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南德烟水路 - 2017年秋德国南部游记

作者:潘一刀 显示图片

为什么旅行?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我,有意思的人,令人惊叹的美景,使人动容的历史,拍摄下那精彩瞬间的激动和与爱人分享美景的温馨一刻就是旅行的全部。喜爱德国,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我对旅行的全部定义。

夜晚的步云莱,疾驰而过的汽车留下流光溢彩。


马库斯塔,罗德拱门和罗德喷泉依次排列在眼前,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罗马广场上焚书纪念碑前路人的一瞥,构成了故事感极强的一张照片。


海德堡五颜六色的建筑,勾勒出秋的冷艳。


灯光璀璨的海德堡老桥和城堡,静静的内卡河流过数百年的沧桑。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清晨的阿尔卑斯湖,宁静的湖面倒映着秋色渐浓的山坡。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晚霞中的福尔根湖。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清晨的最后一丝薄雾飘过高天鹅堡山下。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艘游船正驶向国王湖内湖。渐渐消失在群山和薄雾中。


和瓦茨曼峰雄峙的玛丽亚-盖恩教堂。天空中圣光降下,落在瓦茨曼峰上。


黄昏时点亮温暖灯光的Ramsau教堂(Parish Church of St. Sebastian), 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在慕尼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残阳如血。


下图中是此次行程安排 (图片来源于网络)。9月23日出发,10月6号返回。用13天的时间,去了6个地方。法兰克福住一晚,海德堡,罗腾堡和慕尼黑住了两晚,福森和贝希特斯加登各住三晚。整个旅程下来,感觉这样的安排还算合适,唯一的不足是因为在慕尼黑安排了一天去因戈尔施塔特购物村,所以在慕尼黑的时间不够。如果再有一天在慕尼黑就完美了。


(本章节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法兰克福和慕尼黑:
Citadines City Centre Frankfurt, Europa-Allee 23, Frankfurt
Citadines Arnulfpark Munich, Arnulfstrasse 51, Munich.
在这两个大城市住的是馨乐庭(Citadines)酒店式公寓。选择他们是因为老婆是他们家会员,有优惠。酒店中规中矩,前台有问必答,态度很好,也是旅途中住的唯二有电梯的酒店。离市中心(罗马广场或玛丽安广场)约2公里,乘坐地铁/S-Bahn需要四站。附近步行10分钟之内都有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

海德堡:Jugendstilvilla in Heidelberg Neuenheim,  Keplerstraße 21 Heidelberg, Baden-Württemberg, 69120, Germany。
上订的,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房间在上评价很高,就是离车站和老城有点远。需要走个20多分钟。房间是在三楼,没有电梯只能靠体力。此外,户主老夫妇似乎不太舍得烧暖气,此处室温是我们此行最低。吐槽这么多,其实房间还是很赞的。房子位于一个很安静的街区,离一个周一到周六开到晚上十点的超市走路2分钟(十点啊同志们,这样的商店在欧洲简直是活雷锋), 到内卡河边走路5分钟。我们有自己的卧室,厨房和卫生间。非常干净,装饰也很显档次,凸显老两口的品味。


罗腾堡:Hotel Spitzweg, Paradeisgasse 2, 91541 Rothenberg, Deutschland.
Booking上订的。位置非常好,在古城里,但是又很安静。同样没电梯,房间还是在三楼。 店主老爷爷负责主厨早饭,会在早饭期间和每个客人聊上几句,每桌一个德国香肠大拼盘。老爷爷还会煎好香肠为每位顾客夹到盘子里。很有人情味的一家旅店。唯一的问题是WIFI不怎么好用,不过我们租了漫游宝所以没什么关系。


菲森:Urlaub bei Freunden, Wachsbleiche 5, 87629 , Füssen, Deutschland.
Booking上订的。离火车站步行10分钟。女主人住一楼,二楼和三楼是客房。女主人很热情,给了我们很多靠谱的不靠谱的旅行建议。房间超级大,有一个卧室能看到新天鹅堡,性价比很高。另外家里还有一只神出鬼没的猫。


贝希特斯加登:Lisa’s ap artment, Vorderbrandstrasse 1, Fewo Bergliebe, Ap artment 57, Graf-Riemann.
这也是上订的,房主Lisa去车站接的我们。这个房间在一栋度假公寓楼里,而公寓楼在一个大上坡上,每次逛完回家都爬得精疲力尽。 房间向南很敞亮,宜家风格家具,能看到瓦茨曼峰的壮丽山景。


航班:没啥可说的,就是两点:早点下手和碰运气。我们从5月份就开始关注机票,等到看到6700的直飞机票时果断买下。个人建议中午起飞,傍晚到德国的航班。这样到了德国休息一晚,第二天满血复活去拥抱美好一天。

火车:这次在德国城市之间选择乘坐火车,车票提前在德铁网站上买好,网址是@*** 。除了法兰克福到海德堡和海德堡到罗腾堡这两段,其余的基本就是拜仁州票 (31欧,最多5人同用),拜仁州票提前买和到时候去自动售票机上买没什么区别。曾看到其他游记里抱怨过德国火车不准时,我的体验却恰恰相反。在德国火车旅游了很多次,除了有意外事故的情况,德国火车准的可怕,说12:43到就12:43到,这也是为什么德铁给的换车建议很多都是3分钟,5分钟。我喜欢这份自信。

这是这次我们从罗腾堡到福森的火车行程。可以看到转车时间分别为9分钟,5分钟,48分钟和3分钟。Gleis是站台,produkte是车次。到了站去相应站台就行了,如果担心就对一下车次确认一下。You will never miss it. 


在从法兰克福到海德堡的火车上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德国年轻女子逃 票被查出。刚才还和颜悦色的查票大叔瞬变怒目金刚。女子百般解释,一脸的泫然欲泣。大叔完全不为所动,几次用Ich nicht verstehe(“我不明白”或“我听不懂”)打断女子。指出只有两条路,要么罚款,要么报警。最后女子表示没钱,被列车员带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为了不给中国人丢脸还是别给自己找麻烦,都不要逃 票。

地铁/S-bahn(有轨电车)/公交车:德国城市公交四通八达,非常方便。在法兰克福,海德堡和慕尼黑我们选择坐S-bahn到市中心然后步行参观周边景点。在福森和贝希特斯加登,有房主给我们的Guest card,免费乘坐当地公交。另外在福森,还租了自行车骑到St.Coloman小教堂,Alpsee和Forggensee,非常高效和自由,强烈推荐。租自行车的地方就在火车站里的体育用品店,记得大约是3欧元一小时。

签证:关于签证过程的游记很多,我就不赘述了。就是提醒一点,要诚实不要做假,会有电话调查的,问工作的情况和同行者的信息。
漫游宝:京东上租的,到机场取设备。在此行的几个城市里都工作的不错,在乡间和火车上信号不太稳定。
暖气:欧洲的供暖思路还维持着以前烧炉子的传统:白天大家要工作学习,所以暖气烧热点,晚上10:00后都钻被窝了,暖气也就渐渐凉了。晚上上床晚的夜猫子要受苦了。
天气预报:大家都知道山区的气候多变,所以在福森和贝希特斯加登,天气预报和降雨概率只能做个参考,唯一能依靠的是你的人品。
小费:德国不是小费国家,不过如果你觉得服务特别好当然给也没问题。越是高档的餐厅越需要给。个人经验是消费超过50欧元的一般就得给,否则有可能服务员直接管你要或者遭受白眼。

