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知识旅行·石窟】(二)龙门石窟承载的文化元素

作者:桃李不言 显示图片


   

      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如《世界遗产名录》。


图1  龙门石窟的地理位置,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

      在龙门石窟必看佛龛——莲花洞,其洞口北壁有“伊阙”刻石。“伊阙”得名源自《水经注·伊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伊阙是拱卫洛阳的东汉八关之一,自古为军事要塞和交通咽喉。洛阳城里的皇上具体符号就是“龙”,故又叫“龙门”。隋唐以前这里多称“伊阙”、“阙塞”、“阙口”等,从隋炀帝称之为“龙门”以后,一直沿用至今。但见之唐诗文中也有“凿龙”、“禹门”之称(源于大禹治水传说)。


图2  龙门石窟莲花洞口北壁“伊阙”石刻。


图3  龙门石窟地图。图上龙门山(伊河西)、香山(伊河东)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因正对洛阳宫,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和屏障,所以也被称为“阙塞”。

      既然说到“伊阙”,那么“阙”又是什么建筑形式呢,不详细弄清楚,恐怕对“伊阙”的理解也不会深刻。
      阙,是我国古代建筑在城门、宫殿、陵墓、祠庙前的两个高大对称的建筑物,两物之间空缺如门,作为道路,称之为“阙”,后来帝王住所皆谓之“宫阙”。阙的用途主要是表示大门。 阙,实际是一个范畴概念,是道路上的“概念门”,就是告诉别人,“你即将进入我的地盘”。


图4  “阙”的建筑形态。


图5  现今阙的各种实物形态——牌坊,门,标注地名。
      对于牌坊,作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或作为祠堂附属建筑昭示家族先人高德伟绩的功能,并不陌生。但作为“门”的概念,用于标注地名,大家往往熟视无睹。


图6  老北京西四牌楼。
      老北京街道原来有很多实体建筑,比如东四、西四牌楼,还有各种门,中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和平门、安定门、广安门、广渠门……都为了让位于北京的工业化建设而无情拆除,即使梁思成先生撕心裂肺地呼吁和痛泪也无济于事。但无论牌楼,还是门楼它们承载了明清两代及民国共六百多年的文化基因和地理、经济、政治的历史,建筑实体虽消亡,但影响犹存,所以其标注地名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龙门背依洛都,面对三涂,左望嵩岳,右眺秦岭,形成了“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 (宋·苏过)的天阙奇观,引发了许多令人惊叹而又神奇的传说故事,其中以“大禹治水”、“龙门开不开”、“鲤鱼跳龙门”最为著名。
(一)大禹治水凿龙门
      伊阙形成乃大禹之功,是流传最久远的故事。相传大禹继承其父遗志,治理洪水。他率人民疏九河、凿百川,终使洪水归流大海,人民安居乐业。伊阙就是这时开凿的。


图7  大禹治水凿龙门。《越绝书》卷一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汉书·沟洫志》贾让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这些记载,都认为大禹开凿了龙门,后世人们更加赞颂禹的功绩。

(二)“龙门开不开”的神话传说
      据说一放牛娃长年在龙门山上放牛。一次,忽听见山底发出“开不开”的问话。娃惊,回家告母亲。其母亲意识到是神在发问,说若再听该问话,就答“开”。放牛娃照做,回答了那个奇妙的声音,顿时轰的一声巨响,大山裂开了豁口,聚集在山南的伊水,汹涌澎湃的北流而去,龙门的险阙形势就这样形成了。

(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到了隋炀帝将“伊阙”改称为“龙门”之后,其传说故事又有新的发展和演化。“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图8  鲤鱼跳龙门(图中对联: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除了龙门石窟有“龙门”,黄河上也有个“龙门”。这个“龙门”是指位于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大禹治水凿龙门”、“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最早指的就是这里。


图9  黄河龙门地图。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


图10  黄河龙门景区介绍牌。该景区称为“古渡龙门风景区”,因为这里就是古代渡口。


图11  黄河龙门实景。个人认为以这里的险峻高山、湍急的水流、蜿蜒如游龙的黄河,似乎更符合大禹和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图12  黄河龙门实景。我推测,因为龙门石窟的“龙门”是隋炀帝御赐的名字,皇上都给当代言人了,黄河龙门当然要给大禹治水凿龙门、鲤鱼跳龙门让位了。


