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郫县平乐寺,凭吊大儒严君平

作者:寒泉 显示图片

                          
       近日,应朋友之邀,作为向导陪同他到平乐寺去参观了一番。



      平乐寺位于都江堰与郫县交界处,离317线约1公里。这个地方很特别。要知道,广阔的由岷江和沱江冲积而成的成都平原上,几乎一马平川,然而在这片富饶平原的西北角,却有一块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高地突如其来横卧在平原之上,高出平原20到30米,那就是横山。横山,当地人叫住横山子,海拔650米, 沟壑交错,林木葱郁秀丽 。水量充沛、水质清澈的徐堰河和柏条河,一前一后,缓缓绕横山而去。横山的存在让人充满了惊讶和意外,传说中,当年成都还是一方时常被洪水侵袭的低洼时,二郎神从汶川一带担土前往成都填水造陆。 他一次不小心从天上掉下了一些泥土,这些泥土降落到人间,于是就形成了这方方正正的横山。传说自然不足为凭, 但横山的意外地出现 却让成都平原增添了无数的生机、趣味和美丽的故事。



     平乐寺,这座始建于隋朝的千年古寺就在横山上。有关资料显示,历史上横山中前后共有三座庙,每座都叫“平乐寺”。上平乐寺在横山头,寺前为龙口堰;中平乐寺在横山腹,又名“宝光寺”;下平乐寺在横山尾,即今天的“古平乐寺”。 很长的时间里,平乐寺一直是川西坝子上的一座大寺庙,川西地区各寺庙的僧侣出外云游,都会到这里领取度牒。明末战乱,平乐寺被毁,而后又几经兴废。而今,这座小有规模的寺庙仍屹立于笔挺高大的古木林内,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



   平乐寺闻名遐迩,源于寺庙与西汉西汉大儒和经学大师严君平的隐居遗址和墓地紧密相关。
     《四川通志》载:“崇宁县西南有上中下平乐山,而下平乐有严君平先生墓。”横山上的平乐寺正是为纪念西汉道学家严君平而建立。严君平生于西汉武帝末年(约公元前90—80年),卒于居摄年间(公元6—7年)。原崇宁县(今郫县唐昌镇)北五里的洗心庄人。严君平本姓庄,扬雄称之为“蜀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称严君平,《汉书》又称他为严遵。 
          严君平自幼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星象,善占卜,通玄学。”对周易数理和庄子都有精深研究。 著有《老子指归》、《周易骨髓》、《道德归论》等书,从而奠定了他西汉大儒大儒和经学大师的地位。
       但严君平一生淡泊名利,不近仕途,耽于老庄,长年奔走于崇宁县城及成都等地以卖卜为生。他生前常说:“王莽伏诛,光武中兴,天下太平,万民安乐,吾生亦乐,死亦乐。”后以九十余岁高龄去世,葬于横山。故横山又称平乐山,取“君平之所乐”之意。 当地乡间传闻,平乐寺是专为纪念严君平修建的,平乐平乐,君平快乐。



        隋朝时期为纪念严君平,在橫山尾紧邻君平墓旁建起了平乐寺,原寺不大,古柏森森,庄严肃穆,建有四重大殿,历代香火甚旺。明朝后因战乱被毁,后几经兴废。建国后,平乐寺和各地寺庙命运一样,被公家占用,逐年败落。特别在文革中,古寺损毁严重。 
       1996年当地重开寺庙,之后又拆旧新修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荣华殿等五重殿,建筑金碧辉煌,佛像栩栩如生,古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严君平隐居之地,当地人称之为读书台。相传严君平曾在横山设塾授教,山上至今有“读书台”遗址。考察其历史,它是四川教育史上的一个可资纪念之处。读书台和成都文翁石室同为中国最早的学堂。从严君平所处的西汉到上个世纪60年代,读书台一直作为一个风雅而尚文的标志存在于横山,直到“文革”中才被拆除。
       在读书台聆听严君平讲学的学生中,有一个后来闻名天下,那就是西汉最杰出的哲学家、辞赋家和语言学家扬雄,著有《法言》、《太玄经》 。扬雄的著作被人誉为“文高西汉唯玄草”。一个小小的横山,同期竟然有两位光耀史册的大师级人物在此长久地生活过,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得不赞叹水旱从人,食无饥馑的天府之国人杰地灵。


          汉时班固,晋时皇甫谧都曾为严君平立传。班固说“君平九十科,遂以其业终。蜀人敬爱,至今称焉。” 历代文化人,如东汉的梁鸿,北魏的常景,唐代大诗人李白,边塞诗人岑参,初唐诗人郑世翼都曾到横山凭吊君平遗迹,并作诗缅怀。
         李白作《古诗》道:“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寂寞缀道论,空帘闭清幽。驹虞不虚来,鹫鹜有时鸣。安知平汉上,白日悬高名。” 
         岑参在《严君平卜肆》诗中说:“君平曾卖卜,卜肆芜已久,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不知支机石,尚在人间否?”
         郑世翼在《过严君平石井》诗中曰:“君平本高尚,远蹈古人风。卖卜成都市,流名大汉中,旧井改人世,寒泉久不通。” 

