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 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乐乐团在家的成员8人(阿堂、老虎在包头,曹团因家事请假。)开启了2018年的首次出游。考虑到节日大景点人多,金豆和大玉儿策划本次小众游的景点——河曲县石径禅院。
老武大河各驾一车,从大同驾车前往导航显示262公里,路程需4小时左右。
从荣乌高速平鲁出口下来先走304省道转209国道再转249省道,向着河曲方向前行,路上大车不断,山上连绵的风力发电机组都成了一路风景。
接近河曲县沿途许多田地都还未绿,这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村庄的房屋有些破旧的土墙土窑及院落,外墙上许多大幅标语:"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看样子这里还未彻底脱贫。对这些先天条件恶劣的的乡村来说,脱贫问题的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
途中经过一个村庄下车稍息片刻,在村口小转,村口的房子盖得不错。墙角坐着几个老汉在晒太阳。
村庄有为村民新修建的运动场所。
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村。
中午11:00终于到了石径禅院。石径禅院在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
牌坊匾额上前面面写着“石径禅院”,后面写着"猕佛洞"。
石径禅院创建于民国八年。
石径禅院位于半地下,上下两院三进分层结构设计。站在坡上可见上下院落的边墙和碧色的黄河。我们站在石径禅院的屋顶上开始拍照。
站在屋顶向下看上层四合院落。
一位黑脸老汉在上院喊我们下去,随着他的招呼我们通过院大门来到上院。老汉是禅院的看门人,脾气很怪,网上说石径禅院是免门票的,但他非要我们交香火钱。交钱后让他介绍一下禅寺历史,他说你们不识字?自己看石碑,但那石碑大多字迹模糊不清,他又说看不清买望远镜去,真是无语😓。
后来在大家的追问下黑脸老汉简单说了几句,听不太懂当地口音,大概意思是:这个禅院是真宝师傅最初建造,中途归西,他徒弟继续他的遗愿,完成禅院建造。当时佛家与道家二位修行之人都看中这块宝地,便定上层为佛家之地,下层为道家之所。老汉所说与百度上不一,度娘说石径禅院是融秋老和尚受地藏王托梦创建。
此碑是介绍石径禅院修建历史的,上面四个大字“永垂不朽”,下面小字只能模糊看到光绪二十二年动工兴建,民国八年完工立碑,其他字迹全都看不清楚。
禅院位有大小、上下院落。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
正房门楼一看就是原初的建筑,砖雕保存完好,细致精美。但雕字部分脱落。
从砖色到门窗以及雕刻痕迹上看,南房和厢房似乎是后期新修的。两侧厢房都供奉着佛菩萨
四合院有一通向下院的小门。
下院也是一个四合院,规模小于上院。
屋内也供奉着各类仙人
从下院再走一个门洞便是石径禅院的悬空石径了
石径道是在山石上打造出来的,石阶光滑坡陡,仅一侧有扶手,另一侧便是悬崖边缘,崖下便是黄河。下坡需谨慎!
台阶下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佛洞的羊肠小径——悬空石径,其长百余米。石径下是万丈深渊。
远远地看见老武在崖壁上插着什么,走进一看,崖壁内凹处支了许多小棍,老武说:支根棍,腰不疼。这是老话😄,
原来这里早已支了不少小棍,看来不少人都知道支棍棍,腰不疼的传说。
为了腰不疼赶紧插根棍😄
沿绝壁有一砖结构小门,通向弥佛洞,门上刻有三个字"悬空界",分析其意,这里地势本就悬空是其一,佛家看空一切是其二。
走过悬空界,又是一个小门便是一个天然山洞,这就是弥佛洞,弥佛洞三面环山,一面傍水。
洞内套洞,下层供有八洞神仙等塑像。
从下洞登石梯上可到上洞。
上层供有如来佛,地藏王菩萨。
悬空石径下便是千里黄河,似一条巨龙从禅院绝壁山崖下穿行而过。
这里的黄河未加带泥沙,无激流澎湃。水面平静如镜,清彻泛碧,温婉优雅,缓缓流淌。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可是因为黄河曲折程度命名的却只有河曲。从县名便知黄河在这里拐了不知道多少个弯。
石径禅院邻近连接晋蒙的黄河大桥
来二张全景照
黄河两岸被河水冲刷的绝壁悬崖,千仭万壑,如经历沧桑的老人,刻满了历史的痕迹。
黄河边的草还未绿,干草在绿水的映衬下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
沿着悬崖峭壁有一条鸡肠小道,一直延伸至崖底,坡度极陡,有些石阶脱落,本想试图探底,但路窄坡滑,路石松动,加上道旁标语:危险游客止步的警示,让本就心里发虚的我们在试探数步后放弃,只有大河探底成功!
