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一日游:略有些对不起“四大古城之一”称号的徽州古城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这一次的大黄山地区之行,涉及的景点种类较多:黄山是著名的花岗岩山岳型景区,齐云山则集丹霞地貌与道教文化于一身,西递与宏村是皖南古村落的代表,剩下的歙县,我将重点放在了古城之上,力求与前几处不重合。

  歙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最具看点的有两个:一是徽州古城,另一个是棠樾牌坊群。后者离县城稍远,而且门票很贵,达104元,在有限的一个白天里,实在不想花了大价钱还要走马观花,所以果断舍弃了棠樾牌坊群 ,只去徽州古城。
      此外,歙县还有雄村、许村、昌溪等古村落,自然风光有石潭、阳产、搁船尖、新安江山水画廊等。这些离县城都比较远,因此都没有前往。
      在歙县的西面,还有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域徽州区,其辖区本来属于歙县。后来因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有关方面又不想放弃古徽州这个文化品牌,因此将歙县的辖区划出一部分,成立了徽州区,政府所在地为岩寺镇。在黄山高铁站、黄山汽车客运总站、黄山汤口新国线汽车站都有车前往岩寺。徽州区拥有呈坎、唐模、潜口等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与上述歙县的旅游资源合在一起,形成了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然而由于时间有限,而且类型与西递宏村接近,所以这些景点都放弃了。
  以下引自官网:徽州古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迴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与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古代的徽州府为“一府六县”的体制,徽州府城在现在的歙县县城内,当时的歙县是附郭县,县城与府城连在一处,另外还有黟县、休宁、祁门、绩溪(现属宣城市)、婺源(现属江西省上饶市)。

  这一天从黄山市汽车客运总站出发,由于前一天已经来过,感觉熟门熟路。


屯溪-呈坎的旅游公交3号线的时刻表:


屯溪-歙县的旅游公交2路的时刻表:


  从前的信息:
  旅2路:黄山市旅游集散中心——新四军军部——潜口民宅、呈坎——唐模——牌坊群(鲍家花园)——徽州古城(徽园、许国石坊、新安碑园、斗山街古民居、渔粱坝、太白楼)——新四军军部——黄山市旅游集散中心 每天8时-11时,13时-16时每个整点发班,全程为黄山市旅游集散中心至潜口民宅、唐模景区、鲍家花园牌坊群景区、徽州古城、渔梁坝等众多具有徽州建筑特色蕴藏着徽州历史和徽文化精髓的景点,可以一站式乘坐,也可以到各景点接待站乘坐,全程票价为7元,经济实惠,为三地市民的出行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

  然而,近来的班次已经大幅缩水,屯溪——徽州古城只剩下10:00与16:00两班,徽州古城——屯溪只剩下8:00与14:00两班,这样很不方便。

  因此,我们选择了从屯溪发往歙县的普通班车,具体票价记不太清楚了,总之在10元左右。


  这车是中巴,从汽车总站开出之后,只有三五个乘客,于是它驶到市内继续守株待兔,大约是在黄山火车站附近的一条马路上等了20分钟,上来了不少人。不少黄山市区的居民熟门熟路,没有绕远去汽车总站,而是径直在此处等,省去了不少麻烦。当中巴车真正开动起来,只用40分钟便到了歙县的一个临时停靠点,在徽州古城北面,万年桥以北的歙县旅游集散中心旁边。
  这便是停车站旁边的歙县旅游集散中心:


这些便是往来于屯溪与歙县之间的中巴班车:


  根据司机的指引,从停车场往南走,不多时便看到了万年古桥:


  在万年桥上向西看,可以看到练江之上的另一座明代古桥——太平桥:


去太平桥有点绕路,在这里看一看便罢了:


万年桥上:



   上图的文字里,指出“万年”是万历元年的缩略语,实在大谬,断无此缩略之法。

    在练江南岸回看万年桥:


  万年桥是个意外之喜,原先本没有了解到有这么一座桥,误打误撞地从此经过,前往徽州古城的北门。仔细看来,颇有古韵。

      徽州古城景区辖六个景点: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徽州古城标志——徽州府衙,江南第一街——斗山街,徽商之源—渔梁古埠,徽州大观园——徽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
  徽州古城景区的票价是100元,包含了以上6个景点。在暑假期间,用教师证可打五折,这是地级黄山市的普遍做法,值得称道。

   过了万年桥,沿练江北岸西行200米左右,向南拐,再走200米左右,便可到达徽州古城的北门。





  北门的城楼叫仁和楼,这是进了北门后回望仁和楼的情景:


  城墙可能有一小部分是清代的遗迹,仁和楼则是重建的。

        徽园坐于徽州古城——歙县县城中心,利用古城西墙,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之大成,徽园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架构俱佳;粉墙黛瓦,鳞次错落,抑扬顿挫,犹云行水流,清扬悠远,极富韵律;其雕刻之精美,上承古徽文化神韵,下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叹为观止。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髓。

