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名城,昭化古城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座古城现在的名气远不如它在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地位。昭化古城实际上就是历史上曾经大名鼎鼎的葭萌关,它历史悠久,有两点尤为出名:其一,它是四川的第一个县。据称这里最早是由古蜀国的王弟葭萌建立的苴国,所以当公元前316年秦国征服苴国时在此建立的第一个县就以此命名为葭萌县,有“巴蜀第一县”之称,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其次,它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三国古城。三国时期,刘备从荆州入川后,先驻兵于此,并以此为基地开创并成就了蜀汉帝业,故有“蜀汉兴,隆中谋,葭萌起”的说法。刘备称帝后将这里改名汉寿,寓意其王朝与日月同寿。后期又曾在此开府治国,故有“蜀国第二都”之称。因此,昭化古城被誉为三国蜀汉发祥地。三国之后,这里先后多次更名,至宋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
昭化古城现在属于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我们从剑门关游览过来,沿着景区北面的剑昭公路往东行驶四十多公里就来到这里。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地方不大,却地势险要,扼秦蜀古道要冲,天险加雄关,故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加上此处是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之处,嘉陵江水蜿蜒而过,在大地浑然天成地留下一幅太极水系图案,因此又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之美誉。以前水运当道的年代,这里必然是首当其冲的水陆交通要道。上陕下川的商旅过客纷纷云集于此,带动了古城的兴旺与发展,也开创了古城千年的繁荣昌盛。到了上个世纪,随着川陕公路的修成以及宝成铁路通车,昭化重要的交通地位不再,昔日繁华的古城日渐衰落,这座古城在经历千年风霜后终于归于沉寂,甚至慢慢被人遗忘。直到经济发展的新世纪它才终于等来转机。近些年来,经过当地大力重新开发,整个古城整修一新,至少在建筑外表上开始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现在的昭化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归到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我们驱车直接来到紧靠景区东门入口的古城游览中心,这里明显是一个新修建的广场。崭新的建筑,新铺的地面,倒显得附近的古城建筑有点古色古香。进入东门的街道叫桔柏渡街,是以旁边不远的桔柏津官渡而得名。想当年这也是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华码头。街口立着的古牌坊叫葭萌坊,造型古典,气势雄伟,上面的楹联写着“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明显属于现在的自我包装语气,一下子就透露出这座牌坊是新立不久的。只是牌坊上面刻画的文字图案不少,集中展现了昭化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倒是不失其观赏性。顺着桔柏渡街走到西端,就是昭化古城最具代表性的东城门。古城曾设四门,南门毁后不复重建,因此目前古城仅存东、西、北三道古城门,其中尤以东门和西门修复较好,北门仅是一座简单的平拱门。东门名曰瞻凤门,沿着门洞边的石梯拾阶而上,登上城楼,极目四顾,城下街巷纵横,古宅成片;远处江水横流,青山环绕,整个古城风光一览无遗。再细看眼前的城楼,飞檐翘角,斗拱挑梁,一如既往地大气凝重,据说这是按照明代城楼原样修复的。重修后的城墙一样气势宏伟,高墙厚土,壁垒森严,垛口上还架着仿古大炮,看上去还真有些以城为关、雄关如铁的味道。
从东门下来就是古城中心。城内的主街叫太守街,是古城最长的一条街,从东一直穿到西,呈“L”形将古城东西两门连接起来,同时把古城一割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分布着县衙街、衙门巷,集中着县衙、文庙等高大上的宫殿式建筑;南边则有吐费街、剑刀巷,散布着八卦井、张家大院、辜家大院等民居建筑群。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几条老街巷,都是那种很有特色的石板街,基本上建于明清时期,全用竖条石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看起来有些像龟背形,中间高,两边低,据说是四川全省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街巷两旁照例排列着两排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多是土木结构,低檐矮墙,兼蓄着南北方的建筑特点。一色的商铺店肆,前店后坊,横匾挑幡,红灯高挂,显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只是可能不是节假日的关系,逛街的人三三两两,零零落落,倒有些冷冷清清。
