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走50:一次“黔”往,终生“南”忘(隆里古城)

作者:安静 显示图片

时间:2016.1.20-1.21
人物:一个人
花费:150元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边沿,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 隆里古城是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和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镇之一,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隆里,原名井巫城、龙标寨、龙里。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永乐年间再次修筑古城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隆盛之意"把"龙里"改为"隆里"。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其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这在我参观的过程中感触颇深。



       从肇兴坐车到黎平,没有直达隆里的车,于是先坐车到敖市,在敖市等了二十多分钟,坐上敖市到锦屏的车,中途经过隆里,但是却坐过了车,因为隆里离敖市实在太近了,等我意识过来后已经坐过去了,于是下车后,又等了半个小时再坐回去。

三多是个村,哈哈








等车无聊中看到了这么一篇日记,哈哈



       隆里目前没怎么被开发,我很喜欢,正是因为没有被开发,所以很真实很淳朴,很多住宿都不开了,为了体验入住古城的感觉,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家,也是很久很久没有人入住了,而且,主人家并不在,只有一个上高中的小伙子刚放假回家,如果不是这样我估计只能住到古城门口的酒店里了。问了好几家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住处后,安排下来就迫不及待的出去了。

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 东门主要是作为官员、军队等进城之门,取“紫气东来”之意。


       隆里城很小,主街是东西门街,古城里还有人居住,而且还是主要的居住场所,城墙已不存在,只有东门到北门的一段被修复了。城里人的生活丝毫没有被打扰,这个小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细节,让我感受到这个小城的与众不同。

吃饭的地方也是非常多少,在东门附近有一两家



对联,是我第一个注意到的细节

生前痛苦百千万种 晚辈想来想去深恩未报只悲伤
寿享八十四载今日辞世有子有孙送老登山算好命









夜幕下的青阳门




虽然已经是夜里,但还是迫不及待的到城外走了一圈,不远处的古桥和王昌龄纪念馆是隆里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怕水的人来说,夜里过这样的桥,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哈哈


古城里的人夜里很早就关门了,走在一条条小巷子里,你能听到路两边的房子里传来的新闻联播的声音,孩子的打闹声,锅碗瓢盆碰撞声,使得安静的小巷子更显安静,有一种浓浓的乡情,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





巷子里几乎见不到人,偶尔一个人影飘过犹如鬼影一般,但是路两边的房子里却是充满了各种欢乐的声音



在这样空旷的小巷子来回走了几趟后,实在没地方可去,我也回去了,很期待第二天的行程,对这个 小城充满了期待。

早早起来,先登上城墙看一看古城的概貌




       当时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湖南某文化公司已经和隆里签订了合同,准备整体包装古城,我不知道他们准备如何包装,但我内心深处是不希望它改变现在的面貌的,但是我很清楚,我们眼里的风景或许是本地人生活的艰辛,和一个当地人聊天,他们是很希望开发的,这样可以从中获利,这样的希望是很正常的,不能够因为我们喜欢原生态就要求他们原封不动,这是不公平的。目前东门到北门这段被修复的城墙想必就是包装的一项内容吧。





天气很冷, 吃早饭,边烤火边和老板聊了会儿天,老板娘很年轻,但是大孩子都上初中了,


       吃完饭,烤着火和老板聊了好大一会儿,但是再冷还是要转,开始慢慢地一点点地欣赏这个小城,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来大致了解一下古城的布局吧。


这就是隆里古城的大体位置了



       古城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城垣始建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边。周长1500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壕深一丈。 城周三里三分,东南西北各设炮台一座。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 南门为正阳门,西门称迎恩门,除了门上建有两层戌楼外,还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 这结构被隆里人称为“勒马回头”。北门为安定门,古语中“北”、“败”音相近意可互通,而“败”字无疑犯了兵家之大忌, 故北门常年闭门不开,且为取其藏风聚气之说,在北门上城楼上设有寺庙,供奉有菩萨,以祈求平安。城墙上设有跑马道,城壁设有“天灯座”,用以传递讯息。 古城墙外有护城河,以防敌人侵袭。


       古城内部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至今600多年,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街道20余条,全用鹅卵石铺成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面分别开三条主街,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城门设有内外两道,形似“瓮城”结构,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早期的民居建筑也大多还保留着汉文化的特点,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