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盟的商业,金融业中心,也是欧洲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拥有美因河畔旖旎的自然风光,众多古老的精美建筑,同时又有欧洲少见的摩天大楼耸立在天际线。它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之地,是大文豪歌德诞生的故乡,是德国第一个国民议会成立地,又有世界最大的书展和每两年一度现代汽车业的盛会:法兰克福车展。兼具传统与现代。

法兰克福机场的小插曲:在法兰克福机场遇到的边检官非常友善,看到我是中国人就总想说两句中文,什么“护照”,“一个个来”一起招呼。还问我回程机票的中文该怎么说。我告诉了他,他认真的重复了几遍。我挺欣赏他的这种心态,把一份枯燥的护照审核工作变成了语言课。不要被工作束缚住,找到其中的机会,把它变成一种快乐。

到法兰克福当晚,我们都兴奋的忘了疲惫,于是兵分两路,老婆去采购战略储备零食,而我去看老歌剧院夜景。老歌剧院始建于1880年,依照巴黎歌剧院的建筑形式而设计,是法兰克福引以为骄傲的公共建筑。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时曾在此首次演出。歌剧院在二战时被炸毁,战后多年一直顶着德国最美废墟的“美誉”,是完全拆除还是在原基础上重建迟迟不能决定。法兰克福市民为到底一个城市该如何对待其历史遗产做出了榜样。持续不断地请愿和慷慨的捐款最终使得这座建筑在1981年按原样重建完成。


经过一晚的休息,第二天起个大早(其实是因为时差),正式开始了对法兰克福的探索。第一站坐有轨电车直接到了Willy-Brandt广场。这个Brandt就是那个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惊天一跪的西德总理。他力主西欧一体化,也主张和东欧国家改善关系,是欧洲一体化的先驱。如今,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上伫立着欧元标志和EuroTower - 欧洲央行所在地。


从Willy-Brandt广场沿着Berliner Str.一直走约400米就能到达圣保罗教堂(St. Paulskirche)。1848年5月18日,国民议会首次在此举行,因此称为“圣保罗教堂议会”。到1849年,制定了保罗教堂宪法。由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反对,1849年5月30日,设在圣保罗教堂的国民议会解散。在二战中,圣保罗教堂被摧毁。由于它是自由的象征和德国民主的摇篮,战后迅速得到重建,作为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的场地,例如1963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访问德国期间,在圣保罗教堂发表演说。


教堂前的广场上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呵护男性健康的摩托车骑行活动。不一会功夫,呼啦啦来了一大群各种帅酷摩托车,机不可失,赶紧一通拍照合影。




从圣保罗教堂穿过一条小街就到了罗马广场。罗马广场得名于广场上的市政厅。这座建筑原本属于一位商人,据说因为他的主要生意在意大利,所以给他的建筑起名Romer“罗马”。法兰克福市政府1405年购买下来作为市政厅使用。市政厅的阳台会在举行盛大庆典时使用,例如2002年世界杯亚军和2003年女足世界杯冠军。


罗马广场上的石块地面上镶嵌着一个类似井盖一样的铜纪念牌。图案是燃烧火焰中的书本。纪念牌外圈的文字是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20年写下的名句“这只是一个前奏,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而正中的内容则记录了1933年5月10日,就在此地,纳粹焚烧书籍的事件。在那场焚烧中,许多作家,科学家,政论家和哲学家们的书籍被焚毁。狂热的纳粹用极端的行为禁锢德国人的思想,由此开始了独裁,侵略,屠杀,直至走进末路。法兰克福人铭记历史的教训,于1949年开办法兰克福书展,至今已演化成一年一度的国际图书界盛会。书展的宗旨就是:允许世界上任何出版公司展出任何图书。


步行穿过挂满同心锁的Eiserner Steg铁桥,就到了萨克森-豪森区,这个区是法兰克福传统的生活区,有很多德国风格浓郁的餐馆。我们选择了其中的Zum Gemlten Haus来品尝当地特产苹果酒。餐厅装修古朴,到处体现群众畅饮苹果酒这一主题,游客来的很少,基本都是当地人,以老年人居多。


当仁不让的点了苹果酒,这个味道吗...... 为什么我觉得有股馊味。 有带酒精和不带酒精的两种,建议还是品尝带酒精的那种。


我们两人各点了一份牛肉,我的是配法兰克福传统绿汁,老婆点的配酸菜。都非常、非常好吃。在德国期间又吃过几次牛肉,但是老婆总结这里的是最好吃的。


用餐期间,抓拍了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位大叔,花衬衫,格西服,新潮的紫红裤子,默默的喝完一杯苹果酒,付钱走人。神态之间有种淡淡的落寞,不知道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法兰克福的最后一站:证券交易所。既然到了法兰克福,当然要来摸摸证交所前的铜牛,求求好运 。然后走几步到HauptWache,一个十八世纪的警察局旧址,现在是一个餐厅。多条地铁和电车在此处交汇,是法兰克福市内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去火车站奔向下一站 - 海德堡。


Ich hab' mein Herz in Heidelberg verloren,                我把心遗失在海德堡,
In einer lauen Sommernacht.                                     在一个温暖的仲夏夜;
Ich war verliebt bis über beide Ohren                        我的耳朵充满了爱情,
Und wie ein Röslein hat ihr Mund gelacht.                她的嘴唇好像玫瑰含笑;
Und als wir Abschied nahmen vor den Toren           当我们在大门前告别,
Beim letzten Kuß, da hab ich's klar erkannt:             我清楚记得那最后一吻;
Daß ich mein Herz in Heidelberg verloren.               把我的心遗失在海德堡,
Mein Herz, es schlägt am Neckarstrand.                  我的心啊在内卡河边狂跳。

很美的诗,可惜它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歌德的作品,这是个美丽的误会。这段诗歌是1925年Fritz Löhner-Beda和Ernst Neubach为德语歌曲Ich hab' mein Herz in Heidelberg verloren作的歌词。从诞生起它就成为海德堡的主题歌,近百年来吟唱着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象征地的海德堡的优美和沧桑。

~~~~~~~~~~~~~~~~~~~~~~~~~~~~~~~~~~~~~~~~~~~~~~
~我把心遗失在海德堡,在一个温暖的仲夏夜;~
~~~~~~~~~~~~~~~~~~~~~~~~~~~~~~~~~~~~~~~~~~~~~~
第一次到海德堡是在2003年的夏天,算来匆匆一别已14载,久别重逢的心情是激动的。放下行李就冲向内卡河,赴一场十四年的山河之约。海德堡是慷慨的,第一天晚上就向我展示了内卡河异乎寻常的美。



休息一晚,第二天自然是直奔老桥去看望猴子老友。多年不见,你风采依旧。也许当年我握了你的右手手指,由此注定我们还会再次相逢。



~~~~~~~~~~~~~~~~~~~~~~~~~~~~~~~~~~~~~~~~~~~~~~
~我的耳朵充满了爱情,她的嘴唇好像玫瑰含笑;~
~~~~~~~~~~~~~~~~~~~~~~~~~~~~~~~~~~~~~~~~~~~~~~
秋天的海德堡,在秀美之上增加了几分冷艳。这种冷艳和古堡遗址的恢弘气势相得益彰,正如马克.吐温描述的:如同暴风雨中的李尔王,残破而不失王者之气。




尽管歌德没有作过“我把心遗失在海德堡”这首诗,他确确实实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在城堡花园里,伫立着一座纪念石碑和歌德的半身像。石碑的下方刻着歌德在海德堡的红颜知己玛丽安娜(Marianne von Willemer)为纪念和歌德在1815年的最后相会而作的诗句:"Auf Der Terrasse Hochgewölbten Bogen
War Eine Zeit Sein Kommen Und Sein Gehn...;” (阳台上拱门高耸之处,曾有你出入的身影。) 

