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朝古墓

作者:马蜂窝用户 显示图片

大觉寺去了N多次了,最勤的时候每周一次,但这周我们是带着任务去的--探秘明朝古墓。早就听说大觉寺后山有个大工村,村里有一个明朝的古墓,墓主人是明朝大太监刘瑾,于是决定与酷哥结伴一探究竟。

上八达岭高速过回龙观下北清路, 这是一条战备公路,全程限速70 直通西山, 可以起降战斗飞机。双向八线 路面宽敞。 不过因为是平交, 弄得走走停停, 根本跑不起来。 等到得大觉寺,已近中午。 只见门口卖香的小贩蜂拥而上,把我们团团围了起来。


大觉寺位于/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065.html{北京}  西郊阳/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6286.html{台山}  ,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总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为契丹人所建。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称灵泉寺,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称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后改称大觉寺。

大觉寺中的“觉”,音júe。佛,觉者或智者。倍受恩宠的明代高僧无隐禅师,被明宣宗“建大觉寺以佚其老”,死前留偈语:“空空大觉中,永断去来踪。实体全无相,含虚寂照同。”寺庙座西朝东,依山势层叠而上,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寺庙主要由中路建筑、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所组成,中路自山门向上到龙王堂分别建有山门、碑亭、放生池、桥、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南路有四宜堂、憩云轩;北路有方丈院、玉兰院。寺院后部,也是最高处有寺庙园林,包括迦陵禅师塔,灵泉池,龙王堂和领要亭等。寺院/travel-scenic-spot/mafengwo/31808.html{西北}  李子峪有清泉,汇入灵泉池,并从灵泉池分两路出发流经整个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大觉寺是一座幽深别致的园林禅寺。
/travel-scenic-spot/mafengwo/21536.html{中国}  寺庙的建筑大部分结构相仿,我在匆匆浏览完这个并不大的寺庙的大致框景后,迈步走进了迦陵禅师生平的展厅,仔细品读起展厅里的碑文和介绍。


迦陵性音(1670年~1726年),法名性音,字迦陵,俗姓李,/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075.html{沈阳}  人,二十四岁时在/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4407.html{河北}  /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1830.html{石家庄}  毗卢寺剃度受戒,

后到/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065.html{北京}  /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755.html{柏林}  寺修行,并在那里遇见了当时还为亲王的雍正皇帝。随后演绎了的十年左右的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恨的故事,其亲密关系的高潮在康熙五十九年。这一年,雍正力推其主持西山大觉寺。当时的迦陵禅师也是人走江湖,想必也没有料到这一相遇为其后来带来什么。

然而,复杂和扑朔的事情发生在雍正登基之后,这位与新皇帝有着特殊关系,按照常理,本应在雍正登基后,受得同甘苦,共享世荣华,顺理成为宠冠京师大禅师的。但是,恰恰于雍正元年春,迦陵禅师却突然无端辞卸院务,扔下诸多徒子徒孙,“飘然而南”,过起了“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的既像被放逐、又如旷野逃亡般的生活,这一年迦陵禅师刚过天命之年。直到雍正四年秋,才回到/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5508.html{江西}  /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244.html{庐山}  归宗寺,独居静室,闭门不问世事,并于当年九月以微疾小恙示寂。迦陵的突然南行、隐居和遽然死去,可以说迷雾重重,其举动多有令人不解之处。时人如何猜测议论,今天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从雍正的一则内阁上谕中,似可看出一些端倪:

“朕在藩邸时,批阅经史之余,每观释氏内典,实契性宗之旨,因时与禅僧相接。惟性音深悟圆通,能阐微妙,其人品见地,超越诸僧之上。朕于西山建大觉寺,为其静修之所。以朕嗣登宝位,凡体国经邦,一应庶务,自有古帝王治世大法。佛氏见性明心之学,与治道无涉。且若以旧邸熟识僧人,仍令主席京师,天下或以朕有好佛之心,深有未可,且有累于性音之清行。而性音亦力辞归隐,遂安禅于/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244.html{庐山}  隐居寺四年。于兹谨守寺规,谢绝尘境,即本省大吏尽不知不闻也。”

