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广州又新开通了四条地铁线路,其中9号线是到花都的。这条线路的沿路站点,当时电视上都作了介绍,并且提到飞鹅岭终点站附近的炭步镇有条古村落。
这便是茶塘村。说是古村,源于村里有一排清代建筑尚保存完好,且被保护起来了。
炭步镇是全国重点镇,是广东省省级中心镇和广州市第二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
茶塘村位于炭步镇城区南部,面积约3.13平方公里,是省级第二批古村落。茶塘村经济基础较好,农业以种植水稻、花卉、鱼塘养殖为主;工业以铸造、五金业、机械生产和加工为主。
2月8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持续了一周的低温湿冷天气开始回暖了,正是出外活动的好时机。我蠢蠢欲动,携上老母亲,向着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出发了。
乘坐地铁5号线转2号线再转3号线,最后换乘9号线,历时一个多小时,在飞鹅岭站B口出来,右手边便是公交总站场,其中24路公交车就经过茶塘村村委。
飞鹅岭站A口出来是花都东风体育馆,因而飞鹅岭站也就是东风体育公园站。我当时见到这公交站牌是一脸懵圈的,不知自己正所处哪里,后询问路人才知道,东风体育公园站就是飞鹅岭站。
这24路公交车只有两辆正常运营,因而每一趟车相隔50分钟,末班车是18:50,根据这个时间可以往前推算候车时间,如果刚好错过一班那就杯具了。
上车可以刷羊城通,票价2元。九个站的路程足要半小时,而且发现这公交车不是到站才停的,只要有人扬手拦车,司机就会停下来上客。换言之,即使车站有人候车而无人招手,司机也不会停车。
这也许就是乡村公交的特点吧。
茶塘村站下车就见到茶塘村的牌坊了,牌坊上的一副对联就嵌着“茶塘”二字。
穿过牌坊赫然入目的便是气势非凡的茶塘村委会大楼。此时正值中午,村委会估计已下班了。
这里只看到普普通通的现代民居,于是我们进入小巷,沿巷子穿行,用眼睛搜寻传说中的古代建筑。
巷子里很安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关门闭户的,感觉就像空巷一般。
高高的镬耳墙昭示着这便是古代建筑。墙面灰黑,具有年代历史了,看得出是后期修整过的。
我对着这些古旧建筑举着照相机,这时一位老婆婆捧着饭碗出来,边吃饭边问我们是否来看古董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她的话匣子打开了。告诉我们从这条小巷出去,那里有一排财主屋,很旧了,早没人住了,原主人都搬走了,搬到新村去了,村头还有间大庙值得看,可以去上上香。从大庙出来沿旁边的大路可以出村,在牌坊旁有间饭店,是他们村里人开的,什么都有得吃云云。
我们问村里怎么这么安静,她说村里人大都搬到新村去了,这里基本没什么人了。
还说村尾开通了公路变入口了,村头反而在后面了。即我们刚才进来的是村的尾部,而今是向着村头走去。
巷子里也有所谓的财主屋,有条排水沟在这屋子前拐弯了。老婆婆说那是因为那些财主不让别人的排水沟经过他家,因而我们见到的小巷里的排水沟都不是直来直去的。
这房子真大,门口都有好几个。
小巷的尽头,是一个池塘。几乎干涸的池塘,隐现发亮的淤泥,据说这些淤泥肥沃,种花一流。
池塘边地坪上竖立着一个用砖砌成的状如子弹头的布满蜂窝眼的不明建筑物,没有文字告知,也见不到村人可问,只感到怪怪的,不像是古时留下来的。
旁边则竖立着旗杆石,石上刻有文字,可惜已经没了颜色看不清了。
沿池塘边步向村头,两棵大榕树傲然屹立在村口,一为许愿树,一为探花榕。看其枝干粗大,枝繁叶茂,估计有上百年历史了。
村的入口处立着石牌,但已疏于维护,字迹渐浅了,再过些时日估计都看不清了。从这里也可说明,茶塘村的原村口在此。
站在村口,遥望一片建筑群沿池塘边一字排开,灰墙青瓦,镬耳顶,明显的岭南古建筑。
我们就顺着村口往里走,首入眼帘的是洪圣古庙和乡约。
乡约,是明代实行的县以下的民间管理组织,主要处置乡里村民的一些纠纷、事务,但县衙门也会赋予其一定的职能,故被人称之为“乡衙门”。
乡约制度至清代曾一度被废止。
乡约建于茶塘村,一可见茶塘村洪圣古庙在地方信仰中的地位,二可见茶塘村汤氏家族在地方政治中的统治力量。
茶塘村清代乡约建筑保存较好,有较完整的记录,为研究清代民间基层组织设置、运行提供了实证,是研究我国清代岭南历史文化、清代基层民间管理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乡约门口不大,小门紧闭,虽翻新过仍显简朴。从洪圣古庙大门进去有个侧门可以进入这乡约之内,里面是一座小小的孔庙,供奉着孔圣人。
村民子女开学之时拜孔圣人,仕子进京考试前拜孔圣人,这些既成习俗已经延续了千年,但从这里的厚厚灰尘可看出,这里已经久久未有人参拜过了。
