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石窟-近雕素石千秋名

作者:horus 显示图片

中国文化攻略第334篇,中原攻略第21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中国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灵泉寺石窟位于河南安阳西南30公里的宝山之麓,始建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原名“宝山寺”,隋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曾被称之为“河朔第一古刹”。这里高僧辈出,是北方佛教圣地。

灵泉寺石窟经北魏、北齐、隋、唐、北宋各代,前后共经历548年的不断开凿和扩建,形成了以大留圣窟、大住圣窟为中心,东西纵深约1.5公里,南北横宽近1公里的长条状摩崖塔林石刻群。

1996年灵泉寺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nfo:灵泉寺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


中国文化攻略(不断更新,6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2936936.html  
北京攻略集合请见(5楼景点全集)
@http://www.mafengwo.cn/i/2872129.html  
喜欢旅行的朋友们加入小组吧
@http://www.mafengwo.cn/g/479427.html  


目前334篇:
北京文化攻略:62篇
三秦文化攻略:24篇
姑苏文化攻略:20篇
杭州文化攻略:26篇
三晋文化攻略:30篇
中原文化攻略:21篇
金陵文化攻略:15篇
淮扬文化攻略:15篇
燕赵文化攻略:14篇
巴蜀文化攻略:20篇
吴越文化攻略:18篇
古镇文化攻略:9篇
齐鲁文化攻略:10篇
八皖文化攻略:7篇
八闽文化攻略:15篇
丝路文化攻略:7篇
荆襄文化攻略:2篇
岭南文化攻略:3篇
南诏文化攻略:8篇
上海文化攻略:5篇
关东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塞外文化攻略:1篇
江右文化攻略:2篇
其他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周围八山环抱,身处谷中,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唐代双石塔☆

唐代双石塔就在灵泉寺内。


 


东塔,叠涩三层基台上为四方形束腰须弥基座,四面立角柱。束腰每面中央有方形间柱,隔成两个方形框,中有乐伎,四面构成八舞乐伎。上枋有兽头突出。基座正中有踏道七级。


 


座两侧有托塔力士。方形塔身门楣为双龙,中央有螭首。拱券门上方两侧有飞天。塔心室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塔身上方为九层叠涩檐,塔刹不存。


 


西塔的形制与东塔相似。塔身门洞右侧为天王,左侧为力士。塔心洞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五座像下面为莲花连理枝。九层塔檐间南面拱形小龛内有坐佛一尊。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是河南现存石塔中保存最好的石塔,丰富的石雕内容,特别是两组乐伎浮雕,是难的是精品史料。


 



☆北齐双石塔☆

灵泉寺西侧山坡上有北齐双塔,称道凭法师舍利塔或双石塔。建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

双塔东西并列南向,相距三点二米,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型制较小。


 


西塔通高2.22米,东塔通高2.1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的题记。

道凭法师为东魏和北齐两代著名高僧,唐代道宣《续高僧传》有载。双塔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亭阁式双石墓塔。


 



☆万佛沟☆

灵泉寺周围尚保留窟龛近三百座,绵延数里,又称“万佛沟”。


 


当然为了进沟看我国独一无二的高浮雕塔林,是要付出点代价的...这种也算路....


 



☆大住圣窟☆

大住圣窟开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窟侧岩壁题记凿刻有“大住圣窟,大隋开皇九年己酉岁敬造”字样。

窟门两侧有两个高大威严浮雕法王造像,窟内雕造有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三佛,并镌刻有多部经文。

这种将圆雕、浮雕、线刻、刻经题记综合于一窟之中的方式是该窟有别于中原其他佛窟的重要特性之一。

它不但是一座僧侣信徒朝拜的佛窟,同时又是一座藏经洞。

其窟门南向,窟平面呈长方形,进深3.4米,面阔3.43米,高2.6米。窟门呈圆拱状,门楣为尖拱状。


 


浮雕线刻是大住圣窟石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成就很高,以“浮雕护法神王像”和“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最为典型,这两件作品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和重要史料价值。

★浮雕护法神王像★

窟门外两侧分别雕造有两个威武等身法王像,门神一般全副武装护卫着这神圣的经窟。这种衣着的法王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是不多见的,是“末法思想”在艺术上的特殊体现。

