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秘境 诗蜜娃底

作者:翠翠 显示图片

闭上眼睛  想起你的容颜
无法忘记  我曾有的誓言
分分秒秒  沉醉在你的梦里
谁知缘分早已注定
月亮升起  想起你的容颜
无法忘记  你的点点滴滴
黑夜茫茫  默默的思念
心中无限的爱在呼唤你
回来曾经的誓言
回来吧我的爱——诗蜜娃底、

不平凡的旅程,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根据傈僳族歌曲改编的小诗,也是我内心的一点感受。


诗蜜娃底晨雾


诗蜜娃底的一处水潭



在诗蜜娃底我们穿上了傈僳族的民族服装


一个六岁的傈僳族小姑娘背着她几个月大的弟弟。


腾冲银杏村


晨光

2016年11月29日——12月日,我们“四人行“小组(我和老高还有老张夫妇),再一次踏上了云贵高原,这是我们第四次云南行,也是2016年的第二次滇西行。有人问:中国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为什么老去云南?有位老驴这样说:
有些远方只属于一个季节
比如草原只属于夏天和秋天 
 比如江南的烟雨飘摇属于春天
但有些地方    却是超越季节的     值得一去再去!
还有人这样说:
这里几乎有着对旅行的一切想象
风、云、雨露;雪山、草地、江河
合适的海拔     毫无保留的阳光
34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初次旅行   还是老驴背包客
无论是民谣歌者   还是探险家
这个地方都会吸引你——云南

   这次的云南出行事出有因,单位的烦恼、家里的琐事、负能量的聚集,有点让我吃不消了。看着一天疲于奔命的我,老高提议出去走走,最早他提议去元阳,因为去年的元阳没有赶上好天气,而我被《蚂蜂窝》中一篇游记所吸引—《冬日盛开樱花的无量山》。无量山的美在于翠绿的茶园里,开满粉红的樱花。老高联系MERRY  CLUB,我们同这个车行的老板、员工都熟悉,并且已经有三年的交往。在与MERRY  车行的问询、交流中得知,元阳和无量山一南一西,六天的行程有点太赶路了。最终协商确定走昆明——大理——无量山——腾冲——昆明。

    于是订机票、预交订车款顺利完成,但对于给我们开车的司机,我们和MERRY  车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四人行”小组比较喜欢的司机师傅是老静,怎么说呢?主要是他曾带我们去过元阳,虽然因为天气不好,没看见好的景色,多少有点沮丧,老静非常贴心的服务,叫我们好生感动,之后的这一、两年,老高和他常有联系,今年秋天,老高还把两箱不值钱的柿子快递到昆明,结果是快递费远高于柿子的价值,没办法还是缘分到了!2016年初的怒江行,MERRY车行给我们派了一个小伙子,坦率的讲,开车的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年轻人的浮躁,还是让我们“四人行”小组里年长的人有点看不惯,这次我们强烈要求老静出车,但恰巧他被派出去了,面对我们这些“”熟人“”的不讲理(我们和MERRY车行老板李玺也很熟),老板李玺没有办法,只有自己亲自出马,决定陪我们走一趟。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是为之后的行程打一个伏笔。

    我们购买的是东方航空的MU5706航班(18:30——22:15),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的机票,主要原因是可以节约出半天的时间,加上晚上的机票比第二天早上的机票便宜500元左右。飞机是空客A300宽体客机,机舱内容纳的人很多,空调不给力,舱内很热,乘客都在不停的脱衣服,有年轻的小伙子脱得只剩下一件小背心了,我们没有这种物质准备,薄毛衣就是最后的防线了,再脱就走光了,硬朔料的乘客须知就是我们的扇子了,老高的扇子更从起飞扇到落地,加上航路遇到了颠簸气流,一路我们很遭罪!晚上11点我们入住预定好的唐韵大酒店(网上定价188元),酒店还算不错,洗漱停当,早早入睡!


机场拍摄


我们入住的唐韵大酒店



酒店大堂


酒店的装饰有点异域风情


酒店有若干不错的小庭院

    因为相差一个多时区,昆明的天亮的比北京晚。清新的空气、湿润的感觉,比北京的雾霾天要好上百倍。吃过云南的稀豆粉、米线,李玺准时接上我们,向着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大理进发。行进中,李玺问我们是先去无量山还是先去腾冲?我们的观点是:目前那个地方的景色好就先去那里。李玺在云南的人脉甚广,一通电话后告诉我们:无量山的樱花只有个别的在开放,而腾冲的银杏叶,因昨夜的一场大雾,一夜之间全变黄了,这让我们兴奋不已,一致同意先去腾冲。从我们的驻地到腾冲银杏叶村售票处682.9公里,其中G56杭瑞高速570公里,保腾高速47公里,预计行车时间是8个小时。


