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美四国21天之旅——智利篇

作者:tsy咪 显示图片

秘鲁4天的行程也将匆匆结束。虽然利马是秘鲁的首都,但是我好像更钟情于库斯科。不仅因为那里曾是一个帝国的首都,更是因为那里有久远的历史。为什么我会喜欢历史?或是因为太无知,或是真如培根所言“读史可以明智”。
离开秘鲁,我们前往智利。
其他几国可以移步:巴西篇:@http://www.mafengwo.cn/i/6577694.html
                               秘鲁篇:@http://www.mafengwo.cn/i/6604355.html
                              阿根廷篇:@http://www.mafengwo.cn/i/6724892.html

12月25日
早上6点出发前往机场,8:30分登机,9点15飞机起飞,12点左右落地。可是过关尽然用了1个多小时,因为有队友的包被狗狗闻到,因此被封包等待检查。检查结果只是里面有泡菊花茶的干菊花,还有因为包包里有瓜子,类似物品都相当于种子是不能入境的。还算好,只是把东西交出来就OK了。直到2:25分我们才上大巴(当地时间又往后拨2个多小时),于当地时间傍晚5:07分到达今天的第一个景点——圣母山。


圣母山海拔880米,从山脚下可以乘电缆车直达山顶,也可以沿山间公路徒步登山。我们尽然是排了1个多小时的队才乘上电缆车的。


圣母山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东北部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山上。据说这座山原名是圣克里斯托瓦尔山,由于有了圣母雕像,所以现在都称它为圣母山了。


来到山顶,只见上面屹立着一尊圣母玛利亚雕像,雕像坐北朝南,洁白如玉,脸上流露着甜美而温柔的表情,她伸着双臂,好像要拥抱整个世界,她在山顶上俯瞰圣地亚哥市容的同时,用她的双臂庇护着这里的人民。同时也好像用她伸开的双臂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圣母像建于1903 年,是法国著名雕刻家瓦尔多斯内的杰作,雕像高14 米,基座高22.5 米,总高度36.5 米,重37 吨。圣母通体上下像用大理石制成,所以非常洁白细腻。据说夜晚的圣母像比白天要好看,在灯光照明下,圣母像更显得美丽多姿,艳光四射。


据说这是耶稣出生时的情景。难怪有说:“智利的圣母山比巴西的耶稣山辈分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圣母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耶稣是玛利亚的儿子”。尽管耶稣山明显要高于圣母山,但是从辈分上讲也真的是圣母山的辈分更高。


圣母山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城的东北,马波乔河畔,它是安第斯山的支脉,1911年开辟为智利“首都公园”。


教堂一角


站在山头,眺望远处海拔6000多米、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脉,整个圣地亚哥尽收眼底。圣地亚哥市区距离安第斯山仅80公里,东西长40公里,南北长50公里。


圣母山东侧是繁华市区。在圣母山上俯瞰圣地亚哥,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圣母山北侧是贫民区,没有高楼。


圣母山是圣地亚哥城里的第一高地,也是圣地亚哥最主要的标志和象征。山上到处树木葱翠,花香馥郁。随处可见各类雕像。


圣母像前的圣女像。蓝天白云下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显得分外地圣洁、端庄。


下山我们也是乘电缆车。这是电缆车上下两车的交叉铁轨道。上山时两车正好交叉,没有拍清,下山时故意站在车尾算拍清楚了。


乘电缆车下山途中拍摄的不同角度的圣地亚哥城市建筑。在圣母山上2小时后7点我们上大巴,前往智利总统府参观。


智利是南美洲西南部的一个国家,与秘鲁跟玻利维亚接壤,西边就是太平洋,南边则与南极洲隔海遥遥相望。从队友带去的介绍智利国家的书中知道,这个国家的特点有——1: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一个国家,2:是世界闻名的多火山国家,3:是多种多样气候条件的国家,4:被称为“铜的王国”,5:硝石王国(智利人称硝石为“白色珍珠”),6:拉美第一林产品出口大国,世界第五渔业大国,7:世界五大葡萄产国之一,有闻名世界的酒庄,8:拉美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9:具有200年历史是一个年轻又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这是智利总统府也叫拉莫内达宫,拉莫内达宫在西班牙语里是货币的意思,在智利19世纪初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前,这里曾是一家造币工厂,因此拉莫内达宫还是重要的文物遗址。