  解读这篇上谕,一点可以肯定,雍正并不想掩饰在藩邸时结交僧道的事实。但雍正特别表明:“以朕嗣登宝位,凡体国经邦,一应庶务,自有古帝王治世大法。佛氏见性明心之学,与治道无涉。”这似乎是向他的臣工表明,他不会依靠沙门参政,也算说得过去。可是他解释迦陵在其登极后突然出走的原因就费些捉摸了。他说:“且若以旧邸熟识僧人,仍令主席京师,天下或以朕有好佛之心,深有未可。”又说“性音亦力辞归隐”,似乎与其位置相比有些矫饰了。对比后来他无常反复的态度,似乎有些“此地无银”之举。

事情往往这样,越急于表白的越是心底最需要掩饰的。仔细揣度这番君臣之义和念旧之情溢于言表的上谕,我们推想,如果迦陵在他登基后的举动符合常情,贵为天子的雍正还用那么急于向他的下属表达自己如何处处以大局为重,在处理政、教的关系上弃取割舍均出于理,一切都是光明正大吗?这未免有些矫饰了吧?其用心良苦,借事“说事”,借题发挥昭然若偈!迦陵与雍正有着十几年至深交往,甚至我们不要忘了,迦陵的另一职务还是/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065.html{北京}  /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755.html{柏林}  寺(今雍和宫)的主持,而/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755.html{柏林}  寺与雍正的家只有一墙之隔。在雍正为亲王的那几年,他们都怎样交往,谈论了什么,这是时空上的需要,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看来只有问问迦陵和雍正了。但是我们基本勾勒出了雍正与禅师几缕基本脉络,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窥测到康、雍易位之际,缁衣黄冠密参帷幄的真实背景。 

迦陵禅师园寂后,雍正一度表现的极为伤心,并对其大家赞扬:“今闻其圆寂,朕心深为轸恤,著照/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2682.html{玉林}  加恩之例,追赠国师,并赐于谥号,交内阁撰拟。其语录乃近代僧人所罕能者,著入经藏,以彰其真修翼善之功”。但是迦陵死后“哀荣”并未能保持多久,过了不几年,雍正帝的态度突然改弦易辙,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一改以前的赞誉有加、恩礼备致,自己却道出了迦陵出走的原因:早就发现迦陵品行有亏,行为不端,以法界之人却喜干预尘俗之事,所以在登极后令其离开京城,以护佛门清规。并说性音语录含糊费解,不能有利众生,“朕从前失于检点,亦性音辜负朕恩处,著削去所赐“国师”封号,其语录入藏者亦著撤出”。不仅如此,雍正还敕令地方官严加访查,不许迦陵门徒记录当年雍亲王与僧衲交往的情况,更不准将这类文书加以保存,否则治以重罪。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雍正一反常态,不惜否定自己以前的“圣谕”,还承认“失于检点”,对其大加贬斥呢?是不是迦陵在离京南下隐居时,曾参预世事,透露过某些有碍雍正帝清名的“底细密事”,而被雍正发现了呢?不过依迦陵的阅世之深、度事之敏,特别是与雍正的交往,不会不知雍正的为人,出这种纰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那样会招来更大的灾祸,其后果绝不是黜封号、撤语录的惩处,削谥号、折灵塔、焚著作也许还是“皇恩浩荡”了呢!那又是为什么呢?在大觉寺,我还见到一幅迦陵和尚画像,是当年供奉于寺内“影堂”之物。这幅画像的上端,有“大觉堂上第二代继席法徒实安”题写的《老和尚像赞》一则,对于间接了解迦陵与雍正帝的关系,很能启人深思。像赞曰:

“欲要赞,只恐污涂这老汉。欲要毁,又怕虚空笑破嘴。既难赞,又难毁,父子冤仇凭谁委?不是儿孙解奉重,大清国内谁睬你!咄,这样无智阿师,怎受人天敬礼。”

