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总算千真万确是家门口的风景了!
五店市传统街区是一个我们闲来无事瞎逛或者亲友相聚经常会选择的地方,就在晋江市中心,与万达广场隔一条马路,下面这张照片是某天我站在万达阳台上所拍,全景纵览的五店市在身后现代建筑的陪衬下有些假的像积木玩具堆成的。
忽略身边熟悉的风景我想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吧,从小见惯燕脊飞檐的红砖古大厝,也漠视于它们在时代变迁中慢慢消亡。最近几年,随着市政府发掘保护修建,五店市已经初见规模,但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是为商业服务,早没有了原来的人间烟火气息。
自动工到现在去过无数次,基本晚上去吃吃饭散散步,但没有拍照的欲望,毕竟这里的一切都太熟悉了。立冬第二天,晋江依然夏天,二傻用摩托车载着心血来潮的我去五店市拍照。我们商量了一下,早上去吧,早上没人,晋江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从下午开始的,店铺亦然!
谁知一进大门就是旅游团,实在没想到啊,原来五店市已经不只是市民休闲的地方,它是旅游景点了。
商店都还没有开门营业。跟着旅游团能听那么一耳朵,比如经过这里的时候她正在讲解“乌大门”,就是原来官职六品以上的大门才可以漆上黑色,可见以前黑色倒是显示尊贵的,类似于南京的“乌衣巷”吧。别说我是个本地人,没文化在哪里都一样,我依然讲不出个三七二十一来。
这一幢老宅现在是晋江民俗馆。里面的布局和我童年时候住的古厝基本一模一样。大埕,深井,护厝,小厅,下房,后房,那么熟悉。
我家祖上曾经殷实,当时太祖奶奶就是在五店市开店做的布匹买卖生意。建造我家古大厝的时候花费甚巨,雕梁画栋,引人瞩目。家里养着“秋兰,玉兰”等丫头数人,因怕强盗来袭,深井不仅铁丝网罩顶,还雇了好些人看家上更。好景都未得长久,古厝历尽沧桑。柱子上是一些有关“兄友弟恭”“勤俭持家”之类的对联,也都斑斑驳驳。厅堂里挂着太公太婆的画像,凤冠霞帔,长袍毡帽,一如电视中清朝人物的打扮。父母建造了新房子后,我们便搬离老屋,不久,住在里面的几户亲堂也都陆续搬走,老屋从此日渐破落。有外来打工的人来租住,大家也都本着有人住好过空着的想法,三五十块的租给人家,只有逢年过节祭拜祖宗时才会回到老屋。没过多久,老屋那里就时常传来消息,先是铜香炉果合盒丢了,后来凡是能卖得几块钱的东西统统不见,就连太公太婆的画像也未能幸免,最后在一次祭祀时,大家挑了祭品过去干脆发现连厅堂中间的八仙桌也无踪影。
新建的戏台。
新挖的人工湖里依然有盛开的各色莲花。围着这个湖周边是年代没有那么久远中西合璧式的楼房。因为晋江也是著名的侨乡,外出的人回乡建造的房子自然在原来红砖房的基础上揉合了一些其它的元素。
怎么拍也避不开后面的现代建筑。
现在是没有人住在这里的,饭店,咖啡馆,小吃美食街,客栈,卖小东西的。依我看这个雕像并没有表现出闽南人划拳时声嘶力竭面红耳赤的样子,斯文了点吧
五店市如今的建筑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原来保存较好的加以修缮,第二是从附近挑选数幢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整体迁移过来,第三当然就是仿建了。
一和三容易理解。整体迁移这个概念已经超出我智商所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当我听闻这里的两栋红砖楼房是从安海整体搬迁过来的时候,便开始脑补它们是如何步履维艰地排除路上的障碍物一步一步走到这里来的。这个谜团在我前些天看到蜂友落落的柚子写的五店市才解开的,因为怕丢脸,大部分我不清楚的事情就会让它一直不清楚下去,因为不好意思开口去问人家正应了闽南的一句俗语:说破不值钱。原来在我想象中带有神秘色彩的整体迁移在现实面前突然分崩离析。
早上的五店市虽偶有跟着导游听讲解的旅游团,相对于晚上还是清净的。绿化带的播放器里放的是泉州传统的南音,悠扬婉转,末尾拖长的时间足够我绕着五店市跑一圈了,我也不知道在唱些什么。
具有时代特色的屋顶装饰,圆的这个一般就是装吊灯的。
记得第一次听说五店市改建时,我和爸爸妈妈过来参观,妈妈不死心地期望发现我家被小偷挖走的那些雕花的柱础。
更布口的这幢老宅便是原来就在这里的,掩映在扶疏花木中的楼房,庭院深深。在五店市没有改建前绝对是个拍灵异片的好场所
这个塔是什么意思呢,当时我就问二傻了,二傻一脸懵逼。我说别到时候有人问我,我们连自家门口的东西都回答不出来,可是,真的回答不出来啊。
我说了,晋江依然是夏天的对不对?
美食小吃一条街,不卖现金,充卡消费。大家可以按着上面的名字自行脑补,想像不出来的,下次我去补照片。
酒儿说最喜欢这个翘翘的屋檐,那我就多拍一些吧。这几天一直不阴不晴,家门口的风景就不能挑个好天气来拍吗。
鸡蛋花原来不长这个颜色的,外面白中间黄,与鸡蛋一毛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这个鬼样子了。记得我家老宅大埕里原来就有一棵,听奶奶说是姑婆家的大伯伯出生时候种下的,几十年的老树粗壮的枝干盘根错节,春来总是落得一地洁白的花朵。
和二傻大概在五店市逛了两个小时,美食街吃过午饭,想想上山也是一天下海也是一天,既然已经出来了,就再逛一个下午再回家。去哪里呢,想起阿叔对我竟然没有去过安平桥表示的惊讶,决定今天就去补这个缺。
安平桥,我们这里俗称五里桥,顾名思义也就是有五里长。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从五店市过去十多公里,远倒是不远,问题是今天是二傻用摩托车带着我出来的。晋江市区的拥堵正好体现摩托车的优势,小而灵巧,在一众车辆中间见缝插针,但是风大,吹得我们披头散发。
看到这个塔就是入口了,不用门票。路上的标记也非常明显。
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不用门票。而且并不是单纯的作为景点存在,连接安海和南安水头的古桥仍然是人们来来往往的通道。
安平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用巨型花岗岩石构筑而成,桥长2255米,桥面每节平铺长石板六至八条,每条石板长约六米,宽与厚各为0.6米左右,重达数吨,保持了八百年之久的全国桥梁长度之冠。千百年来,安平桥共经历1604次八级大地震冲击,虽然有过修缉,但基本保持原貌。这是门口的石碑上写的,我大概摘录几句。
阿叔说的,这个牌子就是它的身份。
船形的桥墩,和洛阳桥一样的。隔一段路的桥中间就会建有一座凉亭供路人休息。
走到这里就是桥的尽头,属于南安市的水头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晋江人,我应该怎样介绍晋江呢,我不知道。
我说我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你会说我们四季不分明。
我说我们经济条件好,你会说我们晋江做假货(出自花鸿太之口,这个地域黑。但我想不止他一个人这样认为)
我说我们这里有奇特的婚嫁风俗,你会说我们晋江女孩子地位低(同样出自花鸿太之口)
千人千面。最近我们这个小城市拿到了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主办权,我想这会是一个提升晋江形象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