2010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OECD成员国。


总统府象征着政府的权威。始建于1784年,于1805年竣工启用,是西班牙统治末期在其殖民地兴建的最大建筑,具有浓郁的新古典主义风格。1973年军事政变时曾遭严重破坏,后照原样修复。现为总统府、内政部、总统府秘书部和第一夫人办公室所在地。 


房子下沿精致的雕塑


智利总统府算是一个殖民地建筑,颜色是白色的。白色的总统府是西班牙帝国在18世纪兴建的最大建筑。


总统府前留个影


这是总统府北门外的宪法广场,那大楼前的铜像就是阿连德的塑像,他是智利最具有意义的一位总统了。


裁剪放大看阿连德的塑像。1973年在智利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发动的右翼军人军事政变中,总统府曾遭到大规模空袭,当时的民选社会党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在被叛军包围的情况下,手持武器与30多名总统卫队战士一起坚持抵抗,直至英勇牺牲。


宪法广场的另一角——喷水池


广场旁边的建筑



宪法广场上高耸的雕像。


这是智利的武器广场,依次是圣地亚哥中央邮局(殖民时期为历任总督官邸),黄色的是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原来是殖民地法庭),后面白色的是圣地亚哥市政厅(原来是监狱)。


圣地亚哥中央邮局,始建初衷为圣地亚哥第一居所,即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的私人住所。殖民时期为历任总督官邸,自1810年智利独立至1846年,为总统官邸;1846年以后政府办公地点以及总统官邸迁至La Moneda宫现总统府。此后不久,建筑失火,然而有几面墙劫后余生,仍巍然屹立。1882年被建筑师理查德•布朗(Ricardo Brown)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中央邮局大楼的前身。1908年,为迎接智利独立百年庆典,建筑师Ramon Feherman为中央邮局增加了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第三层,并增加了一个穹顶。现该楼用于中央邮局,在邮局二层设有邮政博物馆。


黄色建筑是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原来是殖民地法庭所在地,建于殖民时代末期1804-1807年。延续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虽经历了多次修缮,建筑正面却保持了原样。1981年重新修复。1982年成为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前哥伦布时期至20世纪的7万多件文物。


圣地亚哥市政府原来是圣地亚哥建城期间的市政厅和监狱,18世纪下半叶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1891年毁于大火;1892年至1895年在原址重建,自此,首次成为圣地亚哥市政府所在地。


广场中的雕塑,也是喷水池。


这是全智利规模最大、气势最磅礴的大教堂——圣地亚哥主教座堂,是天主教智利的圣地牙哥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748 -1800年,19世纪末形成目前的外观。此前的教堂已毁于地震。 主教座堂位于该市的历史中心,面对武器广场。


因为时间充裕,我和司老师进入教堂,那天应该是有什么活动或是什么有意义的日子,教堂内尽然座无虚席,后面的人都站立着听讲。


圣地亚哥大教堂是著名的巡礼教堂,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存在,建筑中与巴洛克风格有关的是教堂的正立面以拱形开洞和装饰性独立壁柱为基本构图元素。圣地亚哥大教堂正立面的巴洛克风格与欧洲其他地区的明显区别是,很多构图元素是来自本国传统或者建筑师个人,正立面中央部分的纵向构图就独树一帜,属于巴洛克建筑风格中的独特流派。


大教堂建于1748年,并于1780年新添了圆拱等。这座教堂的建筑是那么堂皇,其风格也应该属于新古典主义吧。


教堂内雕像前的鲜花盛开。
离开武器广场后驱车晚餐,9点驱车回酒店。


12月26日
昨晚智利地震,收到家人及好多亲朋好友的关怀问候,真是太感谢大家的关心了!其实我们所处之地一点震感都没有。早上9点出发,由于地震今天出门有点下雨,导游说:智利一般常年不下雨的。今天我们将参观瓦尔帕莱索市。


