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南行路线图
从邯郸乘班车两个小时后到达安阳,入住锦江之星安阳火车站店。
锦江之星安阳火车站店位于安阳火车站广场对面,距安阳长途汽车站300米,距安阳最繁华的北大街1公里,距安阳标志性古建筑——文峰塔1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殷墟3公里,距中国文字博物馆6公里。
到河南一定要吃羊肉烩面。这碗面12元,还真有几大块羊肉,成年人可以吃饱了。
到河南一定要喝糊辣汤。喝糊辣汤要就烙饼。烙饼不论张而是论多少钱,如:给我来碗糊辣汤,再来3块钱烙饼。
如果乘公交车去殷墟,下车后还要走很长的路,不想耗费那么多时间。早饭后打车去殷墟,在安阳期间基本都是打车,出租汽车司机都很好打交道,没有遇到宰客的。
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
博物苑建设在自1928年开始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之上。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殷”地,即现在的安阳小屯村一带。直至商朝灭亡。
“殷”作为商之首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历时255年。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被冠之于“殷墟”的称谓。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目前殷墟博物苑分为两部分对外开放,一部分是“宫殿宗庙区”、一部分是“王陵区”。两地间隔5公里之遥,观众可以在参观完其中一个之后,直接乘坐两地之间的免费游览班车,到第二处继续参观。
从面积上看,“宫殿宗庙区”占地70万平米,是“王陵区”的近7倍。
自殷墟发现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它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 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殷墟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
先去参观殷墟博物馆,要走一段“时光隧道”。
因为去的早展厅里悄无人声。
展览先从介绍商代社会基本形态开始,在进入浩瀚无垠的宝库前先进行启蒙教育。
商代降水量比现在多,平均气温也比现在高。
商人主要食物是什么?
商人能喝酒
商人的装饰
商人的贸易
王宫遗址出土的下水道管件
商代的人头祭祀。祭祀是商人的重要活动,形式多样。将人头割下来置于铜甗中蒸煮,是祭祀活动中最残忍的形式。1999年刘家庄墓地1046号墓出土。
商代农业
商代养殖业和畜牧业
商代有个特殊行业—制骨业。
范文、范本,这个人有范。范的起源在哪里?
殷墟铜器是通过块范法铸造的,原料从矿山炼就后,再运到加工场。铸造一件铜器,要经过制范、熔铜、浇铸、打磨等工序。这些浇铸用的陶范,本身就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品;而这些勾画线条用的铜针,仿佛看到商代工匠专注工作的情形。
铸造器皿使用的“范”具。
鼎,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常见的器物。仔细观察这座鼎制作的十分精细。
铜戈:商代最常见的兵器,长度在22-26cm之间,横装柄,柄长与执戈人耳际相齐。使用时以喙、勾等功能面杀敌。此处展览的铜戈主要出自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
铜矛:常用兵器,长度在23-28cm之间,垂直装柄,柄长略长于戈。此处展览的铜矛主要出自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
带兵刃伤痕的人头骨:1998年黑河路745号墓出土。头骨上有四处兵刃伤痕。其中一处在颅骨顶部,戈头穿破额骨,直达颅内。一处在顶骨后部,一处在顶骨左侧,另外一处在鼻骨上部。死者左臂肱骨也有砍斫痕。
精美的青铜器
铜斝
青铜乐器
商代贵族死后,普遍以玉器随葬。殷墟玉器的种类,包括礼器、兵器、日用器以及各种饰品。玉器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
甲骨文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人占卜记录或记事。迄今殷墟已经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个单字,卜辞10万余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象等方面。
戍嗣子”鼎及其铭文,“戍嗣子”鼎口径41cm、搞48cm、重44.4千克。1960年后冈祭祀圆坑出土。此器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铭文最长的殷墟青铜器。
炊器:鼎是烹煮器,也用于盛放肉食;甗专用以炊蒸。
食器:簋、豆。主要用于盛放炊煮好的粟、黍、稷等主食,有时也盛放肉食。铜簋,1995年郭家庄东南出土。
酒器:觚、爵、角、尊、方彝、瓿、卣、斝、盉、罍、觯、斗。其中尊、方彝、瓿、卣、斝、盉为盛酒器;斗为挹注器,用于舀酒;爵、角为温酒器;觚、觯为饮酒器。
商代的农业、养殖业、纺织业、酿酒业、商业以及包括青铜制造、玉加工、制陶、制骨、漆木制作在内的不同门类的手工业均相当发达。
商人使用工具种类之多,应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之广泛,令人惊叹不已。
景区大片的草坪、绿树成荫、鲜花绽放。
车马坑展厅: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车马坑和道路痕迹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近年来在殷墟保护区内发掘的。
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每坑葬一车,两马,其中4坑坑内还有殉人。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一男性儿童。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