     8:30出发,700公里对李玺一个人来说一点不轻松,老高主动出战帮助跑第一段,因为车开得很快,到大理时才11点多,大家都不饿,李玺建议我们到永平县,去尝尝那里正宗的黄焖鸡(北京从今年开始热销黄焖鸡米饭),大约中午1点我们到达永平县(已经跑了有400公里)。永平县主要街道都是做黄焖鸡的饭馆。


永平的黄焖鸡是特色。


黄焖鸡是各家饭店的招牌菜。


    李玺找了一家熟悉的饭馆,这里的黄焖鸡确实是好吃,六斤多的黄焖鸡和几个小菜,已经消除了大家一上午的疲劳。


吃过饭我们继续赶路,接下来要翻越海拔将近4000米的高黎贡山,这项任务由专业司机李玺完成。

下午5点我们到达号称“亚洲第一长桥”的龙江大桥。


龙江大桥


     云南龙江大桥位于云南保山,是保山至缅甸密支那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系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保山岸索塔高度为169.688米,腾冲岸索塔高度为129.703米。桥面离江面280米,最高的索塔顶到江面470米,云南保山今年5月1日通车的。龙江特大桥全长2470多米,桥高280米,主跨1200米,为亚洲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大桥所在地云南省腾冲市是个雨量丰富的区域,运气好的话,站在桥面上向对岸远远望去,整座桥云雾飘渺中煞是壮观。被称为云南“最美大桥”。为了方便驾乘人员欣赏大桥美景,建设方还特地在腾冲岸设置了停车休息区,可以让游客安全观赏整座大桥及龙江两岸风光。只是我们去的时候没有云雾,没能拍到飘在云中大桥的模样。


这是我们在桥头的停车休息区,拍到有关主梁钢缆的一些图片。

过了龙江大桥,就到了云南人的心灵故乡——腾冲

这里有最神秘的原始森林
也有安详宁静的田园
有火山地质奇观
也有千年古道
这里是毗邻异域的边陲
也是儒家精神的传承之地
在越来越浮躁、喧嚣的社会氛围中
腾冲应该是让人们在心灵上寻求放松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
腾冲实在是一个太遥远的地方    
 位于中国西南边垂
从华北到腾冲跨越千山万水
进入云南后
还要翻越三座大山——云岭、怒山、高黎贡山
还要横渡三条大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
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
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腾冲市主要旅游景区有火山群国家公园、叠水河瀑布、北海湿地保护区、国殇墓园、艾思奇故居等。

     因为进入腾冲固东镇的古银杏村(黄叶村)要收门票,每人40-60元(季节价格),我们住宿的房东一再强调,要7点以后,售票的下班了再进村。我们边走边玩,在晚上7:05到达售票处,房东顺利的把我们带入村子。

      我们在黄叶村入住的农家乐——干净、整洁、有特色,房价也不贵186元一间。


晚饭吃了白果、排骨炖猪小肠;炒腊肉;蒜炒茄丁;炒油菜;炒荠菜;肉炒蕨菜,标准的农家菜——很可口!


      饭后没事,主人邀请我们几个北方人烤火,烤火——是南方冬天特有的一个小节目。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北方人
烤火多少有点兴奋
我们围着火堆讲述在旅游中遇到的奇闻异事
听农家乐老板讲她的发家史
这远比在高速路上驾车奔跑更有意思
也多少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晚上11点多了。我们都各自回房睡觉了,火堆边只有李玺和农家乐的老板在谈合作的事宜,睡醒一觉了,大约1、2点了,依稀还能听到俩人在院中的对话,为了各自的生意,他们也真是够拼的!

    黄叶村也就是古银杏村,离腾冲固东县西20多公里,全村有古银杏树3000余棵,其中500百年以上的有50多棵,400年以上的70多颗,200-300年的有150棵,另有中、幼银杏树33000棵,每年的冬季11月中到12月初,这里就成了金色的海洋,房前屋后,黄叶纷飞,金色的银杏树与村落里独特的木屋相得益彰,真是树中有村、村中有树。

   早晨7点多,太阳还没出来,我们就出门了,大家都认准了早起的鸟有食吃!


   村子里、院落中,银杏树随处可见。


在金黄色银杏树衬托下,火山熔岩做的围墙,有一种古朴的美。


银杏叶和鲜花做成的花环
我和老张戴在头上
是少女的心又回来了?
还是应个景?说不清哦!


