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的卧床,工作的压力使得去年5月的这次平遥之行可能是近两年来最后一次带着LP旅行了。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让我再无心思这把精力和兴趣放在整理和回忆每张影像的点滴心情了。今天是大年除夕,没有比看春晚更无聊的事情了。一边看着春晚,一边整理已经过去大半年的那批相片,这种打法时间的组合效果还是不错的。反正窗外炮声隆隆也不能睡觉。时间过得很快,过程也很顺利,春晚还在进行,可我的相片终于已经弄好了。
回忆中的去年五月份,应该是五一小长假后的一个周末。我和LP利用周六日的时间,来了一个平遥古城两日游。平遥,一个上中学时才知道,而且还被列为当时是最想去的地方;一个在上班后利用出差的机会已经去过,而且还觉得不怎么样的地方;一个印象中商业气氛非常浓,但感觉里面的物价和服务的质量不相符的地方,总之印象不是很好。
但为嘛儿还要带着LP故地重游呢?其一,第一次去平遥时,时间紧张得只有半天时间。那时刚毕业不久还是穷学生的我,一百多大洋的景区通票都没舍得买,只是租辆三轮在古城里走马观花的匆匆瞥过;其二,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和知识面越来越丰富,对晋商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和了解。西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出差去过两次西安,也曾经像完成任务似的流连于每个诸如大雁塔、兵马俑这样的知名景区,还没有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一点点文化氛围就已经回到了天津。印象中的西安除了马路很直,没有任何特殊的体会。前年清明节再次和LP三游西安时,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次平遥之旅希望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其三,带着LP出游时,喜欢带她去我曾经去过的地方,让她分享我故地重游的喜悦。
具体行程:周五晚上乘坐天津至平遥的火车,卧铺一觉早上刚好到平遥。这趟车我太熟悉了,想当年在朔准线和大西线出外业时,乘坐的都是这趟临汾方向的车。周六一整天在古城内闲逛,看看票号、镖局、孔庙和城隍庙。晚上住我们在网上订的天元奎客栈,周日早上包车去平遥郊外的双林寺,中午坐慢车到太原,再坐三个小时太原至北京的石太线动车,就回到北京了,城际任何一趟到天津。
抛砖引玉先贴几张图片,等俺有时间一一介绍吧。
古城的商业街,果然商铺林立
大名鼎鼎的平遥牛肉
镖局
我们住的客栈
县衙内的升堂表演
城隍庙内的戏楼
摊贩的小玩意儿
道观纯阳宫
平遥城墙
票号
街边的小吃—石头饼
山西晋商建筑的经典格局
孔庙
慵懒的小狗
嬉戏的孩子
双林寺门口的金刚
进入古城之前,最先看到的应该就是平遥的城墙了。
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与与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四大古城”。而平遥的城墙与西安城墙、荆州城墙、兴城城墙也获得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号:“中国现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墙”。
平遥城墙始建时间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时期,相传为当时的重臣尹吉甫驻军时所筑。城墙原先由夯土筑成,后修建为砖石城墙。现今的古城墙为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而建,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此后经过历代补修、增建,城墙规模日渐完善。近几年来,由于过度的旅游开发、维护不力和所谓“古代豆腐渣古城”的说法,2004年、2005年、2006年,这三年成了平遥古城墙的“坍塌年”。
城门共有6座,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
穿过人力车的重重堵截,和说了n*10次“不需要包车,不需要导游,谢谢......”后,我们终于进入了古城。
传说,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观敌楼72处,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贤人72的数字修筑的。不过除了城门和垛口,其余已大都残坏。六座城门中,南北各有一座,东西分别有两座,东西门外均筑有附属的瓮城,形如乌龟的头尾和四足,并且城内街道布局亦颇似龟背纹络,故有“龟城”之称。
平遥的城墙,和西安的城墙相比,少了一份大气和高贵,多了一份韵味。说实话,这座城墙应该比城内的一些商业开发过度的景点更能代表这座城市的“古”。但是来此地的游客们往往穿梭于城内热闹的清明街内或因某些电视剧而走红的的票号、镖局间,沉浸在所谓“晋商文化”氛围之中,而对于这块代表性的地方视而不见,或者匆匆而过。
城墙之上空旷的很,比想象中要宽大,不是和可以在骑单车的西安城墙比,而是因为平遥的城墙上游客少而显得宽大、安静。和城墙下不远处熙熙攘攘的清明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当年的驻城守军,不过那个摆着拉弓搭箭pose的老兄,你的弓箭呢?
