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建筑

作者:人在旅途 显示图片

 
 
青岛建城仅仅100多年的历史,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唯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是众多的德占日占时期的一批优秀的老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它们或宁静或活泼,掩映在绿树之中,构成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特色。 
     有关青岛老建筑的介绍有鲁海先生的《青岛老别墅》、《老楼故事》,、李明先生的《塔楼上的青岛》等,近几年闲暇之余沿着几条老街看了一些老房子,有作为政府机构的总督府、胶澳法院,有达官贵人的宅邸如迎宾馆、花石楼、丛良弼公馆,有宗教场所圣弥爱尔大教堂、青岛福音堂、青岛圣言会,有银行、学校、医院、旅店、公司等。现介绍给大家。 
 
 
 


 
 
德国总督府位于沂水路11号,观海山南坡,系胶澳殖民地统治机构所在地,为总督所用,故名“总督府”。系一座砖石和钢混合结构的建筑,采取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稍作突出,整座建筑的俯视图呈“凹”字形。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 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 
精美别致。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德县路2号,原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主入口亦朝向广场。该建筑建于1912 年春至1914年4月,建筑为两层,呈E形平面,并设地下室和阁楼,砖石木结构,主要包括厅堂建筑体与侧翼办公楼两部分。使用花岗岩砌基和粗蘑菇石勒脚,折坡屋面上覆红牛舌瓦,黄 色拉毛墙面饰浅壁柱,开三联长窗并采用长条剁斧石间隔装饰,通过其竖向和横向分隔提供了良好的遮阳条件。  

 
 
 
 


 
 
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位于肥城路、浙江路口。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30年代建成。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亦是中国惟一的祝圣教堂。本名圣弥爱尔大教堂,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天主教堂”。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通体以黄色花岗岩加钢筋混凝土砌造,入口处为青岛花岗岩。其表面雕以质朴精美纹饰,屋顶以舌头红瓦覆盖,使整座建筑于气势恢宏中更显古朴典雅。教堂四周窗户呈半圆拱形,正面大门上方为一巨大玫瑰窗,中央高30米处设有平台。56米高的两座钟塔对称地分列于平台两侧,高4.5米的两个巨大的十字架耸立于锥形塔尖之上。西侧钟塔内 
上端悬有一只铜制巨钟,东侧钟塔内悬着的三只铜 钟规格则要小些,逢星期天教堂弥撒之前,四只铜钟便会同时敲响,奏出1351的悦耳和弦,声传数里之外。 教堂大厅面积1896平方米,高18米,可容千人。 

 
 
 
 
 
 
 


  
 
青岛福音堂又名基督教堂、德国礼拜堂、总督教堂, 位于江苏路15号。 
福音堂建于1908年4月--1910年10月。福音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这座单钟楼式的教堂建在一座小山包上,位于数条道路的交汇处,建筑与地形巧妙结合,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其厚重的花岗岩墙基,高耸的绿色尖顶彰显着凝重、粗犷的气质。外墙的花岗岩保持开采时的自然形态,没 
有一丝加工的痕迹,檐口也仅仅是粗糙的隆起,墙面用原色抹粗灰泥,房顶是阴阳瓦交错铺盖,显得简朴而庄重。 


 
 
 
 
 


   
 
花石楼位于青岛八大关黄海路18号,背靠八大关,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 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花石楼主体三层,局部五层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已成为八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青岛春和楼饭店位于中山路146号。在青岛,提起春和楼的大名,可谓无 
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家是青岛传统餐饮三大楼之首,以青岛本地菜和传统鲁菜见长,备受各界追捧。招牌菜有:香酥鸡、葱烧海参、九转大肠等 。
 
 
 


 胶州旅馆旧址始建于1897年,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楼高两层,斜坡红瓦顶,清水红砖墙垒砌而成。旅馆的正门在中山路、湖南路南麓交叉口的拐角上,入口处有三层塔楼。塔尖一度被拆除,现在已经复建了。 临街建有3米高的红砖拱券式大窗,造型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又融合了折中主义风格,形成了华丽的立面形象。建筑临街的屋檐上部采用四分扁圆拱券洞口,红砖作线脚装饰. 
 