金色的叶子铺满小院


黄叶村里百年、甚至几百年的银杏树随处可见,


阳光穿过树缝
黄叶分外漂亮


棕色的木篱笆
黄色的银杏叶
红红的灯笼     
 和谐的的美


老高拍摄上面几张照片时,被我偷拍了。


有一段破败的高墙可以攀爬,老高上去拍了这张俯视图。


农家乐的主人   客人围坐在一起吃早餐
腾冲的早晨是很冷的
而热腾腾的一碗饵丝
使原本无趣的画面平添了动感。


环卫工人休息时
邻家大姐给她们端来取暖的热汤
真是一幅感人的画面


旧屋、黄叶、斜阳


这是黄叶村最繁忙的地方
成双入对的情侣
赶路、拍照的游客
最耀眼的还是银杏树叶的黄色



火山石围成的矮墙上长满各色绿植


一只公鸡领着两只母鸡在银杏树林里找食。


这是什么东西?不认识!


在寒冷的冬季
有些植物依然郁郁葱葱


我和老张美哒哒的玩自拍。


院子中的小桌椅、红灯笼、银杏树构成了一幅安详的画面


公鸡中的战斗鸡


一名红裙美女闯入了我们的视线


古朴与现代的碰撞 
 黄叶与红裙的交融      
完美的搭配被我们收录了。


我和老高偷拍美女,被老张发现——我们的影像被老张收录了。


掩映在黄叶下的百年老屋
红裙美女再次出现



这是我们“四人行”小组的全家福


MERRY车行的老板,我们此行的司机、导游、专职陪同李玺



大红的灯笼不及银杏黄叶平和、泰然
杉树的翠绿不如银杏黄叶靓丽、明快
黄叶、茅草房、绿树把一条小街打扮的如此漂亮


村后的小亭子坐满休息的游客


用黄叶围城一个心形,有创意吗?


黄叶村的一角,一缕阳光穿透树叶洒在地上。


小院的炊烟飘出,使阳光成光柱状,有一种穿透感。
这是老高的得意之作。


炊烟阵阵飘出,光柱效果愈加明显。美透了!



看见如此美景,影友的长枪短炮都忙个不停。


几万年前喷发的火山石做成的矮墙
停放着两辆崭新的摩托
银白色的车身  明亮的大灯
银杏树、围墙、摩托、阳光
现代和古典的交融
顿觉穿越了历史的长廊


银杏村北有一个不大的湖


黄叶、白云、绿树倒影在湖面。


湖水倒影着银杏树。


农家乐很有特色的招牌


一颗怪异的银杏树
原本应该直立生长的
在这里却是散开生长  
 挂满祈福的红布
一定有些不同


现代的汽车
农耕的水牛
在某一时刻遇到一起


一红衣淑女      静静的走在黄叶村的小巷里


一条不大的商业街


出售的红玉米、黄玉米和绿瓜


五颜六色的水果


商业街上有很多出售石斛的——很便宜,大约是50、60元一市斤。


一个用火山石做成的小盆景



街头有晾晒的腊肉


巷里有烤乳猪的味道在飘香


一个不大的小摊位后面有


一位老人家悠闲的吸着烟。

阳光已经升起
最好的光线已经远去
奔波了一个早晨的我们
回家开始顾及各自的肚皮


炒牛肉、鸡汤白菜、酸菜炒藕、肉炒芭蕉花、炒豆腐和一种像辣椒的东西,主食是想念了一早晨的饵丝


每人一大碗的饵丝


已经是11点了,阳光照在小院中——暖洋洋的,我们吃的是早餐还是午餐?

下午的行程是洗温泉和火山公园游览 


      还是李玺带路,在距火山公园不远的地方,找到一家叫竹园温泉酒店的,里面干净整洁,而且就我们一波客人。浴池有单人的、双人的等多种规格,泡温泉的价格也是便宜的出奇,每人25元-不限时间。


    都说到腾冲不泡温泉等于没来,这回我们领教了,这里的温泉确实好,一个多小时的温泉浴,使我们的皮肤光滑细嫩、让我们神清气爽,几天的舟车劳顿也荡然无存。下次有机会一定在腾冲多住几天。

   泡完温泉,大家喝茶休息时,领队李玺在聊第二天的行程时告诉我们,刚给朋友打了电话,无量山的樱花还没有大面积的盛开,问我们还去不去?如果不愿意去,他听说一个地方不错,叫诗蜜娃底,是一个北京爱摄影朋友刚刚发给他的。作为云南旅游圈里的人,他觉得有点丢人,自己非但没去过,甚至都没听说过,说着给我们看了几张发过来的照片,确实是很美。我们忙着在马蜂窝里查,没想到这么权威的旅游网站,竟然没有记载。在百度里查也只有星星点点的内容。这勾起了我们的某种冲动,从来就不喜欢走常规路的我们,马上决定第二天就诗蜜娃底。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腾冲火山公园。