我们登上城墙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了,空空的城墙上只有我和LP。平遥古城墙据说全长6公里,行走一圈大概2小时,和骑单车在西安城墙上的时间差不多。本来我计划是要走完的,由于时间较晚天色将暗,LP比较担心,就走了一小会就原路返回,匆匆下城了。没有和LP在城头看到日落,很是遗憾啊!
向下望去,满眼都是典型的山西民居,屋顶很有风格。可能是专业使然,到一个地方旅行,我经常会比较当地的建筑的屋顶风格,比如在四川成都、北京、西安,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更符合这座城市的性格。
多年在山西出外业的我,对于山西民居建筑还是有些研究的。下图为典型的普通农家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
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比如下图的民居就是此种形式。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还有就是下图应该也是山西民居典型的四合院风格。
总结:第一次去平遥时没有上城墙,这次算是弥补了。平遥的城墙不如西安的“大”,无论是规模还是底蕴上,让一个小县城和一个六朝古都来比也是不公平的。感觉平遥城墙的韵味还是有的,坐在夕阳西下的城墙垛口,望着远远的人群安静的发呆,挺好!不过这仅仅是在城墙上面,下来后还未进城,平遥浓浓的商业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就像央视的“脑白金”和天津电台的“九五润通”那么“各应人”,让你无处躲藏,哈哈。
为了让LP体验到纯正的山西文化,平遥夜宿的客栈我选了天元奎,一座当地极富民间特色、在网上的很火的客栈,老外尤其爱在此扎堆儿。也是在网上订的房间,价格小贵的,标间选的最便宜的,算上返现的折扣也需要258块大洋了。进驻后,LP超爱她家那个横着睡四个人都不挤的大炕,直呼睡着过瘾,价格超值。
天元奎客栈是一座传统四合院式的民居,我们住的房间在最外面院子里,就是下图的这间了。根据山西大户人家民居的特点,这间房屋应该是打更或者护院家丁住的,哈哈。当然以前越里面的房间,居住的人身份越高,不过价钱也是杠杠的。最里面老爷的房间貌似要六百多大洋呢。
进到房间里,一个硕大无比,几乎要占掉整个房间一半的大火炕肯定会让你hold不住的。传统的山西民居都会有火炕,冬天一到当地人就会就在炕底下生上火,然后一家人坐在炕头吃饭、聊天,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当然在这里的火炕是不生火的了,里面应该是暖气吧。屋里的其他陈设也颇具民俗风情,桌椅板凳、橱柜吊灯,都是明清时期的式样。
进屋就上炕的那张超级大床来也
天元奎的地点在清明街上相当牛叉,从这里去县衙、文庙、财神庙、日昇昌票号、古城墙都不是很远,看城看墙,看庙看院,看山看水,买古玩买特产,都很方便的。
里面的院落可是称得上“清幽别致”了,从喧闹的清明街到天元奎,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安静,那是绝对的安静,舒服!这里可以拖慢岁月的脚步。
可能那天客人还都没回来吧,偶尔能看到的也就是几个老外。
院中,青砖古瓦,瑞气呈祥。古老纯朴的石狮,宽大敦厚的方桌长凳,吉祥安逸的窗花、剪纸,充满了民间生活的情趣;门扇窗檩上精雕细刻的木艺,檐下椽木梁枋之间的艳丽彩绘,平实中透着富贵,古朴中透着脱俗,处处令人回味,令人愉悦。
对面的小门就是天元奎的餐厅了,右侧的挂在红灯笼的房间依然是我们的那间
据说平遥天元奎客栈开店待客始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旧时来来往往的旅客不知带走多少金银元宝,同时也兴旺着平遥的升平景象。
红柱绿窗金匾粉墙,苍秀似玉;穿堂而过是串串庭院,青瓦粉墙的一水老房子疏疏落落,酷似微缩了的乔家大院,是可以住宿的“乔家大院”。
一个个串联起来的古宅旧院,用木门花窗,高墙低栏,花影扶疏,人情盈满,古风万种,撩起乾隆盛世的一派怀旧情怀,寻觅那演绎了数百年的富可敌国、发家致富的余韵绵延。
每一座庭院,青砖小路,角角落落摆满一小围一小围的石雕灵物。
天元奎是有自己的餐厅的,为LP点了几个山西的特色菜。说实话,在干大西、朔州铁路时,山西从北到南的各大城市我都去过,从最北的大同到朔州、太原、晋中、临汾再到最南的运城,各地美食也吃过不少,所以对于山西风味还是有些心得的。这里味道远不如我在那些地方的路边馆吃到的正。
这个,莜面栲栳栳也。
大名鼎鼎的平遥牛肉
午餐肉炒碗托
