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可园,我自己一人曾于3月底的晴朗周末去过,夫人孩子则在家中休养。岭南四大名园中,夫人只剩可园尚未问津,孩子也表示喜欢到园林游玩,总琢磨着找个时间再带她们去一次。
10月是珠三角一带天气最好的月份。这时候很少下雨,一方面因为台风基本上不光顾了(也有例外的时候);另一方面则因为冷空气尚未南下,不容易产生锋面雨。所以10月的天空常常格外湛蓝。此时的气温也没有八九月那么高了,偶尔冷空气的先头部队还能带来丝丝凉风,十分惬意。可以说,10月到11月上旬,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非但不会产生“悲秋”的感觉,反而正如刘禹锡说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即使没有排云直上的白鹤,碧霄中也荡漾着无限诗情,正是出游的最佳时节。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周末,重阳节刚过,估计还有很多应节登山的,罗浮、西樵、鼎湖等岭南名山是不敢去的,正好安排第二次可园之行。然而只去一个可园,对这大好时光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东莞旅游网上搜寻了一阵,发现东莞郊区道滘镇有一个仿古园林粤晖园,距离城区十来公里,不算太远,面积也大,可以玩一个下午,还可以顺便拿山寨版的古典园林跟正宗的可园作一个对比。9月下旬去过中山的仿古园林詹园,也可以将两个仿古园林对比一下。此外,看东莞博物馆的网站,似乎办得不错,可以作为锦上添花的去处。
本篇可与另一篇包含可园的游记《东莞访古:可园、金鳌洲塔、迎恩门》:@http://www.mafengwo.cn/i/5459963.html互相参看。
出发这天,天气果然非常好。没带单反,只带了普通的卡片机,拍出来的天空依然很蓝。
依然是从天河客运站出发,只用了55分钟便到达东莞客运总站。我们选择了客运总站旁边的圣佰利酒店,皆因它离汽车站近。除了往返广州比较方便之外,从汽车站往粤晖园、可园、博物馆、黄旗山公园等各个目的地,都有直达的公交车,十分便利。原先夫人是很排斥在东莞住酒店,皆因东莞的某项产业恶名远扬,因此对东莞的酒店也不免产生了疑虑。我倒是判断,打击某项活动已经两年了,应该不会有什么恶劣影响了,因此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东莞度过周末两天。
官网:@***
通往粤晖园的公交有两路:622与602路。602路是从客运总站发往粤晖园的,622则是从文化广场发往粤晖园的,但也经过客运总站,在客运总站有停靠的位置,与从客运总站始发的公交车一样的待遇。我们乘坐的是602路,在第二个站“共联路口”站上车,到粤晖园门前的公交站为13.0公里,有20多个站。然而没什么乘客,一直没有坐满,在很多站点,司机都是一飞而过,不予停留。因此一路开得飞快,只用了28分钟便到了。回程稍慢,也只用了35分钟。
622与602路的公交站就在粤晖园的门前路边,我本来用手机拍了,然而该手机就是这一天晚上开始漏液,导致无法使用,所有图片都作废了。
粤晖园的门票为60元,与中山詹园一样。如果在携程网上预订,有一些优惠,但必须在线预付。我一向不想预付,所以只好乖乖地到售票处挨宰,两大一小,合计150元。
由于粤晖园门票比较贵,又不在城区,所以来的人比较少,比中山詹园还少。园子又大,显得更加清净。
粤晖园官网的说明:
粤晖园旅游景区占地面积50公顷,是中国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传承古老文化的瑰丽宝库,重现岭南古建筑神韵和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是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艺术鉴赏、拓展培训、大型会议为一体的旅游避暑胜地。粤晖园旅游景区拥有全国上最大的砖雕—“百蝠晖春” 照壁,巧夺天工;全国最长的长廊—绕翠廊(3200多米),曲径通幽,整体布局精妙,楼馆、亭台、水榭、曲廊、石桥、假山等一百零八个园林景点,庭院深深,杨柳依依,荷风四面,蕴含清雅别致的古韵遗风。景区巧引东江活水,河、湖、溪、澜纵横交错,荡漾在2000多米的榕荫水道,两岸奇花异树,青翠欲滴,极尽婉约柔美。
这个园面积很大。中山的詹园,仿的是苏州的私家古典园林。粤晖园仿的是北京一带的古典皇家园林,朝着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的路子走。当然,它远不如真正的皇家园林那么气派,只是试图跟风走这种路线而已。
由于园子面积较大,我们只是沿主要区域走了一圈。一些次要区域就没有前往了,下图的黑线便是行走路线:
东正门是粤晖园的正门,外观建筑图案、元素采用岭南的建筑符号,形成了独特的“南风北格”的建筑风格。整座门楼面阔32.6米,通进深18.9米,高17米,门楼飞檐翘角、富丽堂皇、气势雄伟。
粤晖园作为岭南文化的大观园,其建筑特色不仅有岭南之秀、也有江南之雅,北方之雄。东正门的屋顶就采用了北方皇家园林常用的重檐歇山顶,并在屋顶戗脊上放置仙人走兽,显得尊贵无比,同时也象征着粤晖园作为岭南第一园的王者气势。而大门的梁,额坊均采用皇家建筑专用的和玺彩画,雕梁画栋、显得金碧辉煌、高贵典雅。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东正门是朝东的。而我们是下午一点多钟到的,所以往西面拍的照片都有些逆光。
下图是售票处:
从正面拍是逆光的:
从背面倒是顺光得很:
正面的侧拍:
里面的展馆:
实际上是一个矿物晶体收藏馆。以下是官网的说明:
粤晖园中的矿物晶体馆是全园规模最大、功能最多的仿古楼群,由门厅、厢房、玉纸堂、附楼、清风廊、明月廊、观日亭、赏月亭、椽笔阁、墨华阁、蘩文馆构成。作为是粤晖园建筑群的主体中心,依次布置三座主楼和东西对称的跨水复廊连成一个整体,组成一个传统的三进四合院,耸立在绿树丛中,四周伴之于小溪环绕,富于水乡风情。整个楼群采用365根圆柱建成,寓意着一年365天,天天如意。矿物晶体馆,是粤晖园岭南文化艺术馆的展示中心,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象雄伟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集收藏、展示、学术研究于一身。
收藏馆后面的明月廊桥:
清风廊:
河道对岸是主楼,名叫蘩楼:
我们先不进主楼,而是先沿下图中的通道穿行到左侧区域:
继续往前走,有水道与长廊:
所谓“小鸟天堂”,其实是回廊里一大片笼养的鸟。这对鸟来说,绝非天堂。
芥子苑,“须弥山可藏一芥子”,因以“芥子”名之,所以主楼也命名为“藏一阁”。阁楼两侧分别由廊道相连,廊道中各有一组合亭——交柯亭、错叶亭。苑中一假山,是用中国有名的奇石——英石堆砌而成。英石,又名英德石,因产于广东英德县故名。这种石头是经自然力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石灰石,有“瘦、皱、漏、透”等特点,具有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假山下小池中养殖了许多的锦鲤,色彩斑斓。
假山有点意思,孩子喜欢在此拍照:
旁边错叶亭前的小池:
交枝亭前的小池:
对面还有一片长廊:
孔子庙非常简单:
最前面的解元坊:
五元坊可以说是一条完整的龙门之路。这五座坊,面阔七米五十六,通高九米,采用清朝皇家建筑比例,显得气派庄严。坊两侧巧妙设置水流冲激而下,其中养殖锦鲤,时有锦鲤朔流而上,可谓鱼跃龙门,蔚为壮观。坊间铺有地砖,其上雕以祥云朵朵,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五元坊第一座为“解元坊”,秀才参加乡试夺魁者为解元。第二座为“会元坊”,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头名即为会元。广府家喻户晓的明弘治十年(1499年)状元伦文叙便是考取会元后,连试连捷,又在殿试(又称廷试)折桂高中状元。伦文叙虽寿47,属英年早逝,然教子有方,他的三个儿子均中进士,而且长子中解元、次子中会元、榜眼,时称父子“四元四进士”传为佳话。第三座为“状元坊”,贡士参加殿试后就成为进士,其中一甲有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为名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俗称三鼎甲。唐朝封开人莫宣卿17岁高中状元,不仅是岭南第一状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历史上广东共有文武状元十二人,其中文状元九人,武状元三人。第四座为“士元坊”, 中了状元便入翰林院,在翰林院经多年考核,又以翰林出身外放府、州为官,历练多年政绩政声俱佳者擢升“大学士”。如宋朝有“龙图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是为“士元”也。第五座为“兴元坊”,内阁学士为皇帝近臣,功高者,封侯拜相,辅国兴邦,称为“兴元”。
由2006年起,园方将把每年广东省高考状元的名字刻在五元坊柱两旁的汉白玉石上,以示金榜题名,激励后学。
全景:
正面:
紫烟崖宛自天成,高耸的石山飞峙江边,山花藤蔓、野果古树点缀山间;翠柏苍松、崖洞崖壁,瀑布流泉。此山外观是天然石山,内利用多层结构雕塑成岩洞、溶洞相互连通,巧妙利用地底建成水处理池,循环水系池,顶部为“天池”,沿着山崖小道时而上行,时而下逆,又有暗河由石桥连通,半山腰有山洞通往石岩平台,向下看若临万丈深渊,惊心动魄。当日落紫烟,紫烟氤氲,映出一弯彩虹时,更是醉人。紫烟崖之南一饮品街——芙蓉轩。“茶熟酒温适来嘉客,花香月朗定有新诗”,游至酣时,何不到此小酌三杯。