商代道路宽8.35米,还是双向车道呢。
出土现场的照片
殷代马车结构示意图。马车构造还是很复杂的。这些贵族真会享受。
夯土基址
灰坑。带有玻璃罩的地方,商代的垃圾坑。
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
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使得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祭祀坑遗址
商代有残酷的杀殉制度。一个祭祀坑里发现207具殉人,多数是砍头而埋的“人牲”。
路边茅草顶的指示牌。
甲骨文长廊。
原文与今译
原文与今译
原文与今译
从1928年至今,在这里发现整理了80多座宫殿宗庙及其它建筑夯土、柱基遗迹、13座大墓、2500多个杀殉祭祀陪葬坑、数千座中小墓葬等等。出土文物数量庞大,尤其是甲骨文实物文献的发现,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妇好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1976年发掘的一座殷代王室墓。墓圹为竖井形,随葬器物分7层埋入,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共计1900余件,另有贝货6880余件。
妇好享堂,建在妇好墓的封土堆之上。妇好墓之所以三千多年来未被盗墓贼光顾而完整保存至今,就是多亏了这座享堂。盗墓贼探到享堂地基之后,就不再向下继续探土。没有想到在享堂的夯土地基之下,竟然还有一座王室成员的陵墓,而且妇好墓采用了商代王陵不常见的没有过于外延的墓道的深井式,也让盗墓贼们的过往经验失效。
根据墓中所出的铜器铭文和甲骨卜辞中的有关记载,此墓墓主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生前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从事征战,曾多次带兵征伐土方、羌夷方等。
妇好庙号辛,死于武丁时期。妇好墓是殷墟考古史上唯一可与甲骨文联系起来并确定墓葬年代和墓主的一座殷代王室墓。
妇好墓内的殉人,妇好墓内共有16个殉人和6条殉狗,殉人中有4名儿童。
前些年对妇好墓宣传力度很大,但是参观后却很失望,墓里看不到出土文物的精品,零零碎碎摆放了些东西,真假难辨。毫不夸张的说,5分钟你就可以参观完了。
韩国人?日本人?
洹水(洹音桓),今名安阳河,又名洹河。从千里太行山脉东麓河南省林县隆虑山发源向东流,经安阳市(以及安阳县)到内黄附近,入卫河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经天津,从塘沽入渤海。
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商族人将自己的宗庙,都邑,村落建在洹水畔,这是中华商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光绪戊戌、己亥年间,出土大量商代甲骨(龟甲与牛骨),其时代为殷盘庚之后之先公先王时代。《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墟上”,安阳河(洹水)三面环殷墟。现在其地为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苑。
清末民初推翻满清政权的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曾“垂钓洹水之上”,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我最早知道洹河还是看到袁世凯身披蓑衣泛舟洹河垂钓的照片。老袁做出一幅置身世外、淡泊养生的姿态,实际上京城的风云诡谲,他都如同隔岸观火、了如指掌。
在殷墟宫殿宗庙景区游客中心可以乘免费交通车去相隔5公里的王陵景区。因为已经到了中午司机吃饭时间,司机只给了30分钟时间就要返回。看看我30分钟时间都做了什么?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
殷墟王陵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王陵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有三所室内展厅,车马坑陈列馆、王陵墓葬展览馆和M260大墓展览馆。
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现在这些大墓基本上都做了保护性的回填,仅在地面用灌木沿大墓周边摆出个形状。祭祀坑也是,除个别祭祀坑加个玻璃盖子外,其它的都填上了,只在地面标出形状。
意外发现草坪上有几只鹿在觅食。
鹿有些怕人,但抵不过食物的诱惑。
再见啦!我还要去参观呢。
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车”的形象出现较多,形象的描绘了当时车子的形态。车马器实物是1931年在殷墟考古中国首次的发现的。
截止目前,发掘出土的殷代车马坑超过70座。这些车一般置于大墓的墓道或埋在墓葬附近,是墓主人的殉葬品。多数为二马驾辕,唯小屯M20所出土的车子为四马驾车。
王陵展览馆是展示商代墓葬与祭祀的专题展馆。祭祀时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王陵遗址发现的2000多座祭祀坑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成为商代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
急匆匆参观完王陵遗址,再急匆匆回望一眼。30分钟干了多少事。
回到交通车,司机已经发动车了。交通车是要返回宫殿宗庙景区的,中途下车,打车去袁林。因为去袁林正门在修路,司机停在了袁林古玩市场。歪打正着下车就看到了袁林大照壁。假如在袁林大门下车步行去大照壁走将近1公里。
袁林以神道为中轴线,南北绵延两公里。硕大的照壁是整个袁林的最南端。袁林兴建于袁世凯死后的当年——1916年8月。1918年6月落成。1920年前后,在袁世凯墓土马路的最南端增修照壁一座。
照壁内侧满饰砖雕图案,技艺精湛、庄重典雅,是全国现存照壁中规模最大、纹饰最精美的一个。
绕过照壁,沿神道北上,跨青白石桥。
袁林的另一座大型建筑——牌楼便映入眼帘。
袁林的牌楼是用铁筋洋灰石子筑就,与传统木、石结构不同,这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少见。