PS:这次吃饭时见到了传说中会n国语言的老板娘,俺和LP只用中文让她推荐菜品,哈哈。这位大姐说话慢慢的,柔柔的,还为我们分栲栳栳,应该是她吧。
因为听说上午有升堂表演,所以到平遥的第一站就直奔县衙了。
平遥县衙座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是保存下来的最早建筑,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
平遥县衙内的牢狱,有“重狱”、“轻狱”、“女狱”、“狱神庙”、“子孙房”之分。
让人记忆深刻不是那些在古装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县衙大堂,而且后院不知道从哪淘来,而且摆放整齐并有详细介绍的“刑具”,品种之全分类之细,让我看得直咋舌。
这个叫木驴,驴背上的钉子令人看着毛骨悚然,肯定是女性准备骑着游街的,太残忍了。貌似还有一种刑具叫“骑木驴”,那个更缺德,遥想当年看的满清十大酷刑,唉......
火票是古代驿邮制度的产物,这张“将军火票”应该是吉林将军衙门发行的,具体用处不知。
县衙的后堂,没有什么吸引力
县老爷升堂表演终于开始了...... 三班衙役,站好站好
此鼓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鼓”,供百姓申冤。县官听到鼓声后会立即升堂审案,非重大紧急案件,是不能随便敲的。不管击鼓人有冤与否,只有升堂了都要挨顿板子,因为你没有按程序申诉而打扰了县官。
这个白胡子老人一边敲鼓,一边喊冤呢
“威武......,升堂!”
青天大老爷
张头,王头......
原来老人的儿子不孝,不赡养老人,大老爷明断!
没说的,正常程序,先打十板子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嘛,签字画押带着老爹回家吧,下次再犯必有重罚。
这个不孝子刻画的太像了,一看面相就不是好人
城隍庙、文庙和清虚观是在下午一口气逛完的。
城隍庙和文庙距离较近,且位于距清明街较近的中心地带,里面的商业气息很浓,建筑也多为近些年新修复及扩建,嗅不出多少岁月的气息。也许以前那些老建筑的记忆,在被人为被修复成更为宏大华丽之前,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想起某地和某地的某名人故居之争,还不是为了利益而丢掉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对当地历史的尊重、当地民众的尊严。不仅是中国的景区,现今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浮躁之极,利益之上。
清虚观倒是偏僻的不易找到,里面不仅没有极力推销你算命的大师们,连游客也少得很。
【城隍庙】
平遥城隍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座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殿宇高大挺拔,临街山门,殿前戏楼,殿后寝宫,是中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游廊、官厅、东西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为一体。
城隍庙前排列等活的电瓶车
城隍庙中的这座戏楼让人记忆深刻
【文庙】
文庙,即为孔庙。平遥县城内的孔庙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中轴线上为文庙,左面为东学,右边为西学,庙前有东、西、南牌坊三座。庙内,院落四进,由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组合而成。这些建筑中,唯有大成殿历史较为久远,其余均为明、清建筑。
大成殿,坐落在一个方形高台基上。这里殿宇高大,气势雄伟,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古建筑。大成殿五脊六兽,正脊两端安置有2米多高的琉璃鸱尾。造形华丽,光泽夺目。
就在大成殿前,还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情。一个工作人员模样的人,热情的招呼我和LP过去抽签算命,不等我们答应就开始讲起道理来,说那的签很灵的。当我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们信耶稣的”这句在各个景点屡试不爽,摆脱过n次纠缠的真理名言时,这位老兄愣了愣,竟然然后吐出一句“哦,那抱歉,你们回避一下!”
