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之国遇见杜甫草堂

作者:琪宝喜欢梅花鹿 显示图片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而建。


  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大廨:“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经做官,应该有办公的场所,大廨便由此得命名。大廨正中杜甫的铜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


  杜甫铜像。传说来此抚触杜甫像的手臂,可以沾染诗圣的文采,所以铜像的手臂被游人摸得铮亮,我也不例外,也希望沾染上诗圣丁点的文采,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游记。


  两侧各有一处林廊,曲径通幽。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诗史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堂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成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李白、杜甫像也陈列堂内。堂内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堂前一片梅林,两株硕大的罗汉松,枝繁叶茂,更烘托出高堂素壁的雅洁。堂后有小桥连接柴门,过柴门即是工部祠。



       堂前的古树。


  园内随处可见青翠的竹林,足见诗圣对它的喜爱,可见他的谦谦君子之风,正如苏东坡《竹诗》所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柴门是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杜甫当年为草堂向曾做过绵竹令的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庭院中随处可见苍翠的竹林,傲然挺立,好似诗圣的一身傲骨,决不为权势弯腰。


  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花径,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杜甫雕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碑文石刻。


  杜甫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古典式的园林建筑,带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草堂内溪流环绕,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极具文化气息的园林;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诗人曾有“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而我却觉得“竹径幽深入海,茅屋采椽瀛薹”。让人深入其中,不愿出来。


此情此景,让我有感而发:
竹林深处桃花枝,春风化雨已告知,
石板卧于青草地,约友出行正当时。


清风鸟啼入窗棂,晨曦微露照高林,
曲径通幽何处去,锦纱红灯照柴门。


碧水方亭在画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桃为颜料竹作笔,海棠花溪别样红。


  作家冯至曾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草堂的左近有用他这段话镌刻的石碑。


  2001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铺设地下管道施工中,分别在草堂正门西侧和工部祠东北面发现唐代灰炕和唐代民居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皿,建筑构件以及墙基、水井、水沟、灶台等民居遗存。它们的年代与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时期很接近。杜甫草堂唐代遗址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唐代文化遗存之一,它展现了唐代成都地区的社会生活风貌,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及其生活情景的描写,为杜甫草堂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佐证。


  唐代遗址,发掘于2001年底,这些发现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对研究成都地区唐代社会人文经济提供实物素材。


  走出唐代遗址展厅,外面是浣花溪,两岸被绿树围绕,中间夹杂着一片红梅树,红梅盛开,点缀其间,而上百条锦鲤在清澈的水中悠游,也是红红的一片,岸边与溪流相辉映,美不胜收。



  杜甫在建造草堂后,向萧实要100根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肖八明府实处觅桃栽》),所以如今园中处处挑花盛开,娇艳动人。




  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梅园位于杜甫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此时,你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难怪许多游人以此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绿树成荫罩瀛薹,满园桃花始盛开,
碧瓦飞檐饰古塔,南雁归巢复又来。


  梅园内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水面养荷,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每当冬去春来,园内灿若烟霞红梅,或红或粉海棠,纤尘无染玉兰次第开放,满苑繁花在一泓碧水衬映下,显出无尽妖饶与恣媚。在春意最浓、花事最盛时,如登一览亭凭窗俯瞰,那关不住满园春色,与远处平畴绿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翠竹苍楠融汇在一起,顿会心旌摇动,神采飞扬,逻思无际。


青藤缠绕下的凉亭,绿荫遮蔽,亭外的挑花,灿烂夺目,游人坐下歇息,顺带欣赏风景,美哉,乐哉!



  篱笆、竹林、屋舍同框,构成一幅离世安然的田园,让世人想之,往之。



  园中一处小池塘,里面有很多锦鲤悠游川梭,有人喂食时,鱼儿蜂拥而至抢食,远远看去红红一片,煞是好看。


  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穿廊跨桥寻诗径,邀约桃花草堂行,
翠竹苍楠融一处,浣花为墨诗画亭。



沿着绿荫遮蔽的小径,我们悠游的漫步其间,欣赏着这里景色,寻找诗圣所曾留下的足迹,幻想着诗圣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以后人拜读。



  暮色将至,眼前的景致有些灰暗,而心中感念颇深,我不仅折服于诗圣的才情,也沉迷于草堂内的美景,久久不能自拔,怎奈时间已晚,只能告别,再见了,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