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西秦岭的魅力:麦积山石窟与仙人崖一日游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这里首先要声明,标题中的的“与麦研所斗智斗勇”,并不是成心要与麦积山石窟研究所对着干,在他们的地盘上捣乱破坏。相反,我非常尊重麦研所的工作成果,并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这里指的是,既然麦研所给洞窟加装了门窗与铁丝网,如何在遵守麦研所的规定(如不开闪光灯,不破坏铁丝网等)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扬智力,利用摄影技巧,尽可能拍到清晰的石窟造像。所谓“斗智斗勇”,其实是跟自己斗,麦研所当然是斗不过的。

      从2012年7月-2015年8月,黄河中下游的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河北五省都逐次走遍了。屈指算了,北方各省区中,传统的华夏民族发祥地,只有甘肃未曾涉足。甘肃省非常狭长,所跨的地理区域与文化区域都非常众多。我一般简单地把甘肃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是甘肃东南部黄河南岸往东南方向,跨越西秦岭与黄土高原的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兰州一带,这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的首要目标。第二块是黄河北岸的河西走廊,即汉代“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里路途遥远,说是说与天水兰州是一个省的,实际上距离与广州与武汉之间相当,虽然很有魅力,但还是以后再去。第三块是甘肃省西南部属于青藏高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我对藏文化不熟悉,也无兴趣,暂不在计划之中。不过由于宝兰高铁一直没有通车,要从西安或宝鸡转普通铁路或公路,有些麻烦,令我暂且却步。广州与兰州之间的飞机票,到了暑假经常在1400元以上,而且极少直飞的航线,很多都要经停西安或别的城市,这一点也挺打击我的热情。随着今年7月宝兰高铁的开通,甘肃之行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

       宝兰高铁于7月9日开通,这是我期待已久的,终于可以乘高铁直达甘肃了。从7月3日起,差不多天天都在12306上刷宝兰高铁的售票情况 ,终于在7月6日这一天看到,从9日起,可以买宝兰高铁的票了。广州南-西安北的标杆车G96也由西安北延伸到兰州西了,而且中间还停天水站。这趟车只停省会,所以用时最短。广州南-天水只用9小时8分钟,到兰州也不过是10小时30分钟。学校于7月11日正式放假,因为有事必须在17日前回到广州,所以选择了乘高铁前往天水与兰州一游。
      7月7 日,在12306上购买了11日广州-天水的G96次车票。换句话说,在宝兰高铁开通的第三天,便踏上了甘肃的土地。

       在高 铁上还清晰地看到了西岳华山。进入河南信阳后,一路上晴空万里。于是我琢磨着这次把华山拍下来。在经过洛阳龙门站十分钟后,我便站到了两节车厢连接处。那时大约是在三门峡市境内,又经过十多分钟的等待,前方终于出现了熟悉的华山身影。阔别华山4年,然而还是一眼就把它认出来了。
       下图中部稍稍偏右的山峰便是华山:


    之所以一眼就能把华山认出来,是因为最右侧的山尖,那是西峰的峰尖。当年在华山的各个方位,经常能看到它,特别是从五里关到青柯坪这条线,一直以西峰的峰尖为座标。甚至在华山镇上也随时看得到它。
     从这个角度看,华山很显然便是由一大块花岗岩构成的。

    西峰在最右侧,而最左侧的则是东峰,中间的则是北峰那一带。


可惜此处有许多乱七八糟的电线。上图中的高楼应该是华阴县城的一部分。

不多时,西岳庙的建筑也快速地跃入视野:


      当年在西岳庙的时候,远方云雾太厚,看不到华山。此次用这种方式略为弥补当时的遗憾。

紧接着,列车在华山北站飞驰而过:


    过了华山北站之后,电线少了很多,可以从容地看看华山:


从这个角度看,西峰与东峰组



再往前走一点,苍龙岭山脊完全展现出来了:


    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北峰确实很低,不但远低于西峰与东峰,还低于它背后的白云峰。


苍龙岭的脊线越发清晰:


这一带山峦的全景:



    渐渐地,东峰完全被挡住了,西峰看起来也不那么尖了:


