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 与徽州(石潭、坡山)的一场如梦之约

作者:explorer 显示图片

        每年的3月,正是江南的油菜花绽放最热烈的时刻,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轮回。2018年的徽州,白墙黛瓦的乡村是否依然沉醉在烟雨朦胧的水墨画里?金黄色的油菜花是否依然绚烂?徽州,你还好吗?
        当看见群主“大师”发出于3月17日赴徽州石潭、坡山的帖子,内心忽然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查了一下日期,发觉与去年到徽州(17年3月18日去加朋、龙川、灵山)的出发日期仅相差1天,我知道这并非是时间长的缘故,而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思念、太久了!
        “油菜花开的季节,我在徽州等你。”这是去年徽州给我们的承诺,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看,她总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一瞬间,她翩眇如画,仿佛就是丹青手下的墨宝;一瞬间,她又婀娜多姿,如同一名江南的多情女子。
        石潭、坡山,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闻所未闻,就连我这个走遍四方的野驴,也只是偶尔在“蚂蜂窝”里看见过一篇石潭的游记,随即便用心记下了,没想到这居然就是我们这次驴行的目的地。然而,坡山是闻所未闻的处女地,足见“大师”神通广大。







        石潭,在出发之前曾经有许多的念想,想起同为徽州的桃花潭;想起诗仙李白。这位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驴友”,把读书、喝酒、行路、写诗作为他的人生追求与奋斗目标,读最多的书、行最远的路、喝最烈的酒、写最好的诗。
        唐朝天宝年间,李白收到原徽州泾县县令汪伦的来信,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当李白千里迢迢来到桃花潭,并未见信中的景色,汪伦于是告诉他说:“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为桃花潭的景色所动,并无责怪之意,欣然旅住数日,离开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由此可见,徽州在古时就因风光秀丽而闻名。
        石潭村位于安徽省歙县霞坑镇的山坳里,坐落于美丽的昌源河之滨,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也不知道谁首先发现了它的美,于是每年春秋两季便有许许多多的文艺青年,他们如候鸟般蜂拥而至,只为赴一场云海和花海的视觉盛宴。
        霞坑镇就在杭徽公路旁,进镇即可见“徽州书画之乡——霞坑”字样的指路牌。因道路狭窄,大客车无法直接到达石潭村,因此从霞坑到达石潭需要换乘小中巴或者私家车。当然路程很短,走路仅需半小时。
        当我们到达石潭村时,正是正午,村口的农家乐已经为我们这些野驴准备了一桌桌丰盛的佳肴,腌肉、土鸡、土豆腐还有鲜笋,30元钱一餐的饭菜居然如此丰盛可口。
        从连接霞石公路的前溪下街继续往前走,走过横亘在华源河上的桥中亭,便是石潭古村。古村东靠来龙山,南依太平峰,西对笔架尖,北向柜台陇,其势四面拱围,形如燕窝。华源河如同腰带环绕村前,过密岭至昌源河与华源河交汇点,这千余米一段,九曲十八弯,大树参天,流水、石崖、树木、民居浑然一体,俨然一幅山水的天然画卷。
        此时艳阳高照,天是碧蓝的,河水碧绿如同淡淡的翡翠。若是夏天就会有跳入河中游泳的冲动,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河流,恍惚间,自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故乡。依稀记得,小时候村口的小河白沙溪,河水清澈,一群群颜色亮丽的石斑鱼迎着水流自由地游动。
        华源河中,几只白鹅在河里尽情地玩耍,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得意地“嘎嘎嘎”叫几声,仿佛在显摆它们幸福生活似地!
        河边的栏杆上,晒着一条条的腌猪腿,也把我们的思绪牵回到从前。我的家乡金华,一直以腌制火腿而闻名遐迩,如今却完全工厂化生产,再也没有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腌制工艺,心中不免惆怅。
        沿着石板路走到古村的中央,春晖堂等一大批古建筑随即映入眼帘。据记载,早在清初,石潭村就形成了九坑十八汰之势,号称千灶万丁。清中期,村中冠以名号的堂楼就有三十二座,构成了以叙伦堂、春晖堂、善庆堂、无间厅为典型的建筑群。曾经歙县南到深渡镇码头的官道穿村而过,那时村中的真武庙香火鼎盛,如今真武庙已是残垣断壁。然而白墙黛瓦的古村、蜿蜒狭窄的街道却依然如故,河岸上的一座座小桥把村庄与外面的道路连接起来,完全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调,河边的油菜花花开正艳,夹杂着桃花、紫红色的广玉兰,她们是春天的使者,把淡雅低调的古村妆点。










