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海宁历史文化底蕴中的名人们

作者:爱吃猫耳朵的鱼鱼 显示图片

        (建议打开背景音乐,是韩磊的《潮涌东方》,如同给家乡私人订制的一般)
        
        我的家乡浙江省海宁市,是地处江南的一座小城市。每每与朋友们说起家乡的名字,他们总是开始有些陌生,随后就恍然大悟地说道:“哦~~是海宁皮革城那个海宁吧?”说实话,以这种方式让人想到海宁,我心里并不是特别高兴。诚然海宁皮革名扬四海,有其值得骄傲之处,也是海宁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总有一种土豪暴发户的感觉,因为皮革业也不过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二三十年的事情。


        然而海宁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在近代史上,海宁更是名人辈出,不少都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记得在高中课本上学习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时,在作者介绍的那个脚注中,赫然写着“徐志摩,浙江海宁人”,那种家乡的自豪感真是油然而生。当我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康河之畔看到徐志摩诗碑,更是难抑心头之激动。


        而且仅仅在剑桥,也不止徐志摩一位海宁名人。在不远处的圣约翰学院,还有金庸先生的传奇。他不但在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而且也享有竖碑纪念的最高荣誉。


        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宛转叹息桥——学生金庸书。


         桨声书香,剑河风光——学生金庸


        说起金庸先生,他是那些海宁传奇人物中唯一健在之人。2007年9月,金庸先生在浙江大学受聘为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我有幸在现场见证。这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事件之一,因为金庸先生是我迄今唯一的偶像,而且或许此生也仅有这一次亲眼见证的机会。(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外事处,@***,这张图片里可以看到我 


        除了徐志摩与金庸这对表兄弟,海宁还有王国维、蒋百里、张宗祥、史东山、钱君匋……因为这些人都是近代史上的人物,因此还有不少故居留存下来,此外还有纪念馆和艺术馆等。尽管这些“景点”并不热门,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海宁人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海宁人对文化的尊重。因为本人身在国外,无法回海宁实地取景,照片都来自于这十年来的积累。



        上图为海宁市新华书店的“海宁十大名人”,分别为徐志摩、金庸、沈鸿、史东山、蒋百里、王国维、李善兰、钱君匋、张宗祥和徐邦达(排名不分先后),但也难免挂一漏万。
        下图为盐官名人碑廊,来源于盐官旅游网,@***?t=698,起首为张九成。


        徐志摩故居就在海宁硖石的老街干河街上,去的次数最多,材料最丰富,因此放在首位。而且徐志摩在华人圈的影响力也并不逊于金庸,甚至在剑桥撑船的小哥也曾听闻志摩之名,当真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徐志摩故居落成于1926年,是一桩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为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的短暂居所。徐志摩极爱此楼,称之为“香巢”,并亲自参与设计、建造。徐志摩在海宁的故居实有两座,一为老宅,一为新宅。老宅在2001年被推倒,让人唏嘘不已,如今人们只能来这幢新宅怀念这位天妒英才的诗人。


        故居修复落成于1998年,被列入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点。本人并非相关专业出身,不了解评定标准,但以一隅之见观之,目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徐志摩故居入口处,如今故居对海宁市民免费开放,其他成人游客10元/人。来海宁的话,徐志摩故居非常值得赏玩,而且这里还有相当精美的书签和明信片等纪念品。可惜我手头没有拍照,将来回海宁,我还会再去看看有没有新品。



         徐志摩故居正面,可遥望紫薇山(西山)上紫薇阁。故居地处海宁的东、西两山之间,在老硖石年间,地理位置极佳。



       “诗人徐志摩故居”七个字出自金庸之手。按辈分算,金庸(查良镛)是徐志摩的表弟,但是年龄相差一代人。金庸母亲徐禄出生在海宁硖石镇徐家,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徐、查两家都是海宁的名门望族,强强联合,亦非奇事。不过金庸对他的这位表哥似乎并不太欣赏,其作品中的“表哥”大多不是什么好人。在浙大演讲时,他也坦言对徐志摩的一些不满,不过这些也都是前尘往事了。        