   再往前,西峰右边的南峰也能看到了:


     在郑西高铁上以310公里/小时行驶,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能看到华山。华山西边瓮峪一带是这样的:


     很快,华山就远去了,过了渭南北站后,南边基本上看不到山了。

      过了华山之后,南面的山峦逐渐远去。在西安市区南部  ,本来可以看到终南山。然而高铁是从西安北郊穿过,终南山被城市的楼群挡住了。过了咸阳后不久,终南山才逐渐显露了身影。


过了杨凌之后,南边的山更加清晰:


    从距离与方位判断,下图中的山峦应该是太白山一带:


    全景则是这样的:


太白山也可能是下图中更远处的那道山峦:


       无论如何,太白山就在南边这一片山岭中,虽然它是最高峰,但此时无法准确判断高度,所以无法确定。从这几张图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区域晴空万里,然而秦岭上空还是飘荡着几块白云。这也不难理解许多驴友指出,太白山的峰顶总是被云雾吞没。只要这几块云飘过去,由于太白山海拔达3767米,很容易高于云底,当然就容易隐于云层之中。

    过了宝鸡南站没多久,列车就一头扎入连绵不断的隧道当中。中间虽然偶有空隙,但大都是一晃而过,列车立即又冲入了黑暗之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达天水南站前的几分 钟。单个隧道的长度随便都超过5公里。隧道与隧道之间,只有短短的几十秒空隙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岭。这也不难理解宝兰段为何这么晚才开通,其隧道工程量不是一般地大。

      快到天水时看到的市镇与远山:


     这里已经是西秦岭的地界了。

    天水南站站房外面还有一栋建筑,尚未完工,还露着钢筋水泥,看得出来,天水南站是匆匆投入 使用的。
    天水南站的公交车也是临时的。很多车都是临时拐进来的,所以候车区分为了麦积区与秦州区两个 方向。

麦积 方向的站台:


线路:


秦 州区方向的站台:



     上面这些公交信息都是临时的,随着天水南站的正常化,公交车应该越开越多。

   普速铁路陇海线的天水站与高铁的天水南站都在麦积区,两者之间有中巴车相通,见下图:


据说还要开通天水南站到麦积山石窟的专线车,不过我 暂时未看见。

     据我目测,出租车等待区域,每辆车前面都有乘客与司机在讨价还价,估计司机不肯打表,要价较高。再联想到这个站才投入使用三天,出租车市场估计不太规范,所以放弃了打车的念头,提着皮箱上了35路。幸好车上人不多,有座位,约15分钟到了市二中站,顺利地找到了天水地质宾馆。

   麦积区一角,市二中:


        这次我们住在麦积区的天水地质宾馆,选择住在麦积区,是因为它去首要的目标麦积山石窟相对更近更方便(28公里左右),离高铁站也近(5公里左右)。同时,去秦州区也不算远(18公里左右)。如果住在西边的秦州区,离麦积山石窟有50公里,离高铁站也近20公里,不算太方便。这一点,蚂蜂窝的合肥旅游大侠“就是爱玩”也持相同意见。

      天水的物价不高,在魏家凉皮连锁店吃晚饭,两个人只用了 30多块钱。后来在秦州区与兰州,差不多都是这个价钱。吃完晚饭,沿着天河南路向北走了20分钟,到达渭水之滨。

渭水上游:


      这个季节,天水一般是20:45左右才断黑。此时是20:00左右,太阳刚刚没入地平线。

上游南岸:


上游北岸:


还有一些游船项目:


    人生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渭水,并在渭水之畔漫步。以前只是在飞机快降落在西安咸阳机场的时候从空中俯瞰过渭水。

下游南岸:


被人工分成两半的渭水:


   右半部是原生态的河流,左半部明显是人工蓄水并净化了的。

下游北岸:


真正的渭水:



        天水市区,无论是麦积区还是秦州区,都座落在狭长的河谷中,是“两山夹一河”的地势。河流都是东西走向,秦州区的是渭河的支流籍河,麦积区的则是渭河。籍河在麦积区西面不远处汇入渭河,再由西向东穿过麦积区。城市南北都是绵长的山峦,相对高度不大,在100-300多米之间。

