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这座城市,学过中国现代历史的童鞋们应该都知道,她是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瑞金隶属江西省,是一个红色与绿色并存的城市。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举世著名的云石山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等,是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城市,其中叶坪,沙洲坝红井,二苏大,纪念园是国家5A旅游景区。
第一天:叶坪景区
早上,乘坐赣州到瑞金的动车,约一个小时,票价45元。到达瑞金火车站后,乘坐公交前往订好的新华大酒店。因为到酒店没有直达公交,所以公交在红都广场下车后,沿着八一北路慢慢步行,挪步新华大酒店,一路上发现道路两旁的护栏都有一个特殊的标志,一个地球,一个党徽,当时不知道这个标志,感觉挺有特色的,感觉处处显露出红色故都的味道。新华大酒店是一家比较老的酒店,设施虽然陈旧,好在房间大,价格便宜,美团价69元每晚。稍作休息,出门喂饱肚子后,就筹划前往叶坪风景区了。还是在红都广场公交站坐车,交通信息标明着8路车到达叶坪景区。等车的时间很漫长,刚好红都广场在搞整治,感觉整个红都大道又脏又乱,连公交站台也找不到了,其他路车多次从我们身边经过,而我们就是没有发现8路的踪影。估计等了好几十分钟,等车的痛苦只有等过的人才有体会。无耐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了,换坐其他车次到叶坪最近的一个公交站台,具体是哪一路我不记得了,可能是3路,公交站信息明明写着直到叶坪景区前一站,所幸我上车后问了一下司机,说我们去叶坪,结果出乎我意料,司机居然说去,不过2元每人(赣州的公交估计是全国最便宜的,或许是我去过的城市中见到的最便宜的,基本为1元)。瑞金是个好地方,可惜堂堂5A景区,交通居然这么不方便,过来玩的童鞋一定要谨记哦。尽管等车有点小插曲,不过一切也顺利。从红都广场到叶坪景区车程不长。
叶坪景区门票单价30元,联票80元(包括叶坪,红井,二苏大三个景区)。顺利进入景区,进入眼帘的是一艘白色巨轮(其实并不是特别大)。再往里走,沿着一条马路,穿过一片树林,我们离叶坪革命故居群越来越近了……
史传这里原为叶姓人居住的村庄,故名叶坪,后叶姓日渐衰落,谢姓人家就在此繁荣并发展,不过村名倒是没有改变。8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文物,居民全部搬迁到旁边的新村去了。
沿着路往前走,首先看到的是一苏大陈列馆。
进入陈列馆左后,看左手边的墙壁上,由右至左写着“拥护中国共产党”七个大字,像这样的标语还有很多,最为有纪念意义的是一苏大会址上的“拥护全苏大会”六个大字。这是当年留下的原迹.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走上长征后,当地百姓为了保存这条标语,先在标语上面铺上稻草,再粉刷泥巴,解放以后维修旧址时,"拥护全苏大会"这条珍贵的标语得以重见。
一苏大陈列馆中存列这许多重要文化和图片介绍,主要讲的是:从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叶坪一直是中央苏区和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的中心,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以及曾经在这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宣布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毛泽东在这个大会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穿过陈列馆就要进入旧址群了,首先在右手边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五角星。往左手边走就进入旧址群了,我们先去一苏大旧址吧。
一苏大旧址,非常宏伟的一座古代建筑(谢氏祠堂),从侧面可以看到高耸的马头墙。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参加大会的有来自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中央苏区等根据地代表和红军、全总、海员的代表共610名。
这是一苏大旧址正门。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这里原来是谢氏宗祠,房子距现在已经有将近400多年的历史,为支持红军,当地老百姓自愿的把房子让给临时中央政府,作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
一苏大主席台,谢氏祠堂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正中挂着一面红旗,旗上缝着一颗黄五角星和斧头镰刀图案,旗右侧是马克思像,左侧为列宁像。台中央下方红色横幅上写着“工农炮垒”、“民主专政”,主席台两侧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下联是“建立布尔塞维克的群众工作”,主席台上方悬挂横幅标语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931年1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当会议宣布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时,63位委员站起来热烈地鼓掌。这时,任弼时大声提议:请毛主席讲话!开始,大家还不知道叫谁,安静了几秒,60多双眼睛“唰”地望着毛泽东,更加热烈地鼓起掌来。之前,人们对毛泽东称呼通常为“毛党代表”、“毛委员”、“毛总政委”,从此,毛泽东同志一直被称为“毛主席”,当然这称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大会最后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向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并把瑞金金子的“金”改为了北京的“京”,从此,瑞金成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谢氏祠堂两侧原本没有这些木板隔开的房间,因为召开一苏大需要,在两侧用木板隔成了14间值班室和各部门的工作间,条件非常的简陋。
