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个书袋先:关于随州,可能有些朋友还不太了解。
作为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有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横跨鄂豫两省的桐柏山,成为中国南北界河淮河的发源地。
相传又是神农耕耨之乡,又称“神农故里”。
讲了这些还是懵懂吧,最后寄出杀手锏——“曾候乙编钟”,那不知道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个名字叫“乙”的姬姓贵族,尽管在当年只是一个不入史籍的小封建主,但他的墓地所出土的文物却还是震惊了全世界(由此可以想见那些大诸候国的盛况)。
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其间为丘陵坡地。两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就是随枣走廊了。
无论是商代,还是周代,它是通往南土的首选路径、军事关系的重要屏障。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汉东之国,随为大”。博物馆外立面造型和湖北省博简直如出一辙,不能太像了。
主展馆就是擂鼓墩古墓群的出土文物了,其中又以曾侯乙墓的最为珍贵。
我们都知道曾侯乙墓,其实在距曾侯乙墓约500米的地方, 还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初步查明为24座,出土文物200余件,主要是铜器、仿铜陶礼器和兵器, 尤以青铜剑为最多。据考证,这座墓群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公族墓,即古文献所说的“族坟墓”。所以会看到其他展厅里面也有和曾侯乙墓一模一样的物件,都是几号墓来标明以作区分。
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称“楚王熊章镈钟”。腔体呈扁椭圆形,与其他64枚钟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钟口平整。钟体顶部为蟠龙式复式钮,由上下2对蟠龙对称组成,上面1对蟠龙形状较小,引颈对衔,下面1对蟠龙形体较大,回首卷尾,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钲部两侧以浅浮雕龙纹为衬,每一部分铸有5个圆泡形饰,圆泡凸面上亦浮雕龙纹。
钲间铸有31字铭文:“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大意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楚惠王在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在西阳遥祭他,并为他铸造了这件镈钟,以供其永享。
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阖闾和其胞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大获全胜,最后攻破楚国的都城郢。破城之时,楚昭王逃走,奔至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楚昭王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随国,吴王阖闾随后率兵而至。随侯紧闭城门,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吴王阖闾在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随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你还是早点把楚王交出来,让我杀掉他。随侯坚决不肯,说:“随国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没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楚昭王由此逃过一劫,心中充满了对随侯的无尽感激。随后楚国援军秦军赶到,大败吴军,夫概见大势已去,撤兵归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郢都回到吴国。楚昭王回国复位,下令楚、随世代钟友好,不相攻伐。
鹿角立鹤,简称鹿鹤。
鹿是一种长寿的仙兽,据古书记载: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为玄鹿。更因为鹿和“福禄寿”的“禄”同音同声,所以有富贵之象征。故此器寓意“吉祥长寿”。造型优美,形态美观,风格独特,是青铜器中的艺术精品。“鹿角立鹤”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随州火车站的地标建筑形象就是它,火车站坐落的那条大道也叫鹿鹤大道。
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曾侯乙这个小封国竟然也是九鼎八簋,“礼崩乐坏”说的就是这种行为了。
尊盘——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个人觉得和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云纹铜禁不相上下。
《噩侯铜方罍》 西周早期(建议结合CCTV《国家宝藏》里湖南博物馆的皿方罍介绍)
铜罍是大型盛酒器,存世数量少,方罍更属珍稀礼器。此罍盖呈庑殿形,捉手为双鸟首。口沿饰夔纹,肩部饰夔龙纹、涡纹并接铸一立体吐舌兽首,侧面接铸兽首衔环耳,扉棱做凤鸟形。盖面、腹部的主体纹饰为兽面纹,细致的眉毛、高浮雕耳廓均较罕见。圈足饰一首双身龙纹,系表现龙的正面和两个侧面。此罍一方面用细致的兽面纹辅以夸张的扉棱和辅助纹饰尽显张扬,另一方面兽面纹省略了两侧身躯,整器没有地纹,将西周铜礼器的简约风和南方的浪漫气质融为一体,堪称佳作。圈足下拴有一铃,体现了礼与音相和的思想。盖内有七字铭文“噩侯作厥宝尊彝”。
土四耳方座簋兽面扉棱尊
器身有四道对称的钩形扉棱,前、后扉棱中各有一卷鼻象首。口沿饰蕉叶状倒立龙纹,腹部饰兽面纹,兽面鼓目卷角,圈足饰相向卷曲的龙纹。无怪乎随枣走廊又叫青铜走廊了!
一只双目如炬的小鸟儿,原为权杖的权柄。
一只萌萌哒的三国魏晋小陶狗。
博物馆看完出来,就是曾侯乙墓了,原本博物馆西门不行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曾侯乙墓的,因为正在修缮,只得绕行约2公里的距离,在擂鼓墩社区的空军修理厂内,中间路过随州植物园。(实话说植物园太破了,感觉就是一个种满了植物的所在,杂乱无章,毫无美感)
曾侯乙墓旁边停放着一辆废弃的战车,那个长的应该是炮筒,与修缮一新的曾侯乙墓围墙格格不入,比起曾侯乙焕然一新的面貌,这个近代的反而更有年代感。
墓不大,无墓道,南北向,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此曾国与史书中的姬姓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以上博物馆内的宝贝全都是出土于此。
真的很小很小,就是一个墓坑的遗址,在博物馆内就有一比一的还原。十来分钟就逛完了,门票40,坑得一B,还有一个纪录片,另收费10元,不过也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表现了。
外面是还在生产的修理厂,零星的几个可见的工人,寂静的大院内,工人的劳作声听的很是清晰。墙上的五角星已经褪色,也是代表着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的过去式了。
编钟看完就转到了文峰塔,就只有一个塔了,用围栏围着,围栏上面搭满了晾晒的衣物,周遭有些仿古建筑的商铺,除了我,没有一个游人。
文峰塔,光绪年间所建,7层,正八面体,锥形,酷拟托塔李天王手中的宝塔,塔身用青砖砌成。传说李白漫游云梦,路过随州,有个狂徒轻侮了他,激怒了太白金星,从此随州长人总是中不了状元。后人为了祈求能够中举,特建造了文峰塔,大凡当地的文人考试前都要在此焚香礼拜。
文峰塔就这么个塔,完毕径直奔向随州市文化公园,4A级景区,一个免费的公园,能够做到4A级,足见此公园不一般,公园位于城东新区的中心位置,距随州新火车站和老城区均在一公里左右,以迎宾大道为轴线,北为编钟大道,文化公园以随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主题,以生态和文化景观建设为主线,着力打造以展示神农文化、编钟文化、季梁文化 、隋文化为代表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随州文化大观园。
夜里的文化公园更是五彩缤纷,很是适合夜间前来拍照。
季梁,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周天子虽“三次征伐”被他称为“荆蛮”的楚国皆“结盟而还”。可惜当时的随侯对季梁的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树敌,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
农耕文化坛,纪念神农,建在公园的至高点,是公园标志性文化景观。免费登顶,可将随州新区景色一览无遗。临了,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