尽管他们都通过诗作表达了对对方的爱慕,但是自1815年后直到1832年歌德逝世他们只通过书信维持着友谊,再未见面。



《Marianne von Willemer》,Johann Jakob de Lose 1809年绘,现藏于法兰克福歌德博物馆。

~~~~~~~~~~~~~~~~~~~~~~~~~~~~~~~~~~~~~~~~~~~~~~
~当我们在大门前告别,我清楚记得那最后一吻;~
~~~~~~~~~~~~~~~~~~~~~~~~~~~~~~~~~~~~~~~~~~~~~~
海德堡的浪漫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远离悲剧。不经意间你也会看到历史留下的伤痕。

在劳尔街(Lauerstrass)的一个拐角,有一个被白色大理石框起来的区域。一座始建于18世纪早期的犹太会堂曾经坐落在这个位置。1938年11月的“水晶之夜”被纳粹分子付之一炬。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

本应为追求知识和自由的大学在纳粹德国期间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1933年希特勒上台,海德堡大学的非雅利安教授几乎立刻就遭到驱逐,而被驱逐者名单居然在希特勒胜选前就已经拟好了。到1939年,四分之一的教授因种族和政治原因被驱逐。纳粹时期,学校大门上的雅典娜被换成了德国鹰徽。建筑上的铭文:“为了鲜活的时代精神”也换成了“为了德意志精神”,教授和学生们对这一新口号狂热支持...... 


海德堡大学大门上的铭文和雅典娜雕塑,图片来源@***。

二战后,对于学校的纳粹化进行了深刻反省。海德堡大学为此制定了新的章程,规定大学“应为真理,正义及人道主义精神奉献”。

在Hauptstrass 121号门前地上有四块铜牌,纪念着曾住在这里的Durlacher一家在二战中的遭遇。父亲Hermann和母亲Marta被辗转羁押于大壕,戈尔斯集中营,最后在奥斯维辛遇难。而两个儿子Walter和Ludwig由于1939年的儿童转移计划被送往英国得以幸免。儿童转移计划是英国人温顿发起的解救德国受迫害家庭中无人照顾儿童的行动,从1938年末到1939年9月战争爆发,总共将699名儿童接到了英国,而他们留在德占区的父母则大多罹难。在那一场浩劫中,多少父母在家门前送别孩子,然后转身去面对自己的命运。

~“当我们在大门前告别,我清楚记得那最后一吻;”~


~~~~~~~~~~~~~~~~~~~~~~~~~~~~~~~~~~~~~~~~~~~~~~~~~~~
~把我的心遗失在海德堡,我的心啊在内卡河边狂跳。~
~~~~~~~~~~~~~~~~~~~~~~~~~~~~~~~~~~~~~~~~~~~~~~~~~~~
黄昏时登上哲学家小道,令人惊叹的美景展现在眼前。哲学家小道因为和老城和城堡隔河相对,几公里的登山道又没有什么标志性景点,一般容易被人忽视。但这里却有观看城堡和旧桥的最佳角度。





新的一天来临,登上了去往下一站的火车,又到了告别的时刻,我的心却还徜徉在海德堡。
它遗失在温暖的旧书店;


它遗失在古老而年轻的海德堡大学;


它遗失在海德堡的浓浓秋色中。


海德堡,我们约定,一定还会再见。

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直译为陶伯河上的红色城堡。一般认为其来源于整个城市的屋顶都是红色,颇为醒目。


所有的旅游资料都会赞美其保护完好的中世纪建筑。这座城市至今仍然能够得以展现中世纪风貌得益于历史上的一系列阴差阳错和近两百年来许多人的共同努力。


罗滕堡建城于公元九世纪,原址就在今天的城堡花园一带。




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罗滕堡的历代统治者开始在陶伯河岸边的山上修筑城堡。有记载的是至1170年,施陶费尔城堡(Stauffer Castle)已经坐落在罗滕堡。这座城堡毁于1356年的地震,城堡花园里的圣布莱斯礼拜堂(St. Blais chapel)是保存至今的唯一遗址。


公元1274年,罗腾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城邦。商贸和文化迎来大发展时期,其繁荣达到顶峰,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20个城市之一,大批建筑在这期间兴建。1311年条顿骑士团开始修建圣雅克布教堂,直至1484年才全部完工。里面保存着著名的圣血祭坛。在祭坛顶部的一块水晶中,据说保存着耶稣的三滴血。祭坛由16世纪著名的木雕刻家蒂尔曼.雷曼施耐德完成于1505年,包含了进入耶路撒冷,最后的晚餐和橄榄山等圣经场景。



兴建教堂的同时,围绕市集广场的建筑群也逐渐修建起来。市政厅是由两栋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组成,哥特式的塔楼建成于1250年而文艺复兴式的主体建筑完成于1578年。可以爬上塔楼一览罗滕堡风光,最后一段塔楼是爬梯子通过一个小门上到观景台,梯子很陡,门很小,观景台也很狭小,仅容一人通过,但是风景真的很壮观。




在市政厅的对面是两座漂亮的木框架结构建筑,肉与舞蹈之屋和圣玛丽药店。肉与舞蹈之屋顶层的房间用来召开舞会和庆典而底层供屠夫卖肉(奇怪的组合)。圣玛丽药店由罗滕堡市长Jagstheimer于1448年修建,作为招待所接待过很多政要,1812年改成药店。两个建筑中间是圣米歇尔屠龙喷泉。




罗腾堡要塞城墙的众多13~14世纪城门和瞭望塔历经数百年风雨,愈显魅力。成为令后世惊叹的美景和灵感的来源。
建成于12世纪的马库斯塔(Makustrurm),与Röderbogen拱门和Röderbrunnen喷泉配合,完美的画面组合!


通往城堡花园的Burgtor,曾是城堡的正门。门上方的人脸是一个喷口,供城头防守者倒入热沥青来阻挡入侵者。


说起城门怎么能忘了罗腾堡最著名的风景:Plönlein 步云莱。
蜿蜒的石头小路,科布泽拉门(Kobolzeller tower)和希伯斯门(Siebers Tower)之间的木框架结构建筑,以及周围五彩缤纷的房子,一起构成了这童话般的景观。清晨的步云莱像一位刚刚苏醒的少女,在渐渐增强的阳光中逐渐展露它的美;黄昏给步云莱罩上了一层橙色的薄纱,温暖而动人;夜晚的灯光则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在罗腾堡的两天,总会不自觉地就走到步云莱,而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动。





迪斯尼公司1940年出品的动画片《匹诺曹》的绘画手稿,是不是有罗滕堡和步云莱的影子?


图片来源@***. 