大门口


火山公园简介,包括大空山、小空山等等。


大空山——我们今天的目标就是它了。


去往大空山的路是一条由火山熔岩铺成的慢坡路。


大空山虽然不高,只有100多米,但直上直下的台阶,让我们这些平日缺少锻炼的人,腿痛了好几天。


登大空山的台阶长且陡,共分三段,每段都是200多个台阶。


       大空山火山口直径有200米,深有50-60米,要不是有点云彩点缀,就是一个光秃秃的大坑,既然都上来了,就拍张照片留念吧。



我们四人组合在“问天”的大字下留影


天空飞过一架飞机,老张伸出二指要把它拿下。


下山比上山要轻松多了,大家都有闲心拍照了。


老高一只胳膊紧紧挂在扶手上,另一只手给大家拍照。好像是晕高

山下别致的卫生间


我们没有看到火山公园的气球观光和环火山口飞行的小飞机,据说是每天上午有。


这是腾冲地区火山活动的遗迹——柱状节理



腾冲火山地质博物馆免费参观,它始建于1999年,2010年7月重建,占地面积375平米


中国科学院院士  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为博物馆重建提——前言

   地质公园历经漫长的地质演化,沧桑巨变,多次岩浆喷发和多次构造旋回,留下了众多的地质遗迹,形成了奇丽的自然景观。其地貌多种多样,有盾形、穹窿形、圆锥形、低平马耳式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山头或平或缓或凹无尖峰,“好个腾越洲,十山九无头”就是生动的写照。数十座形态各异的火山和近千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展示了多样的火山活动,是中国大陆少有的活火山群。


博物馆内各种火山熔岩石


网上有不少火山公园的漂亮照片——火山公园截图汇编


腾冲火山公园全貌截图汇编

   从景区示意图可以看到,离这里不远有一个柱状节理群和一个叫黑鱼河巨泉的地方值得看看。


离开火山公园20多公里,有一处柱状节理群。


在柱状节理群的上方是一个漂亮的别墅群。


柱状节理在这里呈现黑色石柱状。


柱状节理群和别墅区形成鲜明反差。


我可以这样理解:别墅区下方若干米下,就是著名的柱状节理群。


黑鱼河的标志牌   保护级别——特级


河道两侧有多股巨泉注入。


黑鱼河河水清澈


 黑鱼河中出产的黑鱼

       黑鱼平时都在地下暗河中生存,只有发大水的时候,才有少量的鱼被冲到河中,听河边小贩讲:这些黑鱼因在寒冷的水中生长,一般个头都不大,也就三、四两重,超有一斤的就是珍品了,小鱼是30元一条,大鱼要200元以上,看着黑鱼实在丑陋,没敢尝尝。


回程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晚霞,金光万道的感觉。


北京偶尔也能看到晚霞,但如此湛蓝的天空中呈现的晚霞,还是第一次。



   中午出门前跟老板预定的瓦罐土鸡,已经在柴火上炖了6、7个小时,金黄色的鸡油飘在上面,真是香啊!不起眼的几个农家菜也很可口,我最爱说的:吃饱了不想家,在今晚又成了现实。

晚上的小节目依然是烤火、侃大山,只是今晚缺少了兴奋点,而我想着明天的诗蜜娃底,独自回房查资料。

这里是云的故乡,雾的源头,
这里是彩云留恋的地方;
这里草原广阔,牛羊肥壮、绿草荫荫、古树参天;
这里的春有花、这里的夏有荫、
这里的秋有果、这里的冬有青;
这里是人间天堂--“诗蜜娃底”。

  诗蜜娃底位于盈江县城以北40公里,海拔约1000多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这里的冬季气候寒冷,坝中多草甸,地势和缓起伏,冬季白霜铺地,黄草戚戚,春天梨花如雪,红花漫野,夏天绿草没膝,凉风习习,被称为德宏的“小香格里拉”。也是傈僳族生衍繁息的家园。
    因为这里比较封闭,又是边陲重地,只有当地人偶尔来此地游玩,属于真正未开发的风水宝地。
  


   从黄叶村到盈江苏典傈僳族乡有180公里,加上苏典乡到诗蜜娃底的10多公里,大概有200公里左右。开车大约4个多小时。这里是边防重镇,离缅甸边界的垂直距离不到20度公里,只是目前与缅甸还没有口岸通关。

