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杭州-慢游第三日西溪孤山

作者:豆豆的泡泡 显示图片

今天早晨又下起了雨,不大,却也不小。计划去西溪湿地的,这下岂不是彻底"湿"了?豆爸劝我不要着急,说南方的雨就是这样,也许一会儿就会停。希望天遂人愿!


我们冒着雨出了门。杭州的雨,丝丝点点,温温柔柔,这要是北方的冬雨,落在身上,保准让人打寒颤。一辆出租车直奔西溪湿地。沿途的建筑不密集,楼也不高,路上绿树成荫,应该是生活的好地方,比起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这里让人舒服太多了。到了公园门口一下车,天竟然真地放晴了!这人品,好得没话说!



进入园区,初见真容。


这是网上的照片,可以大概看看湿地的整体面貌。


湿地公园很大,开放的部分又分东西两个区,一般游客都是去开发比较早的东区,就是电影《非诚勿扰》取景的那部分。我们在网上定了亲子套票。包括门票和电瓶船票,也可以购买五块钱的电瓶车票,不愿意买的就自己蹓跶吧,旅途绝不会寂寞。摇橹船可以深入一些景点,应该是走路和电瓶船到不了的地方,自己看情况单独购票租船。网上购票的直接刷身份证入园,不用换票。到码头乘船也是刷身份证的。

西溪湿地也有十景:秋芦飞雪、渔村烟雨、火柿映波、龙舟胜会、曲水寻梅等等,景色美丽也很有意思,凡是与普通百姓生活结合起来的,我就特别喜欢,美景接地气,日子也可以过得这么美,想想,多幸福啊!景区里面有湿地博物馆、还有西溪天堂商业街、河渚街慢生活区,有多家小吃店、特色商品店,若是细细品玩,一天的时间也是挺紧张的。



开始在网上查了很多攻略,主要是怕在河汊子里迷了路,因为没去过南方水乡,实在没办法想象这水路交通是怎么回事,哈哈!其实到了景区,跟着指示牌慢慢逛就好了。坐一程船,走一程路,水陆结合,悠哉游哉。电瓶船也很方便,主要停靠四个码头,起点周家村,绕一圈终点也是周家村。每到一个码头,自己下船去游览此处景观,逛好了上船继续走,码头地点又与下船时不同,这样不用走回头路,还是设计得挺好的。


我们从码头坐上船,行驶得平稳又安静,基本只听得水声。看着绿树成荫,水波荡漾,水鸟梳毛,真是恍如梦境。


到第二个码头-烟水渔村,上了岸就是"西溪人家"。这湿地原本就是江南水乡的农郊生活区,也有一些文人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别苑。为了开辟景区,把一些原住民迁走了,但是他们的老房子和生活用品还留了下来,成为人文景观,充满水乡生活的情趣,别有一番风味……


      刚上岸,就看到一群游客拿着鱼叉、鱼网,穿着防水皮裤,带着斗笠,原来是要体验下河滩捕鱼。


谁能告诉我这个木桶是干嘛用的?


溪边是一座座的老房子,建筑也颇为高大、宽敞,门板、墙壁、梁柱都是木头的。里面陈设着本地农家日常生活用品,木桌木椅、各种家什,渔户捕鱼的鱼网、木船等,看起来有些破旧了,但是很亲切。就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小时候家里的一些陈设还有依稀印象,先进吗?不是,高档吗?不是,有文物价值吗?也谈不上。可一看到那些老物件儿,就像回到了那个年代,见到了最疼爱、宽容自己的人,不由得触动了心里那温暖、柔软的部分。


二楼窗前算个帐。


我们走进一户农家,只闻得满屋肉香,勾得人馋虫大动,到底是在炖什么呀?搜寻了一圈不见,下了楼梯才发现是位农人在卖茶叶蛋,不知配的什么料,实在是太香了!我们忍不住馋虫,买了两个,三口两口就下了肚。每个茶蛋两块五毛钱,比西湖边上的要便宜得多了,这个景区物价还是比较平易近人的哦。


父子俩河边看吊网。





吃货的关注点



这一路上走下去还有婚俗展,接亲的木船披红挂彩,大红幔帐的婚床小豆豆也坐了坐。这些东西我们平时都没有见过,到这儿一看,觉得特别新奇好玩。


钻进接新娘的花轿中。


一整条渔船改成了茶桌。


门外即风景。



岸边柿树上还有一些没摘完的柿子,像红红的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柿树枝干的姿态也很美,仿佛刻意造的盆景,以前都没注意到啊。"火柿映波"乃西溪十景之一,可惜没赶上火柿节,看看这柿子的颜色,不知道挂满枝头时有多壮观呢!


生平第一次见到柚子树,又少见多怪地惊呆了感觉这么大的果实,能挂在树枝上真的是了不起!


水岸房屋,主人已经不再居住。



粉墙黛瓦,翠竹围绕,绿水环流,一派水乡风情。



拿去,你们要的田园风光,真是让人心情舒畅。岸边的树上还有小松鼠上窜下跳,它们是懂得享受这自然美景的湿地主人。


10月、11月正是看秋芦飞雪的好时节,租条小船便可入芦花深处⋯⋯


这一条幽静的林间小道,不知通向何处?


