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罨画池博物馆留踪之——罨画池公园

作者:寒泉 显示图片



近日因故到崇州市,办完事后,趁暇,再一次来到位于市中心广场旁的罨画池博物馆一游(十多年前,到过罨画池N次),寻找曾经的记忆,感受她新的变化。








罨画,意为彩色的画。罨画池园林始建于唐朝,初名“东亭”,是一座衙署园林。宋时,赵抃在园中开凿罨画池,加之后来苏元老、陆游等文人的经营,罨画池格局大体奠定,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直至明、清都被誉为蜀州胜景。 民国5年(1916年)辟为公园。 1955年 ,改称人民公园。1981年更名为罨画池公园。 罨画池博物馆现存建筑群多为清朝重建,全园由罨画池、陆游祠和州文庙三部分组成,总占地34541平方米,其中水面1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46平方米,全园格局及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少数几处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园林之一。罨画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罨画池公园占地近50亩,其中池面22亩。池周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由于景色别致美丽,成为87版《红楼梦》电影的取景地之一 。 罨画池博物馆全园由罨画池、陆游祠和崇州市文庙三部分组成,以罨画池水面为中心进行布局。










 乘坐公交到中心广场站下,步行100多米,即到了罨画池。公园大门为仿明清建筑 ,一排三间 ,歇山式屋面覆盖 青灰色琉璃瓦。大门上方牌额上题着“罨画池”三个金色大字。朱柱抱联云:“画开胜景,阁梅亭柏共千秋;池结芳邻,文圣诗家同一脉。”文圣,自然是孔子;诗家指的是陆游。因罨画池园与另两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游祠、崇州文庙毗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故有此一楹联。
罨画池门票8元,十分亲民的票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满14岁的儿童免票。













穿过大门,扑入眼帘的是一池绿水,水面近长方,西南角向南端长出的一个短粗尾巴,整个罨画池犹如一个大大的“L”。 水岸以条石砌就,岸边多古木与烟柳 ,古朴典雅的亭台轩榭掩映其中。












西北角水边迎门处立有一通石牌,石碑正面上刻“罨画池”三字,字体与大门匾额一致。 碑背面刻着北宋名臣赵抃的《蜀杨瑜邀游罨画池》诗句:“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水光菱在鉴,岸色锦舒帷。风碎花千动,烟团柳四垂。巧才吟不尽,精笔写徒为。照影摇歌榭,分香上酒巵。主人邀客赏,和气与春期” 诗中明确提到“罨画池”三字,证实罨画池水域,至少在北宋就已存在。















距“罨画池”石碑右边不远处有一座亭子临于池边,名曰  听诗观画亭。南宋诗人陆游在蜀州任两任通判,留下了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优美宛转,人们可在亭子里边赏诗文,边享受如画的罨画池美景,深切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好境界。










越过石碑左侧的小石拱桥,沿着湖北岸的便道缓缓前行数十米,一歇山式卷棚屋顶的亭子,翼然临于水边,此既伴亭(实是半亭,因院墙到池边的距离有限,亭大部分立于水中)。入亭 斜倚着美人靠小憩,观望湖面,景色美不胜收 。







再前行,就来到了湖东北角的月波亭和爽心榭。月波亭为双围柱重檐四角亭。月波亭和爽心榭之间有廊连接。















过了月波亭和爽心榭,就看到了一座三折廊桥。这座廊桥建于清代,由三段构成, 从侧立面看,中间一段高,两边低;从顶平面看,不在一条直线上,故名三曲桥 。整座桥蜿蜒曲折,形态优美,好似中国古典的“梅花三弄”,演奏出跌宕起伏的美妙乐章。87版电影《红楼梦》中司棋大闹内厨房的某些段落便在这桥上拍摄的。













三曲桥是罨画池外池和内池的界桥,将“L”型的罨画池分成了两个部分。桥北外池视线开阔,景致舒朗,大气磅礴 ;桥南内池周有假山环绕,亭台水榭,颇有江南园林之细腻。 内池中放养了一群群的各色锦鲤,引来众多游客观赏和喂食。池面水波荡漾,鱼儿欢快的游动,别有情趣。










