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驾行只是序幕,我们此行北极的重头戏在格陵兰岛。
上岛前,从互联网上整理了一些有关格陵兰岛的基本情况。
格陵兰岛(Greenland),格陵兰语Kalaallit Nunaat,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全岛2/3在北极圈以北,面积21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
其实,格陵兰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充满春意。其在地理位置上属于高纬度,最北端莫里斯·杰塞普角位于北纬83°39′,而最南端的法韦尔角则位于北纬59°46′,南北长度约为2600公里,东西最宽处逾1050公里。格陵兰气候严寒,冰雪茫茫,中部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47度,绝对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根据科考测量,全岛冰的总容积达260万立方公里,假如这些冰全部融化的话,地球的所有海面就会升高6.5米。格陵兰岛,因厚厚的冰层,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于海平面上。如果去掉冰层,格陵兰就只能像一只扣在海平面上的椭圆形盘子了。格陵兰岛无冰地区的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但其中北海岸和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是人迹罕至的严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区域约为1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区。格陵兰岛南北纵深辽阔,地区间气候存在重大差异,具有极地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高纬度,一年中的极昼和极夜就越长。每到冬季,便有持续数个月的极夜,而在夏季,则终日头顶艳阳,为日不落岛。
格陵兰岛目前是丹麦的海外自治领,首府努克(Nuuk) ,又名戈特霍布(Godthab),位于格陵兰岛西南。公元前3000年,因纽特(爱斯基摩)人首先到达格陵兰,现岛上居民88%是因纽特人后裔。
格陵兰岛是一个由高耸的山脉、庞大的蓝绿色冰山、壮丽的峡湾和贫瘠裸露的岩石组成的地区。研究表明,这个岛屿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这些岩石估计至少有37亿年的历史。从空中看,它像一片辽阔空旷的荒野,那里参差不齐的黑色山峰偶尔穿透白色眩目并无限延伸的冰原。但从地面看去,格陵兰岛是一个差异很大的岛屿: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开紫色的虎耳草和黄色的罂粟花,还有灌木状的山地木岑和桦树。但是,格陵兰岛中部仍然被封闭在巨大冰盖上,在几百公里内既找不到一块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冰盖占整个岛屿面积的82%。冰盖产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港冰川每天将几百万吨的冰排入海中,移动速度约每小时1米。这就形成了众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号巨轮冰海沉船就是因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无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伟大的挪威探险家费里特乔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兰岛冰原。
格陵兰岛地理差异巨大,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峡湾,切入内陆322公里。包括其首府努克在内的大部分居民点都分布于此,首府约有1.2万人。而其东部海岸多年来堵满了难以逾越的冰块,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交通也很困难,所以人迹罕至。这就使这一辽阔的区域成为北极的一些濒危植物、鸟类和兽类的天然避难所。
