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医巫闾山的两次情缘

作者:红Se花瓣 显示图片

    医巫闾山是东北的名山之首,第二是长白山,第三是千山。作为东北人,它的秀名我早就有所耳闻。我与它的第一次情缘,要从去年说起,那是2015年5月3日,作为法定假日的‘’五一‘’,我决定带孩子和妈妈出去玩一天,目的地就选中了这座东北的名山之首-医巫闾山。
    设定好车上的导航,我带着儿子和妈妈就出发了,按照导航提示我终于开车接近了这座名山。远在山门外,我就看见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有当地人手举一块小牌,上面写着:停车十元,我就选了一家。把车停好后,步行往山门走去。大约走了二十分钟,我们就到了景区门口,买好票后就进入了景区,后来和已经到此地的我家先生(他提前一天和朋友去丹东虎山长城了,今天开车溜达到这里)会合,一起坐索道去的玉泉寺景区,然后又坐索道返回,下山吃饭,除了看了大石棚和寺庙外,我根本没有欣赏到太多闾山的美景。对于酷爱登山的我来说,那种郁闷之情可想而知,当时返家途中我就对家人说,有机会还会再游闾山。今天机会来了,户外群发公告说去医巫闾山,我马上就毫不犹豫的报名了,我要圆我的闾山梦,我要多多欣赏它的美景。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 ,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闾山风景区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有大观音阁、玉泉寺、大朝阳、大望海寺;中部有大芦花、千家寨、老爷岭;南部有青岩寺、接待寺;山东面有北镇庙、崇兴寺双塔、鼓楼、李成梁石坊。我去两次的这个景区属于闾山的大观音阁风景区。

大观音阁,简称大阁。位于医巫闾山北部景区的东侧,距北镇古城六公里。始建于辽代,明初称清安寺,后改称观音阁。清咸丰年间,为了区别于白云关上的观音阁,遂改称大观音阁,俗名大阁。大阁周围景点繁多,著名的有三十八景,是医巫闾山的主要游览区。古人称颂大闾景区是"奇峰插云,阴水崖悬,右拥层峦,左观溟海,勒石旧迹,多有可观”(《图书集成·职方典》一百七十七卷)。“望其佳气,郁郁葱葱,上插霄汉,下瞰蓬瀛,悬瀑飞流,乔桥盘蔚"(清康熙皇帝祭《北镇庙碑文》)。清代人孙成《望观音阁诗》颇觉别开生面:“特起如端笏,前峰豆眼青;山形飞欲去,云气驶还停。杰阁涉难即,空岩若可听;且将登眺意,留作未曾经”。清江苏诗人沈荃也有诗曰:“山阁履层架石梁,洞口处处瀑飞凉;攀萝直上三千尺,鸟语花香白昼长”。著名的大阁八景:道隐谷、圣水盆、旷观亭、吕公岩、桃花洞、望海寺、云巢松、南天门都在这一带。

    医巫闾山是古代东胡语的一个译音,汉朝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被汉人称之为胡人,而匈奴族处于东部的一个支派,被汉人称为东胡。当时东胡民族有一部分就居住在医巫闾山附近,他们用东胡语称这座山为‘’医克敖拉‘’,是大山的意思。后来东胡被蒙古所灭,‘’医克敖拉‘’转变成蒙古语就是医巫闾山。

途中在服务区休息。


我们的大巴车


途中


    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旅游大巴终于到达了景区门前的停车场,下车走不远就看见了医巫闾山的正门。正门是四座柱式建筑。


景区正门


正门远景



    在中间的两个门柱上各饰有一只神兽-啸天吼。吼的形状有点像麒麟或者貔恘,它本为龙之三子,常出现在华表之上。医巫闾山作为北方镇山把吼作为功能门柱的饰物,也有威震四方之意。