车行在智利国会大厦大门与马路之间的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铜雕,该铜雕呈四个铜管拧成一根绳状。导游介绍说,这个铜雕表达的意义是,四大政党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因为智利是由四个政党共同执政的国家。(车拍)


历史文化瓦尔帕莱索在西班牙语的中有“天堂谷”之意。1536年,西班牙探险家萨维特拉最早发现了这个土著部落生活的小渔村,有感于这里的秀丽风光,给这座城市取名为瓦尔帕莱索。(车拍)


瓦尔帕莱索是智利的港口城市,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建于1536年。瓦市离圣地亚哥130公里,只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瓦市有80万人,是智利第二大城市,这里比圣地亚哥明显凉快一些,因为紧靠着海边。
这是车行中导游介绍说这里是富人居住区,这整栋房子都是一户人家的。(车拍)


我们的大巴沿着市中心的林荫大道向西走,一度碰到前面修路,大巴上不去,导游还说今天可能老城进不去了,可是开大巴的当地一个很帅的司机大哥调头后继续努力另寻出路,一路爬坡好不容易的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五彩的老城区,司机大哥还做了个风趣的挥汗动作,大家鼓掌表示感谢!(车拍)


一路车行,我们在路上一路的车拍,感叹能不能停一下给我们拍拍啊,领队说,不急,好景在上面呢!司机大哥一直把我们开到山顶上。


瓦尔帕莱索位于太平洋岸,是智利的立法首都(国会的所在地)、瓦尔帕莱索省首府、瓦尔帕莱索大区首府。是智利第六大城市,也是智利最大的深水港。
我们在山顶看港口的风光。


在长达四个月的智利夏季,有大约50艘国际邮轮造访这座港口。瓦尔帕莱索也是集装箱货运中心,和智利的水果、葡萄酒和铜矿石的出口港。


从山顶上看到老城区的房子,应该是相对贫困者的居住地。随后我们从山顶慢慢往下走,看到的景色真的让我们惊叹不已啊……


聂鲁达曾经在诗作中写道,瓦尔帕莱索是“一座向天上凹陷的城市”。 由于瓦城地势陡峭,因而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发展特有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式缆车。这种缆车介于电梯和铁路机车之间。它们像电梯一样靠缆索牵引上下;又像列车车厢一样有车轮和铁轨。199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瓦尔帕莱索不同寻常的缆车系统(高度倾斜缆车)成为世界一百个濒危历史文化宝藏之一。这房子里面保存旧式缆车可供参观。


瓦尔帕莱索市由西班牙殖民者修建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城内的建筑、街道依然遗留着殖民时期的痕迹。在瓦尔帕莱索市漫长的历史中也记载了许多痛苦的经历,特别是1905年的地震几乎将瓦尔帕莱索市夷为平地, 所以整座城市都是这之后的建筑了。


穿行在五彩缤纷的街道上偶遇一手拿花束边走边唱的老汉,看他的穿戴好像有点奇怪,他一看我们是游客,尽然很友好的和我们合影照相。


瓦尔帕莱索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她的斑斓色彩。那里的大部分房子并非富家大院,而只是渔民和码头工人的普通住宅。有意思的是每一户人家都会把他们的屋顶和墙面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虽然看上去这是一间很破旧的屋子,屋顶见天,墙体开裂,但是依然可见的是涂鸦还在,花草还在。


据说是因为经过瓦尔帕莱索港口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装卸、补给或修理,常需要给船涂新的油漆。在码头上工作的人,就将剩下的油漆带回家去,来美化自己的房屋。


街两边外墙上都画满许多壁画,五颜六色,花里胡哨,这些涂鸦给老街旧房带来一些艺术气息,也不断的吸引着我的眼球。我们在曲里拐弯的街道走来走去,不停的咔擦咔擦,同时还能感受老街里迷宫样的城市道路和鹅卵石小巷,以及欧洲殖民留下的文化遗产。


导游介绍说:瓦尔帕莱索市有三样重要的东西,1:电车(文化遗产),2:索道缆车(保护文物),3:大型墙体画(涂鸦艺术),是这个城市的三件宝。


2003年智利国民议会宣布瓦尔帕莱索成为智利文化首都,智利文化部也随后迁至瓦尔帕莱索市。


这是具有300年历史的石梯,和至今依然色彩鲜艳的涂鸦墙。实在令人惊叹啊!