我心想,靠!我们往哪回避啊,出去吗?我们可是买了门票的。
【清虚观】
清虚观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
来到清虚观时太阳已经不再那么强烈了,阳光给这座古老的道观踱上了一层金光,映着斑驳、高大的漆红柱子、蒙了厚厚一层灰尘的廊下的悬塑,推开道观大门,迎面一座足有二层楼高的泥塑金刚像,睨视众生的眼神,依然充满威严与神圣。
庭院里游人稀稀疏疏的,很少,这里没有文庙中算命先生的喋喋不休和城隍庙中游人的喧闹。
静静的坐在长廊下,感觉如此的安静,可并不代表凡俗中的生命不在这里驻留。
雀儿们欢叫着在檐下筑巢。生命,以一种静谥的方式诉说它诞生的喜悦、成长的痛苦与快乐、衰老的无奈与坦然、陨落与轮回……
我想,在这里才能体会到庙宇的神圣吧,虽然它没有雄伟宏大的宝殿,但却是如此的安逸和静心。
平遥博物馆正好位于清虚观内,现珍藏在馆内的“纱阁戏人”出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遥“六合斋”纸活铺民间艺人许立廷之手。
“纱阁戏人”也叫“纱阁人人”,本是元宵节闹“社火”,陈设在县城中心市楼供人观赏的。所谓“纱”是用纸或泥加工成的专用材料,“阁”是陈设戏人的小木阁房子。一阁一戏, 每阁3-4个戏剧人物造型,尤如小小舞台,择剧中精彩场面,展现刹那间的剧情。它所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百姓熟知的晋剧、京剧、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
目前在平遥县博物馆展出的“纱阁戏人” 共28阁 ,内容广泛,有神话故事,宫廷历史,民间生活、侠义传奇戏等等;形式有文戏、武戏、莽靠戏、短打戏阁阁不同,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
【市楼】
【清明街景】
【悠闲的狗】
【当地小吃-石头饼】
【姜糖?】
【纯真的笑容】
【假古董or小玩意】
【景区外的街景,真正的住家】
【古城里的牛】
【平遥印象】屋顶
对于平遥古城的了解,人多数会想起票号、镖局这些金字招牌。的确号称“东方华尔街”的平遥的确因为票号业而汇通天下,“金融之产婆接生于平遥,清末之繁华进出于票号“的说法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所以在其繁华不再的一百多年后,平遥城内在清明街上仍然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家票号和镖局。
由于家中财政大权握在LP大人手中,所以对于RMB没有嘛概念的我对于票号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就连如雷贯耳的“日升昌”,也是在里面转了没多久就被人流又挤了出来。好像这里所有的票号都称之为博物馆,所有的博物馆的建筑格局乃至里面的陈列摆设都千篇一律,都是几进几的深宅大院,每个票号的地下都埋着银子,临街的房屋都被改成了卖纪念品的商铺,还有就是每个院子的正中必有一口大缸,水缸前必有一个石元宝。遥想当年在“王家大院”时的惊艳心情完全体验不到了,没办法啊,可能因为镖局票号数量太多,审美疲劳,还有就是里面的人太多了,不如在平遥的城墙上两个人发呆的洒脱,哈哈。
【镖局】
.清代中期,由于商品流通和货币周转的需要,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也称“票庄”,或“汇兑庄”,这个行业为山西人所包揽,又被称为“山西票庄”,它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共有17家,平遥人开的就占了7家。
平遥古城内其票号业务的融汇天下,其发展无不有这些镖局对各大票号钱庄的财产的保护和货物运输的功劳。受人钱财,凭藉武功,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保障人身安全的机构。又称镖行。旧时交通不便,客旅艰辛不安全,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镖局随之成立。镖局有镖旗、镖号。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镖局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广泛,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银行等也来找镖局派人。
可以说,镖局和票号是鱼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威震八方”这四个大字可是李鸿章的手书,反正扁上的落款是写的中堂大人的名字,那时已经推行简体字了?呵呵,不能认真。
镖局押镖有“三宝”:镖旗、镖箱、镖车。镖局最大的特色就是镖车。镖车通常都是单轮的,方便在颠簸不平的山路里转弯和行走。镖车的两侧都插着镖旗,有些盗贼看到是大镖局所护的镖也就不敢来劫取了。
好大的一个“镖”!