        虽然在河边也可以看见一些附近的油菜花,然而这只是小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隐藏在山中的梯田里,在桥中亭不远处有一辆辆小面包车,这是上山看花的交通工具,每车车费60元,可乘坐6人。中午上山的车子按照顺时针方向环行,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把我们带到更加精彩的世界里。快到北山村,风景便开始独特起来,依山坡而建的山村,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的村舍在这里即为画龙点睛的一笔,那油菜花的金黄色从山的这端铺开去,直达山那端的山脚,一畦畦、一垄垄,幻化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铺漫到每一个角落,花枝招展、轻风摇曳、蝶飞蜂舞,令人心旷神怡。
        不到20分钟,汽车就在最高观景台(福山顶)的路口停了下来。福山顶是一个360度的观景台,站在观景亭内,极目四望:往南可见湖山村,这片典型的徽派建筑镶嵌在半山腰上,由于距离最近,所以村中的房屋、树木清晰可见;往北可见北山村,这只是一个不到20户的小村庄;而下汰村及观景台在位于西面,一座青山凸向下汰观景台,一汪碧水阻断了它们之间的连接,形成山间的S湾河沟;向东望去,则是一座与观景台高度相差不大的高山,此时它已成为金黄的片状山峦,其间夹杂着一些绿色的色块,这里是油菜花与其它绿色植物的世界;往下眺望,只见石潭村隐藏在山坳里,仅露出几间小屋,微小得如同一块块的小积木。
        从福山顶到下汰观景台大约有5华里的路程,一条狭窄的公路把它们串联起来,由于道路狭窄,所以山间行驶只能小车,而且必须单向行驶。湖山村其实是一个无人村,从小路下到村里,徽派的老屋一间接一间,只是有些木头窗棂已经腐烂,屋顶的瓦片也残缺不全,野草、荆棘把村庄的道路占领得严严实实,一番凄凉的景象映入眼帘。然而,村口的桃花正在怒放,满树的粉红,仿佛在诉说着昨日的故事,可如今却物是人非,正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拐过一个90度的弯,离下汰村的观景台便不远了。这里可比福山顶热闹多了,因为这里车子可以直接到达,没有了上福山顶那种耗费体力的陡坡,但这不是人多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个观景台有水的灵动,那S湾的小河近在眼前;一座座巍巍的群山靠得更近,看得更真切;还有那满山坡的油菜花,人们可以走近到它的跟前,与它轻吻,一畦畦的茶园夹杂在油菜花的海洋里,几株艳丽的桃花仿佛是鹤立鸡群的美女……。