这是进门右手边第一间隔间内部状况,也就是值班室。
每一个房间都配有简单的用具,床,柜子,书桌,煤油灯,一个竹制行李箱,还有墙上挂着的斗笠,米袋,挎包,草鞋。
穿过一苏大会址出来后,可以看到一片樟树林。图片这颗古樟树可是很有历史哦,可以说是毛主席的忠诚卫士了。
此棵樟树已有1100余年历史,是叶坪革命旧址群内树龄最长、体量最大的樟树,当地群众称之为“树王”。苏区时期,毛泽东经常在树下读书看报。往图片上面看,还可以看到这棵树上插着一枚炸弹,但是天意使然,掉在樟树上的炸弹居然没有爆炸,因此也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还有上世纪60年代,该树主干被雷电劈断而枯萎,通过积极救治和科学保护,另一支干仍然生长茂盛,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来叶坪革命旧址群参观视察时,盛赞这棵古樟顽强的生命力,分别称它象征着“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和“红军是打不垮的”。
列宁亭。
露天的会议场,当时很多大型会议都在这里召开,现在看到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可是在1931年的时候,这些树应该也不大吧,这些树可是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呢。
红军检阅台。
初建于1931年11月,是为准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检阅红军而建造的,当时是用竹木搭成的简易便台。1931年11月7日早上,全苏大会开幕前,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登台检阅了红军。19日,大会又在这里嘉奖了在历次战斗中功绩卓著的红军部队和指挥员,授予红一、二、三、四、六、七、十、十二、十六军和红三军团红旗各一面、并授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八位指挥员奖章各一枚。现在挂在台上的历史照片,真实的记录了当年检阅红军的情景。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重修检阅台,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负责,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并于8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1934年1月31日竣工,将原来的竹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成为当时集会、演讲和文艺演出的场所。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检阅台遭国民党反动派拆毁,仅存遗迹。因此现在所看到的是1955年按原貌修复了的检阅台。
检阅台的前面就是红军烈士纪念塔了。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塔座为五角形,塔身为炮弹形。布满塔身的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
红军烈士纪念塔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工程刚开始,在中央苏区就掀起了一股自动募捐的热潮。中国工农红军残废院捐大洋二十一元二角九分六厘;直属医院政治部捐大洋八元七角一分;在这些募捐队伍中,瑞金叶坪村的谢益辉老人的故事特别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他已年过花甲,唯一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光荣牺牲。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红军烈士塔开始修建后,谢益辉老人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就这样,为了缅怀牺牲的将士,从干部到战士,从军人到农民,他们省吃俭用,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元、两元、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
1934年2月2日上午8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这里隆重地举行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中央军委主席朱德走上塔座,介绍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英勇斗争的经过,在几年斗争中被国民党屠杀的五六十万革命群众,以及红军领袖赵博生、黄公略等同志牺牲的情形。朱德最后号召大家要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沉痛和愤怒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烈士纪念塔拆除下来仅有完的“烈”字抬回家里隐藏起来,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现在看到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是1955年在遗址上按原貌修复了的烈士塔。