很明显,这则像赞中,既有“棒喝”之语,又有愤激之言,充溢着嗣法弟子对先师结交最高权力者的“微辞”。明明谥为“妙智”,赞语却称“无智”,虽已贵为“国师”,却又在大清国内无人理睬,这就是你结交皇帝的下场!而“父子冤仇凭谁委”一句,更是事关机要,深意存焉。这句话的原意是:由谁来道出他们父子(应暗指康熙帝和雍正)间因传位而结怨、为仇的原委呢!这则赞语的作者实安,法号佛泉,他随侍迦陵多年,曾助师编录佛教外典多部,迦陵圆寂后,他继主大觉方丈。他与其师相知甚深,对于迦陵自恃明敏善辩,参预世俗政务,颇多微辞,应值得可信。他还在一诗前小序中说:

“若以世谛论,国师错过三藏;若以真谛论,三藏错过国师。彼此错过且置,毕竟第三度在什么处?错!错!”

在辨证的哲理中,隐含着深沉的无奈。而第一首诗,则以反语锐辞,抒写了对迦陵因聪敏而伤自身的泣血之叹,也颇具玩味。  

       “舌尖带剑欲伤人,纵使英雄也丧身。

              不是三藏暗捉败,几乎千古恨难伸!”

迦陵南行已令禅林不解,迦陵之死更让他的弟子们觉得不明不白,因此才有“纵使英雄也丧身”与“千载恨难申”之叹。我看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一是迦陵的一生著述颇多,言多语失。在一些著作中,难免有属于不能保存流传的“机密文书”,如雍亲王与僧衲交往的内容记录。二是迦陵的弟子们为其师取祸。迦陵被逐而死,深知其因的嗣法门人能不怨恨在心?所以难免形于面或言于人。如迦陵的付法传人,继主大觉寺方丈的佛泉实安禅师,在迦陵圆寂后,悲愤之情,不能自已,所以留下了不少怀念先师、讽喻世情的文字。这些文字语及雍正,看去沉痛悲切,实则处处机锋,颇具玩味:

先老禅师讣至,上供拈香云:超情尘,越三界,何止廓然无圣,直得心如死水。任尔狂风,纤波不动。忽闻先师讣至,不觉倒岳倾湫。非是小儿无定力,只缘恩大实难酬。

先老禅师二周忌,拈香云:先师知处,小子不知;小子知处,先师不知。只这不知,碎身为微尘,是实难凑泊。欲要哭,哭不得;欲要笑,笑不是……

雍正与迦陵的这段恩怨,终于在雍正的儿子乾隆登基后的十二年后才算了结。乾隆帝不但重修了西山大觉寺,还御赐在大觉寺内建一覆钵式舍利塔,称为迦陵舍利塔,

并撰写了重修大觉寺碑文。在碑文中赞誉其皇父佛学修养精湛,并追述了雍正当年对迦陵禅师的倚重,间接地表明了自己对禅宗的态度及对迦陵的肯定。在位其间,曾多次来大觉寺巡幸,驻跸于寺内,题写匾额,御撰诗词。由于雍、乾两代皇帝的眷顾,所以这座位于京师远郊的古老禅寺,才有名闻遐迩,香火鼎盛。但是迦陵以一介禅僧,得与一代帝王结识,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大觉寺最高点是寺内已故住持迦陵和尚舍利塔。据传清代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他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份,凡尘属寡人”,尔後悄悄地回宫。寺内的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是乾隆皇帝非但没有惩罚他,而且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以後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就连他种的玉兰也成了寺中绝物。寺内迦陵舍利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约十馀米,其形制与/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065.html{北京}  /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796.html{北海}  白垮相似。;圆形塔肚,上端砌筑细长相轮,塔顶安放金饰宝盖,底部八角白色须弥座,镌纹秀巧,表现出清代雕刻艺术风格。塔旁松柏环抱,郁郁葱葱,环境十分幽静。塔後有一汉/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638.html{白玉}  水池,周围护以石雕栏,泉水自石底流出,汇成一长方形碧潭。泉名“灵泉”,泉水清洌见底,常流不竭,即使在暑热的天气,将手放入水中,也会感到冰冷刺骨。泉边有一双层建筑,名为“龙王堂”,位於中轴线最後。古人认为这泉水是龙王所赐给的,所以建龙王庙以示供养。