我们这次即是到人迹罕至的格陵兰岛东海岸探险,充满刺激。
D1,9点离开酒店,搭乘夸克公司约的大巴前往冰岛国内线机场。小机场,小飞机,经历了两次登机才于12点多正式起飞。官方说是格陵兰登陆点大雾,我们感觉像是飞机故障,神秘的格陵兰又添雾罩。
飞行近两个小时,在格陵兰岛东海岸的康斯塔布点(ConstablePoint)小机场降落。全机三十余人集中在停机坪旁的油库造型屋中,穿上统一的黄色冲锋衣、防水裤,换上高筒雨靴,徒步2-3公里,到达海洋诺娃号停靠的哈瑞水湾(HurryInlet),登冲锋舟,上海洋诺娃号,开启我们东格林兰岛的探险旅程。
海洋诺娃(Ocean Nova)是美国夸克公司(Quark Expeditions)旗下的一艘小型探险机动轮。根据船上提供的资料,该船舶规格:船长73米、宽11米,注册地巴哈马,工作人员与船员40人,旅客78人。同时船上还配备了一支10人左右,平均年龄39.25岁的探险队,为我们几十位游客登陆或是巡游时提供安全保障。难得的是,这些探险队员中有资深的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极地摄影专家,有的还是牛津大学的教授。这些专家都将为我们开办专题讲座。
听说,海洋诺娃号产自波兰,船长OlegKlaptenko,来自俄罗斯,乌克兰人。
该船共5层,客舱分布在3、4两层,餐厅在3层、阅览室在4层,驾驶舱也在4层。5层甲板有一个多功能厅,是诺娃号集会的场所,同时也是24小时开放的茶、咖巴。
我们的舱房在4层415室。舱房空间狭小,好在是4人间2人住,放下架子床上铺,可以储物。只是卫生间极小,大个子难以转身。
这艘船将是我们在格陵兰岛7天的栖息之地,与主要交通工具。
登上海洋诺娃号已是下午4点,安置好行李,便是连轴的三堂课:逃生课、冲锋舟安全课、登岛安全课,以及逃生安全演习。
海洋诺娃号每天都举办关于北极的地质、历史、人文、科考、摄影等方面的讲座。每晚6:45,探险队长海德利(HadleighMeasham)都会准时给我们做当天的活动小结与翌日活动安排介绍。英语好的可以直接听讲,我们得塞上耳机,借助同声翻译。
参加这次海洋诺娃号北极探险的游客62人,来自9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持有中国大陆、港澳台护照,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42,占游客总数的67.7%。但是,华裔游客中,有一支25人的华侨亲友团。因此,船上需要借助英语翻译的华裔游客不超过17%,我们9人算在其中。
海德利队长的探险队亮相
格林兰岛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我们7天的航行探险活动只在其中一个极小的区域:斯科比松海峡(Scoresby Sund)。
斯科比松海峡是英国人小威廉.斯科比松以他的父亲,老威廉.斯科比松之名命名的。 威廉.斯科比松父子于1817-1823 年间在这片海域捕鲸。老威廉.斯科比松是“乌鸦窝”(crow’snest)的发明人。乌鸦窝系船杆上供导航员遮风挡雨的桶型装置。小威廉.斯科比松,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捕鲸船长、经验丰富的海员,而且是一位热衷海洋科考,并具有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的实践者。1822年,小威廉.斯科比松用一个二手计时器成功地绘制了格陵兰东北沿海地区的地图。此外,他自发地研究并陆续发表了许多关于北极的地质、气象等科考方面的探索文章,包括北极海水分析,海冰趋势,极地洋流,极地气象,以及铁船上磁场与指南针的变化等等,为后来的格陵兰岛科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根据探险队长海德利介绍,诺娃号之所以选择斯科比松海峡组织探险活动,是因为360海里的斯科比松海峡,地貌复杂、人文历史丰富,能组织较多不同感受的探险活动。
斯科比松海峡,被视为诺娃号探险活动的一个系统,船上统称为“斯科比松海峡系统”。
每晚在舱房门外的信袋中,我们能及时获得翌日活动预告的纸质版。同时,连接上船上的局域网,可以获得活动预告的电子版,比纸质版要滞后几个小时。但是,每天的实际活动需要根据当时的天气与海况,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船上提供的这些简单资料与讲座,就是我们对格陵兰岛的文字认知,剩下的就要靠我们的眼睛与镜头了。公布于众的有关格陵兰岛的信息真是太少,即便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中也很难搜索到,中文信息则更少。可见,踏上该岛的中国人还不多,我们有幸。