       秦州区是古代秦州府城所在地,麦积区则显然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主要靠铁路。陇海线上的天水站就在麦积区。当地人习惯将麦积区(特别是渭水北岸部分)称为“北道”。无论是秦州区还是麦积区,河流的北岸部分是老城区,建设得较好;河流的南岸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发展的。我落脚的天水地质宾馆与市二中一带,是麦积区的东南部分,吃饭与购物都不算特别方便,属于市区的边缘。不过因为地质宾馆在网上的评价很高,当地人甚至说是天水最好的宾馆,所以 选择了它。

       在麦积区市二中站乘34路(从天水火车站发车)前往麦积山石窟,行程28公里,每人5元,耗时45分钟。乘车的人多,在终点麦积山石窟下的人也很多,大半路程都是站着。等车等了15分钟,期间有出租车经过,问了去麦积山石窟的价格,答曰一律不打表,一口价,100元。这个价格也太贵了,断然拒绝。后来才发现,天水的出租车只在近距离的市区内打表,别的如去著名景点(麦积山等) 交通枢纽(如高铁站与飞机场)  或是往来于麦积区与秦州区之间,又或是从秦州区(或麦积区)的中心区域往远郊区,诸如此类,一律都不打表,而是冠以一个较高的价格。出租车司机还称,距离一远,打表的话便会亏本。打表的行为,只发生在秦州区或麦积区各自的城区之中。

       麦积山这一带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一眼看上去,其景观正好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麦积区的市区两侧都是低山,裸露率约为30%左右,这已经给人略有些荒凉的感觉,是典型的北方风貌。从麦积区乘34路向东向 ,一路上看到的低山与村镇,依然透着北方式的苍莽。然而车子一拐入麦积山石窟景区的停车场,迎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立刻感觉进入了南方。麦积山所处的这一带,与大西北的风貌相去甚远,而更接近四川或安徽的山地。

34路停在大门口广场上:



       在我国著名的石窟中,唯麦积山石窟景观环境最为秀丽,这里翠柏苍松、山清水秀、溪石相成趣,素有“陇上林泉之冠”的美称。每当夏秋之季阴雨霏霏或雨后初晴,山岚缭绕、烟雨蒙蒙,麦积奇峰时隐时现,便呈现出“麦积烟雨”之奇观。

      34路便停在麦积山石窟景区的大门口,旁边便是售票处,门票90元,另有20元的门票一种,只参观景区外 ,不能登上麦积崖上的石窟。所以,除了一进大门要检票之外,在石窟下方还有一个二次检票口,就是为了防止持20元门票的人混上石窟。

     一进大门,便看到了三公里之外的麦积山:


     早上从北面看过去,有些逆光。

    从售票处到麦积崖下方的石窟二次检票口还有4公里左右,其中前3公里有电 瓶车代步,单程10元,往返则为15元。这3公里左右的距离没有什么风景,而且有些坡度。

      电瓶车的终点停车广场:


      从电瓶车的终点到麦积崖还有近1公里左右,坡度较大,只能步行了。从电瓶车的停车小广场必须上一段台阶,才能走到公路上。刚上完台阶处另有一个小广场,有一圈饮食点,主要供应各种面食。这是景区内最大的饮食供应点。便是此处:


    下了电瓶车后,有不少自称导游的人涌上来揽生意。这批人不是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只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导游 ,甚至是无证野导,根本无法进入麦积山石窟,所以也提供不了真正的解说。因此,对这些人可以毫不理会。

    路上可以看到远处的一座尖峰,是附近的制高点:


    走了七八百米,先经过麦积山西崖的下方。在此可以仰望西崖大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右为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像已经因地震损毁。

上午看西崖,处于逆光状态:


        麦积山石窟的惊险陡峻,在我国现存石窟中是罕见的。石窟布局独具匠心,大都开凿在20一30米及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叠叠。最大洞窟横宽30多米,最小洞窟仅能容身,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连接通达,惊险雄伟。与云冈或龙门等石窟相比,这是麦积山石窟的一大特色。

