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族 —— 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作者:九华山 显示图片



[原创] @岜沙  苗族 : @中国  最后的枪手部落

                                                                                                         文@/图   @九华山  

 





@岜沙  苗人居住在@贵州  西南与@广西  交界处的大山中






@岜沙  村的滚村长。

 

 

       @岜沙  位于@贵州  省@黔东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  苗族自治县丙妹镇,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苗族部落。@岜沙  人居住的地方虽然离@黔东南  @从江  县城仅八公里远,但由于和外界的接触少,当地人对这个部落也并不熟悉。他们扛着枪穿行于丛林间,他们是几千年前苗族大迁徙途中先头部队的后裔,他们是“@中国  最后的枪手部落”。

这里的成年男子都会背着一支猎枪,到了18岁的时候,就会把头发扎成辫子绑于头顶,称为“户棍”,终生保留,而四周的头发会用弯刀剃光。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  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经过了这样的“成人仪式”,男孩子就可以背枪了,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据说,10年前法律规定不能随便佩枪的时候,@岜沙  人却抵死不从,大有“枪在人在,枪亡人亡”的架势,政府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传统就破例允许他们佩枪,但是不允许打猎。

  @岜沙  部落虽然有森林,但是早就已经无猎可打,并且@岜沙  人的枪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都还是最老式的火药枪,有的甚至都已生锈,根本不具有杀伤力。而且他们生性良善,不会滥杀。离城市又远,并不会对文明世界构成威胁。

  虽然政府规定不得打猎,但是@岜沙  人还是不肯放下枪。在@岜沙  社会中,男性还是家族的支撑者,因此,@岜沙  男人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和耕作技术的高超,还特别强调外在的装束和身体的标志。枪就是这种标志的最突出体现。

  @岜沙  人这样在乎枪并不说他们尚武,这是有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苗族是个很苦难的民族。历史学家考证,四五千年前,苗族人居住在江淮地区(现在的@山东  、苏北一带),后来苗族部落首领蚩尤被炎黄部落打败,逐渐向南迁徙到@江南  地区,而后又在不断的争斗中逐渐向西南山区迁徙。而@岜沙  人的祖先就是苗族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所以他们至今仍保留尚武的习俗,枪不离身,。几百年过去了,枪虽然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但是却成了他们的一种图腾。

  但是随着现在的文化进入到@岜沙  这个古老的部落,@岜沙  人的观念产生了很多变化,对于枪这种图腾他们也会有疑惑。现在很多@岜沙  的小孩子回到城镇上学受教育,可是他们@开化  之后就拒绝背枪,外出打工的人回到部落里也不会再背着枪了。现在还在坚持的只剩下在部落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依然固执地守护心中的图腾。

  @澳大利亚  史学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里就说过,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  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在苦难的经历中,他们顽强地生长,并顽强地保留着可标识自己血脉的东西。

  苗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岜沙  苗族也同样如此,枪是@岜沙  人的一种固执,是他们的精神信仰。他们信奉自然力量,他们从不允许外界人开着车来自己的部落里砍伐树木,并且在那里如果有树木被砍伐或者死掉,他们会马上再重新种植。对他们来讲,生态是至关重大的事情,太阳和树木是他们心中的神,并且这个民族的自强不息才会让这个部落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并发展。

  @岜沙  苗族是一个保守中流露着宽容的少数民族。这些年,很多@贵州  省少数民族的人会到@大城  市里打工,@岜沙  部落也不例外,只是相比其他少数民族来讲,数量上少得多。

  大多数@岜沙  人都还是以耕种为主,主要就是种水稻以及一些政府扶持的果树等经济作物,能够自给自足。

  另外@岜沙  人对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个@岜沙  的孩子出生后,父母都会为他种植一棵树,让树随着孩子成长。如果这棵树被风刮倒或是被人砍掉,他们会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人死之后,家人会用这棵生命之树为其制作棺材,埋葬的时候不是立一个墓碑,而是再种上一棵树缅怀已故的亲人。

  @岜沙  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他们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体系,年纪较大、代表权威的长老们便是这里掌管一切的人,就如同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部落里面的大小事情都是由长老们商议,就连乡里的干部来到这里推广一些政策都是要先找到长老们征求他们的意见。由于@岜沙  人对树木的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优美,而@岜沙  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日子。

      在@岜沙  ,真正让我感慨而留连的,是这支苗裔的文化。我与该村的滚村长有一番交谈,他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姓滚,据说是当年被汉族赶来这穷乡僻壤时的祖先耻于战败的事实,愤然改姓以励子孙之志。包括@岜沙  苗人男子的束发,都是源于当初的风俗。这里的男子分明还保留了当年的骁勇和彪悍。虽然已经没什么鸟可以打,他们还是会每天背着外形独特的鸟铳,虽然里面只有火药,一般也是为了表演用。但是,鸟铳和刀仿佛图腾一般,固执地宣泄出流在@岜沙  男子血脉里的强悍。血性之外,这里的男子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温柔。山上离田里特别远。由于山的陡峭,每一块梯田的面积也非常小,耕作之艰辛可想而知。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脸上都是坦然的微笑。这里,艰苦是我们这些外来人的,不是他们的。他们已经是这山的一部分,男子虽然个不高,但都如山般刚毅挺拔,女子如树般,扎根在山间又用绿叶替山挡住了狂风暴雨和烈日骄阳。“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真正协调的是这种相依为命的默契与眷顾。他们是贫穷而@平和  的。@岜沙  人不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是整个民族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文化的选择。村长告诉我们,也有不少人出去打工,后来都回来了。他们是甘于贫穷吗,我不知道。但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特性。这里的男孩子无一例外的都蓄着发,一个骄傲的小男孩得意地告诉我们,他因为读书了,所以可以盘发,其他没读书的男孩子太小尚未盘发。老师们都是短发的外来者,教给他们的,也都是按照@中国  的教育体系所强制的文化——外来文化。即使是在这样的文化外来浸染下,只要一读书,男孩子一定会把头发盘起来。根据我们的观察,这里的长者从不强制性要求孩子们保留自己的传统,@岜沙  人非常尊重和强调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只是耳濡目染下,孩子们已经在呼吸间选择了@岜沙  人的方式,他们以保留自己的传统为骄傲。

 




@岜沙  人的长老。长老就像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岜沙  人喜欢把稻草捆扎在树上越冬存放。春耕前,再取下放在田里烧灰做肥料。

 





村里现在有个希望小学,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全国统一的教育。估计过不了多久,受过教育的@岜沙  人将很难再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文化了。

 





用镰刀剃发是@岜沙  人特有的民俗






随着山里山外进一步交往频繁,@岜沙  人的配枪习俗也越来越变的装饰化











@岜沙  男人以枪为傲







@岜沙  苗人都姓滚,据说是当年被汉族赶来这穷乡僻壤时的祖先耻于战败的事实,愤然改姓以励子孙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