        夜幕即将降临,我们匆匆忙忙地赶回到福山顶。不知道为什么,下汰观景台并没有下山的汽车。由于我们不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多走了从此处到福山顶的冤枉路。正确的路线应该是先到下汰观景台,然后步行到福山顶等车处。此处有一简易棚,平时卖一些饼干饮料之类的食品,当然更重要的作用是车辆调度功能。如果有观光客欲下山,老板娘马上会打电话给石潭村的车主,然后车子立即过来接送游客下山。同行的一位大姐是个“野脚”,她拼命怂恿我与她一起从小路走路下山,但是没有手电,黑灯瞎火的,怕迷路出意外,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夜晚的石潭是一个寂静的山村,街上行人稀少,人们早早歇息了,此地依然传承着早睡早起的原始生活方式。偶尔几个饭店与杂货店亮着电灯,也听不见人们的语声,甚至没有了狗叫。游石潭的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一天游的行程,很少有人会住下来,留下来的,要么是摄影爱好者,要么是旅行痴迷者。
        我很快进入梦乡,平静的心让自己觉得回到母亲的怀抱里,享受着那份孩提时候的温暖。然而好梦是短暂的,夜半的瓢泼大雨还是把我们吵醒,想想天明拍摄日出已经毫无指望,大雨也浇灭了拍摄云雾的信心。直到天明,雨势虽有所减弱,变成细雨,但仍然密密麻麻,这是一种会给摄影带来麻烦的天气。
        将近6点,雨仍然没有终止的意思,于是,一部分驴友便没有按时起床。而我只能强打起精神,死马当做活马医,与“大师”等十多人乘车到福山顶。早上的车子线路按照逆时针方向,与昨天中午的上行路线相反,即先到下汰观景台,然后再去福山顶。
        天道酬勤,上苍并没有辜负我们的诚心。在福山顶的停车处,我们还是看见了期盼已久的云海,只见优美逶迤的群山,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条正在酣睡的的巨龙,它们色彩斑斓,有青色的、有金黄色的、也有各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的。俯瞰足下,水汽弥漫,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出水的芙蓉。浓雾仿佛就是起涨的潮水,时而涌向山巅,时而又退回到山脚。一会儿却又近在眼前,十米开外只见人影;一会儿又飘落到远处的谷底,湖山村顿时又清晰起来。
        由于昨天已上福山顶,于是突发奇想,一个人走到福山顶对面的山上。那是一座披满金黄色油菜花的山坡,没有一个人,只有孤单自己,孑然一身。遥想以往的驴行或者旅行,我的夫人“人在旅途”每次总是相伴左右,形影不离,如今你在哪里呀?站在油菜花的地头,我四处张望,拼命的呼唤,可是你却没有来,忍不住悲催之情,随即潸然泪下。只有一阵阵的浓雾贴近过来,把我的脸庞打湿,泪水与雾水交织在一起,就让悲伤留在这美丽的石潭吧!我想止住我的悲伤,可所有的努力都于事无补,直至我泪水流干,化成远方的雾气,随风而去。
        半山腰的桃花枝繁叶茂、花枝招展、其华灼灼,楚楚动人,但这种桃花的花朵更多、花形却更小,想起林芝的野桃花,在雪山之下,顽强地生长。
        半山腰其实有一条上山的路,却因隐藏在油菜花丛中,所以在福山顶那座山看来,根本就没有路的。从这里眺望福山顶,福山顶上山的那条路两边此时已被云雾遮盖,气势犹如武功山。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地,从此处往北山村方向走,可以看见北山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美如画卷。我非常得意自己的选择,其实我也只是凭直觉,瞎猫遇见死耗子而已。对于喜爱摄影的旅人而言,唯有不畏艰辛,不走寻常路,才会有意外的收获。







        快到北山村有一处下坡的小路,该路可以通到山村公路,就是我们上下山需要经过的环线公路了,



从环线公路可以走回到福山顶那里的上山等车点,继续往下走,可到达下汰观景台。由于观景台下面不远处就是一条河流,而且地势也更低,所以更加美妙的云雾景观在此上演。情侣、闺蜜、驴行队伍,还有孤单的摄影人,她们在桃花树下、在油菜花丛中、在突兀的观景平台上,做出各式各样的姿势,只为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刻。
        苍天有眼,从早上到福山顶开始到现在,几乎没有下过雨,等我们过了下汰村,雨才淅淅沥沥地重新落下,并且很认真。在下汰到下山下坡的一段平路上,由于地处峡谷之上,可以望见那条S型的河流,所以也是观景的佳绝处,不可错过。





































