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在元宵的时候结婚,叫我顺便去她家观看姑田大龙的时候,并没有详细说明姑田大龙的历史,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很好看的,可能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是很稀松平常的了,就像元宵花灯一样。我就带着玩赏的心情去,结果迷上了姑田的美食,就有了上面的麻蛋镇图了。
朋友家门口的香案。
差点把人家门上的写的门神念错。
郁垒神荼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一个叫神荼(一般读作“shēn shū”),一个叫郁垒(一般读作“yù lǜ ”)。神荼一般位于右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左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想着难得来一趟,必定要游一趟冠豸山,培田古民居,但是朋友告诉我老宅附近就是一个小的古民居群落,便去走走,品尝一下当地小吃。
天有点阴沉,略微萧索。
灯盏糕。大米拌水打制成浆,加入肉末、香葱等作料,用平底勺盛入油锅中炸制,色泽至金黄即可。味美可口,但是容易上火。
烂粉是连城地方特色早点,以米粉煮烂加以滑肉,葱花或香菜为辅料,与油条或者灯盏糕实乃绝配。
米桃,连城的经典小吃,分为两种经典馅料,一种是肉馅,辅以葱,香菇,虾米等香料,另一种是芋子馅,辅以虾米香葱。
七层糕,用米浆蒸制而成,顾名思义,因其制作过程中分七次加入米浆形成七层故称七层糕,其表面加入香菇,肉末,葱末,芝麻,香油等辅料,吃起来鲜香滑口,韧而不粘。
捆粄,将打制好的米浆舀入铜盘中,在滚水锅中即刻就可烫熟,将成型的外皮取出,捆入馅即可。
牛肉泡面,在姑田市场上吃的,特别爽
姑田牛肉汤
吃多少都不会腻的麻蛋。。。
原料只需糯米、白糖、芝麻、花生油即可。
来个细节图
早晨的阳光特别亮,一早起来就能闻到外面节日的气息。
时间还在,和好朋友一家去她外婆家,不记得名字的村落,静谧而美好。
情人树和廊桥
回到镇上,已经能看到一节一节的龙身了。
时间还早,还来得及去爬一趟西山,
“”静侍菩提两耳不闻山下事,观空自在一心专诵寺中经”,门外与院内的两副楹联。
西山书院,座落在菇田西山,也称紫阳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有田产20亩,原广东潮州、惠州知府进士华定祈卸职归乡后曾在书院任教。自乾隆至光绪年间,有300多名学子在此就读。书院田产每年可收租谷3万公斤,备用金1000银元,在中堡曾设立书院庄,作为书院的办事机构。
据传,清雍正年间,菇田镇中堡村秀才华朝孝,经常独自到西山读书写诗。他看到这里风景优美又很僻静,是读书的好去处,由此便同地方的几个秀才、绅士商议,他愿意将整座西山捐献出来办个书院,并倡议菇田十大乡的绅士筹资兴建。这一倡议得到各乡的响应和支持。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七年,紫阳书院建成。
大跃进时,紫阳书院、报功厅和锄经楼的砖瓦木料被拆,楹联和牌匾被毁,仅存朱子祠。八十年代当地部分信佛居士又在紫阳书院的旧址上建佛寺,名曰:“静观寺”。
转自 @***_4daf254f0102vhgc.html
晚餐吃得比较早,吃完早点去看大龙,丰盛得恨不得自己有四个胃。
连城白鸭汤,城白鸭又称白鹜鸭,白羽、乌嘴、黑脚,大多放养于山溪河畔。
白斩鸡
板鸭
珍珠丸,制皮:洗净水芋,煮熟后去皮捣烂,掺入地瓜粉搓拌均匀,捏成小圆团,擀成薄皮;制馅:鲜冬笋、五花肉去皮,连同水发香菇、荸荠、虾米、葱等切碎炒至半熟。制丸:在皮块内包入馅料,团成丸子,外面滚粘上充分泡胀的糯米,上蒸笼熟即可
卤水拼盘,上牛肉,下羊心,左猪耳朵,右羊肚,喝着米酒根本停不下来。
猪心炒青椒
笋尖鸡爪双拼
客家米血肠
羊肉炖萝卜
朋友说这个叫做蔬卵,在网上查了一下,学名叫慈姑,客家地道的菜肴。
又称剪刀草、燕尾草、蔬卵,亦称“华夏慈菇”、“水芋”。
一大桌子美食,你会知道茶壶里面装的是自己酿的米酒吗,温热的。
客人都要吃的红蛋
鲜笋炒瘦肉
到连城,客家涮酒一定要尝尝,酒香醇厚,而且非要早晨很早起来,吃最新鲜的。
我们吃的是猪八品,刚出锅趁热吃,满口香脆,客家人一天的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
