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西递:西递20小时行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西递与宏村,原本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两大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游人来说,大部分人只去宏村,却较少光顾西递。网上便有许多声音:去了宏村,就没必要去西递了。这一次,甚至在汤口或黄山山中听到路人们讨论下一段行程的时候,也常常是“就去宏村,不去西递”的论调。连宏村民宿的老板娘听说我们打算在西递也住一晚时,连声反对,称“西递晚上没什么人的”。实际上,没有人更好。现在宏村往往是人满为患,村内的商业化气息也非常浓厚,连晚上也灯火辉煌,披红挂绿,过于喧嚣。相比之下,西递还多多少少地保留了几分“桃花源里人家”的影子。大家忽视西递,在我看来反倒是件好事,还能品味一下皖南古民居的幽静风光。
  国内与之相似的例子还有好几处,比如大足石刻中,去宝顶山的人大大多于北山的;而在九寨沟与黄龙两个类型相同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中,黄龙基本上是作为陪衬而存在的。事实上,虽然这些景区类型相同,但各处皆有自身的不可替代之处,没有必要厚此薄彼。至于已经形成的局面,倒可以提供错峰的思路:专往人少的西递村、北山石刻、黄龙风景区去,避开喧嚣的宏村、宝顶山石刻、九寨沟风景区。

  在自然风光方面,西递确实不具备宏村得天独厚的条件。宏村处于一块很开阔的平地之中,村子背后北面有一条较高的山岭;村子正面有南湖,南面更远处有一批较低的小丘。总而言之,背山面水,视野开阔,无论从观景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的角度,都是上佳的选择。特别是在南湖的南岸向北望,湖面不仅有白墙黛瓦的民居倒影,远处的山岭也映在水中,形成天然的图画,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游人。相比之下,西递的自然条件就差远了。西递村处于一个狭长的山谷之中,两边都是低矮的山岭,没什么气势,离村子又近,有一种压迫感。村口的明经湖也不如宏村的南湖,似乎是近年来才开挖的,面积也小。而且,山岭与村子、湖面的关系有如“品”字形,山岭如同上边的“口”字,村子、湖面是下边的两个“口”。这样一来,村子与山岭的倒影几乎不能同时出现在水中,令审美价值大打折扣。
  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西递也有一些优势,比如说,村子南边的山坡上有一座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由于在南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都能利用柔和的侧光,利于拍摄。另外,西递的古民居保护得比宏村好,对外开放的有二十多座,宏村却不超过十座。
  明清时代,宏村住的大都是盐商,西递则以出读书人而著称。这一点甚至影响到了现在,当前两个村子的风格差异十分明显。

以下文字录自西递官网:  
  西递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朴村落。她奠基于北宋皇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初的康熙、雍正时期,距今已有九百六十余年历史;她原名西川,又称西溪,乃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华里处为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村中村民大多姓胡,远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其十二代孙子唐昭宗因朱温叛乱被杀,只剩下幼子由义祖胡三公带往徽州府婺源考水(婺源县现隶属江西省),取名胡昌翼,直到他考取后唐明经科进士,才告知身世。子孙因此称曰:明经胡。昌翼公从此放弃功名,潜居考水研究经学,并教诲儿孙不得复宗重新姓李,以示感恩铭德。其第五代孙子胡仕良,因公赴金陵(南京),途经西递铺,深爱了这块山形水势的风水宝地,故于1047年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此代代繁衍生息下来,迄今胡氏儿孙已传至三十六代,故历史上就有“真李假胡”之说和“明经胡氏”之称。

  西递村是一个古朴典雅,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她既有古徽州精湛的“三雕”建筑艺术,又有浓郁内涵的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的显著持征。村前矗立明万历陆年胡文光刺史牌楼,全用本地黑色[黟县青]建成,雕琢精绝,巍峨高耸,为我国石坊建筑中之瑰宝。漫步村中,随处可见那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青石铺路,巷贯街连,镶嵌漏窗,镂空门罩和那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突兀多资的马头墙。民宅厅堂雕梁画栋,描金飞彩,拦板斗拱,窗扇、菱花门全是精美细做的木雕佳品。天花板上饰有绚丽的彩绘,厢房板壁配有典雅的书画。厅堂挂有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古楹联,不仅予人以美学之享受且晓人以处世哲理。还有那具有徽派特色的前庭后院。全都缀以花坛水池,隔以低墙漏窗,饰以砖石雕刻,植以花木盆景,真是一派绚丽多姿,琳琅满目!目前,整理开放的有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弟、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惇仁堂、追慕堂等特色民居古建筑。

黄山北站(高铁站)的客运枢纽时刻表:


  其中到宏村的车都停靠西递。

黄山汽车客运总站发往宏村的旅游1路的时刻表:


  这一路车也在西递停靠。

  在西递村口的此处停靠:


西递站的售票点在下图左部的房子里,停靠点则在马路边:


  反过来,旅游1号线宏村-屯溪方向的车也会在此处停靠,每小时的整点从宏村出发,25分到达西递。
  我们离开西递时乘8:25的车,前往齐云山,上图的售票处工作人员要9点才能到位,只能上车再买票。
  我们从宏村前往西递时,乘坐的是12:00的车,12:25到达西递。车费为每人6元。

  我们住的民宿在村尾,要从下图的公路继续往前行五六百米。不过老板服务挺周到,与伙计一起各开了一辆摩托车到售票处接我们,否则的话在烈日下要烤个半死。


  西递的门票为104元,是我们在皖南几个精华景区中碰到的唯一一个不能用教师证优惠的景点。当然,持学生证或是60岁以上的老人,是可以半价优惠的。由于住在村中的民宿里,老板出来在售票口接我们,可以优惠到90元。


  上图右侧两道溪水为西递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其作用类似于宏村的水圳。

下图里的黑色线是我们的徒步行走路线,绕了好几个大圈:


  西递游的两大看点:一是到开放的20多个古民居参观,我们安排在当天下午;一是在村子南面山坡上的观景台俯瞰西递全景,我们安排在次日的清晨。

  到达西递是12:25,待老板领我们去购票,再运上行李回民宿,安顿好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民宿叫落脚点客栈,老板在扩大经营规模,将厨房与一批客房大作装修,因此不能提供午饭。由于地形不熟,向村中方向走出几十米,就近找了一家路边餐馆解决午饭。西递的商业动作远不如宏村,这个时候,村尾的餐馆都已经关门午休了,循着牌子上的手机号码打过去,老板娘立刻开了门,临时为我们组织饭菜。价格不贵,二菜一汤只用40余元。下图是农家的客厅,我们便是在厅中的八仙桌上用餐的:


  皖南民居中,随便一个普通的农家都喜欢在正堂摆副对联,这与齐云山上的涌泉餐厅非常相似。

 匆匆地吃过午饭,沿着小溪边的石板路往村中进发:


  宏村的水圳都比较窄,而西递的明显要宽得多。

  走不多时,前面出现了一批餐馆。我们对情况不熟,否则走到这一带,选择更多。不过,帮衬一下生意相对冷清的村尾农家,似乎更有意义。

  西递对外开放的古民居有二十多处,比宏村要多。

仰高堂就是一个餐馆:



继续前行:


  尚德堂是明代建筑,也经营饮食,但我没有留意是否可以住宿,反正携程网、去哪儿网上没有这一家。



  如果可以住的话,在明代的老房子里过一晚也是一种超值体验。

二楼明代的斗拱:


窗子上的木雕有些特色:


一楼的庭院:


大堂中正好有一桌客人在吃饭,似乎是一大家子。


  完整的对联为“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由于右边有一大拔人在进食,所以没有把上联拍下来。

出门后沿下图的小巷子前往履福堂:



        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84年),距今三百一十余年。是西递村中一座典型的书香宅第,屋内厅堂摆设别具一格,厅堂间陈挂着不少楹联,富有哲理,内涵底蕴也非常深厚,是西递灿烂的古文化遗产。

  在履福堂时,正好椪到了房子的主人。据他说,这个点虽然列入了开放的古民居,然而由于家庭纠纷,兄弟姐妹之间争房子的产权,缠扯不清,所以近年来平时是关门的。今天正好他来修补房子,所以开了门。听主人这么说,既为他家的现状感到遗憾,又庆幸自己运气不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很认真地观察了履福堂。

一楼的偏厅:


下面的对联写得不错:



  意思虽然浅近,然而却是大实话。

这才是正堂: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幅对联在西递村的各民居内反复出现,看来已成了镇村之宝。

右边挂有祖先像,应该是晚清民国时期的:


左边则是字画:


精美的描金木雕:


内室:


上图中的对联后来在笃敬堂也看到过。


 西递民居皆以木雕见长,而又各具特色。履福堂内就有一批图案内容丰富的木雕:



卧床:


履福堂的侧门:


       青云轩是一便厅(又叫书厅)的单元建筑,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130余年历史。是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内有亿年海蚌化石,以及西递村古民居中独一无二的‘土空调’。

  庭院比较小,房主在打瞌睡:


这只是偏厅,主人的不雅睡态就没有拍下来了:



  圆门里面地板上的正方形便是土空调:


土空调:


把盖子揭开,便有冷气从中冒出:


  据说冬天则冒热气。

这是正堂:


  正堂前的海蚌化石:


这批木雕雕刻精美,图案内容丰富:


        膺福堂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憎)的故居,现为其后裔居住,《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


膺福堂门上的砖雕挺精美:




  正堂:


一楼庭院有点杂乱:


二楼倒比较平整:


从这条小巷拐向笃敬堂:


        笃敬堂建于清康熙43年,即公元1703年,距今已有290余年,原为胡积堂居住,厅堂上有祖胡积堂的遗像,还有一副内涵丰富,很有哲理的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笃敬堂的主人不允许拍摄先人的遗像,所以未能拍正堂。

重点看了看一楼的木雕:


这一批对联的寓意甚好:



  笃敬堂的主人还搜集了黟县古民居内的一批重要对联,并自费付印,10元一本。另外还有几本自印书,都是有关西递与黟县文化掌故的。西递村果然是读书人家的聚居地,后代也颇有些底蕴,选了两本买下,帮忙传播西递的文化。

从下图的小巷拐向临溪别墅:



临溪别墅没有开放。沿下图的临水小街前往敬爱堂一带:


  上午及中午都是阴天,这时候开始放晴了。

下图的涌泉客栈小有名气,西递的官网上曾大力推介它:


典型的马头墙:


从村子的东南部绕了个圈,来到了中部的敬爱堂一带。首先是惇仁堂。

        惇仁堂建于康熙末年,距今已有二百九十年历史,房大屋亮,气势轩昂,厅堂两侧各有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为采光通风之需要,厅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俗称‘母’天井;两侧厢房也有一个类似天窗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这在西递村众多的古民居中独树一帜,罕见少有。





  堂中的陈设有些旧,连牌匮上的字都看不太清楚。


  “堂雅何须大,茶香不在多”,说出了很朴素的道理。



  又见“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可见西递人家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

       敬爱堂,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此堂粗犷古朴,宏伟肃穆,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面积达一千八百多平方米。前置飞檐翘角门楼;中设祭祀大厅,上下庭间开大型天井,左右分设东西两庑,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后为楼阁建筑,楼下作为先人父母的享堂,楼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

大门:


  门前到处是写生的美院学生:


   一进门的大院内摆放着已毁坏的建筑构件:


  第一进院子的两边陈列着“节孝忠廉”四字:



第二道门:


  这些柱子显得沉朴大气。

回看大门:


檐上挂着“上国琳琅”与“天恩重沐”这两块牌匮:


后面的享堂:




敬爱堂旁边的民居:


        大夫第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为胡文照的祖居,后因胡文照官封四品而在大门上首嵌砌砖雕“大夫第”三字。正厅堂额为“大雅堂”,天井四周裙板格扇均为木雕冰梅图案,取‘十年寒窗’之意。楼上绕天井一周装饰有“美人靠”雕栏,雀替为象征权贵的倒爬狮。《大夫第》的左右序列有《桂馥庭》和《观景楼》两个建筑单元。



  观景楼(绣楼)的正堂:


仰望二楼:


一楼窗户的木雕是百梅图:


这批木雕也挺有特色:


猛狮雀替:


另一批窗上的木雕:




  大夫第是西递开放的古民居里唯一一个可以登楼的,一楼有个老婆婆收登楼费,每人一元还是两元,已经忘了。楼梯古旧而狭窄,坡度也有点陡:


  二楼的窗:


窗前可以眺望西北方的民居:


  北面的民居:


这一排窗子非常整齐:


对面的护栏很有特色:


  栏上的木雕是百梅图:


绕到对面回看那一片窗子:


这里的雀替图案有些凶猛:


   出了大夫第,仰望绣楼:


       东园建于清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原为胡文照的祖居,包括正厅、前厅、凉厅三进厅堂。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办家庭塾堂,教授学生的场所。


  “灵秀所钟”四字,体现了东园的自信。


东园的正堂太杂乱:


偏厅还比较齐整:


窗雕还挺有意思:



居然搞了件龙袍:


        西园建于清道光四年,即公元1824年,原为四品官、河南开封知府胡文照(号星阁)故居。大门是砖砌的八字门楼,显得气度非凡。院内的住宅为三个三间单元的联株建筑,庭院为典型的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在西递村委实不多见,内有石雕精品、古村碑等。


  西园有个小小的庭院,是典型的徽州民居园林:


下图的石刻,据说是现存最早的“西递”石刻:


正堂跟东园一样乱:


        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四年,即公元1854年。是由一儒一商两兄弟共同构思营造的,为三进二楼结构。前厅文气清香,别致风雅,木雕缕空的楼裙嵌着‘福、禄、寿、喜’四个大字,为兄弟共用,作为接待贵宾外客;中厅为经商的弟弟居住,内有徽派建筑的独特设计——“楼上井”,用于采光和通风之用;后厅厅堂的左右两侧的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屏门,全文漆雕欧阳修撰写大作《醉翁亭记》,而这篇醉翁亭记乃古黟书法家黄元治手笔(黄元治曾任徵江府知府,因为人清廉,被百姓尊称为‘青莱太守’)。字体透逸,遒劲传神。


正门紧闭:


游客都是从侧门进的。

桃李园的主要看点仍是窗子与木雕:






两边是《醉翁亭记》屏风:


后面有个大庭院:


      瑞玉庭建于清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房子的原来主人是徽商的姣姣者。小庭院小巧玲珑,风雅别致,整个房子的内部设计,雕刻、古楹联,把主人的身份和追求一一体现。



  主人也在夏日的午后昏昏欲睡。



天空放睛不到一小时,又来了一场大雨:


   雨巷绵长,只是不见有撑着油纸伞、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追慕堂建于清朝甲寅年间(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堂内有李世民的功臣画像,供奉着李世民塑像。


  追慕堂也是一个祠堂:


一进门是一块追述家史的屏风:


正堂:


回望屏风:


左右两边亦有牌匮:


后堂正中的唐太宗像:


四周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





迪吉堂正在装修:





  里面基本没开门,只能看看建筑的外观。


        旷古斋建于清代初期的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房子的原来主人是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的文人名士。其后裔发达,均在外地居住。


正堂:


看点仍是木雕:




  最后折回景区入口处,终于来到胡文光牌坊。

      胡文光牌楼为三间四柱五楼的仿木式单体结构,高12.3米,宽9.95米,通体用西递附近山上质地坚实、纹理细腻的“黟县青”大理石砌成,雕琢精绝,巍峨高耸,神采各异,寓意深刻,为我国石筑单体牌坊中的瑰宝。明朝万历六年,即1578年,明神宗恩准胡文光的家乡竖立了这座牌楼,以示光宗耀祖。

牌坊的背面:



正面:


牌坊后的明经湖:


绕到湖的对岸看牌坊:


又开始下雨了:


在湖的南侧看东北方向的村子:




湖的北面:




  从湖岸向东,换个角度看村子:



村子南边山坡上有个观景亭:


  在村口牌坊旁边的民居中吃过晚饭,返回村尾。暮色中的村子无比幽静:


  这一个下午在西递,只看到五六个旅行团,集中在青云轩、笃谊庭、膺福学堂、敬爱堂一带,比起宏村络绎不绝的旅行团,实在是少得很。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旅行团,然而像宏村那样,早上七点便有旅行团进村,此后源源不断,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蚂蚁般的人头,实在是太难以招架了。

  我们住的落脚点客栈不是古民居,而是现代农家:


  西递村以胡姓居多,我们所住的客栈的老板却是少数派,姓陈。

早上六点钟起来,开始转晴。这是村尾的景象:


  跟客栈老板约好,请他8点钟将我的行李箱送到村口的车站。我们则轻装上阵,前往观景亭看欣赏晨曦中的村子。

  沿溪边的小路向观景亭进发:


 路边的母猫正用尾巴逗弄小猫:


  除了进入古民居参观之外,在这个观景台看西递的全景,是西递游的另一大看点。

  观景亭所在的山头尚笼罩在晨雾之中:


在山脚北望:


  云雾中的山头半隐半现,恰到好处。

  在半山北望,可看到大半个西递:


  东半部的云层比较厚:


登上观景亭俯瞰西递全景:

村子的东半部:


西半部:


上图的铁塔不太和谐。

村口牌坊方向:


村子的中部:


村子的东端:


东边的云层还是很厚:


西边开始出现了蓝天:


从观景台下到平地后看北面的山头:



  西递村口的明经湖,不知何时所辟,估计是近年来开挖的人工湖。虽然比不上宏村门口的南湖,但徽派民居与牌坊倒映水中,亦有几分情趣。





天色越来越明朗:


两座铁塔依然很扎眼:


村子东面:



西面:




晴空下的牌坊:




  用一个小时欣赏晨景,是不错的享受。


  7点半到达牌坊旁边,找了一个小食店吃早餐。8点钟到达车站,客栈老板已经早早地带着箱子来到。这个村子的人大多比较淳朴,值得信任。
  在下图的路口等到8:25,从宏村开来的旅游1线终于到达,下了一批人之后,车上留有大批空位,从容登车,前往齐云山。


更多游记请看:
我的中国游——行程与游记目录:@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