   依然是早早起床,每人吃过一大碗解馋的饵丝、一大盘腾冲名吃大救驾(老板送的),怀着对黄叶村、对这家人的依依不舍,我们出发了。


因为起得早,我们出黄叶村刚好赶上日出,面对如此美景,我们必须停车。


太阳渐起,由粉红色变成金黄色,山下的平流雾很好的阻挡了直射的阳光。


     随着我们南下、海拔高度的降低,路两边的植被也有黄绿变成翠绿,再向南进入德宏州,则更有了热带植物出现,在梁河县不远的路边一座金光耀眼佛塔出现在我们眼前。此塔名——勐底大金塔


      梁河县旧称南甸,傣语称勐底,大金塔始建于清朝末年,2008年重建,配套的广场面积20000平米。看着广场上的建筑,有点在东南亚的感觉。


    大金塔西有一很高大的柱子,名为——召并朵纳献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有财主在江中获得小叶紫檀,请人做成钵盂,装满金银挂在三十米高的标杆上,杆顶油瓶滴之,众人攀爬未遂。消息引来人山人海,其中六位罗汉高僧心起贪欲,但无飞身本领却轻言道:此乃雕虫小技,吾等摘之岂不大材小用,此物非我莫属。财主说:随缘  翘首端坐、静观其变,六日已过,未见能者。一醉汉嬉笑戏言:说什么天下能者唯有罗汉高僧,而今钵盂财宝依然无人摘下。神仙召莫戛兰闻之,即派召并朵纳腾空飞升摘之,召并朵纳就此表演一番,轻指巨石拋空坐其奔耍似猛龙戏珠,随而将巨石踢回原处,众人见之,呆若木偶。财主惊叹不已,向前虔诚叩拜,将随身佩戴宝物赠与召并朵纳。众人蜂拥而,跪拜求教,召并朵纳预将技授予众人,佛主思之不妥,唯恐天下大乱,即命诸神及众罗汉不得传技于凡间,从此,神技变为传说了之。


佛塔周边有彩绘的浮雕——佛祖讲经图等


广场上配饰的建筑颇有东南亚风格。


勐底大金塔高57米,房屋占地500平米,金塔四方坐佛。

一上午的奔波了200多公里,终于在下午1点左右到达诗蜜娃底。


盈江天气预报



路过勐弄茶厂


这里是云的故乡


诗蜜娃底的傈僳族语就是黄草坝的意思。从高处望去,黄草坝在两山的峡谷中格外漂亮。


诗蜜娃底不愧是云的家园,大朵的白云触手可及。


一条公路穿行在黄草间


尖顶的茅草房、粉红色的刺栎树倒影在水面。


一个简易木质碉楼给我们提供了登高望远的地方。




蓝天、白云、黄草,还有一个小木船。




    早饭还是7点吃的,现在已经是下午2点了,午饭还没有着落(方圆十里没有人间,更不要说吃饭的地方了),我们看到有一群人在坝子上烧烤,李玺主动跑去,希望能从人家那里买点吃的,没想到人家主动邀请我们一起聚餐(云南人民真是好客呀!),真让我们小小的激动了一把,我们真饿了也没客气,端碗就吃起来。烤牛肉、烤五花肉、三、四种他们自制的冲菜也很好吃。这是德宏州某机关工会在此搞活动,中午在此聚餐,冲菜是里面景颇族族的女同胞自制的拿手菜。在诗蜜娃底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蹭吃了一顿不错的野餐。


一群景颇族的朋友在此聚餐。


受到邀请,我们美美的蹭吃了一顿,地道的景颇族野餐。


德宏州的朋友,有的烤肉,有的切肉,忙着让我们吃!


桌子上有景颇族女同胞做好的冲菜,有四个品种,加上各种咸菜、辣酱,真是一顿不错的野餐。


我在研究如何用竹筒冲“菜”。景颇族的“冲菜”就是把要调配在一起的调料放在竹筒内,用粗木棍冲碎后伴在菜里。


德宏州的景颇族朋友在一起小聚。


在炭火上烤牛肉。


景颇族的女同胞站在小桥上,使本已经很漂亮的景色,又增加了靓丽的色彩。


排成一排的女同胞,嬉笑打闹,我们忙着收录了下来。



上坝后进入傈僳族的小村寨,村口图腾标志,好像让我们穿越了一个时代。
这里是净水圣门——进村的唯一通道。


村口的净水圣门


      圣门由36棵千年不朽之神木。36个净水圣碗,两把九者神弩组成。


草丛中一个巨大的古树旁,有一个牌子——诗蜜娃底神木


三十六几十颗古树被砍去一半,上面安放着一个很大的黄铜碗。


最大的两棵树各挂着六个牛头和一只神弩。


村中央有傈僳族农耕博物馆和傈僳族服饰博物馆。


这个村寨叫勐劈古寨


这是村中唯一的平地,也是傈僳族举办重要仪式和聚会的场所。


     犀牛也是傈僳族的神兽图腾,据说很早以前,傈僳族居住的地方就有犀牛出没,是傈僳族头人的坐骑,后因傈僳族北迁,犀牛不能生存而绝迹,但犀牛依然是他们心中的神兽。


这里不愧为云的故乡


村子西面有一片很大的湖面。


这是2015年,因地震重新翻盖的房子。


小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这是村中依然使用的水磨坊,


   这是傈僳族依然使用的石磨,推动石磨的动力是磨坊下面一条小溪。干净、环保!