而大住圣窟的别名为“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足以体现这两个浮雕造像在石窟中的重要地位。

“那罗延神王”位于窟门东侧,像高1.74米,宽0.7米,隶书题榜“那罗延神王”字样,神王头戴装饰有羽翼、宝镜的华丽战盔,盔带在头部两侧向上飘扬,头部左倾,双目微闭,长须,表情温和虔诚,裸露上身,颈饰项圈,带状帔帛缠绕双臂垂于体侧,左手持剑,右手中指轻轻勾住长度为1.51米的三股叉中上部,下身着战裙,赤足踩踏一盘卧的牛形怪兽,整个雕像透射着王者的气度。


 


隋高祖文皇帝,小名那罗延……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文帝对佛教采取大力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史书记载,开皇十年一次度众达五十余万人,建寺院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开皇二十年又下令严禁毁坏、偷盗佛像等。由于隋文帝的崇佛政策,使佛法重新壮大起来。因而灵裕造像时对文帝心存感激,将护法的那罗延神王与文帝的形象相映照。


 


“迦毗罗神王”位于西侧东侧,像高1.78米,身宽0.6米,隶书榜题“迦毗罗神王”字样,头戴同那罗延神王相类似的头盔,盔带下垂至两肩,头部左倾,面部较瘦长,同样蓄有至胸长须,身披甲胄,右手握剑,左手持三股钢叉,赤足踏羊形怪兽。是隋代浮雕艺术中少有的精品力作。


 


★龛内造像★

窟内东西北三壁开大型拱形龛,龛内各有造像一组。

北壁为石窟造像的中心和主体,雕本尊卢舍那佛及一菩萨一弟子,佛座下有宝炉及八神王,龛两侧各刻7个佛龛,龛两侧各刻7个小佛龛。


 


西壁为阿弥陀佛龛。


 


东壁为弥勒佛龛。


 


南壁窟门两侧皆有雕刻,东侧为“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浮雕,西侧镌刻隶书《大集经》。


 


★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

“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浮雕,比武则天为唐高宗开凿的洛阳龙门东山看经寺窟中的浮雕二十九祖像早近八十年。

“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浮雕突出的制作手法为“减地法”,浮雕刻工精美细致,线条清晰明确,造型严谨工整。

减地法在中国浮雕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较早见诸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减地浅浮雕。减地法到春秋战国已有大量使用,两汉时期成为画像石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即把人物和主要物像以外的空间铲去,使人物和物像形体凸出,然后用阴线刻画细部如眉目、衣纹等,其代表为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祠画像石雕刻。

“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不但在制作方法方面运用了这种传统汉地浮雕艺术手法,在构图上也采纳的是类似画像石的平行带状构图。

另外南北朝线刻画着重以山石树木组合成画面背景,构成一个复杂的画卷,这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这一点可以从南朝胡桥大墓的“竹林七贤”画像石以及北魏晚期线刻画像洛阳“孝子棺”的考察中得到证明。

这种表现手法和构图方式在佛教石窟浮雕艺术中尚属首创,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占有着突出的地位。


 


画面上下共分6层,每层两组4人,两两相对,共12组。画像之下均有题名,至上而下分别为:

第一层,第一摩诃迦叶,摩竭国婆罗门尼拘律陀子;第二阿难,迦维罗卫国净饭王子;第三摩田一组二僧中间以宝炉相隔,左侧一组画像与右侧类似。

第二层,第五优波口多,摩突罗国口多之子;第六提多迦,摩突罗国大长者子;第七弥遮迦;第八佛陀难提。右侧一组一僧结跏趺坐,双手合十,一僧盘坐右手持钩棒状物,似在宣讲;左侧两僧对座。


 


第三层,第九佛陀口多;第十胁比丘、胁不着席,在胎60年生即白;第十一富即奢;第十二马鸣菩萨。右侧一组一僧双手抄袖,俯首盘坐,一僧双手合十;左侧一组一僧合袖盘坐,一僧半跏趺坐,手中亦握有钩棒物。