     再往前走一百多米,可以看到东崖,麦积山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麦积崖的入口在更南侧,还要走一 百米才能到。上段台阶, 转过身,便是一个小广场,可以看到麦积崖的全景。
      这是由南向北看麦积崖:



   瑞应寺是个陈列馆,然而至今没有开放。

    此处可以看到东崖的全景,特别是东崖大佛,“东方三圣”,中为药师佛,左为日光菩萨,右为月光菩萨。


    这里所谓的东西崖,只是相对的概念。据我观察,西崖基本上是面对着正西方向的。东崖实际上是朝西南的,只是相对于西崖而言处于东部而已。

   游客中心:


    在最南边的窗口既可以补买70元石窟参观票,也可以请讲解员,他们是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西服或衬衫,进行常规讲解和特窟讲解。特窟收费表:


     我估计,如果在此处立刻提出要看特窟的话,估计讲解员会直奔特窟,而跳过常规线路上的的各窟。到时看完特窟还要走回头路。所以我们先不管特窟,把常规线路走完再说。

    127,133这两个大的特窟,在常规游览路线上根本看不到,我只看到了另一个大的特窟135窟,两扇木门紧闭,完全看不到里面的情景。其余大多数窟虽然加了铁丝网,然而还可以通过小孔看到里面的情形。特窟则完全不一样了。

     43窟据说是西魏时期拓跋宝炬的乙弗后的陵墓(另一说是127窟),然而在行进路线上也看不到,估计还是被景区屏蔽掉了。

    游客中心前面回廊上的景区地图:


     下面把石窟平面图分成两半,先是东半部,后是西半部。图中黑色线是景区的规定的线路,蓝色圈表示圈内的石窟无法到达。



     栈道上的分岔路也有一些,我们把能够找到的岔路全走了,一直没有发现127、133、43等窟,所以怀疑景区的图是不完全准确的,有些图上标明有的路,实际上被封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路。
      另外一点要吐槽的是,麦积山的洞窟编号不是完全按路线或方位的,比如从左到右依次是88、184、89、138、90、91……实在过于杂乱,与云冈石窟完全不一样。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初,保存了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979.54平方米壁画,题材丰富,艺术精湛。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要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为完整的石窟,也是唯一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从公元5世纪起至公元18世纪中国泥塑艺术演变历史的石窟,同时还是唯一保存有中国北朝崖阁式建筑实例的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的跨度较大,跨越整个北朝。相比之下,云冈的皇家背景太浓,迁都洛阳后就没有什么的杰出作品了。龙门也相似,选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弄了一批,东西魏分裂后就停滞了,到唐朝再再度进入鼎盛时期。论时间的延续性与完整性,云冈与龙门皆不及麦积山。

    在二次检票口处仰望麦积山:



即使忽略石窟,这座丹霞山峰也是颇有观赏价值的。

仰视一下东崖大佛:


     接下来是按景区规划的常规路线,从右到左、从西向东游览洞窟。

普通照相机只能拍成这样:


上图大概是039或038窟,拍得不好,所以忘了。

     这一次带了个最大光圈为2.8的镜头,用在麦积山则非常好。因为经常要把镜头贴在铁丝网上拍摄,用大光圈可以虚化前景,将有碍 观瞻的铁丝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037窟比较大,要用24mm的焦距拍摄,所以即使是较大的光圈,景深也不够小,只能把取景框中心主体部分的网格虚化掉,别的边缘部分就不行了。如果是较小的洞窟,使用较大的焦距,景深小,作为前景的铁丝网,虚化效果更好。

        平时我不太注重手机拍照,我的破手机照相功能也一般,没想到这次派上了大用场。因为麦积山的绝大多数石窟外面都笼罩着细格铁丝网,普通照相机的镜头根本伸不进去。而手机的摄像头的大小则恰好比一个网格小一点,可以帮助拍一些单反相机难以对付的洞窟。

36窟(北周),手机所摄:


35窟(北周),手机所摄:


34窟,单反所摄:


可能是33窟:


    在栈道上,除了看洞窟,还可以回身看西面北面的远山。那座尖峰赫然在目:


     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基本上就是南方的景观:


32窟(北周),手机所摄:


31窟(北周),手机所摄:


这时已经走到了东崖大佛的下方:



027窟是中型石窟,所以虚化效果稍好一些:


    手机所摄:


027窟的侍女:


手机所摄:


    另一侧的侍女:


026窟:


只看到无头的佛像:


   拍这几个窟的时候,原先有个保安坐着,他特地起身,腾开空间,让我们有更好的角度拍摄,十分感谢。



      佛像越大,越难以把网格虚化。因为它大,所以要用接近24mm的广角焦距,景深相对较大,作为前景的网格就不好虚化了。如果佛像小一些,可以用50mm左右的焦距,景深小了,当然好对付。
      另外,佛像离得越近,也越难虚化。如果它离得远,以光图2.8的景深,当然照顾不到较远的网格,自然就把网格虚化掉了。



上图这个佛像小一些,距离也远一些,网格几乎看不到。


手机所摄:


12窟(北周),手机所摄:


11窟(北周),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


    网格是看不到了,然而佛头部分还是受到了干扰。

10窟(北周),手机所摄:


     来到了东崖大佛的侧面:



    009窟是没有铁丝网的,外面像大足北山石刻一样,造了个窟檐遮风挡雨。终于不用跟网格斗智斗勇了。

从西到东的七佛:








     每一窟中的佛像或菩萨,表情都各不相同,富于变化。这实际上非常考验雕塑设计者的造型功力与艺术眼光。

    全景:



     除了小佛之外,还有一些大佛:


   与铁丝网离得太近的大佛,最难对付。


     此处接近东崖的最高处,可以看到南面的游客中心小广场:


已经到了月光菩萨的头上:


    最高处是004与005窟。


    这里从东开始数,第1、2、4窟是没有铁丝网的,可以尽情拍摄。

    东侧的力士:


从东边开始数的第1佛:





第2佛:




第3佛:


这里有铁丝网:


    太高的佛像也不好对付,这样它的头部的铁丝网消不掉。

手机所摄:


手机所摄:


    中午云层增多,远山有些阴影,反而更加好看:


明暗错落有致:



第4佛:




第5佛离铁丝网太近,用单反很难对付,手机所摄:


,手机所摄



第6佛也难对付,手机所摄:



第7佛没有拍到。

外壁的力士像剥蚀得比较厉害:



顶上还有一些壁画:



远处还有一些丹霞地貌的山峰:


最西侧也有一个对称的力士:





壁画很鲜艳:


踏牛天王很英武:



    另一个主佛就难对付了,用单反勉强拍成这样:


手机所摄:



     这次带的单反镜头,焦距是24-70mm的。用24mm,拍摄范围比手机大得多,但不能完全搞定网格。手机镜头可以伸进网格里,但只能拍到局部。这两种器材相互配合,弥补不足。只能说,麦积山石窟太难对付。

    看久了石窟,回头看看外面的青翠山色,调节一下:


此时的云量比刚才少一些,明暗的比例更佳。




从下图可以看出,登上栈道实属不易:


    往前进入了西部窟群。

136窟(北周):


139窟(北魏):


     上两张都是单反拍的。这些佛像比较小,用了55mm以上的焦距,景深较小;同时这些窟有一定的深度,佛像本身离网格就较远,在光圈大、焦距大的情况下,该死的网格终于给干掉了。

140窟(北周),手机所摄:


141窟(北周),手机所摄:



     142是特窟,只摆了牌子,根本看不到里面。



148除了铁丝网之外,外层还有铁栅栏,根本无法对付。

    再看看这些窟的外观:


     窗子本身就很小,网格就更细小了,实在难斗。


162窟太深太暗,ISO弄到4000,也只是下面的效果:


用手机更佳:



用手机就不用思考太多了。

还是远山明媚:



146窟(北魏),手机所摄:


147窟(北魏),手机所摄:


163窟(北魏),手机所摄:


155窟(特窟,北魏):



    然而只能拍到它旁边的一些小佛,拍不到主体大佛。

131窟(北魏),手机所摄:


130窟(北魏),手机所摄:


129窟(北魏),手机所摄:


128窟(北魏),手机所摄:


132窟(西魏),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基本上不受网格的影响:


     正面的佛像好拍摄。如果拍侧面的侍女,则容易受到网格的影响:


   这时来到了西崖大佛的旁边:


138窟(北魏),手机所摄:


佛像太大,离铁丝网又近,单反不好对付:


89窟(北魏),手机所摄:


        花了半了上午累积经验,对付这种又小又远的佛像,单反终于炉火纯青了:


     根本看不出网格,效果比手机好。

90窟(北魏),手机所摄:




   90窟的铁丝网太密,单反与手机都没有很好的效果。

91窟(北魏),手机所摄:


92窟(北魏),手机所摄:


93窟(北魏),手机所摄:


165窟(北魏),手机所摄:



      165窟不是特窟,但也属于景区重点介绍的窟。然而它外面也有铁栅栏,面对这种情况,直接举手投降。

单反所摄:




游客中心前的介绍:


又看看远山,调节一下:



76窟(北魏),手机所摄:



77窟(北魏),手机所摄:


78窟(北魏),手机所摄:




   单反无法虚化粗大并且离得很近的铁条:


对付单纯的铁丝网还马马虎虎:


74窟(北魏),手机所摄:



全景是这样的:



单反只能拍成这样:


62窟(特窟,北周),手机所摄:


特窟的装备:


      这个样子,单反就不用想了。


游客中心前的介绍:


60窟(西魏),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



94窟(北周),手机所摄:


单反的效果好得多:


65窟(北周):


单反所摄:


88窟(西魏),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


87窟(西魏),手机所摄:


86窟(北魏),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


85窟(北魏),手机所摄:


84窟(北魏),手机所摄:


83窟(北魏),手机所摄:


65窟(北周),手机所摄:


64窟(北魏),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


交脚弥勒:


踩了力士的头:




    59窟封起来了,看不到。

53窟(北魏),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


54窟(西魏),手机所摄:


单反所摄:





单反所摄:


     我们是按照景区的路线行进的,也没有想过先问问特窟如何参观。在崖上问保安,答曰要到下方的游客服务中心购票请导游。在游完常规路线,下回到游客中心的时候, 问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平时看特窟的人多不多,答案是不确定,有时多,有时少。我们等了35分钟左右,没有碰到任何一个打算看特窟的人。如果自己掏600元看一个大特窟的话,感觉有些不值,而且估计去了也像敦煌莫高窟一样,工作人员只会打开手电,用微弱的光线照明,再加上不能拍照,感觉不太值得,于是放弃了。

    关于部分特窟的介绍:









     麦积山开放的石窟里,以北魏,西魏,北周,隋代的居多,唐宋也偶尔也有一点。总的来说,时代是比较久远的了。麦积崖虽然始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但后秦时代的洞窟目前是看不到了。
      这些洞窟罩上了铁丝网,对游客来说很不方便,但的确利于保护。无意中听到一个讲解员说,自2014年申遗成功以来,麦积山石窟的游客比以前多了数倍。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增多,许多佛像显然变黑了。因此,可能明年开始,只开放6个洞窟给游人。有闻于此,我个人认为,敦煌莫高窟与麦积山一类的石窟,还不如不开放。现在莫高窟与麦积山的特窟只能打着手电看看,效果很差。还不如干脆不开放,更有利于保护。要看的话,只看保护工作者拍出来的照片就行了。为了吃瓜群众的好奇心而导致保护不力,失大于得。

回到入口处,阳光正好照在大佛的下半身上:


    下午两点左右的麦积崖全景:



返回 电瓶车乘车点的路上,再次经过西崖的正面:


      现在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处于顺光。
      阳光可以照到大佛身上:



大门口的停车场,除了绿色大巴 34 路之外,还有通往天水火车站的红色中巴:


     天水市还有一个较大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包括五个子景区:首要的当然是麦积山石窟景区,另外还有仙人崖,街亭温泉,石门与曲溪。仙人崖,净土寺,石门在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一个比一个远。曲溪则在石窟的西南方向,已属长江流域。仙人崖,净土寺的交通比较方便,净土寺是16路的终点,仙人崖则有16路与37路经过。石门与曲溪的自然景观很美,前者是花岗岩山岳型,后者是峡谷溪流型。然而两者皆无公共交通可达,须自驾或包车前往,不利于游玩。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城市建成区内,地处西秦岭北支的东端,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系交汇处,中国版图中心带;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分水岭穿过景区。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景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地质地貌,气候典型独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除麦积山外,最受重视的是仙人崖。麦积山石窟与仙人崖景区之间有单向的景区交通车,只管去,不管回。该车为白色小面包车,能坐12人。该线路发车时间不定时,一般要凑够10人才走,每人8元。


    便是上图这辆小面包车,上图补拍于仙人崖的停车场。在麦积山石窟的门口,曾同时看到三辆这样的车。

    下图是石窟景区大门内侧的电瓶车下客点:


   旁边有一个专线车站,去仙人崖的景区交通车就在这儿等:



    我们开始以为这趟专线车在大门口的34路车附近等,于是出了检票口。在广场找了一圈没找着,问了保安,才知道候车点在景区里面。跟门口的检票员说明了情况,并出示了门票,她们倒是通情达理,又让我们 进去等车了。在检票口的旁边,有不少拉客的招呼大家乘黑车去仙人崖。
      我们从14:45开始等车,一直到15:20才凑够10人成行。行驶时间为18分钟左右,停在仙人崖景区门口的广场上。

    景区车的行驶路线是先向北到麦积镇,然后从麦积镇政府门口拐向东。如果乘公交车的话,先上34路,大约4个站,在麦积镇上的“汉唐陶艺”站下车,转37路。早上进麦积山的时候,乘34路经过上面说的可拐向东方的路口,看到一辆37路停在那里等客,此举应该是为往返仙人崖的游客着想,怕他们错过了公交车。

      仙人崖景区的停车场:


       这个广场的出口还有一块大标志牌,指示此处为37路公交车的停靠点。

    仙人崖景区的门票为40元。这个景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自然景观方面,既有红得绚烂的丹霞雄峰,,又有绿意   然的陇上江南风光。人文景观方面,沿着险要的山崖有一批佛寺或道教庙宇,甚至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特点。这40元门票,性价比非常高。

麦积山官网的介绍:
       仙人崖:距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组成。现有明清殿宇27座,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仙人崖石窟保存的精美明清泥塑,丰富了麦积山石窟该时期的数量和内容,从而构成了石窟艺术的完整历史系列,对于研究泥塑的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从检票口进去100多米,有电瓶车乘坐点。行驶距离约为1500米,票价为单程5元 ,往返10元。在烈日之下,还是乘坐电瓶车为妙。

    下图的比例有些失调。如图所示,“您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景区大门)到观光车停车场距离较长,实际上只有一两百米。而从观光车停车场到游客中心,即黄色线段,看起来不长,实际上有1500米左右。


      上图中的黄色线段是电瓶车行驶的路线,红色路线是我们按照景区的推荐走的最常规的路线,绕一圈有三四公里,要花上两小时左右。

       电瓶车的终点便是游线的起点,摆在前面有两条路:


向左是较陡的上坡路,通往西崖:


        向右是平地,先到仙人湖。西崖的人文景观比较密集,但由于上崖的路较陡,所以一般人都是先向右,过仙人湖,再慢慢地上台阶到南崖,之后继续上一段台阶,再转几个圈到东崖。东崖的高度与西崖相近,从东崖走到西崖,相对平坦。最后从西崖下坡,回到游客中心乘电瓶车。

    实际上整条游线便是绕着下图中的雄峰转一圈。跟大多数丹霞地貌山峰一样,上坡的坡度有些大。


这座峰叫玉皇峰。

仙人湖:


      仙人崖景区比麦积山一带更能体现“陇上江南”的特点。因为游线长,视野开阔,能看到的山岭更宽更深,更翠绿。

    陇东南一带气候尚属温暖湿润,所以麦积山与仙人崖一 ,连同平凉地区的崆峒山,能形成丹霞地貌。这里的丹霞地貌与南方的没什么两样。而张掖一带的红色砂岩地貌,与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成因与外观都很不一样。温暖湿润地区的丹霞红色砂页岩地貌,多由流水的搬运堆积而成;张掖一带的红色砂岩地貌,主要由风力的搬运堆积而成。,应该算作另一种地貌。

过了仙人湖上的桥,来b

过了仙人湖上的桥,往南崖进发。

    f

     从仙人湖边上南崖,要上一段百来米的较陡的坡,之后还有一段山路。


都是些小佛像:




 南崖的佛像规模不大,而且损坏严重。继续向前上坡,前往东崖。

途中经过舍利崖。




东崖全景:


东南方向的远山:



正南方向:




东崖建筑群:



     感觉东崖的崖壁比较像安徽齐云山后山的绝壁长廊。大家都是丹霞地貌,而且都是凹陷进去的,只不过此处有些寺庙建筑,而齐云山的绝壁长廊没有。另外,连远山的苍翠都比较相似。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麦积山这一带的确接近南方的景观。眼前的这片山, 如果有人糊里糊涂地被空降到这里,然后别人说是安徽,也不容易辨别出来。

建筑倒是很一般:




往东还有景观,一路上不断眺望南面的山岭:




更东面有一批悬空建筑:




从梯子洞东路返回东崖路口,再继续前往西崖,距离有七八百米。

这是一个四通八达的路口:


    往前走一百多米,还有分岔路通往玉皇峰顶等地:


     我们的重点是西崖,所以没有上玉皇顶。


上面左部的山峰便是玉皇顶。

西面的层峦叠嶂:


西崖是一个U型的凹槽:


        这个视角是由东向西,此刻是下午五点左右,正好逆光。上午或中午的光线较佳。仙人崖景区的门票便是西崖。

南面群山:





寺庙的主体:


    由于地形所限,寺庙以大雄宝殿居中,其余建筑向左右两侧展开,无法形成前后的院落,也算一大奇观。

绕到西崖的西侧看玉皇顶的全貌:





在西崖的西侧看它的东半部:





       仙人崖是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人文景观无法与麦积山石窟相比,但依崖而筑的宗教建筑亦有自己的奇特之处。自然景观则以丹霞地貌为前景,苍翠的群山为远景,再辅以仙人湖等水景,景观多样。再加上当天天气睛朗,有蓝天为背景,观景指数颇高。当天天水市区的气温高达34度,而在麦积山与仙人崖,由于海拔在1500米以上,又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清风徐来,温度保持在二十五六度,十分宜人。旁边的游客感叹:“这比空调爽快多了!“这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原先对仙人崖没什么期待,只是觉得从麦积山石窟下来,总得找个地方把汉天剩余的时间打发掉,却没想到有如此超值的享受。

     从西崖下山,用不了十分钟便到了电瓶车停车点,很快就到了大门的停车场。

远处依稀可以看到西秦岭的深处:


    在广场的入口处等回城的37路:


仙人崖往东几公里,还有一个净土寺景区。原来的古代寺院建筑全部毁于十年浩劫,近年来重建了寺庙,属于深山寺院景观,本来值得一看。然而此时已近下午六点,再乘16路走4个站去净土寺,完了不知能不能赶上末班车,所以放弃了,直接乘37路回麦积区的市区。

       在景区入口广场等37路,不到5分钟车便来了。车上很空,可以随便坐。此处到市二中的距离,比麦积山稍远一些,然而 路途较顺,依然用了45分钟。

        石门以雄奇险峻著称,素有“小黄山”之誉。道观古庙林立,翠峰如簇。古树、云海、奇松、夜月为石门四大奇观。是一处水清山秀,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

        曲溪距麦积山25公里,属长江流域,是一处风光旖旎、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这里溪流潺潺,绿荫滴翠,充满天然原始的清幽和野趣,是垂钓、体验、休闲的山水胜境,也是充分领略天水“陇上小江南”特色的首选之地

    然而上述两个景区都没有开通景区专线车或公交车,只能自驾或包车前往,令人遗憾。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中国游——行程与游记目录》:@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