  上文对徽园的描述,有些天花乱坠,读之令人神往。实际上差得太远。

  徽园的北门:


  网上对徽园的介绍并不十分详细,我原先以为徽园是徽州风格的园林,有水榭、回廊、假山、亭台等,没想到是一条仿古步行街,里面的徽派古建筑基本上都是重建的。即使是周六,游人也不多。

  这是所谓的“徽州第一楼”:


    此楼同时兼“徽州雕艺博物馆”,然而却没有正经地开放。

  再往南走,是“绣球楼”:


   这里显然是一些现代店铺:


这个观景楼也差不多:


还有一座石桥:


  总的来说,徽园是令人失望的。

徽园的南面便是中心景点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坊石质为砾凝灰岩(茶园青石),八柱,口字形平面,南北长11.56米。南、北二面依二柱三楼式,东、西二面依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结构稳固,造型丰满。石坊施以仿木构建筑彩绘的雕饰,图案典雅,刀法娴熟。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

  石坊的北面:


砖雕比较精美:



石坊的东面:


石狮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南面:


  南北两面是对称的,文字内容是一样的,砖雕图案则有所不同。


  石坊下面总是站着很多人,只好把他们也摄入镜头了。


西面:



  这座石坊确实很独特,但将其称为“东方凯旋门”,则未免不当。为什么要将古代的石坊拿来与攀附凯旋门?显得多余。


 许国石坊往西不到五十米便是重建的徽州府衙。

  许国石坊的西边紧邻是东谯楼——阳和楼,然而它正在维修,只能从一条很窄的临时通道进入府衙广场。



       徽州府衙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徽州古城景区的核心区域,是徽州府的标志。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格局,为全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

  府衙门前的广场:


  上图中西边的小小门洞,是一条进出徽州古城的通道,出去后再返回来,是要再度验票的。

重修的城墙:


  府衙的正南面是南樵楼。从北面看南谯楼:


樵楼背后的青山:


南谯楼是徽州府的大门:


从南面看南谯楼的正面:


从侧面看门洞里的大柱子:


  南谯楼以南是承宣坊:




承宣坊西面也有一个门洞以供出入:


门洞的另一侧:


从门洞出来,便是瓮城:



瓮城北面还有一个出入口:


出去后看到的瓮城外墙:


  从北面这个门洞进入,依然要出示门票。如果不原路返回,向北走几十米,也可以从府衙广场西面的那个门洞重新进入古城。

  看完南谯楼与瓮城,接下来的重点是府衙。

  徽州府署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从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所以古建专家说“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

仪门:




  仪门内为左、中、右三路建筑,中路分二部,前部两进主庭院。第一进庭院北为正厅,是举行典礼、发布政令和审理案件之处。厅前甬道中立戒石亭,亭中设戒石,刻警戒地方官的铭语和“公生明”三字。


大堂内景:




两庑设六房属吏的办事处,东列吏、户、礼三房,西列兵、刑、工三房。

东庑:





每一房内都有详细的展览,相当于博物馆了。限于篇幅,只列出少数有代表性的图片。






西庑:














除了六部属吏之外,还设有勘合科与承宣科。勘合科在西庑:



承发科在东庑:




二堂:




  二堂叫清勉堂:


  历任长官:


大堂的背面:


  从下图这道门进去便是第二进庭院。


第二进为后堂和厢房,以东西连廊与正厅连接。后部两进庭院,是知府廨,即官邸。


前进的官厅:



后进的生活区:


两侧有东西架阁库:


东架库有徽州府城沿革展:





   府衙原址出土的文物:


外面走廊还有一批出土的碑刻:











西架阁库同样是徽州府衙展:




东西架阁库的正后方分别是东西花厅。
西花厅的内景:



东花厅的外观:




   从东花厅往后花园:


后花园的主楼:


    西侧有个亭子:


    从亭子后面可以登上城墙:


    从城墙向南望:


城墙外面则不是古城的范围,都是一些现代建筑:



从城墙回到后花园:



     花园的西部有一片水景:


    从南边看假山与亭子:


    在亭子上俯瞰小池:



    只有在后花园,才感受了徽州园林之美,然而这也不是典型的徽派园林,只是根据史籍的图纸复原的,严格来说,是一处衙署园林,而不是徽派园林。

   许国石坊的南面几十米处是一条这样的街巷,即打箍井街:


  徽州曹氏二宅,座落于歙县徽城镇打箍井街,由徽商后裔曹家兴建于清末。与古城的府衙门、许国石坊毗邻。该宅地处府城内,占地不多,设计巧妙,南北二宅通宽1 1米,入深13米,四合院式的二层楼房,璧联通达,布局实用独特,宅内构件雕饰精美,保存完好。是徽州古建筑传统风格延续发展的典范。

  大门:



  砖雕果然精美:





描金雀替:


    曹氏二宅现在被改造为徽班博物馆:


徽班历史:





徽班史料: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大学时代曾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他于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着力推行平民教育,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推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陶行知纪念馆位于歙县城内中和街。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1991年和2003年两次扩建,占地1700平方米。纪念馆大门为南向,用青灰色水磨砖砌,大方砖门额镌刻胡耀邦手书“陶行知纪念馆”六个填金大字。门厅正中设陶行知全身汉白玉坐像,二楼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厅后为崇一学堂旧址。



  从陶行知纪念馆到斗山街的路上,都是下图这一类的街道:


     无论是建筑还是店铺,全都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的风格,没什么古城的样子。徽州古城里类似这样的街道,占的比重超过50%。所以,我只能说,这个古城严重地名不副实。


    从下图的大北街进去,往右拐,便可以到达斗山街的后半段。


    上图中的大北街,显然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的民居,完全没有古民居的影子。

  不拐入大北街,继续前行数十米,便来到了斗山街的入口:



      斗山街,因形似北斗星状而得名,建于明清时期,街长300多米,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并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气势恢宏,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是古徽商的群居地。

   街内的另一个牌坊:




杨家大院是一处较大的人文景观:


然而还是显得残破:



    这就是青石板路:


许家厅:


黄氏节烈门楼:



某一口不知名的古井:


蛤蟆井:



  另外还有一批这样的民居:


      总的来说,斗山街令我有些失望,留下的古迹是以点分布的,而没有连成一条线。三五百米长的街道上,只有青石板路是完整的,其余只有几处故宅古井,此外大部分都是现代民居。这还是城内最拿得出手的古街了,我不得不感叹,如果这也是“江南第一街”的话,是否意味着江南已无街?。

      从斗山街返回徽州府城,下图是府衙广场西侧的出入口:


    从这个口子出来,走到马路对面的“徽州府衙”站等1路公交车。,这个站现在似乎又叫“华联家和”站没有站牌,司机只凭习惯停车。只要向来车方向招手便停。
    下图便是1路车:


这车非常地破旧:



     到“渔梁景区”有6个站,只用走10多分钟便到了。在渔梁景区站下,往回走几十米,便是景区入口:




       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路码头,交通要津,至今仍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渔梁老街一公里有余,用一色鹅卵石铺成,旧式店号、庄号依稀可辨,2005年初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渔梁坝,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为我国现存有的古代石质滚水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观渔梁坝:


要先从渔梁街走过去:




    这是街里的崇报祠,纪念历史上几位治水有功之臣:







    一些水工用的器具:



  水坝上类似于楔子的东西:


   练江对岸的村子:


下游的村子:


近观渔梁坝:


   这条坝起蓄水、调节湿度、航运灌溉的作用。


  中间这条竖坝显然也能起分洪的作用。


  这条水坝名气虽然名气不如都江堰,但在古代也是相当可观的水利设施。

岸边有一些怪石:




回看渔梁街:



岸边还有几座亭子:


  渔梁坝不在古城内,但是离城较近,因此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徽州古城景区范围内。这样一来,倒给古城景区增色不少,添了水利设施这一种类。

     练江南岸还有新安碑林与太白楼,然而游兴已尽,加上那边没有公交车可到达,全靠走路,所以没有去。从渔梁景区乘1路车返回徽州府衙,然后打了个车直奔歙县旅游中心旁的临时汽车站,车费10元。路上经过一个徽商大宅院,司机向我们极力推荐,然而已经提不起兴趣,所以直接返回屯溪。

       为什么说歙县不太对得起“四大古城”的称号?其余三个古城中,丽江与阆中我没有去过,就拿平遥来作个对比。

第一项:城墙。
平遥:明清城墙非常完整。
歙县:基本无古城墙,几个城楼都是复建的。府衙外的城墙也是重建的。

第二项:民居。
平遥:古民居大面积保存完好,现代街区在城墙之外。
歙县:所谓的古城范围之内,夹杂着大量的上世纪民居,比重在50%以上,仅斗山街、曹氏二宅几个点保存完整。

第三项:古代衙署。
平遥:清代县衙保存完整。
歙县:徽州府衙是重建的。

第四项:文庙学宫、城隍庙等古代城邑常备的场所。
平遥:皆保存完好。
歙县:皆荡然无存。

第五项:佛寺与道观等宗教场所。
平遥:双林寺与镇国寺、清虚观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又荡然无存。

第六项:……

综合:
平遥:世界文化遗产
歙县:仅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当然,徽州古城也有一些自身的优势,如明代三桥一塔。三桥指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一塔是长庆寺塔。这些都是平遥古城不具备的。

得分:
以平遥为100分,歙县最多只能得60分。
歙县更接近于宁波的慈城古县城,比慈城镇略为像样一点。

更多游记请看:
我的中国游——行程与游记目录:@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