第四层,第十三比罗化,在南天竺造无我论;第十四龙树菩萨,南天梵志种,生在树下,因龙克道;第十五迦那提婆菩萨,南天梵种,与神眼遂元一目;第十六罗喉罗。画面大体同第三图一护法神王像。


 


第五层,第十七迦难提;第十八僧迦耶舍;第十九鸠摩罗驮;第二十阁夜多,持戒第一名,最后律师。每组对坐两僧间以一段山石相隔。

第六层,第二十一解大乘口口多罗义;第二十二摩奴罗,善解三藏义;第二十三鹤勒那夜舍;第二十四师子比丘,于口宾国大作佛事,为王所绝。画面与第一层相近。


 


★藻井★

窟顶作覆斗形,以线刻莲花为主题满构图的藻井图案。


 


在莲花图案的北、西、东三面共雕有飞天6躯。


 


飞天造型清秀优雅,体态轻盈,发髻高起,头戴花冠,上身赤裸,下身穿长裙,衣带向上飘扬,露出一部分腿足,上下套接的C字形结构。


 


表现出飞天婀娜的身姿与翩翩欲飞的感觉。


 


★窟外★

窟外还有一些小型佛龛。


 


★北齐石刻佛像★

大住圣窟东侧的石壁上,有一尊独特的石刻佛像,应是北齐时的遗物。

这尊佛像高1.6米,宽0.75米,形像粗糙,看样子是没有雕造完毕而搁置至今。但其眉目手足、衣饰褶纹线条清晰,保存完好。这尊佛像系单体立姿、螺发、肉髻微凸。面相和一般佛像相比,显得下颌较窄,眼不是微闭而是睁着,嘴角内敛,两耳垂肩,肩胛和跨部宽厚而腰身细瘦,人体肌肤曲线凸显。自胸迄腿衣饰质薄透体,纹褶呈V字型下垂。披一件质薄的袈裟,边沿弯弯曲曲,下部边沿似鱼尾形。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上。细看面部既如佛像,又有胡人的韵味。其形体、衣褶和世界最高的巴米扬佛像十分相似。


 



☆灵泉寺摩崖塔林☆

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600余年,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的珍贵文物。


 


摩崖塔林开凿年代最早是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历经北齐隋唐北宋各代其中属于摩崖塔龛的有153座,占总数的73%。


 


摩崖塔龛的样式基本上均是阿育王塔形。


 


宝山4号龛,隋开皇十四年造,静证法师碎身塔。

通过对比,这种早期建立的阿育王塔显然没有唐代的豪华。


 


组合双塔龛,类似组合双石窟。


 


宝山66号龛,永徽五年二月二日造,光天寺故大上座慧登灰身塔。


 


宝山59号龛,贞观六年(623)造,灵裕法师灰身塔。

唐贞观六年八月,灵裕的弟子海云撰写的摩崖石刻《大法师行记》,在灵裕法师灰身塔左右两侧,叙述菩提流支、慧光、道凭和灵裕的传法事迹。


 


左上角有“十方佛名”,南无(十方)如来。


 


宝山114号龛,显示了古代人对于艺术,对于生活的热爱。

这尊佛立像及其生动,似乎在表达“我要飞得更高”的意境。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古物,这并非厚古薄今,而是古人的艺术和创造力确实让人钦佩。


 


宝山82号龛,永徽元年(650)二月八日造,故居士子万俭灰身塔,没有采用僧人的阿育王塔式,而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建筑屋顶斗拱有明显已经绝世的人字栱,正是南北朝,隋代时期的风格延续,可谓极品遗存。


 


宝山57号龛的阿育王塔上有精美的乐伎托举小人。

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阿育王塔均有这种形制,是一大重要看点。


 


宝山54号龛的力士托举。


 


宝山77号龛,贞观廿一年七月八日造,灵泉寺故大修行禅师灰身塔。

塔刹精美绝伦,乐伎托举小人身姿优美,大唐风情的体现。


 


宝山104号龛,华丽的阿育王塔刹。


 


部分摩崖塔林中还有线刻,如这可爱的飞天。


 


摩崖塔林的总体范围并不大,相对雕刻集中。


 


也有少量的小型石窟。


 


比较特别的碑龛,刻经碑造型,而并非阿育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