   下图为故居侧面,即便是现在看来也很时尚新潮。



        庭院布置得精美雅致,当年诗人新婚燕尔,在此品茶、谈心,可以想见有多惬意。


        东海安雅。


        小楼结构复杂,推开这道小门,再经过一个小天井才到达正厅。匾额上是臧克家先生所题“志摩故居”,正厅名曰安雅堂。



         厅内风格华洋同设,别具一格。


         安雅堂是启功先生补书。一路过来皆是名人,不过这也没什么稀奇,徐志摩本身就是这个圈里的知名人物,甚至民国期间的很多名人八卦,都能以徐志摩为中心发散开来。


        一楼分为两个陈列室,西厢房为第一陈列室,介绍徐志摩的家世生平与家乡情怀。这里只展示一小部分,更多内容等待大家自己探索,否则就了然无趣了。







          东厢房为第二陈列室,介绍徐志摩思想·文学活动。



           徐志摩与泰戈尔谈诗。


           厅后底层三间房屋内有徐志摩相关作品展。



        穿过上图中的那扇门,便进入后院,绿植茂密,清新怡人。院中有一口小井,名曰“爱之清泉”,处处透露出诗人的浪漫情怀。


       小楼有两层,二楼可拾级而上,参观诗人的生活区域。



         扶梯周围也有一些艺术品和诗人的生活用品、


         二楼会客厅风格亦与一楼仿佛,为中西合璧式,家具为红木。




         两张照片中吊灯不完全一样,不知为何。


        眉轩为徐志摩书房,他曾在这里写下《眉轩琐语》、《家德》等。




        几次参观眉轩,竟然发现风格大变,应该是下图更符合原貌,故而调整。想到诗人当初在这里度蜜月,粉红色似乎也不难理解,但似乎有一点俗气,反不及上图的淡雅之风。


          徐志摩与陆小曼新房。


       西式壁炉上方为徐、陆二人的婚纱照。


         这里还有徐志摩母亲卧室(下图)、张幼仪及其幼子卧室、佣人卧室和盥洗室等,留待各位自行参观。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徐父认她做义女,故而在此设卧室。不过这幢小宅为徐志摩新房,让前妻共居一楼,也是颇为尴尬呀。以徐家富甲一方之财力,给张幼仪安排个住处简直易如反掌,而且张幼仪本身也颇有资财,实在难以理解民国人的心态。


        二楼上有露台,可登临远眺。远处隐约可见之宝塔,乃是东山上的智标塔,近处都是硖石老宅。最近听闻喜讯,海宁市政府规划以徐志摩故居为中心,打造“志摩故里——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类似于“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不难想见,这里将来也会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对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我从心底里高兴。


        西山上的诗人徐志摩之墓,为衣冠冢,属民国遗迹,是另一位海宁名人张宗祥手书。


        徐志摩三岁夭折的幼子徐德生之墓,好在诗人另有一子,香烟未断。如今徐家后代大多移居美国,在事业上发展颇为成功。



        海宁可见徐志摩之处甚多,东山下的牌坊旁便有他的素描雕像。



         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一家小店里悬挂的徐志摩像。


        徐志摩诗歌节,这是很早的事了,不知如今举办到第几届了。


          宽塘旅游景区的徐志摩钢板雕刻。


         盐官观潮胜地公园的徐志摩偕友观潮雕像,应该左一便是徐志摩。


        说来惭愧,金庸旧居(祖宅)虽在海宁,但因为地处偏僻(海宁市袁花镇),我都没有亲往参观偶像的故居。在这里正好普及一下,海宁市盐官镇的金庸书院和袁花镇的金庸旧居完全是两处地方,不可混同。下次回家一定去金庸旧居一趟!这里先介绍金庸书院。
         金庸书院位于盐官镇古邑路1号的观潮景区内,是一座完全新建的中式建筑。它落成于2010年9月,精心收藏金庸之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具备讲学、展示和藏书等功能,成为金庸文学研究的一处重要场所,也同时成为盐官观潮景区的又一景点。


        这个门设计得有意思,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入口处的两边墙上,有金庸十五部小说之人物故事的石刻,虽不算精美,也算的用心。




       金庸先生手稿,看来査先生文思泉涌之际,也是健笔如飞,足见其倚马千言之天才。


         金庸先生在我浙的三本聘书。


        金庸先生佩剑,他还赠送给浙大十八把龙泉宝剑,记得在紫金港校区参观过。


        同样,金庸在海宁的印记也随处可见,除了上文提到的为徐志摩故居书写的匾额,他在我的高中母校也曾留下墨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这是海宁市高级中学的新校区,我一天都没有待过,照片是回访母校时所拍。尽管没能在老校区看到,但是金庸先生能为学弟学妹们留言,激励大家努力学习,我也深受鼓舞。