       这一天天气晴好,我和友人沿317线(老成灌公路)前行不久, 来到都江堰与郫县交界处,就看到有前往平乐寺的指示牌。岔路口耸立一块巨石,上刻“西蜀平乐寺”字样。拐上岔路 行约1公里,过徐堰河沿河而上就到了平乐寺。





        我们首先拜祭君平墓。 君平墓建在横山南端一块高地上,  四周有高达3米多的围墙。这高地据说就是严君平当年的读书台所在地,有石阶可上墓园。墓园前有一通石碑,石碑正中刻“西汉严君平先生之墓”字样,这是近年培修君平墓时翻刻的一九二四年邑人名书家黄德官书《西汉严君平先生之墓》碑。严君平墓近二千年来,历经几度兴衰。唐时著名诗人罗隐流寓横山,他曾用隶书书写“君平墓碑碣”和“君平井碑”。  在宋代,平乐寺名严乐院。宋朝熙宁年间,著名廉吏赵,曾到横山游过严乐院。在其所著《成都杂记》中间有记载“罗隐隶书君平井碑在永昌县(即崇宁)严乐院后,井东南五十步即平墓”、“墓碑破坏,道士修然出旧榻,迹隐书。”至清代乾隆四年,当时崇宁县尉李心正来访君平墓,其踪迹已渺不可寻。后来他查阅赵汴《成都杂记》,根据里面记载,修复了君平墓 。他在《修复严子墓碑记》中说:“墓高二丈,周广十四丈,背离寺四尺,左达古井,右通新庙,面向东竖碑曰‘严子君平垄’”。
        君平墓冢为圆形,周长约80米,墓冢上植满了松柏。墓前有一座于近年修建的六角形的君平塔,塔分三层,底层内塑严君平先生像,以资纪念先生 。











     墓园内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塔。





       平乐寺相距君平陵园仅数十米。
       现平乐寺共建有五重大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荣华殿依中轴线纵向排列。平乐寺院前为一狭长的广场,中有十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柏,直干挺立,其色苍翠、黛光欲流。广场靠近山边有一座単檐歇山式双龙脊屏风墙,正面中间嵌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左右分别是清净、庄严四个大字。背面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金色大字。









        二重檐歇山式建筑的天王殿正对屏风墙, 二楼屋檐下镶嵌着“平乐寺”三个大字牌匾,底楼大门额上悬挂“天王殿” 牌匾。天王殿内和其它寺院差不多,前面正中是一尊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两侧则是护法神将——四大天王。弥勒背后佛龛中,站着一位手执金刚杵的韦驮将军像。








        天王殿后面是地藏殿,供奉地藏王神像。在天王殿与地藏殿之间有两个直径约4米的圆形池子,石栏杆围就,池水终年不涸, 是严君平当年的洗砚处。据说过去两池之水一浊一清,故又名鸳鸯池 。













       地藏殿两端分别有钟鼓楼遥遥相对。钟楼在左,上书“金钟”二字;鼓楼在右,上书“法鼓”二字。







      大雄宝殿在地藏殿后面。大雄宝殿为平乐寺最大的建筑,上下均是五开间,二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屋脊饰有飞龙、走兽等精美雕塑,无不惟妙惟肖。 屋面复盖着棕黄色釉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整个建筑显得 气势恢宏,庄严雄伟。









       殿前广场有铁制进香楼台、红烛架和炉鼎,烛火飘逸、青烟袅袅。




        大雄宝殿后面是观音殿,也是二重檐歇山式,但顶层只有三开间。大殿门上有香客敬献的“有求必应”的锦幅。 同样的香火不断,时有香客前来拜观音祈福。








      观音殿后面还有一座荣华殿。殿门前一侧桌上摆着莲花祈福灯,等着香客来点灯供佛。







      除了这五重大殿外,两侧还有念佛堂 、五观堂、客堂、僧舍和一些附属建筑。 寺院内古树参天,花木遍布,环境清幽。
























     如今的平乐寺,颇具规模,寺内香火常年不断,每逢节、假日,寺内法器鸣响,香烟萦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游人如织。不少居士还长驻寺内,兼做义工,吃素念斋,祈福亲朋,修生养性,以期延年益寿。





       站在寺院门前的观景平台信目四眺,风光秀丽。徐堰河在山脚下缓缓流淌,披满绿绒的走石山隔水相望。 苍茫平原上,大片大片的苗木青翠、蔬菜碧绿,此起彼伏的农房像一座座浮在大海中的小岛。












        平乐寺周围还有通汉井、 仙女洞、古碗窑、石龙窝等古迹分布。



        通汉井,亦名君平井,相传严君平凿井于此,可通宵汉。此井深约五丈,投石井下有叮咚金石之声。现在井口已经封闭,仅见井台。据说过去井旁一亭,供游人休憩,现已荒废不见踪迹。



       在相距横山2公里的都江堰市崇义镇街上的安信文化广场内,有严君平的汉白玉雕像,和名之为“读书台”的长廊。









      一代大儒严君平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