经历了盛极一时的中世纪,罗腾堡的发展遇到了危机 —— 欧洲古代史上最残酷的三十年战争开始了。1631年10月,天主教联盟的统帅约翰.蒂利伯爵(Johann Tserclaes, Count of Tilly)带兵四万要求进驻罗腾堡,被市民拒绝。他们也完全有理由拒绝。首先,罗腾堡在战争中倾向于新教一方,凭什么要接待他们的天主教对手;其次,就在五个月前的1631年5月,蒂利伯爵攻破了马格德堡 (Magdeburg),其部入城后烧杀抢掠,城市被付之一炬,人口锐减80%!从此这座曾经和汉堡,科隆齐名的日耳曼大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有这种恶行在前,罗腾堡人哪敢开门揖盗,在拒绝蒂利伯爵的同时,做好了被围攻的准备。可惜他们面对的是三十年战争中纵横日耳曼—波西米亚的一代名将和他久经战阵的军队。


《约翰.蒂利的肖像》,Pieter de Jode II绘,现藏于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根据历史记载,罗腾堡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攻破,而蒂利伯爵仅损失了300人。幸运的是,这次蒂利伯爵的军队没有破坏城市。传说这归功于老市长Nusch和伯爵斗酒,一口气喝了3.25升葡萄酒而挽救了全城。今天这一幕在10am到10pm之间整点的议员酒馆不断以木偶剧的形式重演。不要对表演抱有太高期望,基本就是两个木偶不断抬手,点头。 下面图中,左面的是蒂利伯爵,右面举杯的是Nusch市长。


真正的情况可能是蒂利伯爵需要留下完整的城市作为过冬的场所,或者他也觉得再重演一次马格德堡的惨剧有伤天和。他没有在罗滕堡放火,也没有屠杀人民,但是他在第二年春天到来时,将罗滕堡洗劫一空,扬长而去。祸不单行,1634年横扫欧洲的鼠疫降临罗滕堡,居民数量锐减。没有了财力和人力,罗滕堡一蹶不振,再没有力量发展。于是小镇的时间定格在了17世纪。

这一定格就是200年,转眼到了19世纪。1877年,德国著名风景画家Eugen Bracht拜访了罗滕堡并为之倾倒,随后更多的画家到来,然后是慕名而来的旅游者。罗滕堡重新复苏并且通过立法来保护古城。

说来令人唏嘘,纳粹在德国的得势反而扩大了罗滕堡的影响。因其保存完好的传统德意志建筑被纳粹思想家们视为“心中的故乡”,“最日耳曼的日耳曼城镇”。在整个1930年代,一批批德国游客被纳粹组织起来参观罗滕堡。罗滕堡市民对旅游业带来的生活改善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然喜闻乐见,所以他们也很喜欢纳粹那一套,自觉接受纳粹理想中的“日耳曼生活方式”,成为政府推行”日耳曼生活方式“的样板。

二战后期,德军败退回本土,一部分士兵驻守在罗滕堡想要守住这片日耳曼家园,于是罗滕堡遭受盟军空袭,45%的老城区被毁。


遭受空袭的罗滕堡,图片来源:@***


美军第六集团军群指挥官雅各布·L·德弗斯(Jacob L. Devers)了解罗滕堡的历史意义和美丽,所以命令部下不得炮击罗滕堡。于是几位美军士兵奉命去和德国驻军谈判,要求德军撤防以避免毁灭性炮击。德军的指挥官Thömmes上校最终违背了希特勒死守的命令撤出了罗腾堡,从而挽救了城市。战后罗滕堡市民迅速开始了旧城修复工作,修复工作得到来自全世界的资助,修复的城墙上镶嵌着刻有捐助者姓名的纪念砖(根据罗滕堡官方网站,捐助1200欧元即可制作纪念砖)。捐助者中有很多日本人,也有个别中国人。相信随着中国游客的大量到访,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人爱上这座小城并为之慷慨解囊。


罗滕堡另一个不容错过的景观是街边小店的橱窗。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橱窗成了主角,散发出魔幻的气息,瓷器,玩具和圣诞店的装饰物仿佛下一刻就要跃出橱窗,上演一出戏剧。而各种食物在灯光的映照下也比白天更加诱人。







罗滕堡特产食品糖雪球(Schneeballen),是一种用面粉、鸡蛋、砂糖、黄油、奶油和李子酒等原料制成的球状甜品,除了传统的糖霜风味,现在也多了巧克力、坚果、杏仁糖等各种口味。不过我还是最推荐传统口味。


每个夜晚都有古装打扮得守夜人向游客讲述中世纪的奇闻轶事。看到那一座座历经风雨而仍旧美丽的建筑,抚摸着古老的墙壁仿佛听得到历史的回响,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辗转了五趟火车,终于到达了新天鹅堡脚下的小镇:福森。在福森订的是家庭旅馆,到达时主人不在,门上挂着一封给我的欢迎信,用巴伐利亚标志性的蓝白格子丝带装饰,还有写在粉红色贴纸上的我的名字,真是贴心的好主人。


第一天下午没有特别安排,于是租了自行车去St. Coloman教堂和寻找传说中的周董角度。一路上从各个方向仰视新天鹅堡,美不胜收,到了最后有没有找到周董角度已经不再重要,天鹅堡和群山,草场溶为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丽。

注意小路左边的草坪,看到一只小黑猫从画面中跑过吗?


一对老夫妻依偎着眺望群山,在我脑海中跳出的就是:“山无棱,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一张照片中同时包含了新天鹅堡和高天鹅堡。



空中有两个滑翔伞,不知道从那里看新天鹅堡又是怎样一番风景。


有种骑向远山的感觉。


小巧,灵秀的St.Coloman教堂。Stockerau的Coloman是公元1世纪的一位爱尔兰苦行僧,他在去圣地朝拜途中经过今天奥地利地区,因为其怪异打扮被当作间谍扣押,在受到残酷审讯后被吊死在维也纳附近的Stockerau。传说他死后18个月尸身不腐,百兽莫敢侵。而绞刑架则生根开花,长出了绿色枝条,其中的一支今天还珍藏在Stockerau的教堂里。又传说他被抓后因为完全不会德语,无法为自己辩白。可见出去旅游会点当地语言多么重要。Ich bin kein Spion, Mein Vater ist Li Gang(我不是间谍,我爸是李刚),拿走不谢。

小教堂经过中外无数游记宣传,已经成了新天鹅堡山下的旅游热点。看到有不少人是从天鹅堡徒步走到教堂的,我还是十分佩服,一来一去需要不少体力(约3.8公里)。当然,美景带来的精神冲击完全弥补了体力的消耗。


沿着St.Coloman教堂边的一条小路向西返回Schwangau,走上17号公路后再望向新天鹅堡会有别样的收获。草场,树林,天鹅堡,远山和天空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美丽画卷。后来一查,发现17号公路是官方浪漫之路(Romantic Road)的一部分,怪不得有这么好的景致。




暮色渐重,骑车返回福森市内,对下面两天在新天鹅堡的旅途充满了期待。晚上房主Marie回家后来拜访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免费坐公交的客卡并向我们推荐她心目中的必去景点。首先被推荐的就是Buchenberg,推荐理由包括那里价格便宜的开放式缆车(就是滑雪场常用的那种);在山上可以同时看到福尔根湖,巴恩瓦尔德湖和霍普芬湖;山上有很好的餐厅和徒步下山难度较低,适合一般旅游者。我之前看到有游记介绍了坐缆车上泰格峰然后徒步下山走到玛丽安桥,于是我向她询问这条线路,Marie姐姐吓得花容失色,英语都不利落了。说那条路难度可大,你有好鞋吗?你平时经常户外吗?你买了保险吗......。我瞅了眼老婆,骨骼有点清奇,这么难的线路估计她够呛,于是放弃。接着问她福森周围五大湖的情况。她极力推荐霍普芬湖,可以徒步绕湖一周,在湖的东岸还有各色餐馆。再问她福尔根湖,她说那个湖周围什么都没有,而且太大,没法徒步绕湖一圈。又问她威森湖,她说那个湖一面是山,湖边什么都没有。然后再问她巴恩瓦尔德湖,她说那个湖没有环湖道,什么都没有。我没有再问阿尔卑斯湖,因为我知道那个湖四面环山/,一定什么都没有...... 接着问了问维斯教堂(WiesKirche),她轻轻一笑说那里近年游客不少,不过她很不理解,那里就一个教堂,其他什么都没有。送走Marie我下定决心,Buchen可以听她的,不过湖和教堂还是要去。