 
  


  
 
丛良弼公馆位于齐东路2号,建于1925年至1928年。整个公馆由齐东路与龙山路、伏龙路围合成的一个三角形。花园占地3.78亩,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公馆主人是实业家丛良弼。 

 
 
 
 


 
 
从信号山上鸟瞰青岛迎宾馆
 
 
 
 


 
 
圣言会会馆建于1899-1902年,西北侧紧邻圣弥爱尔大教堂,由神甫白明德设计,吸纳了很多中国建筑风格,采用黑砖、红瓦,部分墙为清水墙, 
会馆部分带有尖顶塔楼,小教堂可容纳300人。
 
 
 


 
 
德国民政长住宅位于江苏路12号,德式建筑,建于1908年,原来住的是 
胶澳总督的助理,老百姓称之为“二提督楼“,后作为青岛保安总队队长 
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曾长期作为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现在为青岛市交通稽查支队办公地 。
 
 
 
 


 
 
德国胶澳总督府小学校旧址,位于江苏路9号,现为青岛市江苏路小学,该校舍建筑格局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式建房规范,其选取址符合“风水“的理想要求,即背山面水。它依坡而建,以山丘遮挡住北风,而南面则与海湾遥遥相对。楼体造形对称,大门设在中央,内凹的中段建筑体高于两侧配楼。楼房的所有立面均以粗灰泥涂饰外表;东西两侧面墙尽管开有窗孔,仍显示出一种较为封闭的体式。 
 
 
 
 


 
 
位于太平路、青岛路的原德华银行,它的造型以文艺复兴风格为基调,参照了德意志公用建筑的威严、浑厚。四周均有宽敞凉台。前为穹形廊。建筑材料除采用青岛特产花岗岩以外,屋顶采用了黑色铜皮这种罕见的材料。中国百姓叫它“黑洋楼”。也有人贬称它为”乌龟楼“。
 
 
 
 


 
 
皇家青岛观象台在观象二路15号。坐落在海拔75米 的观象山巅东侧, 
始建于1905年,楼体7层,高21.6 米,花岗石墙体,砖木结构。1911 
年定名“皇家青岛观象台”。现为驻青海军气象区台。
 
 
 


 
 
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旧址位于馆陶路37号,始建于1927年,欧式风格,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整栋建筑造型刻意建成船形,大楼沿两街交口处展开立面,三段式构图,基座采用粗糙的石块砌筑,主入口设在转角处,做弧形处理。门厅贯通两层,以两颗巨大的石柱支撑,两侧为同样体的壁柱装饰,柱头为演化的科林斯式。转角处三层阳台与门厅连接,方柱支撑,外围弧形黑色铁质栏杆。檐口下方刻有石雕花饰。屋顶假五层为后来加盖,上开拱形气窗。墙面除三层采用拱形窗外,其余各层都采用的是平窗。外墙所用面砖做工很精细
 
 
 
 


  
 
青岛取引所旧址位于馆陶路22号。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采用了木架天窗。由门厅、中央大厅和经纪人办公室转成田字形平面,形成四个交易大厅。立面结构中轴对称,主体部为三层高的科林新廊柱,山花上部分列2个小塔楼,塔楼中间偏后为一小弯顶。两翼的一、二层为矩形壁柱,第三层为双柱式壁柱,室内采用西方 
古典手法装饰,建筑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朝鲜银行青岛支店位于馆陶路12号。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矩形平面, 
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东南两面临街,室内大厅650余平方米,高约8米, 
天花板顶部均用图案花饰,过厅地面彩色石面,以侧窗及顶部采光,宽敞 
明亮。外墙以大门为中心,依次向两边展开。建筑一层开有与大门同宽的 
窗洞,上圆下方,边缘用花岗岩条石精致装饰。二层则并排开有小窗洞, 
无任何装饰。 
 
 
 


  
 
普济医院建于1919年,现为青岛市里医院的一部分,医院主楼平面略 
呈一字形,主体为二层,局部三层,面积2150平方米。整个建筑立面轴 
线对称,中部略突,上端为当时在青岛的日本建筑贯用的弧线,并配以大面积的石墙,两侧转角用方整花岗石砌筑,顶部装饰花状。建筑门厅入口处设挑檐,后侧为一高起的四面歇坡式屋顶,形成轴线的高潮点。和同时期的日本建筑类似。 

 
 
 


  
 
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馆陶路2号,麦加利 银行,又名渣打 
银行。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成立于1925年。两层的正方形建筑如 
今依然保存完好。建筑底部建有半层高地下室,屋顶设阁楼层,因此看上去更像是一座四层建筑。建筑外观简化、朴素,风格代表并不明显,具有现代主义的特色。 
 
 
 
 


  
 
总督牧师宅第旧址位于德县路3号,建于1901年,建筑面积530平方米。这栋小小的楼房运用了大量德国文艺复兴复古风格的建筑形式。宅第旧址以一个很大的敞开式外廊为标志,立面富于变化。一楼巨大的老虎窗和敞廊,与二楼造型别致的装饰山墙竞相争辉。 

 
 
 
 


 
 
路德公寓位于湖北路、德县路口,建于1905年11月至1907年,建筑面积 
约1600平方米,高二层,立面简洁而富于变化,这种变化由中间虚空的外廊和两端触目的实墙共同完成,而巨大的红色坡顶成为其最明显的标志。公寓东立面的严谨的对称性,是这栋建筑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居中的主入口和开设在坡顶中部的阁楼窗洞,构成了主立面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