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我在做什么,请点击: @http://www.mafengwo.cn/i/10471162.html
想知道我要去哪儿,请点击: @http://www.mafengwo.cn/i/10471430.html
大巴从成县出发,开始向北。绵延的群山仍是满目葱绿,植被渐渐变得低矮,红棕、青褐色的岩层更多地裸露在外,偶见一片小小的金色麦田。我还在心里抱怨大巴没有走高速而走省道,在山路上蜿蜒前行,却因没有隧道,一路通透,成塔的砖块、成堆的圆木、成排的蜂箱倏然闪过,多了分生活气息,急躁的情绪也就默然平静了。
西和的街道谈不上太多特别之处,宽阔且干净是有,棚户与新楼并存。倒是这沿着城边缓慢流淌的小河道吸引了我的注意,竟有几只牛在其中自在地吃着草,让人不禁心生欢喜。
安宁祥和的表面下往往隐藏了难以估量的力量,这西和的饮食可就是个极好的例证了。
(1)
杠子面
西和杠子面乃西和县的两大饮食标志之一。所谓杠子面即是人骑在杠子上反复上下压(擀)面,类似广东竹升面的制作方法。杠子压出来的面十分紧实,自然造就了杠子面无可挑剔的劲道口感。
西和县城的杠子面馆遍布街头,有门脸“光明正大”的,也有暗藏在三弯五折的小巷中的,随便走进一家即可品尝。比较遗憾没有亲眼看见杠子面的制作过程,只能点上一碗用口舌之满足弥补眼耳之遗憾。
实话实话,这碗面刚端上来时我有一些小小失落。用筷子搅了搅,发现这不过就是面、蒜苗、辣子的简单组合,与想象中有所差异。尝一筷我忽然明白了,像这样一碗面,又哪里需要太复杂的味道来衬托呢。简单的调味、最劲的面条,满足西北人对面条的口感要求,足矣。
(2)
大锅盔
西和县的又一饮食标志——大锅盔。说起这锅盔,那可真是脸盆般大。图片所展示的是小号,其下所压着的大号是小号的三倍大,直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西和锅盔虽不如新疆的馕耐储存(据老板说锅盔在夏季常温下可放个4~5天),但是质地相对较软,牙口不好的人也能无压力食用。掰开看发现气孔较多,若是放置于汤汁中定能充分吸收。一个大锅盔(小号),一盆牛羊肉汤,一家4口人的午饭也就差不多了吧。
(和我的手比比,你就知道有多大了!)
(3)
猪油饼
由于发现猪油饼的时候已过正午,已没有刚出炉的饼子,稍有遗憾,不过这似乎不太削弱它的滋味。
只需咬上一口,猪油香夹带着芝麻香瞬间蹦出,吃得时候饼渣止不住地往下掉,像极了小时候偷吃威化饼干时的狼狈姿态。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没人在看。几乎可以想象它刚出炉时的那种酥脆难挡。
西和还有一种麻烧饼,不过也是因为太晚已经售罄。你若来西和,可要赶早哦。
(4)
洋芋饺饺
先讲个笑话:
我走进一家早点铺问老板娘:“还有洋芋饺饺吗?”
老板娘说:“有,一块钱一个。”
我心里想这不是就是饺子吗,干脆来五个尝尝吧,但又担心有诈,便问老板娘:“一个多大啊?”
老板娘回答说:“你先来两个吧,不够再加。”
“好。”
……
还好只要了两个,不然我今天一半的胃口都要献给这洋芋饺饺了。端上桌一看,这分明就是柳叶包,吃上两口才发现其大不同。要说用料其实也不复杂,洋芋丝与蒜苗,但是使用的胡麻油给整个饺饺增添了奇香,也不会掩盖洋芋本身的清甜,实在是非常好味的“柳叶包”。若想更接近当地人的味觉体验,不妨往馅儿里加入一勺油辣子,大口咬下。
豆腐包子也是西和早点的头牌之一,值得一试。
(5)
洋芋丸子
这可不是炸洋芋,而是洋芋淀粉搓成的丸子。将洋芋丸子在热水中煮熟,调入油泼辣子,再加上花生碎、香菜等辅料即成。
把丸子、调料在碗中混合均匀,将一颗丸子送至嘴边,轻轻咬下一半,在口中慢慢咀嚼,丸子的表层软糯,内里竟还带有一丝原始洋芋的沙沙的口感,十分奇特。不过丸子并不能入味,一定要记得饱蘸汤汁。
与西和的一面匆匆结束。除了以上介绍的食物外,西和街头也密布擀面皮、凉粉、漏鱼、蜂蜜凉粽子等小吃,若是有幸前来,你定不会空腹而回。
陇南是一个在饮食上相当复杂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其复杂的地形造成的天然阻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建国后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天水、定西同)。八县一区默默满足于各自的不同饮食中,却鲜有关注与传播。此次我选择了最典型的武都、成县、西和三地为大家呈现陇南的饮食,虽不完整,已能窥个大概。其他县的独特饮食,如礼县的热面皮、康县的面节节,只得留到以后有机会再行品尝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羊葱兔豆鱼”,那里是我的第一战线,每天将最先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