Buchen的缆车就在下面图中的右上角,到新天鹅堡的公交73路可到。


第二天一早起床,天气尚可,但是根据预报,下午就要转差。于是决定上午先去Buchenberg坐缆车加徒步。出门后发现晨雾方散,遥想晨雾和城堡配合的美景,发誓明天要早起去看施万高的雾锁清秋。坐在公交车上,到了天鹅堡脚下绝大部分乘客都下了车,又过了几站,泰格峰,施万高等旅游热点站都过了。司机看我们两个明显是游客的家伙左看右看,傻头傻脑就是不下车,怀疑我们智商有问题坐过了站,贴心的跑来问我们到哪,我骄傲的回答“Buchenberg!" 。他“赞许(疑惑)”的看了我一眼接着回去开车。

这就是Buchenberg的缆车,游客真的不多,缆车空荡荡的。


从缆车可以看出这个山头冬天时必是滑雪胜地,能望着施万高的壮丽风景滑雪一定是件非常惬意的事。山上的餐厅是半自助形式,很多德国人在那里用餐,因为时间还早我们就没有在那里吃饭。餐厅叫 Buchenberg Alm,Google上评分挺高,大家有机会可以尝试下。


山顶上果然看见了福尔根湖巴恩瓦尔德湖,但不知是不是天气的关系,没看到霍普芬湖。



山上有玩滑翔伞的,这是在做起飞前的助跑。


跃向施万高!



下山的路基本都是这种老树盘根的小路,很有野趣。这位登山者背着的硕大包裹就是装的滑翔伞。


下山后乘公交回到新天鹅堡脚下,先带已经饿的走不动道的老婆去吃大餐。这家餐厅在高天鹅堡再向阿尔卑斯湖方向走,就在刚到阿尔卑斯湖边的地方,有个极其浪漫的名字叫“湖畔的阿尔卑斯玫瑰”。在这里点了传说中的Ludwig黑啤,果然名不虚传,连不爱喝啤酒的老婆都评价这酒又清爽又浓厚。以至于喝了大半杯才想起来拍照。   


在老婆喝咖啡休息的时间,我冲去阿尔卑斯湖边。天气开始变差,天空,山林和湖面厚重的像一幅油画。




酒足饭饱开始登山,我们乘马车到的新天鹅堡,然后走路去玛丽安桥,再坐公交车下山,这样几种交通方式都体验到了。从新天鹅堡去玛丽安桥的路上有几个很美的角度观看新天鹅堡,高天鹅堡和施万高。



看到远处的St. Coloman教堂了吗?


在玛丽安桥上照城堡其实挺难取景,没有了群山的衬托,很容易照的死板。我想有蓝天白云,或者雪后初晴来衬托应该会更美。


桥上挂的同心锁。


从天鹅堡回到福森,意犹未尽,于是骑车飞奔去福尔根湖碰碰运气,看看是不是能赶上晚霞。非常幸运,到达湖边时,正值霞光漫天,将天地笼罩在一片粉红色中。对岸的白色建筑在整个画面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情此景,我也留下了一张文艺青(中)年背景照。


隔天按计划起了个大早,又一次来到施万高眺望群山和天鹅堡。“晨气雾露除,初日照高阁。”古人诚不我欺。





远远看到有一对情侣在拍婚纱照,愿这被芳草茵茵,群山环绕祝福过的感情永远幸福。


趁着天气好,再一次来到阿尔卑斯湖,有了阳光,湖水相对昨天少了几分沉凝,多了几分清澈。




本次在福森旅程的最后一个下午,决定去一趟维斯教堂(WiesKirche),然后去Marie极力推荐的霍普芬湖。维斯教堂在福森东北约12公里,公交73路、9651路可以直达。教堂深处阿尔卑斯山谷中,保存完好,其色彩明快而华丽,是洛可可风格的杰出代表,198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艺术的繁文缛节而兴起的,最后自己却变成了浮华奢靡的象征。相比较巴洛克风格因为追求明暗对比的冲击而对暗色的喜爱,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浅色,特别是粉色。大家可以对比下面两幅各自风格典型代表画作的区别。洛可可的诞生和流行伴随着当时欧洲社会崇尚享乐和奢侈社交的风气。随着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开始和随之而来的对简朴,实用艺术风格的推崇, 洛可可风格被新古典主义风格所取代。

名画《夜巡》,是深受巴洛克风格影响的作品,是荷兰肖像画登峰造极之作,是荷兰国宝,更是西方艺术的瑰宝。作者伦勃朗是公认的使用光线,明暗的大师。


《De Nachtwacht》/《夜巡》,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伦勃朗绘于1642年,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

《舟发西地岛》,感受到洛可可风格画家对粉色系的喜爱了吗?


《舟发西地岛》,Jean-Antoine Watteau,让-安东尼.华托 绘于1717年,现藏于卢浮宫。

新古典主义经典之作《赫拉斯兄弟之誓》,人物造型接近古希腊/罗马雕塑,一股阳刚,勃发之气充斥画面。


《Oath of the Horatii》/《赫拉斯兄弟之誓》, Jacques-Louis David 雅克-路易斯. 大卫绘于1784年,现藏于卢浮宫。

外形朴素宁静的维斯教堂。


内部却华丽辉煌!


螺旋线,火焰形,曲线,非对称,贝壳形状,大量使用金色装饰,这些都是典型的洛可可元素。


参观完维斯教堂,马不停蹄的赶到霍普芬湖,下午斜阳正暖,远山,白云,小船和波光粼粼的湖面透着慵懒和闲适。看到有脚踏船出租,问了下价格,50欧元每半小时。老婆拽着我就往回走,这够吃好几个肘子了。


小船横系碧芦丛。似我江湖春梦。




因为时间和体力关系,我们没有沿湖徒步一周,沿岸走了大约1/4长度就坐公交车回旅馆了。自然也没能看到湖畔夕阳。这次在福森的旅行如果要说遗憾就是没能完整的欣赏到阿尔卑斯湖和霍普芬湖。阿尔卑斯湖四面环山,徒步或骑车绕行一周一定很美。而霍普芬湖地势开阔,可以想象夕阳下的风景是多么壮美。此外威森湖依山傍水,我想应该也不是Marie说的什么也没有。

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告诉我们 “未完成是一种美,它意味着还有未来的机会。”这些美景就期待下次再和福森的相会了。

贝希特斯加登被人所知是因为丛山深处的国王湖和曾经站在第三帝国荣耀顶峰的鹰巢。其实它的周边还有很多同样美丽的景色,魔幻的拉姆绍教堂,远眺瓦茨曼峰的玛丽亚.盖恩教堂,仙境般的后湖,遗世独立的科希莱特小教堂。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们两天的贝希特斯加登之旅。

同福森一样,住在贝希特斯加登的旅馆,可以拿到客卡免费坐公交车,公交车从火车站前出发,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参考了很多国王湖的游记,制定了如下战术,
1,赶最早一班船;(能赶上湖上晨雾)
2,抢占船右侧,窗户能打开的位置;(便于拍景色和看船员吹号)
3,直接坐船到上湖Obersee;(趁游人尚少静静体会上湖的风景,也为了能感受阳光逐渐照到湖上的过程)
4,回来时在圣巴多罗买教堂站St Bartholoma吃饭;(吃著名的鱼)
5,从圣巴多罗买教堂站离开时做在船左边这样能拍到教堂。(阳光下的圣巴多罗买教堂颜值更高)