【票号】
进了n家票号后,头已经昏昏的了,回来整理相片时也不知道哪家是“日升昌”,哪家是“协同庆”“蔚泰厚”了。
单纯建筑美学角度看,平遥建筑的艺术造诣是非常高的,精美的石雕门墩比比皆是,寓意深刻
经典的大水缸+大元宝组合,寓意着水为财
精美的砖雕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来,还是清晨。我们又跑到天元奎的院落中赞叹了许久,才依依不舍的去退房。听说我们最后一站是去双林寺,店内的工作人员帮我们包了一辆面包车,一路无话开到了寺庙门口。
记得小时候,对于旅游的心得和收获,我对古迹的兴趣要大于名胜的,也是因为从小喜欢各地的文化故偏人文一些。所以现在还经常对于那时去过的庙宇和古建筑念念不忘,不仅是喜欢古建筑的风格也很受用于那里的氛围。可是当今社会,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所谓某某古刹被返修后面积增大了数倍,越来越多的所谓某某遗址被人为牵强的开发出来。扩建的地盘且不说是否尊重了原有的古建筑风格,反正味道是不对的,就好像小时在天津的国营店吃的狗不理包子,和现在在豪华的狗不理大酒楼,包子长得还像包子,可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平遥虽贵为古城,但昔日的淳朴民风也在高度发展的旅游业下逐渐脱离了原本的面貌,双林寺是可以弥补这种遗憾的,在气势磅礴的庙宇内能够感受一股无法打破的宁静之气,也许是因为佛的缘故吧。寺中游人寥寥,幽静雅致,我们可以静静的感怀古寺的肃穆而不受旅行团息壤的人群打扰,也不会被那些刺眼的仿古建筑破坏了好心情。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双林寺不大,三进的院子,其中多间佛堂内的彩色塑像已被锁在铁栏之后,只留下门槛里两米见方的面积供游人驻足参观。
双林寺中的彩塑非常有名,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称。寺中共有两千多尊彩塑神像,大的可达3、4米高,小的只有几十厘米,每尊塑像都是形神俱备,艺术价值极高。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
寺中最有范儿的就是这座S身型的韦陀泥塑了。网上摘录了一段对他的讲解,果然不一般啊。
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最佳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关于泥塑像的题外话,为了保护泥塑表面的颜彩,殿内是禁止拍摄的。我本以为是不能打闪关灯,和博物馆中的标准一样,就大模大样的拍了几张,后来从头上方的一个音箱中传来的管理员的警告声,才知道根本就不能拍,唉,下不为例吧
不过殿内的彩塑真的太精彩了,由于材料上的优势让其可塑性非常强,人物的身型神态,工艺的精美和彩塑的质感,无一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就是那只在网友中小有名气的“猫居士”了,在网上很多关于双林寺的游记中都提到过它。
也许在佛门圣地呆得久了,不得不说这只其貌不扬的小家伙还是颇有灵性的。我们在双林寺的院子里溜达时,这位居士连正眼都不瞄我们,懒洋洋的趴在地上打瞌睡。当老婆跟我说:“咱们包里不是还有些牛肉干呢吗,喂喂它呗”,这位猫居士已经起身朝我们这边望去,当老婆把手伸进包中时它就已经蓄势待发了,老婆把密封小包装的肉干刚拿出来,这个小家伙已经屁颠屁颠的窜到了我们的面前,讨好的冲你喵喵的叫着。这家伙也太鬼了吧,难道在佛祖座下修行久了,它也通晓人言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