        顺便借这个地方,感谢查家的另一位知名人物査济民先生为母校捐赠百万,建造图书馆。图书馆以査先生命名,真是实至名归。我在香港浸会大学交流时,该校有査济民楼科学大楼,提起査先生为同饮一江水的老乡,分为自豪。2007年3月底,査济民先生与世长辞,他的灵柩从香港运回袁花镇,藏于村头祖坟内,一代实业大家终于叶落归根。


        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的心云阁的《海宁日报》剪纸,重点应该是那篇藏友故事,巧合之下看到藏品市场的文章《金庸给董桥的信,5.5万元落锤》,没想到金庸先生的一纸信笺已经那么有收藏价值。


       这也是宽塘的钢板雕刻,只不过没有用金庸本人的形象,而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但恕我眼拙,没有辨认出来是哪一部小说。


        徐志摩与金庸这对表兄弟,堪称海宁名人中的双子星,其文化影响力可谓一时瑜亮,但若论其学术成就,恐怕都要对这位国学大师甘拜下风,他就是王国维。我从小便听闻观堂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假如说王国维先生在甲骨文上的成就有些曲高和寡,那么他的另一部作品《人间词话》可谓雅俗共赏之佳品。他所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故居位于海宁盐官镇的观潮景区,在诸多景点中,它是最偏远的一个,这也恰似先生遗世独立的心境,不轻易随波逐流。


        娱庐是故居的正厅,娱字略显跳脱,似乎反映出先生内心中的那一点玩世不恭的态度,或许也是世事艰难,聊以自娱的意思。我没有去看官方的解读,以上只是基于我的背景知识,有谬误处敬请谅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想时时刻刻陷入昆廷·斯金纳那种“语境”的范式,那样人生也太不“娱”了。



          王国维先生前后两任妻子,共十一位子女,枝繁叶茂,儿孙满堂。


         海宁县治长期以来在盐官镇,直到建国后才迁至硖石镇,因此海宁旧城图其实指的就是盐官。


        王国维先生卧室,这跟徐志摩故居的风格决然不同。



       厨房,大师也要食人间烟火的嘛。突然想起来,似乎没有看到徐志摩故居的厨房,不知诗人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光有精神食粮也不够啊


        先生之书房在二楼,面朝海塘,以前房屋不密集的时候,也许能望见钱塘江。想想先生当年能听着轰鸣的涛声,看着吞天沃日的大潮,学问必然也随之勇猛精进。


       书房的另一边。虽然王家远不如徐家富庶,但是书房布置得也小巧精致。


         观塘景区的王国维雕像,好像有点囧,嘴角向下得太狠了。



         我在北大读书时,也偶尔去清华逛逛。每次去隔壁,必然会去拜瞻“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能在清华校园里竖碑纪念,这份荣光也丝毫不亚于剑桥的志摩诗碑和金庸对联石。听说清华还专门设立了王国维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海宁学子。


        碑铭由另一位大历史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撰写,铭文末句“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深得我心,都不知引用凡几。


         蒋百里先生是足以与前三位齐名的大家,但与他们三位的文人气质不同,蒋先生更多了一层英武之气。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民国半数大将师出其门下。
        说起来,蒋家也是海宁望族,与徐、查两家有姻亲关系,蒋百里曾迎娶金庸的同族姑母查品珍,辈分上是查良镛的姑父,其女儿蒋英(佐藤屋登所出)是查良镛表姐,后嫁给科学家钱学森。在1975年出版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后记中,金庸写道:“我是浙江海宁人。海宁……近代的著名人物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海宁不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会动武。”徐志摩虽然与蒋百里没有直接的亲戚关系,但俩人是惺惺相惜的好友。蒋百里入狱之时,徐志摩主动卷铺盖去陪同坐牢,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这是当年参观我浙校史馆时所拍,因为蒋百里曾就读于“求是书院”,所以也是我浙校友。2015年8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八卷本的《蒋百里全集》,并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首发仪式。