村中傈僳族的民居一般都是这样的三开间,旁边有一柴垛。


l


房顶有茅草的是老一点的房子。一般的是三开间的结构。旁边的小房子是厕所。


每家的墙上都有毛主席像和自己民族的祖徽。旁边是柴房。


傈僳族的房子是梁柱结构,外面是木板的风格。



一位傈僳族老人在晒太阳,这里有些老人依然保持着一年四季光脚的习惯。


这位老人边晒太阳,边看小孩。


在这个村中,有客栈标识的房子是可以出租的,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农家乐,但只是让你住,不提供吃饭。


这是一个四开间的傈僳族房屋,在这个村是比较大的屋子,房主叫栋大,房子是2015年盈江地震后重建的。墙上有竣工牌和结对帮扶门牌


竣工牌上清楚的写着房主、面积、施工、监理、国家补助等信息。


结对帮扶门牌有帮扶人姓名、职务、电话等。


这是村寨中最破的建筑,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屋子内只有一个床。


每个傈僳族的房屋都有一个弩状族徽。



这是傈僳族服饰博物馆。


服饰博物馆建在村子的中心位置。


村寨随手拍,这个地方真是很漂亮!!!


村中的博物馆叫国际傈僳族服饰展示馆


博物馆是典型的全木框架结构。


本地的傈僳族服饰


国外的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的新郎、新娘服饰


其他地区的傈僳族服饰,看着这么漂亮的衣服,我和老张也想穿上试试,这就有了我们在后面的靓照!


傈僳族同胞很爱美,房前、屋后都种有兰花。


我们坐在傈僳族老乡院里聊天,因为上了年岁的人都不会说普通话,我们之间的交流需要李玺翻译。


傈僳族老乡很好客,主动把小凳子让我们坐,自己坐在台阶上。


这是傈僳族的姐弟三人,大一点的姐姐7岁,后背上背着半岁的小弟弟,旁边是她3岁的妹妹。


7岁的姐姐,大大的眼睛,长长地睫毛,是个漂亮的傈僳族小姑娘。


小姐姐后背上的是只有半岁的,胖胖的弟弟。


小姑娘的眼睛就从来没有离开弟弟,透着对弟弟的爱。小小的年纪,真是难为她了。


半岁的小弟弟,是憨憨的笑脸,眼神中露出的是天真和无邪。


这是老张住的客房,两间住房另加一个卫生间。


我们住的叫兰东客雅栈。


我们住的客栈走廊的外观。


老高在拍客栈。


客栈的内部,应该说是很漂亮,也很有民族特色。


客栈的小客厅内有一个简易的坐蹋,有电视、茶几,最想不到的是有WLAN。


里面是一个大的双人床。干净、整洁、舒适!


客栈有落地的玻璃窗,屋内很明亮,也很干净。房价也不贵——160元。


我和老张在客栈的走廊聊天


我和老张跟房东各借了一套傈僳族服装,房东大姐一层一层的帮我穿上,一共6层。




傈僳族的衣服真是很漂亮。


我的傈僳族靓照之一


我和老张的傈僳族靓照


老张的傈僳族服装靓照。老张在某医院担任护理部总监,年龄虽已过了一甲子,但依然精神矍铄。


我和老张的姐妹照


穿着傈僳族的民族服装,我们也想翩翩起舞。


张老师和她老伴


我们的舞姿还可以吧。


我们“四人行“小组的同心合力照


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张。


我和老张笑得都很灿烂。


老张头像特写。


李玺的特写——透着他特有精明和“狡诈“。


我和老张穿着傈僳族服装,给李玺MERRY  CLUB做了一回免费广告。


我和老张给李玺做的另一个版本的广告。



民俗博物馆正面


民俗博物馆的另一面



傈僳族使用的捕鱼工具


这里有上百架的铁梨


傈僳族使用的铁梨


傈僳族跑马帮的驮驾,有几百个之多。


傈僳族使用的各种工具,全手工制作。

在民俗博物馆的二楼,还有几张当地傈僳族人的摄影作品——很精美。我也一并呈现给大家。


小鸟荷花图(翻拍)


