名。萨斯基公园拥有宽广的草坪和五彩缤纷的鲜花,因而总是能吸引大批游客驻足休息。 


 


 


华沙无名烈士墓始建于1925年。二战期间被摧毁,现在只重建了无名烈士墓碑的一部分。这里有士兵始终守护着长明火,还有一块卧碑,镌刻着波兰军队曾经战斗过的时间和地点,四周的铜鼎内存放着战斗地点带回来的泥土。无名烈士墓是波兰举行各种节庆、纪念仪式的重要场所。按照波兰外交礼仪规定,外国重要代表团来访或驻波兰使节到任,均要向无名烈士墓敬献鲜花。 


 


 


无名烈士墓的前面就是胜利广场,又称毕苏斯基广场,是华沙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是以波兰民族英雄约瑟夫毕苏斯基的名字命名的,也是波兰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 


 


 


 


街的对面是于1901年开张的布里斯托尔(Bristol)酒店,100多年来多次改变用途,如今还是华沙最好的酒店之一,酒店的客房有不同的装修风格。整幢大楼釆用新文艺复兴式样,是华沙最出色并结合了历史和当代豪华氛围的地标建筑。 


 


 


 


 


华沙新世界大街,又称克拉科夫大街,走在大街上肖邦的音乐就随风而来,瞬间觉得这音乐拉近了我们与这城的距离。克拉科夫大街两侧建筑都很有特色,被评为世界最漂亮的十大街道之一哦。 


 


华沙总统府(Pałac Prezydencki) 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818年。建筑前矗立着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雕像。 


 


 


在总统府大门右侧的墙上,有三块纪念碑,其中一块是波兰前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大理石纪念碑。他是在2010年4月10日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他夫人在内的97人遇难。 


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雕像(1798~1855)。密茨凯维奇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波兰亡国的时代,他除了作诗,还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了波兰复国运动之中。得到了中国文豪鲁迅的高度评价:“他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 


这是一座为纪念耶稣母亲玛丽亚和父亲约瑟夫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建于1761年至1783年期间。教堂在二战期间只受到了轻微程度的损坏,仍保存着18世纪的原貌,是华沙新古典主义外观特征最强的教堂。 


 


 


 


1683年创建的圣母玛丽亚雕像,圣母双手抱着圣婴,双双顶着金色的皇冠,圣母流露慈辉。这也是在波兰大动乱中未被波及的塑迹。 


 


 


浅色淡雅的圣安娜教堂和教堂的钟楼分立着,由圣安娜公主和她的儿子博莱斯瓦夫四世在1454年建立的教堂仅剩现存的哥德式圣坛部分是最早的建筑。这个教堂的另一个名字叫“大学教堂”,是华沙的大学生举行婚礼的首选教堂,据说在这里结下的婚姻特别美满。


 


 


 


华沙城堡广场(Castle Square)又称扎姆克约广场 (Plac Zamkowy),是位于老城区南端一个略呈三角型的大型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近30米高的花岗石圆柱,顶端有一座手持十字架的雕像,是于1644年为纪念把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的奇格蒙特三世(Sigismund)而兴建的。  


 


 


 


 


华沙王宫(Royal Castle in Warsaw),这个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的雄伟建筑群是在13—14世纪由杨·玛佐维耶茨基公爵建造的,它占地21580平方米,平面呈五边形,有大小房间3O0个。内有庭院,外有花园,环境优美,精巧别致,富丽堂皇。1596年波兰首都由克拉科夫迁到华沙后,城堡进一步扩展,成为历代君王居住之地。 


王宫在1944年被纳粹德国炸毁。1971年又按原样重建。这个红色建筑群现在成为博物馆对外开放,收藏了许多波兰历任王朝统治者的珍贵宝物,王宫画廊里陈列的全部是波兰历史上较有名画家所描绘的波兰史画。华沙王宫是波兰千年历史传统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兴衰史的见证者。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纪念柱上整个奇格蒙特三世的雕像被炸了下来。被炸成多截的石头圆柱,现在静静的躺在王宫外墙下,无声的诉说着经历的苦难。 


 


老城区位于维斯瓦河西岸,中世纪巍峨壮观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集中在这里,四周环绕着采用红砖砌成的13世纪的内墙和14世纪的外墙,四角有高耸的古式城堡。 


 


从城堡广场顺着街道往西北方向走,不远就会来到这个红砖构成的半圆形的防御塔楼,当地人都叫它巴巴坎。这座建筑是1548年由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师设计的。塔楼的顶部装饰有文艺复兴样式的矮护墙,塔楼与城墙相连,城门外有一道护城河和吊桥。 


华沙老城在二战时几乎被摧毁殆尽,战后华沙人民自发按照原有的古城风貌进行重建,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欣赏它的精美与风情。老城中有众多著名景点,自由闲逛其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华沙这座饱经苦难但又生生不息的城市精髓。


华沙老城后来作为特例于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样,也对欧洲的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华沙人是坚强的,在短短五年内把一个炸成平地的华沙,又以魔法速度还原了一模一样的的华沙,这里离不开民族团结的精神。如今华沙尖塔林立和错落有致的建筑,正冲击着现代人对华沙的感知。华沙人又是让人敬畏的,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哺育了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这样世界级的人物。  


 


佛里塔大街的这栋三层小楼,门和墙上都挂有铜制的牌子,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1867~1934)的出生地。现在故居己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这座粉红色墙面的教堂,叫格雷斯圣殿教堂,又称耶稣会教堂。这座教堂是波兰国王奇格蒙特三世为耶稣教徒修建的,建于1609年,由建筑师杨·弗兰克维兹设计完成,属于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这座教堂的大门非常特别,门上面有3个天使铜雕像,被人们称为“天使之门”。 