背面:
紫烟崖后面的印月湖:
湖对面是一个野战基地,烧烤场所。这种场所备地都有,不必在古典园林里参与这种现代游戏了。
北岸是游艇码头,东岸是戏台:
无香湖,无香湖外接东江支流,内连粤晖园水道,湖水澄净,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明丽欢快,取真水无香之意。湖岸四周遍植花草古树,湖中养殖家鱼锦鲤,每当阳光投射湖面,波光粼粼,时有锦鲤跃出水面,如浮光跃金,真是人间胜景,置身其中,乐而忘返也。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真水无香”,代表的一种至高境界,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 中国人的文化,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
西岸是归水桥:
珠三角水乡,河涌交错,水网相通,各式各样的桥无数。要说秀雅古朴,雄浑大气,自然要数粤晖园内十八座桥了。若论规模,特色,气派,当以归水桥为首。归水桥一桥分两湖,把印月湖和无香湖分隔于东西。五亭通南北,把紫烟崖与月湖居连接,桥面宽阔可通汽车,桥上别出心裁的建造呈“器”字型布局的五个桥亭,略似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但归水桥更加雄奇,壮美。空中俯瞰似一朵大而美丽的怒放莲花,盛开在印月、无香两湖中间。其风格既有岭南之秀,也有江南之雅,更具北方之雄。
粤晖园,园因水活,水随园转。园中水网贯通,园内水道经无香湖通印月湖,印月湖之水通过三个水闸引入、流出东江。东江潮水涨落必经五亭桥,故名之“归水桥”。站在归水桥上,东望无香湖,湖中画舫来往穿梭,绮玉轩、泛花港、远韵堂、潆波苑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时有微风拂面,顿觉衣轻发爽,飘飘然如临仙界,如入仙境。西望印月湖外之东江,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若在傍晚时分,站在泛花港望归水桥,落日余辉把整个归水桥映得金光灿烂,落霞从桥孔透入,好一幅“归水夕照”啊!
无香湖的西北角是远韵堂:
从西边过归水桥,再从远韵堂前面穿过,过下图的桥前往南韵馆:
桥的两侧有未缘亭与今缘亭:
南韵馆是一座极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的中型歌剧院,因其为追求现代歌剧院的音场效果,设计别出心裁,故而有别于其他岭南古建筑。正面仰观,山墙呈镬耳状,两边配以飞檐翘角,雄伟中突显秀美;侧面观之,以八阶迭级而上,其状如金鳌出水,昂首面南;中间五迭其上盝顶屋面之翘脊,形似牛角,又如金鳌之飞翅。青砖素瓦,仿清花窗,配以包台植奇花异草于其间,更显娟秀而明丽。其风格独特而又与整个粤晖园浑然一体,惟妙惟肖,实为当今岭南建筑不可多得的杰构也。
馆内分上下两层,底层为观众席,能容纳近2000人同时观看表演。二层已被开辟为东莞粤剧戏曲博物馆。由于南韵馆独特的造型,内部采用现代歌剧院的设计及音场效应,取得了极佳的音色效果。
南韵馆右侧为颐乐广场,广场遍植古木红棉,周边设躺椅及各类娱乐设施。广场西边建一露天舞台—天照舞台,舞台时有歌舞表演,精彩纷呈,热闹非凡。游客或坐或站,或参与其中,载歌载舞,一片欢声笑语;或闲躺其侧,清茶一杯,闭目击节,赏南音粤韵,亦是人生之一大快事。广场西面,与南韵馆游廊相连的绮玉轩,整体造型别致,镬耳山墙的四边对称布局,更显八面玲珑。正好与南韵馆一雄一秀遥相呼应。轩外临湖之望台,凭栏远眺紫烟崖、归水桥、泛花港游船码头、远韵堂等周边景物映入水平如镜的无香湖,一片雄山秀水,尽收眼底,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然而这个博物馆却不对外开放了。
从南韵馆过三思桥前往四季花坞。
三思桥是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桥:
三思桥,三桥身相连,是为三通桥。桥身栏河立白石方型套板望柱,柱头饰以含苞花头,白石栏板上饰以浮雕。凭栏而视湖面,可以看到圆形桥孔的倒影,犹如中秋满月,让人不禁联想起水月洞天般的神仙境界。三通桥的造型在建筑史上独一无二,也是粤晖园所独创。《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季文子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孔子对季文子进行了批评,认为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可见思亦有道。思而不行者,多思无益;思而决其行,再思可矣。三思桥,不是叫人思而不决,恰恰是劝人学习孔子的思考之道。
令人失望的是,四季花坞并没有花,只是一片略显杂乱的绿地:
从四季花坞过桥前往主楼繁楼:
繁楼前的水道上,一字排开了一桥三廊。下图便是最南面的宴月桥:
在宴月桥上看北面的清风廊:
侧看清风廊:
回看宴月桥:
在清风廊回看宴月桥:
清风廊上:
在清风廊上看更北的明月廊:
侧看明月廊:
在明月廊上看最北的邀月廊:
明月廊下躲猫猫:
旁边是一片荷花池。
菡萏香销翠叶残:
荷花池位于蘩文馆以北、水帘洞以南、兰薰苑以西、榕荫水道以东,由莲花廊分隔成两部分:西面称沐莲池,东部称浴荷池。浴荷池北端有两座典型岭南小筑,设抚琴台面对,是为晓音室(西)、晓琴室(东)。两室为硬山顶镬耳山墙,三面环廊,砖砌琉璃瓶柱栏河,二重柱布列,中间设茶座。晓音室西由荷曲桥与莲花廊相连。每当月夜,池中水雾缠绕,层层玉盘承金露。若再引得清风送来阵阵幽香,沁人心脾。“岭南秋雨细如丝,水墨云天染碧池。最爱田田莲叶上,晶莹珠露惹相思”,何其诗意!
就是一个小庙:
下午1:15到达粤晖园,3:40左右离开,共花了近两个半小时,与中山詹园的用时差不多。这个园子没什么人气,但也不象携程旅游网上说的“无人打理,没有商店,到处是落叶”,偶尔去一次是可以的。
回程用了35分钟,到达东莞汽车总站。在站内换乘16路,前往黄旗山公园。市内是非常堵车的,短短的7站路,用了40多分钟才到达。
黄旗公园本无太多可看之处,纯粹为了打发当天余下的时光。
官网:@***
黄旗山城市公园交通线路指南
1、旗峰公园站:LG1、1、18、23、37、52、56、K1、K4、X3
2、东莞第二高级中学站:26、K1、59、X3
3、赛格电子市场站:LG1、14、27、37、52、56、K1、K4
4、虎英公园站:X10、L5A
5、虎英公园北站:26、54
6、虎英公园首末站:L5
公园地址:东莞市东城中路2号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黄旗古庙,是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946年曾重建,今日所见的黄旗大庙,乃是1994年再次重建的。
黄旗古庙的外观:
实际上是一座观音庙:
山门后面又是一道台阶,上面才是主殿:
屋顶上居然有小小的宝塔:
严格说来,这不算纯正的佛寺,而是结合了民间信仰的小庙。不过看寺内的牌子,似乎佛协在募捐,准备扩大规模。
旗峰晚霞:
公园一角:
山顶有个大灯笼:
正门则比较喧闹,是市民休闲的场所。
乘公交回酒店,又堵了四十多分钟,在桥上看到了远处的金鳌洲塔,此时是18:45左右,天色已暗,塔身却并未开灯。我吃不准它晚上到底是否亮灯,所以晚饭后便回酒店休息了。后来听东莞籍的学生说,金鳌洲塔与迎恩门晚上都是开灯的,早知晚上出来看看夜景,好过在酒店。当初在惠州和顺德,都分别看了泗洲塔与青云塔的夜景,这一次却错失了金鳌洲塔的灯光。
一早起来,在酒店吃过早餐,退了房,背上大包前往可园。皆因该酒店的退房时间为中午12点,如果要赶回来退房的话,势必影响游可园的雅兴。
之所以选择在周日的上午去可园,是因为上一次来可园是周日下午,人非常多。同样,5月份去清晖园是周六的下午,人也很多。因此,选在早上一开园就进去,趁大批人马还没有杀到,可以多拍几张背景空白的照片。这一周是十一黄金周后的第一个周末,也有错峰的意思,估计人们游兴已尽,来可园的人相对较少。
在汽车总站的公交场乘28路,只4个站便到了可园。那时是9:05,刚刚开门五分钟。
关于可园,3月份已经写过游记,介绍了那次的行程,见 《东莞访古:可园、金鳌洲塔、迎恩门》:@http://www.mafengwo.cn/i/5459963.html。这一次主要是拍拍背景无人的景色,并填补上次的空白。
一进门的庭院:
上次来时,这里到处是人头。
正门的对联:
联云:未荒黄菊径,权作赤松乡。上联用的典故来自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下联来自于《史记·留侯世家》里的“(张良)愿弃人间世,从赤松子游”。两句都在羡慕可园主人的归隐生活。
进门右边的圆门:
对联是:翠竹黄芦皆佛性,清池晧月照禅心。这意思比较明了。
背面则是这样的:
联云:可赏可泛可登随人而可,园花园湖园阁集美成园。围绕“可”和“园”二字作文章,然而下句显得力不从心,配不上上句。
“可园”之“可”,在于“可”人之心意。只要随缘任运,坐看风起云涌,便无所不可。
左边是展览可园主人张敬修生平事迹的“草草草堂”:
对联云:“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语句似拙实工,意味深长。
出去则是擘红小榭:
对联云:可人景色今犹在,园里春秋几往还。实际上这不是对联,因为两句没有构成严格的对偶。就两句的意思而言,有些味道。撰句者是杨和明,已故的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字迹应该是他本人的。
通往后花园的小门:
联云:室雅径幽皆曰可,花明树翠堪称园。这副对联也是解释“可”、“园”二字的,上联不错,下联略有些接近白话了。
右边的墙上:
联云: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六言的句式本身用得少,要写得好,必须别出心裁。这两句字面看似简单,意思却耐人寻味。
问花小院:
这里的对联写成了小篆,文字内容是:琴声醒梦鹤,花气醉游鱼。这倒是不错的诗句。
壶中天:
联云: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非常切合当前景色。
湛明桥上:
仰视邀山阁:
壶中天一带:
双清室前的小池:
登上邀山阁俯瞰:
上回视野中到处是人。
前往绿绮阁的走廊上也有一副对联:
联云:流水寄情弦外听,青山撳画壁间糊。这个下联跟大白话差不多,上联也很一般。
下方可亭里有人,所以只好进行遮挡式拍照:
回看绿绮阁:
绕到东南角一进门的二层小楼的第二层看可园的全景:
这假山叫什么名字,一直没留意。
四方亭也不知道叫啥:
可堂:
博溪渔隐:
联云:十方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起屋”是粤方言里“盖房子”的意思,这一联属于用方言俗语入诗,全联的意思也明白如话。
总体而言,可园的对联,文字水平比不上清晖园。清晖园的对联有不少是唐宋名诗人的名句,而可园的对联大多为近人随兴即景所撰,文字比较浅显。
可亭是非常吸引游客到之小憩的,即使是早上,也常常有人。居然有难得无人的片刻:
雏月池馆旁边也没有人:
可湖:
雏月池馆旁边的观鱼簃中却一直有人,只好不拍外景,改拍内室:
前往可湖的西门:
可湖对岸:
一群水禽:
可园博物馆前的木芙蓉:
木芙蓉在秋季开放,所以也叫“拒霜花”。它的花期只有一天,早上是白花,下午转为嫣红色。到晚上或第二天,便萎缩成深红色的花球。我常常觉得,木芙蓉的一天,很像女性的一生:早上白色的花,对应风华正茂的二八少女;下午嫣红的花,对应成熟而风韵犹存的女性。
这便是上午的白花:
时近中午,则成了嫣红色:
到了下午,颜色会更深一些。
上面几张图中,还有一些萎缩了的、深红或紫色的花球,那都是昨天开过的。
博物馆全景:
这一次是只是参观博物馆,没有再拍展览与藏品。
东边的石趣园:
3月份那次虽然总体天气不错,但其中有四五十分钟云层较厚,天色较暗。这一次全程都是蔚蓝的天空,这还是用卡片机的效果。不过10:30之后,人逐渐多了起来,坚持到11:40,这才撤了。山寨版的粤晖园有一些大而无当的感觉,甚至有些粗鄙,不能与可园相提并论。
在可园门口,依然乘坐28路,在人民公园下车,前往东莞市博物馆。博物馆在迎恩门之东,现在属于莞城区。莞城区大多在东莞古县城城郭范围以内,时至今日,虽比不上东城区、南城区等新市区那么繁华,却还算热闹,吃饭很方便,老街巷也有些底蕴。而可园所在的塘厦村,在清代只是城墙外离得比较近的小村子。
东莞博物馆官网:@***
东莞市博物馆是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和国家二级博物馆。
博物馆开放时间
9:00--17:30(17:15起停止入场)逢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夕除外)
公交路线一:可搭乘公交1空调; 1路; 8路; 15路; 16路; 18路; 21路; 28路; 29路; c3路; lg1路到人民公园站下向北步行50米便可抵达
公交路线二:可搭乘公交9路空调; 18路; 29路; 30路; c3路到东莞宾馆站下,向南(新华书店方向)步行200米便可抵达。
博物馆外观:
旁边是东莞科学馆与少年儿童图书馆:
这一带似乎是教科文组织的集中区域。
东莞市博物馆观众开放区包括基本陈列区、专题陈列区和临时展览区。一楼为临时展览区;二楼为专题陈列区,定期展出馆藏文物或引进各种精品展览;三楼为《古代东莞》基本陈列,再现了东莞五千年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现常年向公众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
摘自官网的介绍:
东莞,扼珠江口要冲,广州之前卫,省会之屏藩,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1680多年的建县史,1250多年的建城史。从“珠三角第一村”到南越国地,从东官郡的设立到县治置于莞城,从农业大县到现代名城,历史的每一次跨越,都给这座岭南古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迹。
东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东莞》,充分挖掘东莞古代历史文化的内涵,以“文明曙光”、“千年古邑”、“面向海洋”、“商贸重镇”、“崇文重教”五个部分,以馆藏文物和文献史料,向观众讲述古代东莞的故事,希冀透过人文的视角展现东莞文明宏伟的历史画卷。
东莞简史:
第一部分 文明曙光