       蒋百里故居在西山南麓的惠力寺附近,就在此图左侧。但是只挂了名,从未开放,未能一探究竟。听说现在正在建造蒋百里纪念馆,不知道落成没有。我托人去看看,再拍点照回来。


       衍芬草堂的主人是著名藏书家蒋光焴,他是蒋百里的叔祖父,所以也放在这里一并说。海宁在近代以来藏书蔚然成风,著名者有28处,但唯有衍芬草堂硕果仅存。


        衍芬草堂位于河东路66号,与徐志摩故居仅一河之隔。


        草堂内的皮影戏,海宁皮影与硖石灯彩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志摩、金庸、王国维与蒋百里,可以并称为近代海宁四大名人,现在再讲讲古代的名人。海宁历史上家族之兴盛,末有过查、陈二家者。查家即金庸家,康熙帝曾称其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然而比起陈家,也许还稍逊一筹。就连金庸先生也忍不住在《书剑恩仇录》里,借乾隆帝之口对陈家洛说:“海宁陈家世代簪缨,科名之盛,海内无比。三百年来,进士二百余人,位居宰辅者三人。官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异数。”《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他选取海宁陈家的传说作为故事底本,也足见名人文化的潜移默化,以及陈家在海宁的非凡影响力。尽管乾隆为海宁陈家之后的传说,早已被历史学家和科学家证伪,但是小说家创作往往喜欢用这些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虽然我不太喜欢《书剑恩仇录》,但是陈家洛与乾隆帝在海塘观潮的这段情节,我还是铭刻于心,尤其是金庸先生对海潮的描写,堪称经典。


        乾隆六下江南,四临盐官,当然主要是为了海塘防护工程,毕竟江南是国之粮仓,但是这反而给了小说家以创作之灵感。下图为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截图。


        既然乾隆帝那么心心念念于海宁的陈阁老园子,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然他说的园子是安澜园(圆明园有一部分仿造安澜园所建,足证此园昔日之繁华),荒废已久。不过好消息是海宁市政府正拨款重建安澜园,希望能早日建成。现在带大家游赏的是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坐落于盐官镇的宰相府第风情街,此街就是因此得名。因为陈元龙曾任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又称阁老,所以民间呼其宅邸为“陈阁老宅”。


         盐官古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雍正帝赐“躬劳著训”九龙匾,是镇宅之宝。这块匾是为了褒奖陈元龙堂兄陈诜之妻查氏教子有方,她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另外,这位查氏是著名诗人查慎行的妹妹,由此陈家与查家也建立起了联系。金庸为那一代陈家人张目,实则也是为查家扬名。



         金庸曾在《书剑恩仇录》中将双清草堂附会为“双亲”,将爱日堂曲解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此说明乾隆帝对陈阁老夫妇的亲子之情。


        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建成不过几年光景,已成为海宁人民休闲逛街的好去处,而这里也隐藏着不少有名人文化相关的东西。



          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江南灯彩艺术街,建议晚上来玩,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上下两张图摄于吴其昌、吴世昌故居。



         周宗彝纪念馆。



         最喜欢看这种老地图,地图实为见证历史变迁的最佳史料之一。


        海宁的名人文化主要集中在硖石和盐官两镇,前文已经提过金庸书院、王国维故居和陈阁老宅,我们再来盐官看看其他。


         观潮胜地公园入口处也展示了与海潮有关的名人。




       徐志摩偕友观潮雕塑,之前给过一张特写,这次来一张全景。



         钱君匋题海宁观潮亭。


         此树为乾隆手植,有260多年历史,不过比起陈阁老宅里面那株600余年的罗汉松,还是差远了。



       毛主席来海宁观潮,曾作诗一首,大气磅礴: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孙中山先生也曾来海塘观潮,亲书“猛进如潮”四字。这四个字不仅反映了海宁人的敬业精神,也是我们高中的校训,金光闪闪地写在老校区门口。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把这四个大字挪到新校区,窃以为这是万不可丢弃的宝贵遗产。



         国棋圣院,范西屏和施襄夏合成海昌二妙,为国手中的一时之选。


        以上介绍了较为典型的、集中的名人文化,尚有一些分散的内容,在此说明。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也欢迎来海宁实地考察。

        李善兰公园


       史东山故居


       朱起凤先生石雕。


       东山山腰的顾况宅门。


        个人认为海宁市政府还是相当珍视本地的名人文化资源的。在洛塘河沿岸的河滨公园,有一连串的名人灯箱,绵延好几公里,向人们展示着海宁的人杰地灵。


         我随机选取几张,作为示例。







        名人文化的魅力在于,提升家乡自豪感的同时,激励后代儿孙以这些前辈为榜样,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或许有朝一日也能进入家乡的先贤祠,万古流芳。“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起潮落,几换人间世。”人生终有涯,然亦可不朽也。

        身在异乡,更能体验对家乡的身份认同。感谢蚂蜂窝组织这次活动,使身在国外的我,能一整天沉浸在感怀家乡的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