进入大觉寺后山走不远,就可以发现一处曾经有过地上大型建筑的遗迹。记得又一次经过此地时,遇到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自称出任过此地的生产队长,在那个混乱个年代,按照上级的指示,带领村民将此处古迹夷为平地,拆下来的砖被用来砌防空洞和/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5060.html{建水}  库了。据老辈人说此处是大觉寺一位高僧的墓地,此高僧曾是乾隆爷的老师,圆寂后受到皇帝的厚葬,留下这一大片建筑。

清晰可见的夯土层

继续往前走路过一村野小院,这个小院最初的印象还有,那是几年前的夏天,第一眼看到它,就被吸引住了,树枝围成的篱笆墙,墙内盖有一间茅草房,房前的地上中满各种菜蔬和玉米,地边一个小水塘,水塘里养着鱼,白色的荷花竞相开放,好一派幽静的田园风光。

现在园中停了一辆轿车,水塘不见了与土地平齐,稀稀拉拉种些瓜菜,已经失去了往昔的恬静和自然。

过了小院前面出现一座砖塔,此塔名为周云端塔。周云端塔是一座七层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15米。塔基为双层须弥座,座上有斗拱平座及三层砖雕仰莲。塔身饰以仿木结构的砖雕门窗,塔檐下均有砖斗拱,檐角原悬有风铎,塔身东侧正中镶嵌有汉/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638.html{白玉}  塔铭一方,用以记述塔主人生平。2001年周云端塔被海淀区政府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云端塔存有两处,为少有的一身二塔。一处位于/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3541.html{房山}  区岳各庄,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灰色砖塔。一处位于海淀区/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43813.html{北安}  河乡大觉寺南,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塔高约15米,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此塔为双层须弥座,座上三层砖雕仰莲。塔身饰以仿木结构的砖雕门窗,塔檐悬有风择













周云端塔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觉寺南2公里处,是海淀区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塔之一。周云端又名周吉祥,相传为明代孝肃皇后之胞弟,曾在大觉寺剃度为僧。周太后修建大慈仁寺,以其为开山第一代住持,并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圆寂后葬于此处,并建此塔。

据明人《排问录》记:“周云端原名吉祥……。慈仁寺本周太后为吉祥建……。”又据明人《震川集》云:“大慈仁寺在京城宣武门外西,寺盖孝肃皇后,以其弟为僧,故得太后时建此寺。云祖师名吉祥,姓周氏…。祝发于大觉寺。”以上可证史料和塔铭互相吻合。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记:“皇曾妣诚孝昭,皇后命中宫,董工备葺,缔构既成,因易其额名大觉寺,后二十年,为正统丙寅,我皇老英宗,睿皇帝万机之暇,车驾幸其所觌其像已晦堂,皇载命新之。又二十二年,为成化戊戌,我圣母皇太后追思曾祖妣之仁,又世居其山之麓,对该寺又进行了修葺。”

        以上可证距大觉寺东几里许的周家巷村,即周太后娘家庄院之处,因此她不惜重金对该寺进行修建,其主导思想就是“追思曾祖妣之仁”,不就昭然若揭了。而京西后柳林村,相距西山较远,故此说难以成立。从成化十四年至弘治五年期间,周云端和尚圆寂止,他在大觉寺主持寺务达15年之久。成化间重修庙宇,一是为了追念曾祖妣之仁,二是为周云端主持法会,皇家对他特加恩赏。由此可见大觉寺即是皇家家庙,又是太后家家庙。大觉寺直至明末200多年来长盛不衰是与以上历史情况有着一定关系的。