以下几张地图都是在格陵兰岛活动期间,通过镜头从不同场合获得的,有助于了解我们探险活动的区域。最后一张图是斯科比松海峡局部放大图,来自于康斯塔布点机场候机室。康斯塔布点机场就在斯科比松海峡入口。
登船时,从舷窗望到海上冰山,让我们兴奋了一阵。接着就是连轴转的安全培训、演习。当我们坐在三层餐厅时,已近晚上八点。从早餐到此时,过去了12个小时,早已饥肠辘辘。
此时,一边享用着美味的西式晚餐,一边欣赏着窗外,海浪翻滚,红霞映蓝冰,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后来才知道,那“海上冰山”,不过是冰川崩裂,落入海中的浮冰。在斯科比松海峡比比皆是,各种造型,有白冰、蓝冰、黑冰、杂色冰……以至于我们都审美疲劳了。那是后话。
格陵兰第一夜,诺娃号行驶节奏如同摇篮,给了我婴儿般的睡眠。
D2,清晨7点,船上广播叫早,我们已经进入北纬71°,室外气温6℃。诺娃号行进的方向是斯科比松海峡的西北海湾(Nordvestfjord)。
早餐后,准备出发。上午的探险活动是登陆佛德瑞斯达尔峡湾山谷(Frederiksdal)。
根据昨晚预告的资料,弗德瑞斯达尔峡湾山谷,从Furesø 西端延伸至南方的 Trianglen, 东至西北海湾的Nordbugt,该地位于西北海湾中心位置北部的Nathorst Land。1931-1934 年,Treårsekspeditionen探险队在格陵兰探险期间发现该峡湾,由欧文.西蒙森(Ove Simonsen)根据丹麦哥本哈根西北部一地区的名称命名该峡湾。弗德瑞斯达尔山谷西侧最高峰约1700米,东侧最高峰约2100 米,山谷植被丰富,有麝牛出没。
9点,我们按照培训的程序,穿上冲锋衣、防水裤、防水靴,以及救生衣,到二楼甲板,签字后,依次登上冲锋舟。登舟动作是:面朝大海,坐在舟沿,一脚踩在浅水滩,另一脚跨到舟里,然后转胯、翻身,双脚并拢,坐稳,一只手抓住舟沿的绳索,OK。一舟10人,由一夸克探险队员摇浆,轮番将学员运载上岸。岸上已经为我们准备好登山杖,大家脱下救生衣,拿好登山杖,跟着探险队员开始登山。
佛德瑞斯达尔山谷向我们展示格陵兰的秋色。漫山遍野的灌木丛,黄叶的是柳木、红叶的是榆木。五颜六色的岩石,岁月风化形成各种图案,有的像油彩画,有的像水墨画,见者无不称奇。忽见山峰上有一摞大小三个石块码在一起,像是有人刻意所为,其实不然。探险队员告诉我们说,这是历次冰川崩裂,飞石分批落下所致,名副其实“飞来石”。
我们在山谷中行走,发现了动物的残骸、毛絮,还有粪便。探险队员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麝牛的。格陵兰的生物中,麝牛是大众动物。麝牛食草木,红叶榆、黄叶柳都是它的食物。麝牛生性好斗,相互角斗致残,以及北极熊的攻击,都是麝牛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我们一边登山,一边寻找麝牛的踪影,虽然没能如愿,但是,佛德瑞斯达尔峡湾人景交融的画面极美。碧绿的峡湾、漂浮的冰山、彩色的山谷、静泊的诺娃号与黄色的探险队列构成一幅幅峡湾山谷的美丽秋景,此景唯有北极可见。
在山谷的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队伍返程。反方向流程:穿上救生衣,面朝大海翻身上冲锋舟,摆渡到诺娃号,签到后,回客舱卸甲。脱长筒雨靴是最难的,诺娃号在每个楼层备了若干个拔靴翘板,很管用。
我们在诺娃号,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登陆或是巡游,2次上下冲锋舟,两天后就熟练掌握了整套流程。
下午探险活动是在爱斯基摩湾(Eskimobugt)登陆,探访图利古人遗迹、追寻野生动物。
爱斯基摩湾位于斯科比松西北湾的北侧,Nathorst Land 的南侧。在海滩可见保存完好的因纽特人遗迹。该地1930 年由Eduard Wenk 发现后便为世人所知。1963 年由 Geodætisk Institut在探险中命名,并立碑标注了历史人文遗迹。
下午3点,我们乘冲锋舟到达爱斯基摩山谷。显然,这个峡湾与山谷的命名与爱斯基摩人有关。
爱斯基摩山谷曾经是因纽特人中的一支——图利人的栖息地。岛上还保留有图利人的过冬屋、墓穴以及一些用动物骨骸制作的工具。为了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文化遗产,我们被教育,不能留任何东西在岛上,也不能带走岛上的任何东西。
大家在图利人过冬屋遗迹旁围成圈,听夸克探险队员介绍图利人如何狩猎、捕鱼、捉狐,储物,过冬。当介绍到他们当年的工具有铁器时,我很诧异,冶炼技术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只是在格陵兰岛这种恶劣环境中,人类文明如何能永续?