猪肝小肠涮酒,是连城涮酒中最常见的一道,一般是早上吃,所以才有一大早喝酒的误会。其食材取自凌晨新鲜屠宰取出的猪肝、小肠(最嫩的那段)和梅肉,猪肝切成叶片状,小肠切成筒状,梅肉切成片状,糯米酒用文火煮开后先下猪肝,待转色后立即将小肠和梅肉下锅,待小肠起卷后即可将姜汁等佐料下锅搅拌均匀后将猪肝小肠梅肉捞起装盘,配上涮酒的汤汁,一餐美味可口的早餐就搞定了。
猪八品,又称猪肝涮酒,是精选猪身上的八个内脏部位,精细刀工,辅以淀粉入连城米酒煮熟捞出,姜汁等作料拌匀,鲜香爽滑,滋补美容。
涮完之后的这个酒汤,甚为美味,一口喝下浑身都暖起来。
天还没暗,整个镇已经被挤满车和行人,满满当当,扛着摄像机和单反的游客。
度娘的百科对姑田大龙的详解。
姑田游大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姑田镇的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五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孩子们打头阵,还有游小龙。
乡村鼓队
转自 @***1295499670
姑田大龙之所以被海内外誉为“天下第一龙”而闻名,是因为它的高、大、粗、长。姑田大龙由龙头、龙尾和一节节腰身组成,龙头高3.6米、长6米,仅那大红龙舌,就长达2米。每节龙身高两米余,龙身直径七十厘米,长五米。一般的姑田大龙可长几百米,更有长时可达一千多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龙。
姑田大龙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抬竹、备龙板、扎龙。有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等十五道之多,龙板每节长四米,两头凿有一圆洞用以相互连接。制作用主蔑扎骨架,姑田宣纸裱褙,写上精美字画。出游时神铳引路,配以锣鼓、十番乐队。龙头高达二米四、长七米,龙口内含一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龙腰每节高二米二、长四米三;龙尾高二米四、长六米。一节龙身,二至三人需花三天时间,责任到户。而龙头龙尾的制作就非常讲究,因为它是一龙之首尾,谁家轮到抬龙头、龙尾,被认为是非常吉利体面的事,得抓阄决定。轮上的人家在大年三十夜十二点开始动工,三至四人共同制作,至正月十三才能完成。五彩斑斓的龙身,龙身上得以尽致发挥的诗词、书画、剪纸、美术等文才,让人不禁为此间文风之盛赞不绝口。
游龙从正月十五日下午五点左右开始,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左右才结束。
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班要8个人,1个人看路,看前方有无障碍物,3个人擎,4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衡,并减轻擎龙者的负重。龙尾与龙身脱节,由3个人抬着跟在其后。据说,龙尾接上用来擎,与真龙相似,会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故而不与龙身接上。每节(又称“桥”)龙的龙板两头各凿一个6厘米的洞,节与节之间用小竹做的长2米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将龙擎起出游。每桥龙至少要2个后生,方能胜任。
擎龙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外工作或者学习,过了元宵将四散外出,但是游大龙必定把这些人聚在一起。
家家户户点了松明。
整个天空都被鞭炮烟火点亮。
绝佳欣赏点
大龙出游时比谁家制作的龙身最漂亮,游龙结束时却是比谁家的龙身最破烂,才意味着谁家最吉利。
2012年元宵节,姑田大龙以791.5米有效成绩创下最长游行花车吉尼斯世界纪录。
之前想着要去培田古村落,最终未能成行。
度娘百科:培田古村落号称福建省居民第一村,也是中国四大古村落之一,这座村庄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仅有一千多人的古村落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筑,而且大都保存完好,是国家级的文化保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