墙壁两边挂着村民自愿捐款款额的挂匾,估计是募捐来维修这古庙和乡约的。出资多的均戴上大红花,待遇着实不一样。
房顶的装饰也非常养眼。
乡约旁是洪圣古庙,是祭拜洪圣的庙宇。
远远望去,洪圣古庙顶部一列陶瓷塑像异常夺目,中部的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其他众生像皆造型精美,惟妙惟肖。
洪圣古庙坐东朝西,青砖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前檐两根花岗岩柱浮雕,龙腾飞舞,呼之欲出,柱座四面雕有人像,相当大气。
古庙前的对联,正是洪圣大帝对茶塘人民的恩泽与庇护的体现。
洪圣古庙石匾上方是“满堂吉庆”图,两侧梁架上雕有人物、松树、花鸟等图案,木雕造型别致,工艺精美,色彩绚丽,人物众多,让人叹为观止。
原来洪圣又称南海洪圣大王,或洪圣爷或赤帝,是南方地区民间信奉的海神,属于有名的神祀。
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以廉洁中贞闻名。他熟悉天文、地理、数学,曾设立气像台来观察天气,为渔民商旅减低出海的风险。后来因辛劳过度而早逝。皇帝得知他的功绩,于是追封洪熙为广利洪圣大王,在沿海为他兴建庙宇。及后,曾被加封“洪圣”、“昭顺”、“威显”等封号。宋代则被封为“南海洪圣广利王”。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为洪圣爷诞,不少地方均有大型庆祝活动。
洪圣古庙大门敞开,但里面没有照明,显得异常幽暗。尝试踏入在门边找照明开关,没找着,只好这么摸黑入内。
庙宇正中是洪圣爷,但由于不便对圣人闪光拍照而没有留影。两边放置有吉祥钟和吉庆鼓。
庙里的中门以及门楣上精致的雕刻令人叫绝。
侧面有一个小门可通往孔圣人庙,即乡约。
出了洪圣古庙,继续向村内走去。
汤氏公祠,说明此村为汤姓,汤姓于宋代从南海迁至此,立村约700年。
据介绍,汤字水旁,茶亦为水,塘能容之,故名茶塘。村前地坪开阔,地坪前有3个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水塘,刚才看到其中一个已近干涸了。
宗祠是茶塘村人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祀活动,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之地。
村里有不少公祠尚保存完好。每一座公祠都是雕梁画栋,窗、梁、屋角、栏窗,每一样都是精雕细琢,石刻的仿佛闻风可动,木雕的更是呼之欲出,细看下来总是有个典故或故事。
某些重新翻修过的古建筑,显得秀丽许多。某些则略显残旧,破落。个别祠堂门前还挂着灯笼和贴着联姻的喜联,只是都已变色发旧,仅剩沧桑了。
除了宗祠之外,茶塘村还有不少精美的书室、书舍、家塾。有的修旧如旧,显得干净利落。有的残垣断壁,似是经历了风雨摧残。有的门前堆放着建筑杂物,不知是拆下来的还是准备砌上去的。
据闻当年的茶塘村救火会,会址就设在同风书舍。只是书舍前前后后均无任何资料加以介绍。
二十余座清朝时期的祠堂、私塾面对池塘依次排开,连绵数百米,蔚为壮观,可以想象茶塘村当年的繁荣景象。一座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子,书院却有十几间之多,可见茶塘人自古崇尚耕读、尊学重教。
这里曾是明清时代南海县富户商贾的聚居地,他们之所以善于经营,恐怕也是因为读书让他们比起普通商人多了一些知识、智慧和诚信的品德。
祠堂和书舍之后,便是各条小巷,巷中民居整齐排列着,其街巷布局显得非常整齐而有条理。
现存古巷16条,巷口原建有门楼,门楼上均刻有巷名,现仅存足征里、光宗里、德星里、抡秀里、为善最乐及洞天深处等门楼。
茶塘村的池塘分为三个,其中一个看上去已近干涸,另两个则还是池水清澈。池塘边上有一棵大榕树,看上去也逾百年了。榕树下一条绿色长廊,带来满眼绿意,丝丝清凉。
茶塘村古文化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古建筑占地6.7万多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院、书室共有20多座,其余为民宅和小量的厅堂。这些建筑虽年久风化,但仍有一定文化底蕴,值得一看。
回到茶塘村牌坊处,旁边果然有一间茶塘饭店,简陋的大排档,只此一家,别无他店。老板娘是茶塘村当地人,做的也是村民的生意,因而价格实惠,菜式丰富。我和母亲俩人点了三个菜,总共才58元,这在广州点一个菜也不止这个数呢。
茶塘村依然还是茶塘村,没有因为清代古建筑而大肆宣传敛财,这里没有任何商业气味,没有任何旅行团的踪迹,仍然是那个古朴的村落,宁静而安详。也许正因为此而导致部分古建筑破败而缺少资金维护修葺,不过这也保证了该建筑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