爱斯基摩人是黄种人,万年以前经历了两次大迁徙,从亚洲踏过白令海峡的冰桥到达北极地区。因为当时是世纪冰河时期,海峡封冻,可以直接通行。他们在北极地区度过了1.4万年。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乃是一大奇迹。如今,格陵兰已达到5万多人口,真是不易。“爱斯基摩” 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土地上的主人”。2004年,因纽特民族发布了一个声明,此后,国际官方用语都改称“因纽特”人。
非常幸运,我们在爱斯基摩岛上发现了麝牛的行踪,有四只一组,像是个家庭,更有一只身材魁梧的麝牛,在山巅奔跑。队友中还有人拍到了机灵的北极兔。
格陵兰,美丽的峡湾山谷秋景只是其一,她展现给我们的更多是冰雪之壮美。在斯科比松海峡航行中,海上冰山一座座,水族、小岛、皇宫……各种造型,美不胜收。在海峡中穿梭的冲锋舟、橡皮筏,给海上冰山增色不少,但也增加了碳排放。
到格陵兰,不断地出现关于“冰”的词汇,如:冰川、冰盖、冰帽、冰原、冰舌等等。看了一些游记中的解释,多是一知半解、生搬硬套。偶然发现一篇关于冰川学的文献资料,感觉靠谱,但是多专业用语,文字生涩。试着摘录一些,译成白话,提供参考。
冰川(glacier),亦称冰河。冰川是一种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其自身重力使冰川冰流动,成为冰川。冰川因其内部的水与缝隙构成了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冰川的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堆积。这些作用造成许多地形,使得经过冰川作用的地区形成多样的冰川地貌。此外,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据认为,全世界有近20万个冰川。冰川自两极到赤道带的高山都有分布,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约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9%。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也称为冰盖)。而在其它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称为山岳冰川。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山峰不能过于陡峭,否则,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般的老冰川冰。
按照冰川的物理性质(如温度状况等)分为:极地冰川,整个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亚极地冰川,表面可以在夏季融化外,冰层大部分低于融点;温冰川,除表层冬季冰结外,整个冰层处于压力融点。极地冰川和亚极地冰川又合称冷冰川,多分布南极和格陵兰。温冰川主要发育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阿拉斯加和新西兰等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地区。
冰面差别消融产生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象,如冰山、冰桥、冰芽、冰墙、冰塔等等。
再次强调,冰川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我们所见到的格陵兰山谷地貌,峡湾周围的冰原、冰舌、冰隧道、冰水瀑布等景观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D3,今天是北极之旅第10天,我们进入格陵兰岛第3天。清早,广播通知,我们已进入北纬71°52',室外温度5℃,诺娃号正向西北峡湾纵深。
中午,诺娃号上的广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出舱房,登上甲板,方知“亢奋之音”的缘故。诺娃号进入了夸克探险队从未到达的“斯科比松海湾系统”西北峡湾的尽头,船被浮冰包围着,只听见诺娃号噼啪噼啪的破冰之声与人们手中相机的咔嚓咔嚓之声。连船长、探险队长都被眼前的壮景吸引,走上甲板举机拍照。
根据诺娃号资料介绍:“斯科比松海湾系统”最西端的西北峡湾位于斯科比松海湾入口以西 313 公里。西北峡湾是Ryder于1891-1892年探险期间命名的。西北峡湾水域最深度1509米,为世界之最。因其地理位置偏远,海况复杂,很少有人造访。诺娃号此前也从未深入西北峡湾。在后来的探险活动总结会上,船长声称,这个计划他已祈望了五年,这次终于如愿。
原计划我们是要在西北海湾登陆依米科尔提拉克岛,登高眺望西北峡湾被冰川覆盖的源头,俯瞰从壮美的道伽德-延森冰川(Daugaard-JensenGlacier)与 F.格拉冰川(F.GraaeGlacier)崩裂下来的各式各样的冰山。 最终因天气与海况原因而无法登岛。但是,诺娃号在西北峡湾破冰而行的壮美,已令我们瞠目乍舌。
北纬71°57'5”,这里是我们此行,离北极点最近的地方。
飞行者湾(Flyverfjord) 位于“斯科比松海湾系统”西北湾的南侧,辛克斯地(HinksLand)与索伦森地(Th.SørensenLand)之间。该海湾的入口是由阿尔文.皮德森(Alwin Pedersen),于1929 年从斯科比松出发的狗拉雪橇长途旅行期间所发现,但是海湾地图绘制直到 1932 年 LaugeKoch 的Treårsekspeditionen 探险飞行期间才完成。海湾的名字“飞行者” (Flyver),是为了纪念飞行员N.V.Peterse而命名的。
下午,我们乘着冲锋舟在飞行者湾穿行,到处是浮冰的爆破声,蔚为壮观。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飞行者湾尽头,探险队员大卫手中的GPS定位仪显示:北纬71°55.865',冲锋舟返航。
以下是乘冲锋舟在飞行者湾巡航中的一组照片。其中,有我追踪到黄斑海狮抬头的一刹那。图中,为我们把舵的帅哥是探险队员大卫(DavidBurton�),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历史学家。今天两个地点的探险活动都很刺激,截屏诺娃号的日志地图留存纪念(地图中标志的两个大红圆点即为当日活动地点)。
诺娃号航行中,抑或冲锋舟巡游中,常见冰川崩裂......