东莞,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明曙光”以东莞历年来考古发掘的万福庵遗址、蚝岗遗址、圆洲遗址、村头遗址等古代贝丘遗迹及其丰富的出土文物,展示了东莞早期文明的悠久灿烂。分为“史前生态”、“珠三角第一村”、“东江文明”三个单元。
“史前生态”以六千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海滨线变迁的光电展示,说明珠三角海陆环境的演变,是孕育东莞贝丘文化和产生东江文明的生态基础。同时,通过对东莞村头遗址中孢子花粉、贝壳及骨料等出土遗物研究成果的展示,来反映远古东莞的地理生态环境:气候炎热湿润、森林茂密、网河密布、土质肥沃,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自然赐予了莞邑先民美丽富饶的生存环境。
各种贝壳类动物:
“珠三角第一村”重点展示了东莞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南城蚝岗遗址和企石万福庵遗址。其中,蚝岗遗址保存有房址、墓葬、活动面、排水沟、垃圾堆放处等丰富的古人类遗物和遗迹,被考古专家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的基石”。该遗址出土了目前珠三角地区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人类骸骨,堪称“珠三角之父”,并陈列了根据科学鉴定提供的资料复原制作的“珠三角之父”头像雕塑。万福庵遗址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其出土的彩陶盘为环珠江口地区彩陶文化圈典型器物的代表。
“东江文明”通过对东江沿岸(东莞境内)圆洲、村头、柏洲边等遗址出土文物的梳理,展现了莞邑先民衣食住行、政治礼仪、文化艺术等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缩影。此外,陈列通过对历年先秦遗址考古发现、分布、年代序列的展示,反映出东莞先秦文化序列的日臻完善。
树皮布衣:
各种动物骨头与石器:
各种陶器:
各种石制工具:
各种玉饰:
第二部分 千年古邑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东莞古县城至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经过千载历练,东莞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南粤名城。“千年古邑”以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及史料为主,展示了东莞古城之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史风貌。分为“城之开端”、“城之发展”、“城之繁荣”三个单元。
“城之开端”重点讲述了东莞建城之始。东莞古为百越之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县,初名宝安。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为东莞,县治移到今莞城,此为东莞建城之始。汉至唐,是东莞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陈列通过汉唐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实物,生动展示了当时莞人的生活习俗、经济及文化发展,勾画出东莞城市雏形的轮廓。
由上图可知,从隋开皇十年开始,东莞一直属于广州。直到上个世纪,才从广州市辖区内划出来。另外,现在深圳市的辖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属于东莞县境的。
各种汉代陶具:
东汉青铜器:
“城之发展”展示了宋元时期东莞城市的发展。随着历史上中原人口的历次南迁,大批外来氏族开垦荒芜,传播文化,推动东莞生产技术、社会经济、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此外,宋代东莞水利建设卓有成就,元祐年间修筑的东江大堤和防咸潮堤,成为当时广东最大的农田水利设施之一,促进了东莞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宋墓的出土文物:
城郭模型:
“城之繁荣”展示了明清时期东莞城市的繁荣景象。莞城,作为东莞县的中心,至明清两代,形成了城内“三坊一厢”和城外“十二坊”的古城风貌格局,城墙、护城河、县衙、书院、寺庙、街道、墟市等一应俱全,商品经济也空前繁荣。陈列复原了“清初东莞县城”和“清代莞城市井风情”的微缩场景,既充分展现了东莞古城发展的繁盛景象,也洋溢着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情。