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雄居神道中央。而在它的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口仰面的神兽——望天吼。
牌楼两旁,汉白玉质的望柱、石像生遥遥相对。
神道两旁的文武翁仲最能体现袁林时代特色。它们真人般大小而略胖,完全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的装束。
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神态恭谨。
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神态威武。
神路两旁是对立着的华表、石马、石虎、石狮、石雕武将、石雕文臣等。这当然是按照“帝王”的规格,为袁世凯墓做仪仗。令人感到特别的是,不论石马、石虎、石狮还是文臣武将,全都是短腿。
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它面阔三间,亭内伏卧着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赑屃喜好负重,所以人们安排它来驮碑。
在这个高达5.5米的墓碑上,雕刻出了数条蟠龙,翱翔云中,显现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寻常。墓碑正面则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这出自于袁世凯好友徐世昌的手笔。
袁世凯墓为什么不称“陵”而称“林”?
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
但当时当政的徐世昌却对之明确反对,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 袁陵 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
这里特别提一下,北京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纪念碑也出行徐世昌手笔。
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
徐世昌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 。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 。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
袁世凯与徐世昌的关系也颇具传奇色彩。如果没有袁世凯恐怕就没有后来的徐世昌。袁、徐的人生际遇说明,人生道路上,遇上一个彼此欣赏的人是多么重要。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徐世昌十六岁时开始课人兼自学,以经营薪米;十七岁因善书小楷,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十八岁为某知府治函札兼会计,以文会友;二十四岁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遇袁世凯,徐袁二人一见倾心。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赞道:“菊人,真妙才也!”当时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无钱赴应天府应乡试,袁世凯即赠银百两以为川资,使徐氏昆仲得已成行,并同时中举。
徐世昌年近40岁时,仍旧是个庶吉士,不为翰林院所认同,认为难堪重任。此时徐世昌已然到了人生的谷底,如今是否极泰来了,原先结交的同乡袁世凯赏识人才,邀其襄助小站练兵,自此腾达,由七品直至一品大员,平步登云。
徐世昌1879年与袁世凯相识,有合作也有分裂(袁称帝期间)。1918年又为袁题写墓碑,时间跨越了39年。
堂院是袁林最重要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堂院大门位于大丹陛北端中轴线上,因为堂院大门三间都开门,所以又称为三进门。
堂院是一组四合院式样的建筑,由景仁堂和东、西配殿组成。景仁堂居中,是当年来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室内设有供桌、灵位以及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
东西配殿则作为其他高级官员休息的地方,陈设相对简单。
在院内神道的中央,陈列着一座风磨铜鼎炉,铸成于1918年,为祭祀袁世凯活动中的法器。资料显示,解放前遗失,只留下了一个汉白玉的基座。这个应该是后来仿制的。
景仁堂内是袁世凯生平展厅。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
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
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袁世凯13岁时书写的对联。
袁世凯身高不足1米70(有人说只有1米60),身材粗壮,连他的女儿都说他是五短身材。可是他的眼睛有特点,人称“鹿眼”。他与人见面时往往双眼直视对方,对方不敢与其对视。
天津小站练兵时的袁世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
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
袁世凯于1859年(清光绪九年)生于河南省项城县,后因葬母问题(袁系庶出)与其异母长兄不和,遂定居于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死后也葬在这里。
袁世凯小的时候,就知道安阳有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东汉军阀袁绍的发祥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的二百多亩地,花巨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别墅庄园,只是没想到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安阳洹上村位于河南与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隐居这里垂钓洹水,也便于掌握天下动态。