D4,7点,广播通知,所在位置北纬71°17′,室外温度4℃,有雪。拉开窗帘,窗外朦胧。8点,启明,停泊峡湾远处的小岛已被白雪染花。9点,集中下冲锋舟登岛。今天上午的探险活动是寻找古爱斯基摩人曾经在岛上的生活遗迹。
“斯科比松海湾系统”中的斯卡普(Sydkap)半岛,曾经是古爱斯基摩人重要的狩猎区域。科考证明,斯卡普半岛海湾的海水富含营养,冬天还有无海冰的水域,吸引着海洋和陆地哺乳动物与鸟类在此地聚集。
我们登陆的依米科尔提卡基克(Immikkeertikajik), 是一个位于斯卡普半岛东南方向的小岛,1955 年,Geodætisk 研究院为其命名并记录,名字意为“小岛”,也有“废墟之岛”( Ruin Island)之称。在岛上可以看到古爱斯基摩人留下的废墟。近代探险队在此岛海岸线的另一侧盖了一处捕猎营,至今仍然被依托库土尔米特小镇(Ittoqqotoormiit )上的人使用。
根据上述活动预告,我们跟随探险队员大卫与迈克,在白雪覆盖的依米科尔提卡基克岛探秘。看到一处处古爱斯基摩人的居所遗址,有的在山坳,有的在海边。还有爱斯基摩人诱捕狐狸的陷阱。
依米科尔提卡基克岛不仅有古爱斯基摩人生活遗迹,还有美丽的峡湾海岛美景。初雪映衬着小岛秋色,颇有中国画之风。雪地里,我们发现了一种鸟,其羽毛伪装色非常巧妙。后查《鸟类网》,图中的鸟,学名:岩雷鸟(Lagopus muta),英文名:Rock Ptarmigan,属雉科雷鸟,俗名雪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鸟类。羽色四季变化,冬季全身洁白,似柳雷鸟,但夏羽甚为灰暗。该鸟不惧生,极耐寒,多栖于林线以上,主要分布于北极苔原冻土带和高山的树线以上。
依米科尔提卡基克岛沉浸在雪色烂漫之中。
午后,大雪纷飞,打乱了我们下午登陆熊岛的计划,诺娃号转向南方,全速前进。这就是北极之旅,多变的气候,让计划赶不上变化,随机应变是上策。探险队长海德利调整了行程,也没有让我们闲着。下午开了几堂介绍格陵兰岛地质与历史的文化课,以及如何在格陵兰岛采风的摄影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关键的问题是语言障碍,听翻译与听原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只要看下面的课程表,便可知我们在诺娃号上的节奏,用四个字形容:没停没歇。想要步我后尘的朋友,需要有心理准备。
14:00 - Afternoon activities - Update
14:15 - Weather and itinerary update - Hadleigh
14:30 - Greenland Glaciers - Michael
15:30 - Photo collection - Kyle/Amy
16:00 - Photo critique - Kyle
17:00 - Transformation of Greenland - David
我们学员都尚且感觉体力、精力有点不支,而那些既做辅导员、又做警卫员、还做保障员的探险队员们的付出,要大于我们数倍。可以说,夸克北极探险之旅的品质至少一半靠他们,其余的一半是船长团队与后勤服务以及船上的硬件。我这里必须着墨献图,为夸克探险队长海德利及其团队点赞,探险队的每一个队员都很棒。
有许多朋友关注并询问,我们这种另类旅游方式,我也是经历后才有认知。特做如下解释。我参加的是美国夸克公司组织的极地探险游。这种游法,肯定不是休闲娱乐旅游,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考探险。因为地球的南、北极,人迹罕至,环境恶劣,没有成熟的旅游线路与配套设施,需要通过这种带些探险过程的方式,来完成游客对目的地的行走与认知。因此,需要专业探险团队来帮助。在海洋诺娃号上,这个专业团队承担了导游、保安、运乘,甚至服务生等多重职责。此外,还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开办讲座,做同传翻译。
下图是部分探险队员在工作状态下的瞬间。
(队长HadleighMeasham 在做每天活动分析)
(SharonNicholas 兼任皮伐艇向导)
(雷英,兼任中文同传翻译)
(图中女探险员正在帮助服务生搬运旅客行李)
D5,7点,叫早广播响起,诺娃号停泊在野燕湾,北纬70°5'6“,室外温度4℃,有雪,风速一节。