明代的生活器具:
第三部分 面向海洋
自汉开始,东莞一直是广州控驭岭南东部的咽喉;唐宋以后,成为广州通往海洋的重要门户;明朝中叶,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之中。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莞人扬起远航的风帆,演绎了无数的历史传奇。“面向海洋”以海洋经济和对外交流为重点,展示了古代东莞人认识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的先行之举。分为“盐业生产”、“走出国门”、“异域来风”三个单元。
“盐业生产”根据《(乾隆)两广盐法志》的记载,复原了海盐生产场景,再现明清之际东莞盐业生产所呈现的“煮海竟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的壮美景象。东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盐产基地。三国时期,东莞沿海置盐场;到宋代,境内靖康、大宁、东莞盐场遥相呼应,盐业鼎盛。直至清乾隆年间,东莞盐业存续1500余载。
复原的海盐生产场景一角:
“走出国门”讲述了古代东莞人远赴海外,与南洋、西洋进行文化、经济交往的史实。东莞白马乡人李用东渡日本,开坛讲学,成为中日文化传播的使者、华侨教育者的先驱。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有不少东莞籍随员,他们跟随郑和,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异域来风”以南汉石经幢、元至正大铜钟及部分宋墓出土文物,重点展现了外来佛教文化对东莞的影响。唐代,佛教就已传入东莞;宋元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寺院。资福寺是东莞历史上的一座千年古刹,南汉石经幢、元至正大铜钟等文物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当时的历史风貌,为我们研究岭南佛教文化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据。
在这里才知道有一个资福古寺。回来后一查,东莞有关部门在东郊的同沙水库边重建了资福寺,然而原先看了东莞旅游网,并没有将资福寺列入景点之中。我也曾经用“东莞的佛寺”和“东莞的寺庙”在百度上检索,出来的结果全是上文提到的黄旗山观音古庙,或者是郊区的观音山,根本没显示有资福寺。如果事先得知有这么一座资福寺,我是断然不会去黄旗山的。
资福寺有个网站,上面显示大殿是按唐代风格修建的,这与惠州红花湖景区的同样是异地重建的永福寺路数一样。再则,事后有位家在东莞莞城区的学生介绍,资福寺所在的同沙水库一带,风景与生态都不错。不禁连呼遗憾。好在东莞还有南社与塘尾两个古村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不得,不久后又要到东莞再走一遭了。
第四部分 商贸重镇
东莞自古重农而不抑商,尤其在明清以后,商业繁荣,形成了以莞城为中心,虎门、石龙、寮步为副中心的商贸集市格局,奠定了现代东莞诸多城镇发展的基础,成为岭南城市发展的典范。“商贸重镇”以虎门、石龙、寮步三镇为重点,展现了明清以来东莞繁盛发达的商业文明,分为“虎门商贸”、“寮步香市”和“石龙商埠”三个单元。
“虎门商贸”展现了清代虎门作为广东海外贸易重要中转站的商贸繁盛景象。虎门古称靖康,清初,虎门口成为广东市舶司规定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少数港口之一,许多广东特产及手工业品经此转往世界各地。到清后期,虎门特产的水草及其加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商贾来往更加频繁。陈列展示了清代经东莞对外出口的精美瓷器以及各类对外贸易艺术品。
“寮步香市”以种香、采香、运香和香市贸易等景观,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寮步香市的兴旺景象。宋元时,莞人在成片的香木树丛中凿取莞香,通过寮步香料贸易市场,远销苏杭;明代,寮步已形成经营香料的商业店铺200多间,专门摆买的街道四通八达;清代,寮步发展成为香料产品的加工地和贸易集散地。与广州花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并称“广东四大名市”。
“石龙商埠”展现了石龙作为东江流域物资主要集散地,航运繁盛、商业发达的景象。明嘉靖年间,石龙设墟,开始了商品流通。扼东江咽喉的优越水路交通条件,清代石龙逐渐发展成为“惠、潮、嘉三府商贾总汇,货财云集之地”。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旧称“省、佛、陈、龙”)。