几乎每一家门口的路面上都有这个图案,猜测应该是代表发财的意思









这里基本就算是古城的中心了



隆里东门大街叫来龙街,全长105米宽6米,全为卵石镶嵌的花街。


       隆里古城有72姓,72 口水井。据口碑传,旧时的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72口水井分布于各街巷和宅院,开挖这么多的水井,除了解决饮食、浣沐和消防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需要。





       这里的民居都是XX第,房子的正门都无一例外的摆放着祖先的灵位,对联特别有意思,大多都是自己写的,正因为是自己写的,所以内容便没有常见的模子,五花八门,都特别有意思,有的是百事丧事,有的是祝福类,有的是劝诫类,因为是自己写的,所以也因时因事随时更改,对联语句都很质朴,浅显直白,也正是因为它的朴素才与众不同,从这些对联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人特别重视理解和教育。


       所以下面的图片中可以稍微注意下门两旁的对联,每一幅对联都不重样,每一幅对联都很浅显,但是道理却都很朴素,从中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特别注重教育。


读书种田两大职业xx
工人农民一体同春xx





苏湖世第


窗体很漂亮





这种对联特别常见,当我看到这一幅的时候,内心也有一种莫名的小感动



仔细品一品这里的对联,相信你对隆里这个小城里的人就能够了解一大半了




岁月峥嵘须拼搏
年华潇洒莫蹉跎


儿子新婚父母无得应酬从节约
诸君恩重亲友厚意于袖短望包涵


年闰九月男女有缘天作合
岁寒两春夫妻佳偶地久长


一线牵姻缘 男女有情联璧合
二姓成婚偶 夫妻和睦振家兴





西门迎恩门



劳动光荣自此完婚加干劲
家庭美满从今携手永同心


不知不觉绕到城外


再绕回来继续转



有悲有喜,




南门正阳门






勒马回头,指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 这结构被隆里人称为“勒马回头”。





这种窗户在隆里很常见


耕读传家










小城故事多,有白有红,那边凄凄切切,这边热热闹闹






西门迎恩门也是 勒马回头  结构




人生不易 马马虎虎 过七十
道路坎坷 欢欢喜喜 又一年
虽然看到的对联都是大白话,但是朴素的道理却总是会触动到我




这幅对联有些破坏,但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
不仅有传统的 耕读传家,也有与时俱进


这个不清楚是做什么用的


隆里人真的太可爱了,朴素,务实,热爱生活



房子越来越漂亮
国家变革变富强

感觉隆里人还很有才,随口一处就是一幅对联


北门安定门,古语中“北”、“败”音相近意可互通,而“败”字无疑犯了兵家之大忌, 故北门常年闭门不开,且为取其藏风聚气之说,在北门上城楼上设有寺庙,供奉有菩萨,以祈求平安。



标语也很朴素



细细读来,很有意思



从北门上到城墙上



来到城墙外侧





父母操持 千里良缘 迎淑女
儿媳感恩 新婚燕尔 子孙多



隆里城还有一点和肇兴很像,就是地面铺设的花纹很漂亮






从东门绕道城里,继续沿着城墙走










路面如同柳枝一样,很漂亮





又走到北门




出行大吉 ,对我生财
我竟然看懂了,哈哈


这幅对联很有气魄


几乎家家的正门都是祖先的牌位




慢慢的回忆




古城真的很小,又绕到了中心位置,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名气的蜈蚣街


仔细看,有没有蜈蚣的感觉



蜈蚣头部




蜈蚣身体,对着南门正阳门,所以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 米,共56只脚。


关于蜈蚣街,还有很精彩的故事呢
据古城中的有关碑记记载和老人们的口碑传,蜈蚣街的来由有两说,一说是“脚踩吴三桂”。“蜈蚣”即“吴公”者,指平西王吴三桂也。清顺治15年,朝庭废除卫所制后,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收缴千户所官印,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后来隆里人在整修街面时,砌成一条蜈蚣图案,意思是使千万人、千万年用脚踩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二说以“水”克火。按照阴阳风水的学说,南为午门,属阳,风水学分类中,其正五行有诀说“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故南门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火,有古语云,”南门火旺“,须以水克之。而蜈蚣属”水“,故在南门大街铺上一条”蜈蚣“,以遏制南方乃至整个隆里的旺火。蜈蚣位于古城中心观音堂大庙的门前,庙中观音手捧净瓶,瓶中插柳,意为观音洒净,普降甘霖济众生,净瓶之水,可降火魔。