图13  龙门石窟上看伊河。对比黄河龙门,其气势稍嫌不足。不管是哪个龙门,都是我中华民族的自然瑰宝,无论鲤鱼从哪个龙门跳过去都不简单,都能成为龙。

(一)造像数量及规模庞大
      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历经400余年的雕刻,两山(龙门山和香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造像达10万余尊。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


图14  龙门石窟窟龛。现存窟龛2345个。


图15  龙门二十品(局部)。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2800余块,其中最著名的碑刻题记当属“龙门二十品”,即20块北魏最著名的碑刻题记,其中古阳洞中保存19品,慈香窟中1品。


图16  龙门石窟佛塔有40余座,游览中不注意会“视而不见”。

(二)龙门石窟也包含道教元素
      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最有名的就是陈抟老祖的十字卷碑。


图17  陈抟十字卷碑。“上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个大字,意即作马要作奔向天上的神马,作人作人中的龙,要不拘一格。岸字缺少一横,而逸字缺少一点,中字则上下颠倒,反映他为人的放荡不羁。这块“陈抟碑”的书法很有特点,是书法爱好者必赏之作。
      陈抟(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是唐末人,当时一直举进士不中,做不成官,就隐居于山林,研究道教与书法。他是道教的传奇人物,将无极和八卦结合到一起,为人放荡不羁,所以在字的写法上也有体现。

(三)龙门石窟是皇室发愿造像集中地
      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很多僧人都是皇室)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

      所谓“龙门二十品”,就是龙门石窟中著名的二十件北魏碑刻题记,在古阳洞中保存了十九品,在慈香窟中保存了一品。龙门石窟景区南门口有关于“龙门二十品”的详细介绍,以及照片。


 图18  龙门石窟南门“龙门二十品”宣传栏。但看的人并不多,可能很大程度上因为国人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会写书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图19  景区“龙门二十品”简介。个人认为景区这一点做得不太充分,应该有一个小型博物馆专门展出古阳洞十九品和慈香窟一品的复制拓片让大家欣赏,配上文字、视频讲解,或请志愿者轮流给大家讲,毕竟龙门二十品对我国书法起到的影响实在是巨大的,而大多数国人并不懂这个,也不会欣赏。

(一)正是有刻碑纪事的古老传统,今天才能看到很多绝代书法作品
      刻碑纪事,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自从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中国的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碑刻作品,构成了一个宏篇巨幅的石板历史长卷。其中记载佛教发展史的碑刻,就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二)魏碑体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
      提起中国佛教艺术,人们便会自然地想到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敦煌、云冈、龙门。龙门石窟自古就有“伊阙碑林”之称,龙门石窟经过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佛教信徒们的经营,终于造就了现存的大小窟龛2345所,碑刻题记2800多块,造像10万多尊,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及龙门碑刻书法方面的精品——龙门二十品。在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从汉隶向唐楷发展的过程中,魏碑体书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在龙门石窟中,宾阳洞外的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和开元十年补刻的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记》,分别是初、盛唐时期的楷书代表作。而龙门石窟的北魏碑刻,又是反映魏碑体书法的主要代表之一。


图20  褚遂良《伊阙佛龛之碑》。位于宾阳南洞窟门外北侧。碑首之上有仿木构屋檐。因碑首刻有“伊阙佛龛之碑”而得名。该碑碑文由唐太宗时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刻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碑高288厘米、宽190厘米,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唐楷书法之最大碑者,也是初唐楷书之精品。


图21   褚遂良《伊阙佛龛之碑》拓片(部分)
       褚遂良(公元596-659),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唐太宗诏命辅佐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其书体提笔空,下笔遒劲,变化多。虽瘦劲,但较之欧阳询的猛张,显得从容多姿,端雅温润。其早年用笔方劲古拙,较多用隶书笔法,显得美丽多方。后期书体方圆兼备,波磔自在,而内里挺拔俊发,个性更为鲜明。代表作有《孟法师碑》、《伊阙佛龛之碑》、《雁塔圣教序》等。