一大早,我们乘公交车赶到了国王湖,紧赶慢赶到了乘船地点,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第一班船坐满离去,驶入迷蒙的晨雾。


出师不利,只有再等下一班,不过祸兮福所倚,我们排在队首,靠窗位置有保证了。等了25分钟,终于第二班船出发了。我坐在船的右侧有点后悔,因为船是靠近右岸行驶,离山太近了,拍不到什么好风景,而对面则青山绿水白雾,风景正好。不过船到中途船员开始吹号,在余音渺渺中抓拍到了一张吹号图,弥补了一下我的失落。


船过St Bartholoma,晨雾渐渐散去,国王湖显露出令人窒息的美丽。




接近Obersee,湖水变成神秘的幽绿色,但是清澈见底。两岸郁郁葱葱,浓雾仍然笼罩着半山腰。正合“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意境。



又是一副如诗画面,“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在码头踟蹰良久,眼看满载游客的下一班船已经靠近,赶紧暂时告别码头,奔向上湖。



小牛见惯了游客,宠辱不惊,悠闲地吃草。


穿过一段小路,眼前豁然开朗。那一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如果人间尚有天堂,国王湖必在其中。



山中气象多变,不一会云雾又涌了上来,“云山隔断红尘岸;游观壶中天地宽。”站在这云雾笼罩的山谷中,真的可以感觉到心胸为之一宽,若是朝云,不在红尘。




柔和的顺光照在湖面,群山的倒影让人分不清孰真孰幻。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面对目不暇接的美景,几乎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拍照,短短来回三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等我们坐船回到St Bartholoma已经下午一点多了。St Bartholoma教堂附近有两个餐厅,Fischerei St. Bartholomä 和Gaststätte St. Bartholomä,第一家菜品相对简单,将熏鱼,沙拉和面包简单配在一起。第二家比较丰盛,有烤鱼,也有烤肘子,猪排等德国传统菜。我们在第二家Gaststätte St. Bartholomä每人吃了一条烤鱼,还点了黑森林和苹果派补充一上午徒步消耗的能量。然后在第一家Fischerei St. Bartholomä 买了两条真空包装的熏鱼回去当晚饭。吃遍两家的鱼,一点不留遗憾

这里的圣巴多罗买教堂St.Bartholoma是国王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坐落于国王湖的西岸,只能通过坐船或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教堂始于12世纪,在1697年重建成为巴洛克风格。其显著特点为分为三瓣的礼拜堂。



顾名思意,教堂的名字来自St Bartholoma(圣巴多罗买)——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阿尔卑斯山民和奶农的主保圣人,亚美尼亚教会守护者,殉道者。相传在耶稣升天后,圣巴多罗买途经亚美尼亚去印度传教,被暴徒剥皮而殉道。于是在艺术作品中,他经常表现为手持割皮剃刀;或者,以更惊悚的拎着自己皮的形象出现。


《圣巴多罗买》St. Bartolomew,彼得.保罗.鲁本斯绘于1611年,现藏于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最后的审判》(截取了一部分), 米开朗基罗,绘于1534~1541,西斯廷教堂。

提到圣巴多罗买就不得不提到和这个名字相关的另一件大事:圣巴多罗买之夜。1572年,法国王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表面上为减轻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敌意,安排新教胡格诺派领袖亨利·德·纳瓦尔和她的女儿玛格丽特在巴黎举行盛大婚礼。这使得胡格诺派最重要的人物全都聚集在巴黎。暗地里,凯瑟琳计划屠杀聚在城中的胡格诺派教徒。1572年8月23日晚(圣巴多罗买纪念日前夜),以胡格诺派在巴黎的领袖科利尼将军等12人被暗杀为开端,屠杀开始。在为期数周的屠杀中,有上万人遇难,是历史上真实的血色婚礼。它是欧洲数个世纪中最可怕的宗教屠杀,直接引发了法国第四次宗教战争,并且引起了全欧洲的新教徒对天主教的敌意,为后来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圣巴多罗买大屠杀》,弗朗索瓦·杜波依斯绘于1572~1584年,现藏于瑞士洛桑Cantonal Museum。

扯了这么远,还是赶紧回到咱们的旅行上来。不过旅途中的很多感动都是来源于对景物背后波澜壮阔历史的追忆,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离开圣巴多罗买教堂码头,再回头去看看国王湖,却意外拍到了此行最有诗意的几张照片。天澄风清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心满意足的回到贝希特斯加登,时间尚早,于是决定去小城以北的玛丽亚-盖恩去观赏教堂和瓦茨曼峰构成的经典角度。玛丽亚-盖恩教堂建于17世纪,是当地著名的朝圣教堂,内部最吸引人的莫过于1715年建成的祭坛,祭坛中央被天使围绕的圣母玛丽亚会根据教会活动的不同,每年换24套巴洛克式服装。祭坛上方的配饰中,大天使米歇尔和另两位天使一起用火焰剑击败了龙。有意思是龙有一条人腿,也许是在警示人的堕落。


玛丽亚-盖恩教堂的祭坛,图片来源:@***_Maria_Gern。


玛丽亚-盖恩教堂祭坛的装饰,图片来源:@***_Maria_Gern。

如果大家不想来朝圣,也不关心玛丽亚这周穿哪件衣服或者什么长着人腿的龙,完全没关系,玛丽亚-盖恩教堂所处的绝佳位置就值得跑这一趟:群山环绕,和德国第二高峰瓦茨曼峰遥遥相对。


傍晚的阳光为瓦茨曼峰笼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一位德国老人和我站在同一角度分享了这一美景,一边拍照一边和我说“Das ist schön, nicht wahr?”(这太美了!不是吗?)


这是教堂对面山上的一家小旅馆,角度绝佳,住在这里可以每天检查下教堂和瓦茨曼峰是否安好。


回到贝希特斯加登,天空尚有余光,算算还赶得上拉姆绍教堂夜幕初上的经典一幕,于是再度坐上公交,冲向另一个教堂:Parish Church Saint Sebastian (圣塞巴斯蒂安教区教堂)。教堂始建于1512年并于1692年扩建为巴洛克式建筑。同样,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献给圣塞巴斯蒂安的教堂。我真的不想再跑题了,不过平昌冬奥会还有不到百天即将开幕,这位圣塞巴斯蒂安就是运动员的主保圣人。塞巴斯蒂安出身贵族,在米兰接受教育,并于283年加入了罗马军队。因为作战勇敢,他成为了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禁卫军队长,所以他还是战士的主保圣人。由于戴克里先皇帝对基督徒的迫害,在军队期间,他一直小心的隐藏着自己的信仰,悄悄的传道和保护被迫害的基督徒。但是在286年,还是东窗事发,于是被皇帝下令绑在柱子上射死。所以他的艺术形象是像杨七郎那样被绑在柱子或树上万箭穿身。


《圣塞巴斯蒂安和显圣的圣母》,意大利画家Giovanni Antonio Bazzi绘于1525年,现藏于佛洛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世界上最宏伟的圣塞巴斯蒂安教堂在菲律宾。拉姆绍的这个外观上平平无奇,但是配合阿尔卑斯山和拉姆绍河,却有着惊人的美丽。