古城的一些著名的古建筑,和博物馆都是位于中心位置


博物馆里面展览的内容比较少,


这就是古城的布局了,




下面这些府第的名字想必应该比较熟悉了,一路走来几乎都看到了












从博物馆出来,在附近找了一家小店吃饭,也谈不上是饭店,连正式的饭桌都没有,就是像村子里的小卖部一样,一家人围着炉火,老板娘让出炉火边的位置给我坐,心里暖暖的


吃完饭后继续转,随便乱走,遇见小巷子就进去,有的是死胡同,就退出来再换个巷子走






凡是有门窗的几乎都少不了一幅对联



这些农家乐在我来的时候都已经歇业了




博物馆附近的建筑应该都是后来修过的,





又见到一家吃桌的







这就是昨天傍晚看到的第一幅对联了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均始建于清代,现在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五座。祠堂门口的牌坊就是一座雕绘精美的大壁画,每座家祠的门口以牌楼的对联均有二至三幅,记述了该族迁徙的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










室内电视新闻
窗外儿童游玩

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


父勤母外归家团聚
子读女教美好前程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天下爱子x多
时间敬老心少
真的一语道破啊


用心习读


正道做人


真的是目不暇接,每看到一幅对联我都如获至宝

草履跪迎朱履客
麻衣涕送紫衣宾




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城外



再次绕到古城里












从东门出古城,开始看古城外的风景







地面不可忽视,否则你会漏掉很多美













附近有座真武山,爬上去俯瞰古城




















找亮点,哈哈











公公婆婆都有了,哈哈


























白天再挑战一次



山寒水瘦,留的残荷观倒影



我对残荷倒影的喜爱不亚于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喜爱程度


对于这些闭合的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总是看不够



你不觉得很美吗








宣传语写的很贴切



这么漂亮的建筑竟然是厕所














这个小猪的卖萌可谓恰到好处啊,哈哈







入住的人家,自始至终没见大人,只有一个读高中的男孩子在家,而且是昨天学校刚刚放假,如果他没回来,我估计就要入住古城门口的酒店了,


小伙子很腼腆,和我一个同学很像


经他允许,拍了一张正门的照片


离开之前,说一些实用信息吧:
隆里古城相当于一个村子,听本地人讲,本来全部的村民都住在古城里,因为住不下的缘故,现在又有了新城。古城目前不要门票,但是将来应该会收,因为2015年1月份隆里已和湖南某旅游公司签订了合同,准备整体包装隆里古城,所以隆里的将来应该会和镇远等一个模式,但是目前来讲,隆里非常的原生态,建议大家趁还没被包装之前来看下。先说下交通,如果从黎平过来,需要到敖市转车,马蜂窝上提到的到锦屏的路过隆里的车已经没有了,现在走高速了,所以只能从敖市转车,黎平到敖市车很多,一个小时左右,敖市到隆里半小时一班,是锦屏到隆里的班车经过敖市。敖市到隆里特别近,五公里,坐车十分钟左右就到。如果从锦屏来,就直接坐到隆里的车就行。这两条路线到的都是古城的东门。再说古城,古城其实很小,四个城门,其中北门不开。古城内有一个博物馆可以参观下,还有一些古建筑群,不是特别多,古城外有个状元祠,纪念王昌龄建造的。路旁边有个真武山,十分钟左右爬上去可以看隆里的全貌。虽然城很小,但我却觉得很有看头,尤其是细节,建筑的特点,路面的铺花,房屋的对联等,绝对的原生态,完全没有商业化,目前古城内的住宿很少,虽然博物馆内提供的资料上有好几家,但好多都不营业的。我当时打听了半天住的是龙溪人家。东门口有一个古城酒店可以住。吃的也很少,只有一两家。也可能因为淡季的原因吧,以后发展起来后选择就多了。但我更喜欢它现在的样子。

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个小城,运气很好,赶上了最后一班到锦屏的车,到锦屏的一路上特别的难走,再加上下雨更是难走,两个多小时打到锦屏,入住汽车站附近的招待所。

锦屏夜景





       第二天早起赶最早的一班车到凯里,然后从凯里坐火车到上海,再到无锡,到今天为止,持续了120天的旅程正式结束了。总是在高潮之际就到了结束的尾声,在渐入佳境之时戛然而止。

五点多起来坐最早一班锦屏到凯里的汽车



路上见到了2016年的第一场雪,也是贵州的第一场雪,我却要走了...


前一秒还是大雪纷飞,一夜火车过后却是艳阳高照




120天 “安静的走” 系列游记目录请参考:
@http://www.mafengwo.cn/i/633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