导游介绍说:瓦尔帕莱索市是个天堂山谷,一共有42个山头,我们仿佛在这个美丽的包厢中观看着人间的五颜六色。


瓦尔帕莱索市的城市绰号为太平洋珍珠,基于城市不断的发展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瓦尔帕莱索市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城市建筑在大量的陡坡之上并可直接俯视太平洋,瓦尔帕莱索市自豪的宣称:迷宫样的城市道路,鹅卵石小巷,就体现了城市丰富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我们在这个涂鸦的老城尽然走了2个小时。


随后到当地享用西式自助午餐。智利的自助餐东西很丰盛,有螃蟹、大虾、海虹、三文鱼等,味道也不错,但是对于我爱吃水果的人来讲这个车厘子是这顿自助餐里最喜爱和美味的啦!所以啥都没有拍,就拍下这碗车厘子了。午餐2:10分结束后,前往参观花园城市维尼亚德尔马市。


维尼亚德尔马,西班牙文意为海上葡萄园。她始建于1875年,南与智利第一大港瓦尔帕莱索市连接,人口约30.3万。  
这是在城区难得看见的有轨电车。


索托马约尔广场,也是市中心广场



这蓝白房子就是智利海军司令部,智利军队总部所在地。是一幢漂亮的英式建筑,很是壮观气派。


19世纪后期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智利凭借强大的海军打败了秘鲁和玻利维亚的联合军队。在瓦尔帕莱索市的索托马约尔广场上,矗立着为纪念这场太平洋战争中的“海军第一英雄”阿图罗•普拉特而建成的纪念碑。1879年一次惨烈的海战中,普拉特率领木制军舰与秘鲁海军主力铁甲战舰殊死战斗,最终英勇献身。


不同角度看雕像


这座海军英雄纪念碑高高的矗立在中央,该雕像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


雕像周围是智利海关总部大厦、国会大厦(两院不设在首都)。


广场上的雷纳维多利亚酒店(Hotel Reina Victoria)


下到港口边,近距离的看它的雄壮宏伟。船来船往,一派繁忙的景象。


长长的装卸货码头,显示着瓦尔帕拉易索市的繁荣昌盛。


远处可见停泊着的军舰。现在在智利军港商港没有分家。


突然想起那句“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一抓就起来”的歌词。看光景这应该是一个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了。


难得看到有条小船在行进中


这里在100年前,曾是智利第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目前是智利的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港口,是一座座落在海边与山丘地的港都城市,距首都圣地亚哥112公里。


随后我们来到MUSEO(博物馆)FONCK门前,有一尊从复活节岛运来的古代巨大半身神秘雕像。


这些无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动,高鼻梁、深眼窝、长耳朵、翘嘴巴,双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几十吨,据说在复活节岛上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吨。


这些被当地人称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凿而成,有些还用贝壳镶嵌成眼睛,炯炯有神。有点遗憾没有去复活节岛上看看成排的雕像,那场景是否更壮观神奇?


这是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智利女诗人,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同时又是一位政坛人物,曾担任过智利驻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尼萨、巴西、美国洛杉矶、义大利那不勒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领事。她一生经历了几次痛彻肺腑的恋爱,却终身未嫁。其间的渴盼与焦虑、欣喜与绝望,都沉淀在诗歌里,铸就了她的盛名。


随后我们散步在太平洋海边,那蓝天白云,那碧海白浪,那细细黄沙,那一个个草棚的遮阳伞都吸引着我们慢慢的靠近它。


草棚下的躺着的三点式女郎


沙滩上愉快着踢球的男孩儿!