内池沿岸分布有较多由钟乳石砌筑而成的假山, 环池步道隐于假山之间 。 小径在假山间弯弯曲曲指向假山的洞穴,洞穴内则需弯腰俯首而行。穿过洞穴却豁然开朗,青翠间朱柱黛瓦的重檐轩榭面水而起,与对面的建筑隔水相望。 这就是内池东岸的水面风来菡萏香,即望月楼,它依墙筑于假山上,分上下两层,由假山踏步可登楼。楼上临池悬匾曰:“水面风来菡萏香”,为赏月、观荷上佳之处。

























内池南岸有一野趣亭,建于假山之上,亭为六柱圆顶,覆盖茅草,别有野趣。87版电影《红楼梦》中,林黛玉曾数次在这里闲坐。如美女穿上古装,在这亭子上留影,应当很有情趣。













内池西岸有一水榭,曰:半潭秋火一房山,榭跨水而筑,与望月楼相向而立,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抬梁式结构,靠水一面有一排美人靠,方便游人观景休息,建筑设计舒适得度。当年,《红楼梦》剧组便在这里砌了假炉灶,装了假风箱、案板、砧板等,做成厨房。在25集《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司棋大闹大观园厨房的场景,便是在此拍摄的。


















半潭秋水一房山 旁边有罨画池的一大看点——“疑无路墙”,这里有两堵S形的云墙犬牙交错而成,弯墙.曲径 成S形,两边夹以花墙,青砖砌墙, 板砖压顶,青瓦拼花,卵石贴面,实是罕见。人们至此,不知者,疑无路,知者转折而过,别有洞天。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韵味。



穿过疑无路墙是問梅山馆,据传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的书房,陆游生平酷爱梅花,他的不少咏梅诗词便作于此馆。





問梅山馆位与西面的琴鹤堂相连,罨画池经清代的修复、增建后逐渐演变为纪念性园林,它的主体建筑便是琴鹤堂。琴鹤堂建于清代,意为“为官清廉之堂”,是整个园林的灵魂。琴鹤堂之名源于北宋时期江原(今崇州)县令赵抃“一琴一鹤”入蜀的典故(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苏东坡有诗赞曰:“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琴鹤堂西端相连的是风送花香入酒卮。风送花香入酒卮建于清代,穿斗式梁架结构。
 琴鹤堂后面是瞑琴待鹤之轩,也建于清代。

以上几座建筑各自又带小院。庭院内以假山、盆景点缀,又有野趣亭、荟萃园、琴鹤桥等,可谓疏密相宜、虚实有序。小径缠绕庭院,步入其中,颇有移步换景之趣。














罨画池外池中有一用土堆积而成的岛屿,罨画亭则傲然立于其上。亭初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元年,为四重檐攒尖木结构方亭,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罨画亭上书对联一副,池开罨画,一壶可醉碧波天;地占芳菲,千载难穷名士笔.罨画,意为色彩艳丽的画,站在亭内,美景尽收眼底,碧波荡漾,绿荫婆娑,所谓“亭立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此亭四面环水,仅一石砌拱桥可达,亭边古柏为明朝时栽植,至今苍翠挺拔,生命常青。
















据了解,罨画池本是平地挖土造湖,当初挖起的土,大部分运走了,少部分堆砌在池边。与罨画亭南面遥遥相对的丈余高小土山,便是唐代挖湖时堆土而成。到清代康熙年间,在小土山上新建一座十分壮观的阁楼,上下两层,六角重檐,十二翘角,九梁十八柱,名“尊经阁”,原为收藏儒家经典的地方。尊经阁是全园的制高点,也洽好是文庙中轴线的延伸部分 。同时州文庙建筑群轴线与陆游祠建筑群在其前的花园相交,让尊经阁也成为了罨画池全园的景观中心。尊经阁上视野极佳,可将罨画池、州文庙、陆游祠景色尽收眼底。



















尊经阁往前是比邻廊 ,这是60年代修建的仿古建筑,长廊南北两端有大小两座敞厅,北为“木樨轩”,南为“暗香亭”,大小不一,但都是十字屋顶,并有长廊相连恰如近邻。得名源自初唐四杰之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继续沿池畔步道缓缓前行,经过听诗观画亭回到大门, 刚好环绕罨画池一周。
漫步在林木丰茂,清静幽雅的罨画池公园 , 或见碧波粼粼泛晶光,或见丝丝杨柳随风舞,或见亭榭相接、云墙环护 ,或见花木掩映、曲径通幽,真是步移景易、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