欢快的娃。



屋边即是水景啊!哼哼,难道不怕蚊子咬的吗?酸葡萄又端出来了。



豆爸说,他们小时候上学就是走这样的小路,夏天就在池塘游戏、捉虾、摸藕,谁也不把河沟池溏当好东西。现在大面积的"湿地"被填平成了"干地",用来盖房筑路,湿地倒成了被保护的对象,要专门圈起来建博物馆了。从城市水泥森林来到这湿地,人舒服得像到了仙境。也许人们战天斗地,兜兜转转,却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这一方水土之中,会发现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吗?


座座石桥跨小河,在桥上慢步走过,生活就该这样悠然自得。


眼熟吗?那谁和那谁坐过的吧?


坐上摇橹船,人在画中游。


网上购票的持二代身份证就免费可进出景区。出西溪湿地公园可以到河渚街,这是条小商业街,有餐饮,特产店等。吃饭买伴手礼可以在这里。
    远观网红面馆:"瞧,麦叔叔的面",我不爱吃面,就真的瞧了瞧据说味道不错。小桥流水人家,在这一番美景中做着美食,世上还有更美的事儿吗?


西溪之行的午饭就在蒋村酒楼,不将就!


西溪炸小鱼,本地特色,可惜已经凉凉。


      手打鱼丸汤,真材实料,里边还能吃出小刺,鱼丸口感细腻,口味比较清淡,挺好吃的。


呵呵,炸臭豆腐。


菜名叫甜酒酿,我们没有经验,以为是碗煮醪糟呢,实际上是凉的。但酒香满溢,清甜爽口,解暑应用是极好的。这个时节,来一盅温过的黄酒当是上佳选择。


看看这道硬菜,色香味俱佳,入口即化。某人说:应该照照肉皮那一面啊,是那么红亮的⋯⋯说着口水又要流下来了。


第一次吃到麦芽糖哦。两根竹签子在一大锅麦芽糖稀里搅一搅,就挑出一坨来(用什么量词才好呢?)拉好长的丝,甜甜的,有粮食的焦香味。也有装好的小瓶,可以买回家去。


豆宝的旅游纪念品,一路心心念念的,就惦记这个了。没办法,爸爸只好陪着走了一大段回头路,终于找到商店买到了。我们是好父母。


码头边的一家小店,可以挑选明信片,盖上邮戳寄出去。


吃饱喝足,转个码头继续逛。


这是清代名仕高士其的宅院,现在成了景点,叫高庄,可以一观。前宅后湖,颇有味道。内有康熙御笔题字"竹窗"。




端午节,会在西溪的深潭口村进行划龙舟比赛,也是西溪十景之一,真是一年四季都有趣事。想象那赛龙舟的场景,一定热闹非凡。



湿地自然天成,又经人工改造与多个水系相通。奔腾不息的河水到了它的怀抱之中,就变得平静、温和。湿地,似乎把一切都消解、融合了。其中生态自成体系,一切都是共生共长,这种包容、涵养是湿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老了好有田园可以归隐。


      西溪游览归来已经累得半死,在出租车上我和豆都睡着了,路过了龙井村也没顾得去看看。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三西"我们只游览了两西,还有孤山西泠没有去打卡呢!某人说这种旅行观要不得,可是时间紧、车票贵哦,来一趟不容易⋯


      匆匆掠过武松墓、秋瑾墓,终于来到这处孤山上幽静秀美的所在,大名鼎鼎的西泠印社了。


      门口有刻印服务,一个字一百元,四小时完成。社内也有印石出售,开放的屋舍里旅游景点气息浓重。但刻印留念应是最风雅之事,可惜时间仓促。



西湖的电瓶观光车只营业到下午5:00,人潮依然汹涌,好不容易才等到一辆有座位的车,我们乘着它跨过了白堤、断桥,实在是走不动了哇。


     堤上远望保俶塔,宝石山,还路过了望湖楼,小豆刚背过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又来这真情实景一观,感觉文艺气息满满!有时间的话可以楼上品茶,感受一下"望湖楼下水如天"。


从观光电瓶车下来,正好在湖滨路众多餐馆门口。不出所料,外婆家又在排队,于是我们去了旁边的老头儿油爆虾,听说也很有名。


直接在支付宝界面点菜


      杭州的烤肉味道超级棒!不觉得油腻,还很入味。


这道拌海蜇味道十分清爽,大家把它吃光了。


对甜食毫无抵抗力,不犹豫,来一份桂花糖年糕!但没有想象中软糯啊。这次来杭州,又中了桂花的毒,回去买了不少桂花腌成了桂花酱,那甜蜜的气息真让人陶醉呢。


      这是杭州名小吃-"葱包桧",难道里面包的是秦桧?查了查说是油皮。这更像小型煎饼果子,可惜有点疲软了,刚出锅味道应该不错。


到了西湖必吃西湖醋鱼,看了网上的介绍,我们没敢去大名鼎鼎的楼外楼,据说那家的醋鱼巨酸无比。这家的鱼很不错,味道醇厚,醋味很香浓,还没等照相已经被我们干掉半条了。


这家店的招牌菜-老头儿油爆虾,外酥里嫩。嗯,今天晚上吃撑了⋯⋯


晚上探寻去火车站的地铁,迷失在繁华商业区的街头⋯⋯

      两日半的杭州游结束了,第四天,我们踏上了归途。旅行也是遗憾的艺术,太多景致还没有看到。要想真的领略杭州的美,恐怕要在这里度过一年四季才行吧。



看到彩蛋了吧!这是归途中和谐号上的高档盒饭¥60一份,菜品很丰富,口味也出人意料的好,推荐!


      回到我大北京!一阵冷空气卷走雾霾,又是一个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