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山西之五台佛光寺——年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大型唐代木建筑

作者:ww9981 显示图片



亚州佛光——@五台  佛光寺






       @山西  @五台山  佛光寺位于@山西  省@五台  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30公里。因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  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  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东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  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  学者的断言:在@中国  大地上已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  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  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  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唐武宗@会昌  五年(公元845年)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京都  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





       佛光寺由此上坡前行





       佛光寺通往大路的山路






        路边的野花






       路边山坡上的墓塔






       佛光寺山门






       山门天王殿合一





        天王殿内的二金刚力士壁画,俗称哼哈二将,民国时期绘制的。






       伽蓝殿

       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





       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代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  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  五年(公元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国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





        爬上这个陡台阶就是东大殿






       全寺有院落@三重  ,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





       栏杆侧面





        东大殿殿前

       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  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





      东大殿模型 





       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四间),单檐庑殿顶。







       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       殿身四周檐柱侧角、升起明显,柱身采用支柱造.柱头卷刹和缓。前檐明间五间装板门,两梢间及山面后部一间设直棂窗。


 






       殿内柱网设置采用宋《营造法式》称之为“金箱斗底槽”的形式。金柱将殿内空间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金柱所围空间为“内槽”,内槽四周金柱与檐柱之间 的空间称为“外槽”。内柱柱础石素平无饰,檐柱柱础石雕有宝装莲辦。柱间用阑额相互联系,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无普柏枋.







       东大殿模型侧视





        梁思成先生说此殿“斗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东大殿侧面






       外檐柱头形式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偷心造。

 





 

       佛光寺东大殿 柱头铺作侧剖图




        补间斗栱为五铺作双抄无昂,斗栱硕壮宏伟。

       注意没有栌斗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补间斗栱示意图       东大殿用一朵補间斗拱,形制结构采用五铺作双偷心造,批竹形耍头与令栱相交,跳头用翼型横栱。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内檐转角偷心造斗栱示意图

       转角斗拱里转五跳,角华栱三跳,昂尾作卷头出两跳,共计出五跳上承大角梁,全部为偷心做法。





      柱头斗栱侧视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梁栿与斗栱结构示意图       梁栿伸入斗栱后延长伸出檐外制成华栱,由此成为斗栱的结构性构件和斗栱的组成部分。这种结构方式是原始撑檐结构方式的延续。于唐代,它成为昂出现以前的主要结构方式,此法使柱,梁,斗栱在檐部形成“组合式”结构。东大殿虽是唐代较早的用昂结构,但仍采用了梁栿伸出檐外做二跳华栱的结构方式。


 





       柱头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偷心造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无华头子       华头子是早期木结构建筑斗栱组合中常见的一种构件。此构件用于昂下,与昂斜切,与斗口处略出头后做成卷瓣,身后做华栱,故名华头子。它的使用起于北宋 。东大寺建于唐代,华头子尚未出现,故下昂斜切在斗上。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杀斜尾栱       华栱上与下昂斜切,在昂身下形成一块楔形构件,用以承垫斜置的昂身。其构件形象表现为华栱外跳将卷头斜杀,故称“杀斜尾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里转第四跳华栱栱头隐刻,在外与昂身斜切,四椽栿(明栿)背上华栱在外与平棊斜切(隐刻卷头)为这种形象的栱最早的表现。 





       斗栱侧视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柱头斗栱型翼形耍头       东大殿双下昂上与令栱相交的是翼型耍头







       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






       飞扬的檐角 硕大的斗栱





      转角铺作正视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叉手位置示意图       脊椽下施替木,小斗,令栱,两侧设叉手于令栱下闭合,替木下小斗坐在叉手之上。


 





 

       @五台  佛光寺东大殿 叉手示意图       此为典型唐代建筑金脊部的结构,叉手设于令栱两侧,下端相触开卯口托住令栱。


       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  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门内侧有佛光寺四绝之一的唐代题记。






       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





       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转角立柱  覆盆莲瓣柱础 






       一佛(释迦摩尼)二弟子(迦叶阿难)二协侍@菩萨  二供养@菩萨  ,塑像明显带有唐风色彩。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未装护栏之前)