大工村在圈地






在往前走就进入了大工村,听村里的老人说,村中有一个大墓,是明朝大太监刘瑾的,一次皇帝闲游到此,发现/travel-scenic-spot/mafengwo/29313.html{大兴}  土木,而且是在建一座大墓,撂下一句话:十三陵都完工了这里还没建完,真是大工啊,于是此地得名大工村。

其实据考证,这大墓不是刘瑾的,而是高时明的。

高时明,/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43696.html{永清}  人,初名永升,赐名时明。据《/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43696.html{永清}  县志》记载,高时明十五岁入宫,后来掌司礼监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进/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0065.html{北京}  ,高时明见大势已去,自焚身亡,“其徒魏国征等拾骸骨于灰烬中,葬西直门外七十里/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005.html{九龙}  山,客城孙奇逢表其墓。”

  明朝内廷有十二监,十二监所掌管的内务各有不同,但多半都是服帽宴会一类的勤杂事务,唯司礼监与御马监不同,这两个部门是皇帝用来抑制大臣权力过大的工具,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牵制了内阁大臣的权力,而御马监则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这样一来内廷外廷的权力逐渐平衡了。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当时来说,权力极大,那些著名的宦官如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等都曾任司礼监之主管。

  当然这些司礼监太监们后来做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酌中志》记载:高时明自营坟地于大觉寺山场,“其名曰/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005.html{九龙}  山,点穴托昭吕修造。”书中所说“昭吕”,姓丁,/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2982.html{昌平}  人。丁昭吕颇通堪舆之术,他在京西踏勘,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选为高时明生圹。

  到了60年代这座墓被挖开成了水库,现仅地宫门一扇,高3.5米,宽2.7米,地宫内最高处为4米,进深6米。/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580.html{石门}  上方有石额,清晰可辩,上镌“一化元宗洞主”六字。(高时明曾写过8一本关于养生的书,名为《一化元宗》,时人称他为“一化元宗先生”)。/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580.html{石门}  两侧有石联,“仁民爱物唯国运;复口口伦衍圣传”。

过了这片地就快到那个水库了








墓地的老围墙












想要继续沿着围墙走找源头却被两只恶狗挡住去路






终于找到了传说中废弃的水库,其实就是一个蓄水池






远远地看见了券门




































到了大工村,稍微打听了一下,穿过一个鸡窝和菜地,便找到了大工村的水库。水库内壁有串歪歪扭扭的铁梯子,所谓梯子其实就是嵌在墙上的几根钢条,金属的用久了表面很光滑,相互间隔又很大,下去和上来的时候着实费了不少劲。下到水库底发现,四壁墙上有很多古墓的残件,像是王八碑还有门楣佛龛一类的。地宫门外右边墙上有扇小窗子,我猜想可能是另一个地宫的一部分,仔细看还可以看到这个地宫金刚墙和墓门左边的遗迹,只是不知道这个地宫同高时明的是不是相互连接的。高时明的地宫除了墓室和半扇/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580.html{石门}  ,外什么也没有了,哦不,应该说还有只鸡,刚进地宫时这鸡受了惊吓,扑着翅膀跑了出去,把地宫里的土都掀了起来,只得在外面呆了好一阵才进去。墓门上被画的乱七八糟的,试着用力推了一下,伴随着巨大嗡鸣声,/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580.html{石门}  就这样开了。古代的匠人真是不一般,几百年的/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580.html{石门}  又被水泡过,还是开合自如,真该把那些搞楼脆脆楼歪歪的人抓到这里参观参观,看看他们老祖宗是怎么搞建筑的。


墓室为石券顶,两侧有两扇小窗,最里面有个须弥座的大佛龛,墓室的积土很厚,没有看到棺床,在中间用树枝挖了挖,土太硬,便作罢了。有种说法是60年代挖开时并没到底,墓底有十一层,部分陪葬品在下面云云。


来得时候在村口看到一位大叔,向他打听了一下路线,跟他提了水库,他噢了一声说是刘瑾墓吧。曾有一段时间人们把高时明这个墓当作刘瑾墓,后来经过考证这个墓其实是高时明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前面提到的高时明的那本书——《一化元宗》,刚好与地宫石额上的“一化元宗洞主”相吻合。