危险!赶紧上来……
勇士不畏艰险,面对黄河我自巍然!
行于悬空石径之上,凉风拂面,犹如置身空中,飘然若仙。
禅院不大,前后不到50分钟就结束了。出禅院时看见院墙上的一段禅语寓意深刻:柳絮体媚无骨,梅花影瘦有神,下面还有小字:人媚而无骨,如墙头草,左右摇摆,成不了大事。
这里是小众景点,游客不多,来此的游客大多都是来烧香拜佛祈福、来去匆匆的。今天是五一假期,游客比平时稍多。也就不到三五十人左右。这里交通不是很方便,来此地最好自驾,
从石径禅院出来行驶10余分钟,经过河曲县引黄灌溉工程取水口。
5台水电发电机组依次排列在机房前
对面是内蒙古龙囗水利枢纽。以人为本依法治水,促进人水和谐的大标语清晰可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命之源。解放前黄河经常泛黄曾给周边省份带来灾难。建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让黄河真正造福于两岸人民。
远望娘娘滩。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境内,处于晋、陕、内蒙古之省区交界处的黄河之中,如一颗镶嵌在黄河中央的绿宝石,又如覆盖在黄河中央的一幅山水巨画。
连接河曲和准格尔之间在建的黄河大桥位于娘娘滩上。
中午1点,在怡人食府吃饭。
初点8个菜,先上干炸豆腐丸子,盘大量足,随即发现点菜过多,吃不完,和餐馆老板好说歹说改为7个菜。最终还是没吃完。这家餐馆份量十足,味道很赞,价格便宜,8人共计199元,唯一缺点就是偏咸。
饭后,一行人来到西口古渡。
走西口有水路和陆路之说,陆路便是山西右玉杀虎口,水路便是河曲西口古渡。走西口的历史有300余年,4500余公里的路程,记载着几代人的辛酸。小曲里唱道: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由于生存的艰辛,河曲周边的人们从黄河古渡口成群结队涌向那个"水草丰美,牛羊遍野"的敕勒川。在走西口的路上撒满了饥饿病痛,撒满了泪水白骨。
现在这里是一个很宽阔的休闲广场,分上平台广场与观河台两部分。上平台广场主要有牌楼、禹王庙、古戏台,是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场所 。
广场上有西口古渡石碑,在此留下这美好的时光。
三人照相,四人拍摄,还有一人在镜头后面当总摄影师😄😄😄
西口古渡禹王庙:俗称河神庙,创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过去人们在走西口前都会在这里上香,祈求上天保佑,路途平安。
观河台:观河台由主台阶、观河台、小亭、拱桥、码头、林荫路组成。
在黄河边上合张影,愿我们的快乐时光如黄河之水一样久长!
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上可追溯至汉。宋朝时期与契丹、辽、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极为繁华。元明清以来,经济贸易更为频繁,渡河船只云集,人来货往,成为通商及走西口的兴盛口岸。现今西口古渡仅作为旅游观光景点,没有实际上行船功能。
西囗古渡碑记是时任河曲县委书记 郑红光于2003年8-11所写。摘最后一段:西口古渡,鸡鸣三省,双龙合汇,依城亲水,三边聚翠。春赏大河冰凌之奇观,夏品河灯游弋之雅韵,秋眺三边塞外之金色,冬览大塬北国之风光,实乃民众休闲之胜地也。
黄河对面是内蒙古准格尔旗。
沿着黄河边向远处的楼阁方向走去,是一个大广场,建筑都是现代的。美女们拍了不少照片。
听说距西口古渡不远处还有渡口通航,便驱车前往,边走走问,终于找到元头湾渡口。
这里依然沉寂,没有船只。看样子也关闭一段时间了。黄河渡口冬季会关闭,随着天气转暖,冰凌完全消融,渡口便会热闹起来,往年这个时候渡口应该开始运营了呢!
河曲元头湾与陕西省府谷县墙头乡隔河相望。我们站在山西的大地上与身后的陕西土地留个纪念吧!
终于在距元头湾不远的地方看到了一艘小船。跨省游也只有一河之间。
鸡鸣三省
雄鸡一唱,声鸣三省。这就是山西河曲,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在这里隔河相望,西岸陕西府谷县的十里八村近在咫尺,府谷县上游内蒙古准格尔旗的村镇一览无余。
河曲是个有故事的小县城,这里是宋朝一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乡,还有老牛湾、有石径禅院、有西口古渡,娘娘滩,引黄灌溉工程取水口……,现代化建设赋予了这个"鸡鸣三省"的小县城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愿明天的河曲故事更加精彩!
下午16时左右,驾车返程。
沿途风景依然美丽!
晚上8:30顺利到达终点——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