      五间佛坛上自左至右共塑造了五铺塑像,主尊分别为文殊@菩萨  (最左)、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弥勒  佛和普贤@菩萨  (最右)。





       唐代彩塑





       东大殿外槽





       供养@菩萨  半跪,手托供品。





        供养@菩萨  半跪在莲座上





        文殊@菩萨  

        左右站立两胁侍@菩萨  ,前有牵狮于阗王和双手合十的童子。





       阿弥陀佛

       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六角须弥座上,左右共站立四胁侍@菩萨  ,前有两供养@菩萨  。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弟子阿难和胁侍@菩萨  





       @弥勒  佛

       同阿弥陀佛一样,同样是四胁侍@菩萨  二供养@菩萨  ,不同的是@弥勒  佛为倚坐。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  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背,象尾有牵象童子。左有一胁侍@菩萨  站立,右有一倚坐的韦陀护法和双手合十的童子。佛坛最左和最右两端各塑一护法金刚。





       佛坛局部  






       其中,释迦牟尼怫、@弥勒  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及胁侍@菩萨  、金刚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03米不等。






       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33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更加写实。






       五百罗汉局部






       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东大殿后面岩石  滕折带






       滕折带简介






       东大殿内栱眼壁中的西方三圣壁画局部





       西方三圣之观世音@菩萨  





        西方三圣之阿弥陀佛





       西方三圣之大势至@菩萨  





        东大殿佛座壁画 毗沙门天王





        东大殿栱眼壁画 诸@菩萨  众





        诸@菩萨  众 局部





        诸@菩萨  众 局部





        诸@菩萨  众 局部





        诸@菩萨  众 局部





        诸@菩萨  众 局部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  ,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东大殿殿内补间铺作

       斗栱之间的栱眼壁绘满了壁画





       栱眼壁壁画局部





        壁画局部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






       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顶。





       文殊殿侧面





       文殊殿悬鱼





       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






        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  。前有自左而右为佛陀波利、善财童子、牵@狮子  的于阗王和圣老人。







       可惜自2009年南禅寺佛像被盗后为防盗在佛坛外装有防盗网,有碍于礼佛,也不美观。






       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壁画局部





       壁画局部





 

       伏虎罗汉

       唐幢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公元857年),轮廓秀美,雕工精致。





       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





       束腰刻有@狮子  

       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造,总高 4.9米。





       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

      东大殿祖师塔旁围墙边还有一石幢,年代不祥。





       墓塔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  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






        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  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





       底层六角形心室内两尊塑像,貌似真身泥塑。





     上下层均单檐,面西开券门,其余五面素墙。塔身无纪年碑刻,梁思成先生根据形制判断为北魏时期所建。

 

     佛光寺“四绝”:

     唐代建筑 

    木构建筑堪称杰作,斗栱雄大,出檐深远,柱子粗壮,屋顶举折平缓,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唐代雕塑

        殿内泥塑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绝无“千人一面”之嫌。  

     唐代壁画

        淳古笔法彰显唐韵,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  ,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人物衣带飘动,典型的唐画风韵。

     唐代题记

        题记记录千年史实,除殿内梁下有唐人墨迹外,大门的背后和大门门框立枋上也有唐以来有具体年号的的墨迹多处,未题年月的唐、五代、金以及明、清题记数十处,内容均为游佛光寺的留笔。这些题记墨迹清晰,有极高的观赏和记事价值。

 

       佛光寺规模虽然不大,但东大殿和文殊殿的气势还是蛮震撼人的,不愧为@亚洲  佛光,值得一游。门票不贵15元,要去的同学趁早去,去的话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游览时间,佛光寺位于外@五台  ,地处偏僻,下午4点后没有路过长途车,只能打黑的到@五台  县城,价格较贵,或在当地投宿农家旅社。

2、由于防盗,东大殿和文殊殿没人参观时会上锁,但可通知管理员开门参观。

3、同样为了防盗,东大殿和文殊殿殿内不允许照相。



       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四宝





        建筑年代最早的木建筑——南禅寺大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木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






       @龙泉  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唐文宗大和五年,即公元831年)







        @中国  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  宗”的庵院——@天台  庵(唐末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