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无大愿 怎能奢求百福庄严——杭州:永福禅寺之佛意

作者:太阳树 显示图片

从灵隐寺出来继续往上走,一二百米的样子,便是永福寺。虽然两寺相依,但热闹程度不同。一边是烟火袅袅、香客不绝,一边是寂静山水、梵天佛地,稍不留意,人们就会从永福禅寺前面走过去了。因为在通往法云古村的路旁,永福寺在此只有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石碑,上面写着“东晋古刹——永福禅寺”。
在石碑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山门样子的凉亭,但丛林深深,根本看不到寺庙什么一如果不是专心寻来,就不会发现灵隐景区的山林之中还有此秘境。




永福寺就这样,藏在灵隐寺边上,有小隐隐于野的味道。
其实,古往今来,永福寺一直殊异,显得遗世而独立。与灵隐寺的热闹大显相比,永福寺隐匿清幽,独守一方净地,如一位隐僧,出离世间的繁华,抚琴煮茶,打坐参禅。
更有人说,这永福寺里的和尚,是和尚中的文艺青年。善哉,有什么样的寺庙,就有什么样僧众!
所以,永福寺自然少了一份香火,少了往来磕头的信众,却多了一份本真。也是,礼敬诸佛,赞叹如来,佛的本意并非一定要我们烧香,放下名利是非,追求内心的宁静,才是佛教的本质。
永福寺在有意无意间,营造这样的宁静和氛围。
于是,宁静清幽的永福寺,自然吸引了另一批寻访之人。



永福寺的建筑,是2003年重修的,但它绝不同于传统寺庙的古板样式,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林中的生态景观,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永福寺依山而建,山即是寺,寺即是山。
与其说永福寺是寺庙,不如说是一座立体的佛教园林。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般佛教寺院沿中轴线而起的主体建筑,一切设计都为古木古迹让路,佛殿禅院随意错落有致镶嵌在整个山体之中,由一条自上而下的山泉串联着,既有着唐代的建筑风格,又有着江南园林的空间格局。
难怪冯小刚导演为拍电影来此勘景,不禁感叹“这里应该是中国最美的寺庙”。许多媒体,比如旅行指南“孤独星球”也把永福寺,选为到杭州的必游之地。我想,如果不能说永福寺是中国至最,那至少也是中国更美的寺庙之一。




走过永福禅寺的路碑,一对石狮子镇守处,是永福寺第一道山门。虽说是山门,更像一亭阁,四角飞檐,额为“梵天佛地”。进入这里,绿阴袭来,清凉一片,尘念和炽热顿时收敛了几分。
平缓的台阶两旁,草林遍植,树木丛中,是七座一字分列的佛塔。有人说,这小小的佛塔,怎么突然让人有一种日本京都寺庙的感觉了?其实,东晋的永福寺,才是日本近代佛教和寺庙的源头。看来,这永福寺是有来头的!
雨华亭为永福二道山门,“华”即花,雨华就是雨花,雨花纷纷,“梵天佛地”的意境,不言自明。这花雨降的是曼佗罗花雨,佛教认为曼佗罗是非常殊盛的花,因为这花就是适意的意思。匾文“福田花雨”,是清乾隆御笔,更显价值。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经曰,佛为大福田,父母为三界内最胜福田,敬佛、敬法、敬僧及敬俸父母、师长及众生,皆可得福德之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喩。
一座山门之亭阁,让人胜解无穷。


在永福寺第二道山门的雨华亭里,有一幅《南宋皇家园林寺院永福寺全景图》挂在板壁上,喩示这里曾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听起来有点泊来的味道。其实,在后晋吴越时代,这里原称资严寺,北宋时(1008年),皇帝下令,改额为永福寺。当时的达官贵人赵阅道、苏东坡、秦少游等在寺内方丈四壁有留题与竹画。南宋的皇亲国戚也经常在此烧香,宋度宗之母隆国夫人就据永福寺为香火院,并斥资扩建,逝后以寺超然台为葬,寺院特此西移,形成一寺两院。
所以,称永福寺为皇家园林,自然不为过。




就此往前,有一座石拱桥,过了桥便是第三重山门,额书“永福禅寺”。远远望看去,“常住真心”这几个字,好像挂在“永福禅寺”的下面一样,梵黄色照壁上“百福庄严”几个字也逐渐显现。
进入山门,是宽敞的庭院道地,前方矗立一堵青石照壁,弘一体“百福庄严”,特别显目。站在这里,不由自主,回望山门,隶书“钱塘第一福地”跃入眼帘。称此为“钱塘第一福地”,当然与宋度宗之母烧香及葬于此有关。因为第一之称谓,只有皇家才有资格。
“庄严百福”,让我沉思良久。“大愿悉成满,百福自庄严” ,都说庄严佛地,由思起相,相相庄严,比如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身相的圆满,是由佛陀成就无量功德所显现的。佛经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也可名“百福庄严”。