按计划,今天的探险活动是野雁湾( Gåsefjord)登岛与巡游,领略野雁冰川之奇。
野雁湾由CarlRyder于1891-1892年间的探险期间命名。因夏季常有白颊黑雁与粉足雁造访海湾,野雁湾因此得名。
早饭后来到二楼下船出口处,几个探险队员正在分组。几天来,登岛探险,我都是参加中速组,今天斗胆参加一回快行组。踏雪登山,有生以来头一遭,竟然是在北极,有趣,无憾。
穿着长筒雨靴与冲锋衣,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苔原蹟石上,向上攀登。天上雪花飘,身上汗如注,那外寒内热的滋味,可想而知有多难受。这时才体会到,为何《出团通知书》上,反复强调要带抓绒内衣的缘故。抓绒,既保暖又透气,不储汗还速干,真是新型运动服装好材料。还有专业登山杖,没有此物,真不敢挑战踏雪登山。看着白雪皑皑的荒原,南方生长的我们,禁不住学起抛雪球、打雪战,甚至大字横躺白雪之上,完全忘却了年龄,回到孩童时代。此时,没有礼仪约束的自然人状态真好。
下午,野雁湾巡游。这是第二个“西北湾”,也是夸克探险队的处女地。
奇斯塔丹和麦嘎丹(Gåsegletscher,KistaDan&MaggaDanGlaciers)是两个由南向北伸入野雁湾的冰川,皆由W.StuartWatt于1967–1972在斯科比松海湾探险期间命名。其中较大的麦嘎丹冰川是根据探险队1969年使用的船只名称命名,奇斯塔丹冰川是根据一艘运矿船名命名。
我们乘着冲锋舟在这片未经探测的水域中前行,尽赏野雁湾麦嘎丹与奇斯塔丹冰川的蓝冰壮景。从浮冰多呈蓝色,亦可知这冰川形成的年代久远,运动转化缓慢。
这次北极之旅10人团组中,有5个厦大1978级校友,其中咱仨还是同班。毕业35年后,相聚北极,必须在冲锋舟上盖个戳。
D6,7点晨播:诺娃号位置:北纬70°8',室外温度3℃,风速1-2节,阴,有雪。
今日秋分。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秋分点),理论上,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而在南北两极,秋分日,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今天身在北极圈,却不能看到这一年一遇的奇观,遗憾。不过,“堤内损失堤外补”,秋分日,让我们遇见了北极圈形象大使——北极熊。
按预告,今天诺娃号出野雁湾,行驶方向斯科比松海峡南部——维京湾,寻找野生动物出没点,期待北极熊的出现。
早餐近尾声,探险队长亲自到餐厅轻声通知,船头发现北极熊,请大家保持肃静,速到甲板观看。
悄声来到甲板,只见船头前方的浮冰上,一只北极熊正在酣睡,殊不知人类上百双眼睛正在密切地关注中。将近十分钟,这只北极熊懒懒地起身,扭臀跨腿,大摇大摆地迈向浮冰边缘,扑向大海,游向远方……真像是一场专场演出。演出结束了,观众还沉浸在回味之中。许久,甲板上仍保持肃静,看客不愿散去,似乎在等待着明星演员返场谢幕。
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看到了格陵兰岛四千只北极熊之一,并且是这么近的距离。探险队长海德利在当晚的总结会上说,自从2008年他加入探险队以来,阅北极熊无数,而在浮冰上只见到过两次,包括今天。此后,我们在乘舟巡游中还有见到北极熊,那是在远距离的山上,镜头捕捉都很困难,记录细节就甭想了。以下镜头是明星演出细节分享。
冰岛看到北极光,格陵兰遇见北极熊,此次北极之旅堪称圆满。
维京湾( Vikingebugt),位于斯科比松海峡南部,于1931-1934,由Trearsekspeditionen探险时命名。壮丽的布瑞德格冰川(Bredegletscher )直达海平面,让人置身其中美如入画。
自浮冰上的北极熊扬长而去,探险活动进入上午的冲锋舟巡游环节。我们团队10人集中在一艘冲锋舟上,在海湾巡游一圈,没能再遇北极熊,却见四周冰川、岩石黑白相间,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卷,前景加入了彩色的冲锋舟,有了人气,画面灵动了。
领队小丁搬出他从北京千里迢迢背来的吉他,动情地弹唱;女冲锋队员曼达也怀抱吉他,轻歌慢吟……此景融入山水画卷,好一派维京湾独有风光,令人陶醉。
北极冰川下荡舟弹琴,世间能有几人?