如今,红军烈士纪念塔已成为红都瑞金的重要标志,更成为后来人对革命烈士寄托无限哀思的地方。每到清明,学生们总要前来祭奠,中央领导到了瑞金,首先就是要向烈士塔敬献花圈,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上面,每块石子,都附着烈士的英灵,都记载着苏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私奉献、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他毅然响应政府扩红的号召,全部都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没有一个生还,全部战死沙场。当年,为了苏维埃共和国,苏区人民作出了极大的牺牲。那时,赣南苏区人口只有240万,而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参加赤卫队、洗衣队等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00余人。其中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而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为革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7166人。红军长征后,苏区人民又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很多地方都成了“血洗村”、“无人村”,其惨状,正如国民党在报告中所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博生堡
在纪念塔广场右上角有一个四方形的堡垒,那个就是博生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赵博生烈士而建造的。整个堡由青砖砌成,呈四方形,其寓意为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
赵博生生于1897年,河北省黄骅县人,1917年保定军校毕业后,曾任西北军特种兵旅长、国民革命军26路军参谋长等职。1931年春,蒋介石为消灭异己部队和“围剿”红军,把26路军调到苏区。在此期间,赵博生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决心跟共产党走,10月秘密加入共产党,12月14日,赵博生和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领26路军17000余人在宁都举行起义,集体加入红军。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赵博生忠于党、忠于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1933年1月8日,赵博生率军进行江西南城黄狮渡阻击战,在险恶的环境中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我军取得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战斗中,赵博生亲临前线指挥冲锋,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36岁。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该堡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堡内的《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被当地群众秘密抢救回家保存下来,现珍藏在我馆。博生堡于1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亲自题写了“博生堡”三字,嵌于堡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也重新拟写了纪念赵博生烈士碑文,立在堡内。
公略亭
在纪念塔广场左上角有一个三角形的亭子,那就是公略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黄公略烈士而建造的。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是毛泽东于1930年夏在行军途中,热情盛赞黄公略的诗文。
黄公略生于1898年,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和彭德怀共同领导了平江起义,后曾担任红五军第二纵队队长、军委书记和副军长;红五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红三军军长等职。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转移途中,在吉安东固遭到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毛泽东听到黄公略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第二天,在兴国莲塘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高度赞扬了黄公略的一生,并在主席台两侧拟写了这样一幅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纪念黄公略,临时中央政府在他牺牲的地方设立了公略县。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叶坪广场建造公略亭。亭为三个角,寓意为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亭中立了一块三棱锥体的石碑,上刻有黄公略传略。
现在所看到的攻公略亭是1955年按原貌修复,彭德怀亲自题写了“公略亭”三字,以示纪念,这三个字依然在纪念馆中保存。现在“公略亭”三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
在公略亭和博生堡中间是一片参天松树,地上掉了一些巨大的松球,顺手捡了几个,以作留念。
红军烈士纪念亭
红军烈士纪念亭,也称为五角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整个亭子仿古建筑,典雅美观。当时,和叶坪广场中建成的几大红军纪念建筑一起,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瞻,因此在此亭配有木板凳和石板桌、石墩、供参观者休息时用。1955年春,国家按原貌重修此亭。“红军烈士纪念亭”几个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
中央印刷厂旧址
内部会议室
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
中央出版社旧址
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旧址