山门上的石雕



    进入正门,便是山门广场,广场地面上镶有四面镇山铜鼓,上书‘’国泰民安‘’四个大字。我的妈妈出镜了👍




     山门正对着的就是闾山的标志门,它采用了悬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       

远景


近看


仰望


   山门广场的右侧为黑色墙壁,有流水流下。我的妈妈出镜了👍


        广场两侧竖立着六位清朝皇帝的雕像,他们都曾到过医巫闾山,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


   左侧有八幅壁雕,以历史的象征符号展    现了从禹舜到明清,绵延四五千年闾山文明史,很有创意。



医巫闾山赋。


闾山赋译文。


还有一个叫罗汉坡的景点。


    沿台阶向上,先看见一个影壁,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


   正中有一铜香炉。


      再往上走,到山顶有三尊巨大的佛像。两侧的山坡上有形态各异的罗汉,都身披红色袈裟,前面有牌子写着由某某捐赠的字样。



     这尊石雕是满族姑娘也是满族祖先的形象。太宗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把女真族改为满族人,后来称满族。   此像是根据乾隆皇帝《圣水盆》一诗的诗意而做。石雕旁的《圣水盆》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到医巫闾山巡游时,梦一仙女在圣水盆中沐浴有感而发写下的诗,此御笔诗碑至今镶嵌在医巫闾山石壁上。



   离水池不远有一巨石,上书‘’医巫闾山‘’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的临摹。此碑高1.2米,宽2.9米,厚1.9米,重196吨,碑座深2.4米,价值是40万,于2010年重建于此。


路旁的巨石,是医巫闾山获得的荣誉。


合影


休息下😊


    路旁有一祈福路,分为福、禄、寿、喜、财五类不同的小石凳。





我与祈福路。


    刚刚开始的一段上山路都是大块的石头铺成的,很少有台阶,感觉挺有特点的。


     沿山路上行不远,有一座独孔石桥,横跨山中溪流两岸,这就是‘’圣水桥‘’,因大石棚内圣水盆中的泉水流经山间形成小溪穿过此桥,注入玉泉湖中,而称此桥为‘圣水桥’。




   过万人碑,到达了闾山的财神殿和菩萨殿。   此二殿为一整体的二层式的建筑,这里的财神殿内,供奉着两文(比干、范蠡)、两武(关羽、赵公明),加上土地公公共五位财神。财神殿上面为菩萨殿,殿内正中供有观世音菩萨,东侧是文殊菩萨、歪脖老母,西侧是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





   此亭位于财神殿对面,四角为黄琉璃瓦顶,饰以苏式彩绘。传说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来闾山游览时,曾在此亭下休息和观赏武术和歌舞表演。在凉亭的后面,有一块平坦的巨石,状如舞台,这就是‘’习武台‘’。原亭早已损坏,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在1985年重建的。亭柱上题有乾隆留下的对联:地静避凡尘,问景堂深山曲抱;处幽宏造化,旷观封矗水飞流。

观艺亭


习武台





路边还有一些卖纪念品的摊位。






可怜的小鸟。


     过正直松,就来到了闾山的一处重要景观-道隐谷,俗名叫大石棚。系一餐岩悬石,斜覆天成,东西长43米,底宽十米,上宽最高处二十多米,可容五、六百人,棚顶有‘’天然幽谷‘’四个大字。

大石棚远景


近看


仰望


     棚前西部崖石上,凿有佛龛,内雕石佛一尊,刻法精湛,体态丰满,称‘’护山佛‘’,是医巫闾山的保护神。


      大石棚的左侧有泉水从棚顶流下,形成天然的飞瀑景观,我去的时候没有水,据说到了雨水丰沛的时候,气势还是十分壮观的,被誉为‘’北方的水帘洞‘’。瀑流之下,有一雕刻精美的石盆,作接水状,水流入石盆内,碎玉飞溅,叮咚作响,乾隆游闾山时,见此奇景,改名为‘’圣水盆‘’。