        坡山是歙县观看油菜花及云海景观的另一处绝唱,它位于杞梓里镇。与石潭惊人相似之处在于,两处的地貌神似,皆因四面环山、加之谷底的昌源河以及四季水分充足,形成独特的地理小气候,由于水蒸气极易聚集,并且春季雷电极易催生出云海;另外,弯弯曲曲的狭窄盘山公路,旅游大巴是不能进入的,所以在山下的停车场需要换乘当地老乡的小面包进入。
        运载我们的老乡侃侃而谈,原来他曾经在我们浙江的绍兴打工十多年,由于父母年迈,去年选择回乡创业。当然,应该是这里的旅游业迅猛发展,让他看见了商机。这几年,坡山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名声鹊起,为越来越多的观光客所熟知。
        面包车在村口的山坡上停了下来,鲜红的四个大字“梦幻坡山”就刻在村口的石碑上。师傅示意我们往右边的游步道上山,然后下山返回到接送我们的起点了。坡山名如其村,村呈扇形分布,往上看是高山,往下看是梯田,它犹如隐藏在深山里的宠儿。
        豆大的雨点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回荡在坡山寂静的村里,雾气很快弥漫,空气里充满着水汽与湿润。忽然间,整个坡山村居然消失殆尽。也许奇迹就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每次出行,都存在这种侥幸的心理,但不是每次都幸运。大师说我们就需要10分钟,期待老天爷开开眼。然而直到我们到达山上的观景亭,雨势还是照旧,有些人于是开始动摇,“梦幻坡山”果然什么都看不见呀,名不虚传那。
        “耐心、耐心、耐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对于每位摄影人而言,犹为重要,因为美景往往在不经意间或者在毫无希望的绝望中诞生。最后,我们的等待还是感动了老天爷,雨居然慢慢小下去,坡山村越来越清晰,一会儿又若隐若现。大雨过后的坡山村,仿若人间仙境,瀑布云来势汹涌,奔腾而泻。
山顶是一大片的茶园,绿油油地样子,嫩绿的芽头如同初生的婴儿,胖胖的,娇嫩欲滴。偶尔有几株桃花妆点这纯绿色的茶园,只是雨水的无情,把桃花的花瓣打得破碎,掉落了一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从亭子可以继续往前走,但大家都住脚观望,没有人继续前行。只有那“野脚”的大姐跟着我,走了一段,然后90度拐弯继续走,山脉是相连的,看起来无边无际,“大师”担心我们迷路,大声呼喊,要我们及时归队。“野脚”大姐很不情愿,我力劝她,才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在亭子前面不远处,有一条交叉路,前面我们是从左边的那条路上来的,现在从右边的那条下去。下得山来,是一条山间公路,与刚才上来的山村公路垂直,路边有一块大面积的观景平台,从这里看过去,高高的山麓、镶嵌在山间的古村以及村庄下面的梯田油菜花,色彩丰富、气势恢宏,云雾肆意地在山间飘荡。然而,此时我们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刚才影影绰绰的村庄已消失殆尽,只有厚重的云雾与滴滴答答的雨声。







        雨势绵绵不绝,似乎无休无止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只能迎着风雨一路前行!望金华而去。
徽州,一场如梦之约,一幅美丽的画卷!徽州,我爱你!
        我唯一的遗憾就是美景没有与夫人分享,想起曾经形影不离的夫人“人在旅途”,如今却天各一方,再难共述衷肠。“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是元朝杨文奎《儿女团圆》楔子里的两句,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背得滚瓜烂熟,那么多年来,却一直未能悟出它的真谛。然后过了“知天命”之年,经历了生离死别,才算明白人世间其实没有永恒,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能认命。
        还是用坤宁的几句诗来结束我的游记吧!“走过了很多地方,见过了地老天荒。而今策马回望,泪水新诗两行……。”




                                                                                                     Explorer
                                                                                                201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