小鸟展翅图(翻拍)


喂食图(翻拍)


戴胜鸟图(翻拍)


少女晨耕图(翻拍)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村子中的石头上有的大量的傈僳族文字。


巨石上有各种颜色的傈僳族文字。



壁画中的老人是傈僳族古文字发明人——哇忍波


哇忍波简介

   在诗蜜娃底附近傈僳族村寨的围墙上,有大量的彩绘的壁画,简述着傈僳族的历史、文化、历法等等。我想正是有了这些壁画、彩绘的耳儒墨染,才使傈僳族文化薪火相传。


     这是在村寨围墙上的彩绘壁画——迁徙图,讲述的是傈僳族的由来和迁徙史。图中傈僳族头人就是骑的犀牛。


傈僳族迁徙图的文字说明。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梨花盛开的春天
诗蜜娃底的傈僳族青年男女
唱歌、跳舞。(截图)


傈僳族姑娘排成一排
载歌载舞。
漂亮的衣服
婀娜的身姿(截图)


一个傈僳族小伙子
躺在摩托上弹着心爱的其布厄(其布厄——傈僳族琵琶、小三弦)
悠闲的唱着自己的情歌
好有诗意的一个画面。(截图)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上。传统节日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


傈僳族妇女劳动的场面(截图)


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
一对青年幸福的在一起。(截图)


    载歌载舞的傈僳族姑娘(截图)


肩扛弩机、身挎腰刀的傈僳族男子。(截图)


男子身着傈僳族服饰,弹着其布厄也叫小三弦(截图)

       “明《景泰云南图书志》载:“有名栗粟者……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南诏野史》载:“力些,即栗粟,……尤善弩,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这是史籍中对傈僳族精湛弩技的记述和描写。 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区,过去漫山遍野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猛兽出没林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练就了一整套与凶禽猛兽搏斗,及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与本领。弩弓与毒箭便是其中的代表。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傈僳族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牙和弩机组成。弩板用坚硬而又富有弹性的岩桑木或青岗栗木制成,大小不一。弩弦用4股粗细适当的精细麻线扭制而成。弩牙和弩机均用骨头制作。使用时,把坚韧的弩弦拉到弩牙,箭放在弩身之上,瞄准目标后扳动弩机,利用弩板、弩弦的弹力把箭射出。 弩箭由竹块削制而成,头尖可套铁镞。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飞行稳定性的三角形尾翼。分无毒的普通箭和毒箭两种傈僳族的弩和箭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形状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箭镞的安装,箭尾尾翼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科学才能与智慧。傈僳族的劲弩毒矢,不仅是他们的传统狩猎生产工具,而且还曾作为武器,在反抗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村寨的墙上有关于使用“九者神弩”壁画,记载着众人抬着神弩去打仗。


围墙上有先辈使用“九者神弩”的彩绘壁画

       傈僳族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把一年四季划分为: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煮酒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十个季节 


围墙上的壁画:傈僳族是这样理解“花开月“的。


壁画:鸟叫月


壁画:烧山月


壁画:饥饿月


壁画:采集月


壁画:收获月


壁画:煮酒月


壁画:喜酒月


壁画:过年月


壁画:盖房月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


壁画:上刀山


壁画:下火海


傈僳族的上刀山(截图)


由三十二把锋利钢刀组成的刀山


一大堆的炭火已经烧旺,傈僳族小伙子准备下火海。(截图)


傈僳族的小伙子赤脚下火海(截图)

     在诗蜜娃底的时间实在是很短,能够了解和看到的信息,不足以反映诗蜜娃底的全貌,于是我们在写游记时也查阅了很多资料,看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东西,在这里也一并介绍给大家。本游记从网上下载的图片都注明“截图”字样,只是想把诗蜜娃底的美丽介绍给大家,没有任何的商业目的。

    2016年的2月12日至14日,盈江苏典春意盎然,春暖花开,德宏盈江傈僳族阔时节暨诗密娃底乡村旅游音乐会在盈江美丽的诗蜜娃底隆重举行。来自州内外的傈僳同胞齐聚苏典乡下勐劈民族文化广场,跳起整齐有序的“阔时目刮舞”,共庆傈僳族传统佳节——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同胞用来欢庆平安丰收,祈求来年幸福吉祥的传统节日;是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盛会。阔时狂欢规模宏大,魅力无穷,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集体歌舞之一。



  在诗蜜娃底的大地上,几百个身着民族盛装的傈僳族青年,在三弦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舞蹈阵容。(截图)


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身着民族盛装的傈僳族武士进入会场。(截图)