(三)碑刻题记是干什么用的?
      龙门石窟中的碑刻题记,记载的都是佛教信徒为了某种愿望而出资开窟龛造像的事迹。其实,即使在今天,中国的佛教信徒们也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四)康有为赞魏碑有“十美”
      龙门魏碑书法艺术之美:学者们历来喜欢引用康有为的观点来加以说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书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中国的书法多种多样,研习者应该从哪一种先学起呢,有的主张先学篆书,有的主张先学行书、草字,也有的主张先习隶书的。而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则认为应该从魏碑体书法学起,因为魏碑体属于方笔书法,可以练习腕力,实际上就是主张应该从练习“龙门二十品”入手。

(五)“龙门二十品”赏析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是“魏碑”体的代表。“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一般都是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富欀灾而开龛造像。
1、北魏王公贵族造像记


图22  北魏王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祈福而造像的题记。

2、高级官吏造像记


图23  北魏官吏多为祈福禳灾而造像的题记。


图24  龙门第一品:“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200人等造像记”。这是二十品中的重要题记。
      该品造像记位于古阳洞南壁。蟠龙碑首,中部略内凹,高153厘米,宽49厘米,文15行,满行39字。康有为先生称其“沉着劲重”。

3、为逝者超度


图25  龙门第二品: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弥勒像记。也是二十品中的重要题记。该品造像记位于古阳洞北壁。蟠龙碑首,碑座下刻人、狮造型,平面,高65厘米,宽33厘米,文7行,满行16字。北魏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题。康有为先生称其为“体方笔厚,画平竖直”。


图26  北魏王公贵族为逝者造像的题记


图27  官员和僧人为亲人超度造像的题记。

4、僧人发愿造像


图28  僧人发愿造像的题记。

      二十品在龙门北魏近千品魏碑题记中是最负盛名的,为龙门魏碑中的佳作和魏碑体书法中的精华。长期以来被视为魏碑书法的法帖范本,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详细交代“龙门二十品”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日后“龙门二十品”的专题介绍。

(六)“龙门二十品”   也是重要的史料。 
       在二十品中,涉及到皇帝、亲王、太妃、武将、洛阳地方官吏、佛教社团、僧人等人物。在北海王元详造像记中,记载了孝文帝“以亲御六旌,南伐萧逆”为名迁都的历史事实。在杨大眼造像记中,记载了这位勇猛战将的功绩和横扫千军的气势,这些重要的史料在二十品中数不胜数,为我们研究历史史实提供了广阔的资源。

(七)周总理爱魏碑
       在龙门石窟流传着一个“周总理青睐龙门二十品”的故事。1972年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龙门石窟,期间他被一套拓片所吸引,爱不释手,反复观赏,意欲购买,但当他知道自己所带的钱与要价相差甚远后,不得不放回拓片,流露出非常难为情的遗憾。这套拓片便是“龙门二十品”。熟悉周总理书法的人都知道,他别具一格的书法功底,就带有明显的魏碑体烙印。


图29  1972年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龙门石窟留影。

      龙门石窟南门“龙门二十品”的介绍中一语中的,也揭晓了龙门石窟绝世艺术造诣的秘密,摘录如下:
      正因为从皇帝到工匠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们内心世界对佛的信仰和本来具有的“佛性”必然会流露在他们的笔下和刀下。换句话说,他们完成的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实在就是他们内在生命的外化。不懂得这一点,我们就很难理解他们在不具备现代各种手段的情况下,竟然会雕琢出现代人望尘莫及的佛像,镌刻出具有如此美丽的书法作品。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先民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佛教徒们的精神世界的显现,龙门造像题记既具有一般魏碑书法的特点,如康氏所讲的“十美”,更具有当时佛教的审美情趣。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成佛,而佛的境界是如如不动的,所以题记的美主要体现在“静穆”这一点上。尽管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总而言之,龙门造像题记因雕造者们内心佛界的外化而“自为一体,意象相近”以至人们称之为“龙门体”。


图30  卢舍那大佛。佛菩萨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芸芸众生,一看就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