所以,袁世凯死后,归葬于他曾归隐过的安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洹水村三年,袁世凯在洹水庄园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他在庄园内设有机房,当时的国家形势和朝中军政大事他尽收眼底。袁世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做起了钓鱼翁,时不时写一些有关鱼的诗。
袁世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做起了钓鱼翁,时不时写一些有关鱼的诗。刊发在报刊上的上“垂钓洹水之上”照片。
辛亥革命后重新出山的袁世凯
1981年上映的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知音》‘其中英若诚饰演的反面人物袁世凯,是片中的男二号,这也是第一部以袁世凯为主角之一的电影。
1916年,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病逝。当时主政的北洋政府遵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赶赴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 “绘具详图”,“招商筑墓。”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耗资70余万银元,在洹水河畔建起了这座占地近140亩的浩大茔宅。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
袁林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世凯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事事非非留待后人评说。先不要急着站队,自己做出判断……
从袁林打车去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正在大兴土木改建街道。出租车司机风趣的说:,“头一天出门,回来就找不到家了。”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个建筑风格充满现代气息,也具有殷商宫廷风韵。
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及甲骨文的发源地,来到这里一定不要错过这所唯一一个建在北京城之外的国家级博物馆。
门票免费(提前预约,领票参观,网上预约时间为全天24小时,电话预约时间为每日9:00-17:00,每天16:00停止预约次日门票;个人观众凭个人有效证件在票务中心登记领取参观券;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无需预约,凭本人有效证件可直接进馆参观。
中国文字博物馆除了建筑很有特色,展览将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结合起来。从仓颉造字的传说一直讲到今天的印刷、电子化技术,加上少数民族文字,构成了完整的中国文字历史。
甲骨文研究的大家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
带有铭文的文物
马字的各种写法
展厅还有甲骨学堂,估计闲置很久了。
展馆里有两个临展。闽台木偶艺术展。
中国木偶戏的渊源和种类。
木偶头雕刻
戏服
安阳市与日本某市青少年书画互展
书画作者们
作品
从中国文字博物馆打车去文峰塔。
安阳文峰塔又叫天宁寺塔,始建于后周文顺二年(952年),是古城安阳的标志性建筑,因其独特伞状建筑而闻名于世。
文峰塔最大的特点便是上大下小,整体为砖木结构,由下往上逐层增大,呈伞状,这种形状的古塔在中国仅此一例。
塔身八面还有精致传神栩栩如生的砖雕,生动地描述了各种佛教故事。
在塔内攀登72级台阶便可登上文峰塔顶,一览古都安阳风光,还可以欣赏到一座罕见的宝瓶状塔刹。
从文峰塔步行去韩王庙、昼锦堂。途中发现了一处全国文保单位高阁寺,大门紧闭,只好外面看了看。
查看了资料,高阁寺原名叫做大士阁,位于安阳马号街的赵王府内。赵王指的是明成祖的第三子朱高燧,他的封地就是彰德(今安阳),赵王府就是为他所建。民国时期,赵王府内的建筑纷纷倾圮,只剩下一座大士阁,据说这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现存的大士阁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25年)重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巷子里居民住房粉墙上的画。
韩王庙又名韩忠献公庙,也称魏公祠,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去世之后被宋徽宗皇帝封为魏郡王而建筑的。
韩魏公祠俗称韩王庙,是古相州人为纪念北宋三朝宰相韩琦修建的生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即1068年,元代成宗大德二年重修,明清两代均曾修葺。
韩魏公祠里的石榴树
韩魏公祠的来历。
韩琦生平大事记
韩魏公祠里有座始建于汉魏的商王庙。
商王庙里有座元代的商王庙碑。
昼锦堂位于河南安阳古城内东南营街。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并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
昼锦堂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昼锦堂中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高两米,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此碑由北宋大文学家、副宰相欧阳修撰文,大书法家、“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记述三朝名相韩琦之事迹,由大书法家邵必题写碑额,所以此碑称“三绝碑”。
吃过晚饭又步行到文峰塔,拍了几张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