国家银行旧址
金库,装金子的盒子哦,看起来不少呢
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
中央警卫营旧址
从苏维埃中央政府大院旧址群落走出来的一刻,不忘回眸一看,这一片的房子真的还是很漂亮的。
从旧址群往大门走,路过景区的绵水,刚好夕阳残红照在水面,特别漂亮。
看过了夕阳,该回去休息了,本打算再验证一下到底有没有8路车,结果找了好久依旧没有,也许是有的,不过反正我是没看到,心里于是想着,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1年,那时候的部队叫红军,还没有八路的称呼呢,所以找不到8路也是对的啊……看着别人都是开着私家车或者喊车离去,我本想打的,结果地方较偏,也是等不到,于是只有求助滴滴了,关键时候滴滴还是靠谱的。
吃完晚饭,去街道转转,发现瑞金的黄金薯片颜色亮,看起来很有食欲,于是来了一包,果然,很好吃,金黄的薯片,很香很脆,至今还回味着呢。
第二天:沙洲坝红井—苏维埃纪念园
吃完早饭,按着地图一路散步,一路朝着沙洲坝红井景区前去。
进景区大门后,看到的是写着红井的巨大石碑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介绍板块,内容没有仔细看。
毛主席及中央红军在沙洲坝关心群众生活的各种雕塑,一共好像有六处,每一处都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如果有导游的话,就可以听听了,不过我是自由行,虽然也了解了一些,不过这里就不啰嗦了。
从红井石碑的左手边走,是苏维埃政府各部门的旧居。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由于房子内部结构大同小异,就不一一介绍了,届时到毛主席故居的时候做一个介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院子内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银行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总社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税务局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委员部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查委员会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会旧址和陈列馆
毛主席带领沙洲坝人民打的第一口井——红井。
沙洲坝这里原来是个干旱的地方,饮水困难,那个时候村民所有的用水要到很远的去挑。村子里原来是没有井的,因为村民都偏信风水先生说在此打井会坏了龙脉,谁打井就会降灾,所以大家都不准打井。1933年4月,临时中央机关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来此办公住宿。听说这件事后,他就借来锄头,并亲自选择井址,那个时候,村民都不是很理解,都说这样做会坏了龙脉,会降灾的,但是毛泽东不相信,而且说如果要降灾就全部降在我的头上,然后就带领红军去挖井。三天之内挖出了直径0.85米,深6米的水井。并劝大家都动手打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看毛泽东打了井后并没有风水先生所说的灾难出现。所以大家后来也就都加入了打井这个行列了,到后来沙洲坝的所有的村民都有水喝了,就不用再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了。所以后来大家都留着这样一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今天的水井已成文物了,故地变遗址,我们现在还是可以品一下红井的井水,感受一下井水的甘甜。
毛主席带领人民打井雕塑
毛主席旧居
沙洲坝旧址群的客房房屋结构大同小异,这里以毛主席旧居为例做一讲解。毛主席故居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元太屋,坐西朝东(前面财政部和银行的那两个旧址较为豪华,进门的院前均有早“紫气东来”的门庭,也就是这个意思,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能照到房子里面,意味着有好的兆头),前有古树。
进入内院里面可以看到这里有个天井,这是客家民居最大的特色,天井是有两个作用的,一是可以蓄水来起到消防的作用,另一个就是天井的水通过一个通到流向自家的田地。沙洲坝常年干旱,这个也能起到一定的概灌左右,最主要的正如当地所流传着的这句话:“肥水不流外人田”,你懂的。
毛泽东故居,并不是毛泽东一个人居住,因为房屋紧缺,从1933年至1934年,在这个房屋里,有毛泽东,徐特立、何叔衡、谢觉哉曾分别在屋内四个正间办公和生活,房内的设施基本一样。
毛主席有一个习惯,看书不喜欢在屋里,喜欢在外面,在树下,这颗树下就是毛主席经常读书的地方。
毛主席旧居,内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历史陈列馆
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史展览馆
一排排的古樟树,年龄均在四五百年以上
谢觉哉的诗: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的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谢觉哉在1933年经上海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秘书。
参观完红井后,下一个目的地是中华苏维埃纪念园,也因为时间的原因,二苏大景区没在计划之内,留作一个念想。纪念园距离红井距不远,直接走路过去就可以了。
纪念园到了,不过是后面,纪念园免票,后门不那么气派,感觉就像一般的公园,其实不然,里面挺不错的,特别是往前门走,会感到非常宏伟。
纪念园高山上的巨鼎,人站在下面,是何其渺小。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徽吧,这就是我刚来瑞金的时候看到马路上护栏上镶嵌的标志,这时候我终于明白了这个标志的意思了。
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辉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