这位老者表情凝重,头戴傈僳族头人的帽子,手拿权杖,带领队伍徐徐前行(截图)。


傈僳族男子左配腰刀,右肩扛弩机。(截图)


   这位老者引吭高歌,唱着那古老的史诗。(截图)


阔时节上行进在广场的盛装队伍。


在村寨围墙的壁画上也有类似仪式的记载。


诗蜜娃底围墙上的壁画。


色彩艳丽的傈僳族女性服装(截图)


截图

   诗蜜娃底村寨的夜晚
   静的能听到树叶的摇曳
   村中潺潺的流水声
  还能看到繁星闪烁的夜空


这是老张住的客栈


老张骑摩托


这里没有光污染,我们在村边的小山边遥看银河。


山下村寨的灯光与天空的繁星交相辉映


摇曳的小树
飘动的流云
点点闪烁的星星
这就是诗蜜娃底的夜空

为了拍到诗密娃底的晨雾,我们早早出发,村寨里还黑漆漆的,村民也大都没有起床。


诗密娃底的早晨,天空朵朵白云,一条白色的雾带飘在山脚。


山坡上的红草
山坡下的黄草
飘在山脚的白雾


朝霞初现,诗密娃底美的有点醉人。


飘在山腰间的白色雾链,又如挂在美女脖颈上得珍珠项链。


白色的晨雾,又宛若披在美丽少女身上的白纱。



半山腰飘着白色雾带


这是在一个制高点拍的诗密娃底全景


诗密娃底全景图


我们的全家福


白色的雾渐渐的散开,美丽也多少打了些折扣。


浓浓的白雾铺满山坡,树木若隐若现。


这里的雾很特别,只趴在山坡上,绝不到黄草坝下。


竹楼和树木被大雾包围。


真是奇观——白雾就像凝固在山坡上一样。


翻过了几座山,山下的浓雾依然不散。

从诗密娃底到昆明市大约有800公里,行车大约11个小时。


一天艰苦的行程,最终在晚上10:30到达驻地。


早上9点我们来到了翠湖公园附近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军事院校,朱德就曾称云南陆军讲武堂为“革命熔炉“。


这里的展览也记载了中国远征军的辉煌。


讲武堂有一个很大的操场。


这里举办的中国远征军图片展吸引了我。


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照片,矗立在大门口。


两张照片吸引了我,一张是一名美军给受伤的同胞点烟。


另一张是一名美军向远征军的挑夫借火。同样是抽烟的照片,不同的角度,却都深入人心。我只能叹服摄影师的高明了。


这是一名年纪最小的远征军士兵,只有十几岁却很勇敢。


远征军小战士的雕塑


老张夫妇在翠湖公园留念


小小的红嘴鸥能准确叼到抛向它的吃食。


一个小伙子高高举着面包,等着红嘴鸥 。



漂亮的红嘴鸥



准备抢食的红嘴鸥



一只红嘴鸥终于抢到了一块面包


天空中飞着的红嘴鸥



游客都伸出手等着红嘴鸥取食。

相机尼康810、尼康D300s、大三元头;尼康 卡片机、佳能50D、28-200头;佳能 卡片机   和   苹果5s、苹果5c、华为Met8、三星Net8等手机。

北京-昆明:3842元
昆明-北京:4352元              合计8194元

合计:4580元

合计:2187元

合计:1736元

          由于我们是临时变更路线,没有做好功课,加上时间紧张,很多好地方都没能游览,所以留一点遗憾给下一次出行找点借口。推荐的几个地方都离诗蜜娃底不远。


截图

每年3月黄草坝上到处都是盛开的梨花


截图

春暖花开时,傈僳族朴实而又简单的爱情故事又开始了。


截图

凯棒亚湖——犹如一块碧绿的水晶。


截图

这是一颗占地10亩,有几百个气根的华夏榕树王,它独树成林。


截图

支那云海——站在山头向下眺望,自己犹如神仙一般腾云驾雾。

1、因为诗密娃底是尚未开发的新地点,为了在游记中更全面的反映当地的情况,本文采用了云南旅游网、盈江旅游网的部分照片(在照片下均注明截图字样),本人没有丝毫冒犯之意,只是想把这个美丽的地方介绍个大家,我在这里对照片的版权人一并谢过!
2、诗密娃底的住宿比较好,但吃饭依然是个问题,请提前做好准备;
3、希望若干年后,诗密娃底依然保持目前美丽、神秘的现状。

诗密娃底之行
属于误打误撞
带给我感受也颇深
诗密娃底是如此的偏僻
诗密娃底也是如此美丽
傈僳族悠久的历史、人文
更是亮瞎了我的双眼
一个从未在马蜂窝出现的地点
值得我们回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