永福禅寺,自东晋慧理禅师开山至今,1600多年间香火不断传承。走在永福寺,于山水自然和佛殿之间,时时处处,感觉一种说不出来的氛围,这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这是一个充满禅意地方,这是一个佛意无穷的地方。
山水和寺庙,能有佛禅之意,必有历史和文化沉淀。说到永福禅寺的过去和今天 ,我们绕不过一位传奇名僧,他就是明末清初,永福禅寺里的东皋心越禅师。
这位禅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是永福寺的一个传奇。清康熙初年,心越驻锡永福寺六年,广会文人墨客,以诗、书、画、印、琴技艺,广传天下。后来,他东渡扶桑,弘扬佛法,传播书画篆刻艺术,兴琴道,成为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划时代的重要人物,被日本奉为“篆刻之父”、“近代琴学之祖”和佛教曹洞宗寿昌派开山鼻祖。
东皋心越禅师到日本后,永福寺也就人走茶凉,随后渐废。所以,我们入山门看到的七塔,有日本京都寺庙的感觉,当然与此渊源有关。




永福禅寺占地三百余亩,建筑群落依山而起,从进山门庭院照壁的“庄严百福”开始,从山下往山上走去,分别为普圆净院、福泉茶院、迦陵讲院、资岩慧院、古香禅院等五个开放院落。



其实,普圆净院还是在山脚。永福禅寺在吴越国时期又名普圆寺。现在该院落主殿为观音宝殿,殿内供奉木刻千手观音圣像,表净土法门,故名普圆净院。
我在中午的阳光下,走到普圆净院的门前,进门左手是香樟,右手是红栎,中间是几株红枫,黛瓦黄墙飞檐斗拱,将殿堂掩映其中。心越大师的“云深处”几个字,让书法之盲的我辩认好久。
普圆净院里的一切,显得如此的清净、透明和敞亮。说句不雅的话,从厕所往窗外张望,也是芭蕉掩窗,一切如净,让人充满喜欢心。







时近中午,热辣辣的阳光当头照下来。从普圆净院的后边,绕过茶园,就是永福茶院了。山径曲折,自然清凉,穿越小门,拾级而上,一座石木混构、古色生香的建筑已在眼前。
永福寺旧有金沙、银沙二个泉眼,在明代,寺内就建有福泉亭。如今,茶院沿用了“福泉”古名,寓福于茶。在这里,以茶会友、与佛结缘,品茗论道,顿悟人生。









走到这里,怕热和懒惰的我,不想挪动了。一个上午,爬飞来峰,登灵隐寺,到此已经倦了累了。于是,看茶,点了一份素餐,坐在这里,先解渴后充饥。
清风吹来,炎热立马消退。鸽子和松鼠也来凑我的热闹,与我同吃瓜子和花生。众生平等,能在此清凉世界,共度时光,不仅是缘分,更是人生一大福乐之事。













就这样喝茶喝到午后,喝到太阳偏西,才想起还有一个俗世人间,我还要赶回城里,还要避交通的晚高峰,不得不先下山了。其实,我的永福寺之行,才刚刚开始,山上的迦陵讲院、资岩慧院、古香禅院等丛林深处,等待我前去。但继续上山,再下山,没有半天时间不行。
都说人生不可太满,也许留一份遗憾和念想,也好。
我知道,前方有太多的未知,在感召我:迦陵讲院里的梵籁堂,有一只西方极乐世界迦陵频伽神鸟,在等我;资岩慧院,光明畅达,大雄宝殿里,释迦牟尼佛及迦叶、阿难二尊者,等着我礼敬;院前有湖山一览处,可远眺一泓西湖之水,还有湖对面红尘中高楼林立的杭州闹市区;古香禅院里藏经阁,上奉乾隆版龙藏一套,并供有海内罕见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一尊,为永福寺镇寺之宝。
一切,暂且留下,留待下一次我的诚心到来。



其实,灵隐景区有很多寺庙,号称小西天那边就有天竺三寺,永福寺这边还有韬光寺、中印禅寺、法华寺;还有一个杭州佛学院。也许寺庙,并不是禅的出生地;众生的生活,才是佛和禅的修炼场。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能解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不说别的,到达永福禅寺,也有多条门路,比如从灵隐这边的北高峰下来,从山顶也可以进入永福禅寺。
佛理深深,法门领进门。在这个众生界,大部分的佛禅之理,都来自红尘中的每一个特殊时刻,都来自于俗世众生的每一个顿悟。或在磨练中,或在困境里,或在无路可走之时,或在死而复生之后……佛都是从人中修成的!
只是,这些佛理,这些禅理,读懂不易,做到更难。



离开之时,走过永福禅寺的山门,匾额“不二法门”,一幅对联呈现眼前:凡事知足皆常乐 ,世情放下是永福。这也许是永福禅寺,留给我的临别赠言。都说佛法有八万四千,但能使人立地成佛的只有一,这一就是“不二法门”,比如“凡事知足皆常乐,世情放下是永福”,只是在于众生的悟与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