和耶稣会教堂并排着的是圣约翰大教堂。波兰是个天主教国家,有许多教堂,其中圣约翰教堂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初建于13至14世纪。整个建筑红砖外墙、阶梯式的屋顶。入口处西侧有波兰第一任总统等名人的墓碑和石棺。几个世纪以来,圣约翰教堂一直是波兰的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 


 


 


 


 



华沙老城的集市广场是全华沙最美丽宜人的地方,这里曾是旧华沙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周边复建的建筑,从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到新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都有,记录了过去几个世纪华沙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波兰语中华沙为华尔沙娃,传说一对叫华尔西和沙娃的男女恋人,他们冲破重重阻挠,最终结为夫妻。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华沙,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 


集市广场的这座美人鱼雕像建造于1885年,上身为裸体妙龄女郎,下身为美丽的鲤鱼尾。美人鱼右手持剑,左手执盾牌,腾跃在汹涌的波涛之上,美人鱼面目清秀端庄并略带威严。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众所皆知,华沙美人鱼的故事也是十分感人。华沙有许多传说,都跟美人鱼有关。 


 


广场四周建筑里都是书店、餐馆和土特产等各种各样的小店,真让人有点目不暇接。广场上也非常热闹,到处是露天的咖啡吧、画摊和卖纪念品的小铺。闲逛之余不要忘了顺便品尝一下地道的波兰特色美食噢。 


 


华沙人均年收入大概是6000兹罗提,相当于一万二千元人民币,福利待遇跟欧洲其他国家大致一样,因为波兰属于东欧国家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并且地大人稀,所以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安逸。 


 


 


华沙历史博物馆建于1936年,通过历史照片、绘画、电影等资料展现华沙历史。进入博物馆首先有15分钟的黑白影片,记载华沙历史的繁荣、建筑、文化,以及当初被称为中欧巴黎的盛况,还有华沙在战争中的毁坏以及城市重建的过程。华沙曾有85%的建筑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今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战后重建。 


 


 


博物馆的这座美人鱼雕像使用青铜雕塑而成。在维斯瓦河畔还有一座建于1937年的美人鱼雕像,是波兰著名雕刻家尼茨霍娃女士雕塑的。据说它是以波兰女英雄什塔海尔斯卡为原型创作,塑造了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美人鱼雕像是华沙的城徽,是华沙的骄傲。 


 


 


见到我国驻波兰大使馆,倍感亲切。围墙上面有好多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宣传画。 


 


华沙科学文化宫 (Palac Kultury I Nauki)是波兰境内最高的建筑物,也是首都华沙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于1955年,高度230米。因为这是当年苏联送给波兰的礼物,所以整体风格与华沙市中心格格不入,而且波兰人也都不喜欢这座建筑,认为这是苏联统治的象征。 


2011年11月完成修建的华沙国家体育场位于维斯瓦河河畔,其前身为十周年纪念体育场。是专门为欧锦赛准备的体育场馆,拥有58500个座位,最多可容纳7万名观众。 


 


 


 


 


晚上在华沙住宿的酒店(Hotel Lord)。 


 


美丽的维斯瓦河由南向北静静地从城市中间流过,把华沙一分为二,沿河两岸树木葱郁,碧草如茵。河的西岸是华沙古城,东岸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古代城市的风格和现代城市的特色在华沙融为一体。 


 


 


 


华沙市内建有14所高等院校,十九世纪建立的华沙大学以藏书丰富著称。华沙大学是波兰最大的公立大学,也是欧洲著名大学。华沙大学有五位杰出的校友获得诺贝尔奖。音乐家肖邦也在华沙大学就读。二战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对老城主要街道、重要建筑都做了测绘记录,将图纸资料藏入山洞,这些宝贵资料为战后重建华沙老城起了重要作用。 


 


 



 


 


 


 


 


 


 


 


波兰国家科学院(Staszic Palace)。科学院前面广场上是华沙另一个地标——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理论的发明者哥白尼(1473-1543)。哥白尼经过长达30年的天文观测和研究,创立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并撰写了《天体运行论》,从而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揭穿宗教神学伪造的谎言,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高耸的巴洛克式双塔的圣十字教堂,正对着华沙大学主校园,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风格,建于1679-1696年。二战时曾在此举行反纳粹起义,战斗持续14天,教堂在战火中被毁,战后重建。教堂中埋葬有波兰钢琴家肖邦的心脏和获诺贝尔奖的小说家莱蒙特的心脏。



 


 


 


圣十字大教堂门口正面,是一个背着十字架、手指前方的耶稣雕像。教堂免费参观。 



肖邦——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10年出生于华沙附近的小村庄。肖邦在二十岁的时因为波兰的政治局势不稳而移居法国巴黎,三十九岁那一年因肺炎在巴黎过世。因为思念家乡,写下十一首《波兰舞曲》,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在临终前叮嘱友人将他离开波兰时带着的波兰泥土撒在巴黎的墓地,后来他的妹妹将其心脏悄悄移走,送回故乡华沙,放在圣十字教堂内的一根石柱里。二战中,德军轰炸华沙,波兰义军赶在德国攻入前挖走肖邦的心脏,直到战爭结束重建教堂,才重新安放好肖邦的心脏。 


 


 


 


 


 


维吉特古教堂在华沙大学的北侧附近,建于18世纪,是一座后巴洛克式的建筑。当时还是学生的肖邦就在这个教堂的礼拜日弥撒时担任过风琴手。在维吉特古教堂的旁边,有一座坐着沉思的人物雕像,他是波兰社会主义时期该国教会的最高领袖史蒂芬·韦辛斯基大主教。



 


 


 


 


 


 


 


中午在服务区品尝了一下不同产地的麦当劳,好好吃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