再回看太平洋对岸沿海的房屋建筑。由于所有的房子都傍山朝西而建,所以哪一家都不会被邻居挡住落日。这里和老城的房子截然不同。


由于山势陡峭, 基本上每一家的屋顶,正好与他们邻居的地基持平。 它们既不是一层叠一层的楼房,也不是一间挨一间的平房,而是4间房子顺着地势呈45度左右角的倾斜连接。


城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叫它“上天堂”了。原来,房屋都是从海边最低处,一层一层地沿着山坡向山上延伸。


在这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的南美洲著名城市的太平洋海岸边留下俩老伙伴的合影。


幸福的一家子在沙滩上悠闲的看海浪翻滚。


享受日光浴的美女和沙滩上推自行车的女人。


观景台上也并没有太多的人,只有遗憾的我们只能在岸上远远拍拍,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赤脚去踩踩细沙,去迎着海浪疯一下。


沙滩尽头的岩石也是风光无限。


从这个角度看太平洋的天海成一线,换个角度……


安第斯山脉又将天海分割,好似另一个世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留给我们太多的奇观,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海浪、躺椅、遮阳伞、棕榈树......还有一个个美丽的梦。


离开太平洋海滩,约3:20分,我们驱车返回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车行约2小时,我们下车开始登圣卢西亚山。


圣卢西亚山为智利著名的风景区,山高230米,为锥形山岗。


与其说圣卢西亚山是一座山,不如说是一个依山建筑、精巧别致的花园。大石上矗立着一座印第安反殖民统治战争中的英雄的塑像。


山脚下的入口处一座深红色宫殿式大门。


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直通山顶。满山都是茎干肥硕、形态各异的仙人掌,色彩艳丽的花草点缀其间。


我们登上山顶,在山顶修有一个七角古堡,从古堡顶上可俯瞰全市。


从古堡顶上俯瞰全市,远眺蓝天白云下的安第斯山脉显得更美丽!


站在古堡前俯视全市,两侧高楼大厦林立;解放广场、宪法广场、巴格达诺广场等历历在目,一览无余。


如今的圣卢西亚山花草繁茂,古树葱郁,古堡屹立,清幽宁静,在山顶俯瞰远眺,近处的圣地亚哥市区以及远处高大宏伟的安第斯山脉尽收眼底,景色怡人。


在半山腰上还留有西班牙殖民者1540年建造的南美洲第一座铜炮,迄今保存完好。


 据说圣卢西亚山原为1541年修建的军事堡垒,圣地亚哥市政府从1872年开始对其进行花园式改建,向山上运送了大量的植物土,种植了千姿百态的棕榈树、仙人掌、耐旱的花草。


并从欧洲运来了精美别致的人物雕像、喷泉、路灯、石雕花瓶等作为花园的装饰。


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征服了如今的圣地亚哥。他来到市中心东侧的乌埃伦山上庆祝他的胜利,并将这座小山作为西班牙殖民者的瞭望哨;乌埃伦山也随之更名为圣卢西亚山。


1814年和1818年,西班牙皇家驻军在山坡上安置了二座炮台,用来防卫圣地亚哥;2年后也即1820年,一座更雄伟的堡垒在山顶落成。享有空中花园之称。漫步在圣卢西亚山的大自然风光中会让人忘却大都市的嘈杂拥挤,使人产生一种娴静的感觉。


圣卢西亚山下来后,我们直接先回酒店。7:30分集合开车去吃晚餐,并欣赏智利的民俗歌舞表演。


这是今天的晚餐,智利的风味烤肉外加面包、红酒、冰淇淋。


晚餐一直到10.30分我们才离开。


因为在智利的时间是整个行程中最短的,所以,对智利的感知还是很肤浅的。智利是一列长达4000千米的火车,静卧冷峭的安第斯山脚下。那里永远洋溢着南太平洋热情的浪花,绯红如晚霞的葡萄美酒伴随豪情奔放的南美歌舞,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恬静闲适的田园风光,五彩缤纷的老城涂鸦都深深的刻进我的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
用智利聂鲁达诗人的诗结束此篇:
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 
Now I may wither into the truth.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寻。

全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