  据说大工村这个名字是因当时修墓的工程浩大而得,不过时至今日,我们只能从零星的遗迹中去寻味当初的恢宏了。

若说起大工山太监高时明墓的线索,还是大约十几年以前的旧事。我那时尚在海淀驾校学车。海驾的教练们,几乎都从周边乡村中招募,我的一位教练,便是附近/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43813.html{北安}  河乡柳林村人。这位教练爱闲谈,练过一阵车后,总会找一处阴凉地方,停车来小叙一段。我先从他口中,知道他家在柳林,于是引起我询问他柳林石马的情况。他给我讲起当地的传说,继而形容周家坟在兴盛时的规模等等。这之后,他突然又说,他的老家在南边的大工村,大工村有刘瑾坟,当年/travel-scenic-spot/mafengwo/144130.html{修水}  库,挖的就是刘瑾坟。我细加追问,得知那墓的地宫,如今可能还在,因修了水库,我总觉得哪怕在枯水季,恐怕也无法得见。另外,大工村的名字,便因修墓时工程浩大而来。我记下这一条线索,回家查阅,得知此大工村太监墓墓主并非刘瑾,而是明代崇祯间司礼监大太监高时明。

那日先到了周家巷,爬上城子山,参观山顶东岳庙。下山以后,向大工村方向去,先是有周云端和尚塔,然后才随了山间逶迤的小路,慢慢地走到大工村去。村子里没有许多人,这村子因建在山间,所以哪怕村中的主路,也是起伏不平的。我们沿路走着,将近出了村子,才见到路旁的一株古松,我便想这墓大概已不远。再向前走时,路旁有因护林守山火而搭建的窝棚,老乡在里面晒太阳,看到我们,告诉我们野外不要用火,我便上前询问情况。他顺手一指,左前方的一片树林中,有一座水库,我们要找的太监墓,就在那个位置了。

我心下不明,这样小的一片地方,怎可能放得下一座水库?直到了近前看,才发现这水库也只有蓄水池大小,庆幸的是,水库修好不久,便因漏水停用,所以只要任一人趋前到水库的护壁前,便可以清晰的看见,西侧的墙下,竟有一座地宫的墓门半掩半张,一种寻古之幽情,浑然而生。从上面看去,可以查知,在水库修造时,一定是有什么人为了避免地宫的毁坏而设计了水库的样式。但水库南侧墙壁上,还尚可以看出有发券之痕迹以及遗留下的壁龛,便意味着这里亦曾有地宫。因从壁龛形式、发券样式来看,极可能随高时明墓外,此地还丛葬有其他太监,即类似田义墓之形式。我早先曾以为是高时明墓耳室之壁龛,因明代筑墓多修耳室,也不排除此种情况。水库四壁上尽是旧墓中各样石件,粗粗看去,计有供桌、五供等物。水库外地面上亦有残碎构件遗留。

从上部远观,显然不能解渴。若要下到水库中去,只在东侧的石壁上,有铁镫修造的阶梯一条。两旁无所凭依,幸而不高,还可以上下自如。下到库底,便可以细细观赏这座明代地宫之所有细节。在门口,同许多明代地宫一样,两旁有对联,中央有门额。对联曰“仁民爱物维国运,复口口伦衍圣传”,门额曰“一化元宗洞主”。因高时明曾著书《一化元宗》,这门额便也十分合适。/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580.html{石门}  仅剩一扇,闭合,我上前一试,居然灵活开启。/travel-scenic-spot/mafengwo/63580.html{石门}  开合时,伴有低沉呜呜声音,给人以恐惧之感。地宫之内,两侧各有壁龛,尽头亦有大龛一。地面上因曾有水侵,故而大石凌乱。从地宫形制看,高时明棺椁放置位置应同田义墓类似。参观拍摄完毕,从铁梯攀援而上,至地面回头看时,仍觉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