我们先往北走县衙街,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是老县衙之所在。然而老县衙并不在这条街上,而是在旁边拐过去的衙门巷。在这条街的正中却是矗立着一座招眼的贞节牌坊,它与南面吐费街路中那座更加高大的孝友牌坊遥相呼应,不过这两座石坊早已不是原来的了,都是属于现在复建的。牌坊再往前走,经过新建的葭萌楼就看到了叫做拱极门的北门,北门简陋,既无城楼也无垛墙,只是一个出入口罢了。往回拐进衙门巷不远就到了挂着“昭化县署”牌匾的县衙。据介绍,昭化县署始建于唐,历史上屡毁屡建,原来的古建筑早已不存,现在这片崭新的县衙建筑群是2008年按照明清布局重建的。新建的县衙大堂威武,厅房气派,高梁粗柱,洋洋大观。规模比以前更大,建筑也更高大,似乎有“越制”之嫌,一看完全就是服从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产物。大堂内摆放着的那些摸拟古人上堂情境的蜡像,也说明了这点。好在应景,只图博游人一乐而已。县衙过去即是考棚,与县衙属于同时复建的,里面的听事房、管房、考舍、照房、大堂、致公堂等建筑一应俱全。旁边还有一座文庙,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以及他的几大弟子的塑像。出来走到衙门巷与太守街交汇处,见到一座城隍庙。可能也是因为重建的关系,它比一般的城隍庙要大,前堂供着地藏菩萨,正殿塑有城隍爷像,庙内还有两棵高大的传说为张飞当年亲栽的古柏树。
与北面多是庙堂建筑不同,走到南面街道立刻让人觉得与古城生活贴得亲近起来了。从南面主要的吐费街转到剑刀巷首先看到的是八卦井。这是一口明代古井,外表看去并不出奇,井口是圆形,井台为八边形,倒是旁边盖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八角亭,并用围墙圈了起来,原来这口古井水源异常丰富,曾长期作为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至今仍可供水。对面有座四合院似的建筑是剑昭客栈,这里曾经是昭化抗日救国接待站的旧址。前面不远即是剑刀坝君臣园,这座园林占地很大,等于是一座三国文化主题公园,里面立着十来尊蜀汉人物雕像,其中有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鲍三娘,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是关羽义子关索的妻子,曾与丈夫并肩血战曹魏大军,最后双双壮烈殉国。鲍三娘墓也是当地的重要文物。南面街巷两侧分布着不少引人瞩目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大型民居多属木架构庭院,座座深宅大院,处处雕梁画栋,大宅雍雅,小院清秀,体现了当地古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民居规模到建筑工艺、乃至装饰雕刻等,都可以反映出当年的繁华与闲适。当然,这些宅院无不是当时达官贵人的居住之地。主要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家大院、辜家大院、怡心园、春秋苑、汉寿客栈等,不过这些古民居现在大都适应当地旅游发展的需要,已改建成为客栈,有的可以参观,大多数则只能望门而叹了。
古城中比较显眼的建筑还有座葭萌亭,这是一个过街亭,正好处在太守街中间,属于古城街道上比较有特色的街景建筑。从这里走到太守街西头就到了西门,西门叫临清门,又名葭萌关,因为这里最早就是川陕古道关隘“葭萌关”的所在,后来才成为古城的西门,据说这种既是城门又为关口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西门城楼与东门城楼看上去很相似,也是新近修复的,无论外表风格还是整体规模都差不多,如果不是城门外面有一个大广场,还会把这个临清门与瞻凤门搞混。广场叫“战胜坝”,是从《三国演义》中“猛张飞挑灯夜战锦马超”那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传而来。虽然我们在这里根本听不到当年的鼓角争鸣,亦无从去考证历史的真伪,但仍可以想象小说中描述的那激动人心的英雄鏖战的场景。战胜坝前面的街叫战胜街,当地有名的敬侯祠就在这里。敬侯祠又叫费公祠,是纪念受后主之命在当地开府并主持蜀国军政大事的蜀汉后期的股肱之臣费祎。祠庙规模不小,与费祎墓一体,这座古墓据说是至今还没有被盗的保存完整的一座三国墓葬,当地按原样修复了原来配套的神道、牌坊、碑亭、祠堂、草堂等建筑,并相应分别设立了纪念馆与陈列馆,使其成为了一座展现昭化相关历史文化的场地,这也应该算是另外的一种寓教于乐吧。
游客中心
桔柏渡街口的葭萌牌坊
桔柏渡街
美食街
热闹的桔柏渡街
桔柏渡街到头是东门
东城门叫做瞻凤门
登上城墙
古城最主要的街道是这条太守街
县衙街上的贞节牌坊
县衙街
吐费街上的牌坊是孝友牌坊
相府街上的张家大院
街道中间的葭萌亭
剑刀巷的八卦井
曾是昭化抗日救国接待站的剑昭客栈
县衙街与衙门巷分岔口
古县衙
老石板街
县衙街
考棚
文庙
文庙大成门
文庙内景
戏楼
古戏台
城隍庙位于太守街与衙门巷的交叉口
龙门书院现在是昭化汉城博物馆
城西门——临清门
临清门外的战胜坝广场
“战胜坝”
汉寿坛
战胜街
敬侯祠
费祎像
墓道
费祎墓
碑廊
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