第五部分 崇文重教
明代丘浚在《东莞县重建儒学记》中曾提到,“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在今世,则皆以为无踰东莞者”。钟灵毓秀、文风悠远的古邑东莞孕育了众多的民族英雄、硕学鸿儒、思想先哲、艺术大师,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以介绍历代莞邑先贤和人文遗迹为主,展现了古代东莞文教兴盛、人文荟萃的景象。分为“兴学重教”、“文风昌盛”、“仕履政声”三个单元。
“兴学重教”重点展现了明清时期东莞教育之兴盛、科举成绩斐然。明清两代,全国书院共3000多所,广东占325所,东莞有35所,居全国县级之首。东莞学宫,作为全县最高学府,自南宋迁建东城之外,其址历760余年不变,为东莞培育了众多人才。陈列复原了东莞学宫的模型,并根据文献记载制作了“明代东莞书院、社学一览表”、“明代东莞县城书院分布图”,直观反映了当时学校林立、教育兴盛之景象。
东莞学宫复原图:
“文风昌盛”主要介绍了东莞历史上涌现的杰出文人代表,包括词人赵必 、文学家陈琏、史学家陈建、哲学家林光、书画家王应华、画马名家张穆等,他们的皇皇著述及珍贵遗作展示出古代莞邑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陈琏的介绍:
“仕履政声”通过名人墓葬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和相关文献,介绍了莞邑人才中以科举文武进士举荐升迁的从政代表。这部分陈列中展出的文物,是馆藏文物的精华,其中钟渤之父钟松雪墓出土的明弘治白釉贴花折枝花纹梅瓶,工艺独特、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明代卢祥墓的出土文物:
当然少不了蓟辽督师袁崇焕:
以及抗清义士张家玉:
《流行海外的广东制造——东莞市博物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通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明代和清代时,广州曾一度称为中国唯一对外贸易的窗口,曾垄断了中西贸易。丝、瓷、茶是广州对外贸易的大宗,同时广东本土艺术,如:牙雕、木雕、银器、广绣、广彩、通草纸画等,也逐渐引起了外商的兴趣而被携带出去,在西方受到热捧,并在海外流行起来。9月13日-12月13日,东莞市博物馆特举办《流行海外的广东制造——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本次展览精选馆藏外销瓷107件、外销画140件、外销扇18件,外销珐琅器56件、广雕广绣12件、银器漆器22件,355件展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涵盖外销工艺品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展品为首次与公众见面。本次展览不仅是本馆收藏清代广东制造外销艺术品的汇报展,更是向观众展示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
馆藏碑刻展
东莞乃岭南古邑,扼珠江咽喉,商贸繁荣,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因而留下不少碑碣石刻。碑刻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百态,具有资治、考史、教化、赏析的功用,是弥足珍贵的石质史书和文化宝藏。
在此展出的碑刻,为东莞历年文物调查及考古发掘征集而来,年代上起北宋,下迄民国,以明清时期为主,包括墓碑、墓志(铭)、纪事碑等,以墓志(铭)居多。
这个展览在一楼的侧厅里。
石经幢:
须弥座:
塔身文字已残损:
大铜钟:
我去过广东省的市级博物馆不多,总计就四个半:广州、肇庆、东莞、中山,还有半个是江门。江门的陈白沙纪念馆是江门博物馆的分馆之一,由于只是分馆,又是依托古建筑设立的,不是一般的收藏与展览,所以无法列入比较。中山市博物馆比较落后,忽略不计。东莞博物馆的馆舍硬件显然好过在镇海楼内的广州市博物馆。即使以藏品计,东莞博物馆也可以与广州博物馆并驾齐驱。肇庆市的历史文化很悠久,但市博物馆(在阅江楼内)的展览水平一般,比不上东莞博物馆。可惜去惠州的时候没有去惠州市博物馆,无法进一步对比。相信即使在全省范围内,东莞博物馆也是名列前茅的。
东莞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希望它早日成功。
更多游记请看:
我的中国游——行程与游记目录:@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