维京湾美女抚琴,此景世间几人能见?
下午继续巡游维京湾,寻找北极熊踪迹。因为这里是东格林兰岛海洋哺乳动物的观测地点,北极熊出现的概率高。果然,探险队员寻觅小组又有新发现。
接到通知,各冲锋舟都集中到最靠近北极熊所在的山谷峡湾。这只北极熊在山谷中缓慢移动,肉眼极难看清。大家各尽所能,望远镜、照相机、手机,只要能变焦的镜头都用到极致。与冰川上那只相比,这只拍摄的难度大多了。
下雪了,越下越大,没法继续陪它玩下去,撤吧。
一天遇见两只北极熊,人品爆棚。
挑战北极,是夸克极地探险旅游中少不了的自选项目。这次海洋诺娃号每天都有组织橡皮艇遨游东格陵兰峡湾,我们在峡湾登岛或是巡游,他们则划着橡皮艇在浮冰中穿梭,成为了我们镜头中的一景,特专辑分享。
D6,诺娃号在维京湾组织了一场北冰洋跳水表演。几位自告奋勇的旅客上场,他们勇敢的一跃,挑战了自己,留下了北极永恒的瞬间,必须点赞。
勇敢地一跳
D7,今天是登上诺娃号的第7天,也是我们加入夸克格陵兰探险之旅的最后一天。
昨,晚餐时,感觉船在大幅度地晃动,有点晕船,只好回舱房平躺。今,凌晨4时许,被强烈的颠簸唤醒,诺娃号在斯科比松海湾中全速前进。
7:00,晨播准时响起。船行驶在北纬70°,室外气温2℃,风速60节,广播提醒要注意船上行走安全。
上诺娃号几天来,风速都在1-3节,风平浪静,成全了我们之前的活动。按计划,今天上午是在哈瑞水湾(HurryInlet) 登岛,寻找野生动物。下午造访依托库图尔米特小镇。
上午,风速始终在50-70节,海湾中风起浪涌,甲板上无法站立,团友中已有晕船者。我贴了防晕耳贴在舱房静卧。10点,接广播通知,如此风浪下,哈瑞水湾登岛是不可能了,诺娃号驶向依托库图尔米特小镇,争取下午登上小镇。
一会儿,船已抵达小镇海湾,但是风速还有50-60节,只能等待。甲板上拍小镇,要扎马步,一手扒着栏杆,单手操作相机。什么叫“风起浪涌”,算是领教了。
如果错过东北岛这个唯一的居民点,我们此次格陵兰之旅就留下了遗憾,因为,有人居,是北极与南极在文化上的最大区别。诺娃号上的旅客都在期待着。
下午3点后,风速减为30节。船桅挂上了格陵兰岛旗,探险队员们紧急出动,全力保护我们通过冲锋舟登上小镇,并顺利返回诺娃号。
从来没有经历过海洋风浪下的旅游登陆,我们在北纬70度的东格陵兰小镇海湾遇到了,这种体验,也只有探险之旅可遇。为可敬可佩的夸克探险队员们点赞,也为我们成功登陆小镇点赞。
顺便一提,我们登上小岛,探险队员递给我们每人一张纸,是A4纸打印的小镇地图,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可参观的场所。这事办的教条,地图在船上交给我们预习就好了,如今迎着风雪,啥也看不清。这是海洋诺娃号体验中的唯一败笔。
以下视频是夸克探险队员们护送我们离开小镇返回诺娃号,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探照灯下看大雪纷飞
据诺娃号提供的资料,依托库图尔米特(Ittoqqortoormiit)是东北格陵兰目前唯一的居民点。1925 年9月1日,EjnarMikkelsen率85 个因纽特人乘坐 GustavHolm抵达这里并定居,建立了小镇。此地,海豹、海象、独角鲸、北极熊和北极狐都很常见。丰富的捕猎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如今,依托库图尔米特的居民已有 380人。
顶风冒雪登上小镇,户外很难立足,居民家都关着门。视觉上,小镇是依山而建,道路都是原生土石,路况很差。岛上小房是防积雪的斜屋顶,外墙彩色,以红色居多。在港湾,我们看到一艘海陆两用船。匆匆地拍些外景,我们便进入离港湾最近的小镇教堂与旅客服务中心。见到了教堂里的神父与服务中心里的售货员,也算见到了岛上居民。
别让探险队员冒着风雪在海边等候太久,10人团在小镇入口,以集体照为证,画上“到此一游”的句号。