我到的时候已经有几位德国游客在经典角度架好了相机,我避开他们将三脚架支在了离教堂稍远的溪水里,在这里拍下了此行最具童话氛围的一张照片。


回到镇子里,用贝希特斯加登热门餐厅Gasthof zum Neuhaus的烤猪肘来慰劳自己。可以点半份,我豪气云天的点了一整份,果然没吃完。


第二天的计划是上午去Hintersee欣特塞湖,Zauberwald魔法森林徒步,下午去鹰巢。早上起床,瓦茨曼峰赫然出现在我们房间的窗外。


我有一小会儿心情不错,以为今天又是个好天气。可是当乘车来到欣特塞湖时,天空开始下雨。

雨水并没有减弱欣特塞湖带来的视觉冲击。云雾似梦,山河潜行。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一瞬间无数妙句涌入我的脑海。




冒雨绕湖一周去魔法森林的入口,随着观看角度、远近的不同,湖水在深绿,碧绿,浅绿,乃至完全透明间不断切换,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幅幅山水诗画。单看湖水的变化,我认为欣特塞湖比国王湖还要更胜一筹。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转到魔法森林起点处,雨下的更大了,一路跑上跑下的照相,衣服和鞋子已经湿透,斟酌再三,终于痛苦的放弃了魔法森林的徒步,先回旅馆休整。在这里附上东北老林,哦不,是魔法森林“先遣图”,供大家参考。



回到温暖的住所,坐在暖气旁好一会才缓过来,以为就要在家宅一天了。谁知午饭后,雨居然停了,于是鼓足勇气,再次出发去看历史迷的必去景点,Kehlsteinhaus 鹰巢。去鹰巢需要乘838路公交到Dokumentation站,然后坐景区大巴到隧道口,最后乘电梯登顶。在隧道口停车场需要预约回程大巴时间,一般两个小时足够。想仔细转转,多拍点照就三个小时。

鹰巢由马丁.鲍曼在1937年下令建设。是纳粹党庆祝希特勒1939年50岁生日的礼物。建造它用了13个月,花费折合今天的1.5亿欧元,共有12位工人因意外丧生!为了能迅速到达峰顶,在坚硬的岩石上打出一个124米长的隧道,然后安装了一个124米高的豪华电梯直达鹰巢。鹰巢内部有墨索里尼赠送给希特勒的红色大理石壁炉,1945年被美军士兵拆散当作战利品分了。此外里面还配备着1937年稀有的电气化厨房,不过一次都没有用过。

希特勒并不是很喜欢这里,有记载的拜访此地只有14次。因为他恐高,这里天气经常不好,并且高山氧气稀薄。他也不信任那个124米的电梯,总是担心电梯的安全性,特别是屋顶上高耸的电梯绞盘会招致雷击。马丁.鲍曼必须很小心的不让希特勒知道建造鹰巢时曾有过两次严重的雷击事故。


希特勒在鹰巢,图片来源:@***。

二战末期,这座小房子逃过了盟军的轰炸,后来被盟军用作军事指挥所。1960年,盟军将它归还给巴伐利亚州。今天,它由一家慈善基金所有,成为对公众开放的餐厅,同时也因为其历史成为热门旅游地点。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鹰巢上没见到鹰,只有乌鸫在装模做样。


从鹰巢可以远观深藏群山中的国王湖。



也可以俯览上萨尔茨堡的壮丽景色。



上鹰巢后再往山上爬200米就可以拍到明信片角度标准照了。


山上阴云密布,坐在崖边面对云起云灭,有种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的豪气。


上/下鹰巢也可以靠徒步走山间小路,我觉得自己状态不错,上去走了5米,退回来了,腿软。这已经不是旅游登山了,需要安全绳等技术装备。网上关于这条线路的图片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

回到贝希特斯加登,赶赴愿望清单上最后一个也是最没有把握的一项,找到那个欣赏贝希特斯加登和瓦茨曼峰的最佳角度。


图片来源:@***。

根据图片体现出的角度判断这是在贝希特斯加登北面的某个山上所拍。于是就按着这个思路在贝希特斯加登北面的小山上兜兜转转,直到傍晚也没有找到。不过一番幸苦也没有白费,让我无意中找到了并不为人广知的Kirchleitn Kapelle 科希莱特小教堂。这个小教堂没有悠久的历史,丝毫不华丽,也谈不上什么特殊的建筑风格。它只是孤独的伫立在小山上,守望着贝希特斯加登的晨昏割晓。


如果你觉得下面这张照片拍的毫无特色,那实在不是兄弟无能,而是天气不给力。再往下你可以看到网上别人在Exactly同一角度拍的,有种别人家孩子的感觉



图片来源:@***。

如果上面那张还是不能令你满意,那这张呢?是不是特别童话,特别温暖?


图片来源:@***2016/04/14/fruehling-am-emmausweg/。

这是科希莱特小教堂的位置。不做特别推荐,不过如果赶上天气好,有时间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夕阳西下,天空出现迷人的五彩晚霞,颜色最深处仿佛有火焰在燃烧,正是彩霞深处,明艳夺昭阳。


来到贝希特斯加登的旅游者往往都瞄准国王湖等著名景点而忽略身边的小镇,其实贝希特斯加登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1102年,1810年归入巴伐利亚王国。一战和二战时,德国的山地部队都在巴伐利亚组建,身处群山之中的贝希特斯加登人自然首当其冲。战争带给小镇的痛苦今天被反映在皇宫广场的壁画上。

依依惜别了家人,年轻人走上战场;而家人最终等回的是冰冷的尸体。


在贝希特斯加登方济会修道院的墓园墙壁上也纪念着许多年轻的生命,考虑到小镇的人口规模,也许大部分甚至所有家庭都有在战争中死去的男孩。一个叫Lochner的家庭失去了他们全部三个儿子。


图片来源:@***。

大部分年轻人都战死在20出头的年纪,鲜活的生命上了战场,就如高山罂 粟般刚刚盛开就行将枯萎。有一部分战士标注了战死地点例如斯大林格勒,突尼斯。更多的只有简单的Russland(在俄国)或者Im Osten(在东线)。在贝希特斯加登的最后一天赶上德国统一日,是纪念1990年两德重新统一的节日。东西德终有兄弟重逢的一天,而消逝的生命却再不会回来。穿过墓地,相片中一张张年轻、笑容灿烂的面孔伴随着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向我们讲述着已逝的生命,战争的无情,还有和平的美好。

慕尼黑(德语:München,英文:Munich)最早的居民是一群隐修的僧侣,所以München在中古高地德语中就是修道院之地的意思。自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慕尼黑市徽上总有一位修道士出现。


图片来源:@***; @***_of_arms_of_Munich

最初的那个修道院几经重修,形成了今天的St. Peter‘s Church,老彼得教堂。教堂的91米高塔是慕尼黑的标致性建筑,可攀登306级台阶登顶,很考验体力。登顶福利自然是饱览慕尼黑风光。



1175年,慕尼黑正式建市,在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作为将萨尔茨堡出产的盐转运到欧洲内陆的“食盐之路”的一环。一直这么发展下去,也许慕尼黑就像茶马古道上的丽江,成为另一个古城而已。1328年,出身慕尼黑的路易四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批准了故乡慕尼黑的食盐专卖权,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城市的财力。1488年,慕尼黑最大的哥特式教堂:Frauenkirche(圣母教堂)建成,除了两个塔尖。等到十六世纪再修塔尖时,哥特式尖顶已经过时了,于是人们给它加上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圆顶,成了今天的样子。