圣水龙潭。




   离开大石棚,有左右两条路可以选择,左边的通向索道站和南天门,右边的通往观音阁,此路虽分为两支,但左右环通。去年我走的是左边,南天门人多没去,只坐了千米索道去了玉泉寺景区。

   玉泉寺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是医巫闾山的一座重要寺院,现有建筑为大殿三间,南北配殿六间,长廊一座,阁殿两座。

    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坐上索道,前往玉泉寺。此索道长千米,坐在缆车内向下眺望医巫闾山,只见峰峦叠嶂,景色秀丽,姿态万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索道步行了十几分钟,见一长廊和一个凉亭。







     在玉泉寺东侧石崖中部有一玉泉洞,顺着人工台阶向上,我看见了这个石洞,洞内有观世音、龙女、散财童子的石刻像,我在这参拜了一下就下来了。


    离开玉泉寺原路返回,坐上索道就回到了医巫闾山的景区了。此景区面积不大,必须坐索道前往,不建议去参观。

    2016年3月26日,我随户外群又再次来到医巫闾山。,离开大石棚,我和表姐随着群主,经过十八罗汉洞和狐仙堂,走边上的野道来到了一个空旷的地方,下边有一个寺庙没去参拜。



此仙堂号称天下第一。



在崖边有一凉亭,从这里可以遥望观音阁。





    然后顺着路向上攀登,途中见巨石怪异,沿着陡峭的台阶,我们终于爬上了老祖峰。













     老祖峰为大阁景区最高峰,传说吕山老祖在此峰修炼,故城老祖峰。原为辽兵修建了一个哨所,现在改建成100米的微型长城,又叫山脊游览线。









    老祖峰下偏西处有一巨石,传说吕三老祖曾在石窟窿修炼,后来修炼成后将石崩开,于是此处多了一景,人称老祖石。

石头上写着:闾山主峰


    登山虽累,但当你登上山顶去俯视四周时,就会感到自己付出的所有都是值得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从老祖峰下来,我们走了大氧吧这个路线,此路线游人不多,客气清新,很不错😊





    从氧吧出来,看见一平地像一个广场一样,在右边顺台阶向上就是老爷阁,后墙上有‘’忠义仁勇‘’字样,以示世人关公的品德。


    最醒目的是中间巨大的‘’财‘’字,这是提醒游人关公也是财神的化身。
    


    在广场的正中间有一株松树,傲然独立,高耸挺拔,高二十多米,树干围长四米,据说是耶律倍亲手所栽,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广场左侧沿台阶向上。便是读书堂,里面有闾山碑廊。





远看读书堂













    在万年松东侧,为突起的山峰,峰顶修有望台,建于辽代,砖瓦、柱石、遗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关隘,古名称‘’白云关‘’。




   白云观由花岗岩石块砌成,达石门盘旋而进,经‘’代屏石‘’便可登上‘’观音洞‘’,洞内有一尊泥塑观音,称望海观音。




   洞前平台,站于台前可远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将其名为‘’望海寺‘’。






从旁边的小路向上,我们经过老爷阁,在老爷个旁边有一块大石悬于一斜壁之上,四边都已裂开,仅有上面一点点连接着山体,石上有字‘’闾山第一险‘’,真是名副其实。





    再往前走就到了南天门了。南天门是天然形成的,东西两侧有两大石壁夹立,形如门,仅可通人,居高临下,形势险要,题刻在石壁上的‘’北镇名门‘’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这里的路就很陡了。


我和表姐。


   再往下走,只见路旁石壁上有摩崖石像古佛三尊,这是三尊造像,形态各异,神情严肃,目视前方,像是南天门的守护神,继续向下就又回到了大石棚了,顺着来路就可以下山回到景区正门了,



   人的一生中最贵重的无形资产是与生俱来的元气和青春,失去了犹如大江东去,无人能拒绝老去,所以趁我们还年轻,身体还好,还能爬山,就要走出去,不要等,永远不要等,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