岛上风雪交加、道路泥泞坎坷,走进教堂,顿时觉得温暖、整洁。简洁明快的装潢、和蔼可亲的神父,让我们对小镇有了友好的印象。
小镇旅客服务中心是小镇接待外客的窗口与工艺品销售商店。商店里出售小镇的工艺品,有柳木干藤、驯鹿角、各种骨雕、化石。陈列体恤的长竿竟然是独角鲸的长角。有人在此给自己寄了明信片,回家后就能看到格陵兰的邮戳。真遗憾,恶劣的天气,影响了大家的心情,忘了向船方申请,将护照带上岛盖戳。留给后行人参考吧。
诺娃号三楼走廊是个信息发布区,贴着一张北极飞禽走兽表格,每天有人将当天发现的打勾。我在船上的挂图与图册中搜寻了一些我见过或没见过的。走兽与海兽大多知名,如北极狐、海象、海狮、驯鹿、拉雪橇的北极狗。飞禽不知名。不过我们同行者中有“打鸟”爱好者,我最终会从他们那里得到结果。
诺娃号上的西餐很棒。早餐、午餐自助,晚餐点餐。我喜欢其中的鱼和甜点。秀几幅图解馋。
餐厅客服,大部分人员很专业,为他们的服务点赞。
在北极庆生也是一种幸运,船上有两位华裔游客获得大家的祝福。
船长欢迎宴还记忆犹新,又到欢送时。大家争相向海德利队长敬酒,他带领的探险团队服务最棒!
欢送宴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一份夸克探险队发的“结业证书”。这一张纸,内含了我们在格陵兰岛探险旅游的全部体验。感谢美国夸克、奇航两个公司精心设计打造的极地探险旅游项目,这一趟银子花得值。
最后一张是手绘地图,描绘了我们在格陵兰东海岸“斯科比松海湾系统”的巡航探险线路。这图挂在海洋诺娃号三楼梯口,每天由探险队员根据实际线路标注。值得珍藏。
D8,7点晨播,今天是9月25日,星期一,船已停泊在康斯塔伯点,北纬70°43′,室外温度2.5℃。船方要求我们将需托运的行李于7:30放在客舱门口,然后去吃早饭。我们是13:05的飞机,第二批下船,但是9点要离开船舱,到多功能厅等候。
11点,我们10人团到甲板合影后,告别诺娃号,登上冲锋舟,到达哈瑞水湾。步行到康斯塔伯点机场的途中,迎面遇上一拨探险队的新学员,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如同我们7天前。
到达康斯塔伯点机场,第一批下船的旅客还在户外等候,机坪上是一架正在维修的小飞机……我们的飞机准点起飞,幸运。
翌日,北京时间2017年9月26日18点,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起飞,经停丹麦哥本哈根,2017年9月27日10:40降落上海浦东机场,地面温度29℃。转机,19:20降落福州机场,地面温度30℃,在途一天有余。
17天,周游北极回来,秋老虎依然灼人。有感,“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亲切,又恍若隔世。
从极地旅游角度,北极应该是三岛,格陵兰岛、冰岛与斯瓦尔巴群岛。斯瓦尔巴群岛主权归属挪威,但是根据挪威政府1925年签署的《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享有一定的权益,公民可以免签入境。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之一,前往相对容易。
我们此次“北极之旅“去了两岛,冰岛和格陵兰岛。短短的16天,信息量巨大,形成图文游记两篇《北极之旅:驾行冰岛篇》、《北极之旅:格陵兰探险篇》。
两篇游记完全是从旅游的角度,记录极地行走中的最初印象,甚为粗浅。但是,在美丽的极地风光之外,冰岛满目疮痍的苔原冻土、黑沙滩与格陵兰岛峡湾冰川频频崩塌,这些画面在我的眼前总也挥之不去,也许极地旅游需要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