远处那两个绿顶就是圣母教堂塔楼后加的“帽子”。


从1618年三十年战争到1745年,慕尼黑被巴伐利亚公爵和哈布斯堡王朝反复争夺,成为帝王野心的角逐场。1745年,马克西米安三世放弃了称帝野心,将注意力转到科学和艺术的发展。1759年,建成了巴伐利亚科学院,1789年拆除了中世纪要塞后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英国花园。19世纪是慕尼黑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历代王公都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改造街道,引入新式交通工具。到1901年,慕尼黑由十九世纪初的5万人口增加到50万。今天玛丽安广场上华丽的新市政厅也是建于繁荣的19世纪。

市政厅的钟楼上有全德国最大的木偶钟,每天的11、12、17及21点,就會有真人大小的32个木偶配合音乐鱼贯而出表演历史场景,內容是1558年威廉5世大婚庆典的胜景。



新市政厅楼下,是名为Ratskeller的餐厅,这家开业于1874年的地下室餐厅是慕尼黑最文明遐迩的餐厅之一,我们也在这里吃了此行最贵的一顿饭 - 连小费共80欧元!不过老婆评价她在这里吃到了最好吃的三文鱼,看来这钱花的值。Ratskeller餐厅的另一个看点是其幽默的装修,餐厅壁画由Heinrich Schlitt完成,主题是“啤酒与红酒的战争”。



玛丽安广场中间圣母玛丽亚金色雕像柱的基座上有四尊天使斩杀怪兽的雕塑,四个怪兽代表人类需要战胜的四种灾难:狮子代表战争、蜥蜴代表瘟疫、龙代表饥饿、蛇代表无信。


一战之后,慕尼黑成为德国政治动荡的中心和极端思想的温床,国王出逃,总理遇刺,共产党的短暂执政,自由军团的镇压,纳粹的啤酒馆政变,玛丽安广场的激战...... 1933年,纳粹党最终攥取了德国的大权,慕尼黑成为纳粹党总部所在地。第一个纳粹集中营 - 达豪集中营就设在慕尼黑西北16公里。


图片来源:@***。

1938年9月,英、法绥靖政策的(丑恶)极致 - 《慕尼黑协议》在慕尼黑国王广场附近的元首之屋签订,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赞成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并且逼迫捷克政府要么同意协定,要么自己对抗德国。希特勒宣称这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而张伯伦回到伦敦后在机场挥舞着协定对民众宣布:“我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机场兴高采烈挥舞着慕尼黑协定的张伯伦。(也许他在想:“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图片来源:@***。

同在玛丽安广场的老市政厅始建于1392年,经过多次加盖和重建,形成了漂亮的文艺复兴,哥特式混合风格。当然和新市政厅一比,老市政厅只能称作朴素,它的出名是因为一次历史事件。1938年11月9日夜,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老市政厅的大厅发表排犹演说,一夜之间,德国境内所有的1574间犹太会堂和超过7500间犹太商店被纵火和破坏。在德国各地,破碎玻璃在月光照射下如水晶般闪光,史称“水晶之夜”,是纳粹德国有组织迫害犹太人的开端。

又一个月光下的的慕尼黑夜晚,不再有喧嚣,不再有火焰,也不再有暴力,只有广场上留连的游人。



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慕尼黑活跃着一支名叫Weiße Rose(白玫瑰)的学生抵抗组织。他们自己编写,印刷和散发超过15000份传单,呼吁人们反抗纳粹的专制和暴政。他们的传单中最为人称道的部分是明确道出了纳粹在战场的失败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在1943年2月散发传单时,白玫瑰的重要成员Hans Scholl (汉斯.肖尔)和Sophie Scholl(苏菲.肖尔)被捕,这导致组织的核心成员被盖世太保逮捕并于同年被送上断头台。审判他们的法官是罗兰德.弗莱斯勒,那个喜欢对被告大声咆哮,如同作秀般的“人民”法院院长。他和其滑稽、丑恶的“人民”法院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弃。

“人民”法院的某次开庭。中间纳粹旗下的为罗兰德.弗莱斯勒。


图片来源:@***

肖尔兄妹和克里斯托弗.波普斯特(Christoph Probst)是最先被宣判死刑的三人。他们三人也因他们面对死亡时的勇气而名留于世。让我们看看在面对罗兰德.弗莱斯勒的侮辱、吼叫时他/她们是怎样表达勇气和决心的。
“I knew what I took upon myself and I was prepared to lose my life by so doing.” 我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我已经准备好牺牲生命。 -  汉斯.肖尔
"You know as well as we do that the war is lost. Why are you so cowardly that you won't admit it?"就如我们所知的一样,你也知道这场战争我们输了。但为什么你不敢承认呢? - 苏菲.肖尔

在被押赴断头台时,苏菲大喊“Es lebe die Freiheit!” 自由万岁!从容赴死。她的故事2005年被搬上银幕,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5年德国影片《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图片来源:@***_Rose

纳粹垮台后,白玫瑰成为德国人心中反抗暴政的代表,广受尊敬。全国的许多学校,街道以白玫瑰成员的名字命名。在慕尼黑大学前的广场上,有些如散落在地上纸张样的纪念物,包含白玫瑰成员的生平和他们印发的传单内容。- “难道不是每个正直的德国人这些日子以來都对他们的政府感到羞愧?我们之中,谁能想象当面纱从我们脸上滑落,那些可怕程度远超过去任何人所犯下的罪行被揭露于世时,我们及我们的后代会感受到多大的羞耻? - 白玫瑰的第一份传单。


二战后的慕尼黑,在一片瓦砾中重新崛起,再度成为德国的科技,商业和文化中心。一份2011年的调查显示慕尼黑名列全球最高生活质量城市第四位。建在慕尼黑的Max-Planck物理研究所是物理学界的圣殿之一;慕尼黑拥有宝马,西门子,安联等大公司的总部,还有拜仁慕尼黑这样的足球豪门;每年一度的啤酒节是全巴伐利亚,全德国乃至全世界啤酒爱好者的节日。啤酒节期间,巴伐利亚人穿着传统服装齐聚慕尼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火车上穿传统服装,赶赴啤酒节的巴伐利亚人。


回酒店的路上,迎来了德国之行的最后惊喜: 鲜红色的晚霞!这一路上,经历了福森福尔根湖边的粉色晚霞,贝希特斯加登山边的五彩晚霞,最终在慕尼黑,色彩达到极致 ,也为我们的德国之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歌词为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Prof. August H. H. von Fallersleben)作于1841年。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为德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对各个德意志小邦君主统治的不满和对德国统一,法治国家的期待。所以统一,法治,自由,手足情和繁荣成为当时的时代强音,这首革命性的诗歌也应运而生。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统一,正义和自由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为了德意志祖国!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让我们为此目标奋斗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如兄弟般地手拉手心连心!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统一,正义和自由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是我们幸福的保证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在繁荣昌盛的光芒中绽放,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绽放,我们的德意志祖国!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在繁荣昌盛的光芒中绽放,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绽放,我们的德意志祖国!

“统一,正义和自由”,是德国的国家格言,是十九世纪德国人民追求自由,法治的心声;
“统一,正义和自由”,是白玫瑰激励民众推翻纳粹暴政的大声疾呼;
“统一,正义和自由”,是指引战后德国社会深刻反省纳粹历史,重建民主法治的指路明灯;
“统一,正义和自由”,是实现两德统一,兄弟重聚的精神动力。

《德意志之歌》和《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以及《波兰不会灭亡》一样都是在民族觉醒的抗争中诞生的国歌,也是最动人的国歌。只要追求团结,正义和自由的人民还存在于世上,《德意志之歌》就将被德国人一直传唱在这芳草茵茵、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