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元通古镇

作者:寒泉 显示图片



                                                                        探访元通古镇


古镇(古城)系列游记链接
深圳大鹏所城  @http://www.mafengwo.cn/i/5543265.html
洛带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3166626.html
安仁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3166760.html 
水磨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3168935.html
街子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3220811.html
黄龙溪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3174058.html 
松潘古城      @http://www.mafengwo.cn/i/3312373.html
元通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6168626.html
唐昌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6571121.html
平乐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6314390.html
新场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6666182.html
阆中古城(上)@http://www.mafengwo.cn/i/7359968.html
阆中古城(下)@http://www.mafengwo.cn/i/7372454.html
合川文峰古街  @http://www.mafengwo.cn/i/7179719.html
五凤溪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7402208.html
临邛古城      @http://www.mafengwo.cn/i/8052342.html
三道堰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8099311.html
古城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8143726.html
乌镇       @https://www.mafengwo.cn/i/24082920.html
柳江古镇    @https://www.mafengwo.cn/i/16197108.html
孝泉古镇    @https://www.mafengwo.cn/i/14711469.html


     

  提起成都市的古镇,人们想到的就是安仁、黄龙溪、洛带、街子、平乐等,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几个古镇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但除了洛带因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安仁以庄园公馆特色凸显外, 这些古镇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人工仿古打造,商业化太重,失去了古朴宁静的韵味。而崇州市元通镇,由于尚未过度开发 ,基本保留了原有风貌。她没有摩肩接踵的游客,却能让你感受到厚重的川西民俗文化和小镇原汁原味的风韵。




     9月的一天,我和家人前往元通古镇,窥探古镇的隐秘,找寻小镇发展的历史足迹。




      元通古镇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置至今已有1650多年,不过当初名非元通,而为水渠乡,而元通称谓之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明英崇正统年间,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故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其后于民国时期称元通,上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



     古镇处于文井江、味江、泊江汇合之处 ,名之汇江。文井江由白北向南在小镇西边缓缓流淌,古镇临江而建。元通古镇历史上就是文井江上一个 重要的水运码头, 自建镇之日起,就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早在明代,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兼之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至清代,更有着“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古镇核心区建筑主要以清末民国初期的川西民居为主,呈南北走向的带状分布,建筑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





     元通镇如今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家,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崇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家,许多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待字闺中的瑰宝。



有江河就有桥,古镇历史上五座桥:长寿桥、永利桥、姜市桥、烟市桥和铁杆桥,并有一座专管古镇境内桥梁的机构——五桥公所。有对联云“诸水汇源头,应运人龙杂浪起。五桥归管领,如云车马渡江来。”



      

   永利桥 ——坐落在镇北的泊江河上,下临文井江,是连接半边街、东盛街与河西长寿街的镇中之桥。永利桥是崇州市境内唯一现存的石结构古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重建,民国27年(1938年)再经修缮。 桥体为砖石结构,全长五六十米,两墩三孔,弧圆高卷,远观如彩虹高悬, 两墩之上雕刻精美石龙镇守。桥栏以石柱连接华板,柱顶分别圆雕走兽、花果及土地菩萨等,造型各异多姿多彩。桥面上的斑驳印痕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元通百年来贩货的驴马、行商挑夫、昼夜畅行的辉煌岁月。值得元通人庆幸的是:若干珍贵的古迹早已被毁,唯永利大桥完整的保存下来。






       

  汇江桥——文井江上,一道铁桥将古镇与外滩紧紧地连在一起,三三两两的乡民在桥上来来去去,如履平地。这座桥名叫汇江桥,全长164米、宽2、5米,造型古雅。 两端各有一桥亭,为相同的三叠檐牌楼式,垂脊上雕塑有飞禽走兽、传统戏文,无不栩栩如生。中间几座带歇山项的凉亭在宽阔的江面上颇显风致,桥下是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元通的汇流之处,流床宽阔,水流湍急 。






据载, 汇江桥的前身是铁杆桥 ,当时地方举人领众捐修,历时半年,费万余金,于清 光绪二年三月竣工。铁杆桥雄伟壮观,全长232米,高5.3米,宽1.3米,铁索13条,栏杆2条。与同类桥相比,别具特色,被誉为“川西第一铁索桥”, 可惜毁于“文革”中。视桥为情感寄托的元通人,出于对历史的情感顾念,1986年再次集资修建了索桥。




     

 古镇从北到南有长寿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麒麟街和增福街等多条古街, 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建筑,街道两旁的古民居几乎都没有翻新,成色很旧,许多门柱、窗棂都已破旧不堪,处处可见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小镇上有多条幽深僻静的小巷,虽有些破旧苍凉却显得古朴恬静,让人觉得亲切古老。这些老街上,还有不少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吸引着人们前往参观。






      

 陈家大院——永利桥东头有座保存完好的陈家大院,大院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1861年,坐东向西,现存清代建筑1520平方米,青瓦屋面, 四合院布局,典型的川西民居,极具大家族庄园的气派。大院大门为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柱前有狮座浮雕戏文,门柱对联文曰:“楼起元龙容海客,家传鸣凤卜昌期。”这是屋主人自诩为三国时陈登(字元龙)的后代。大院四周烽火高墙,从大门开始,依次有门厅、小天井、穿堂厅、大天井、正房、后房,穿堂厅非常大气,可容纳上百人同时宴席,虽然房屋历经岁月风刀的剥蚀,然而那一扇扇窗花,一道道飞檐,仍依稀可见当年陈氏大家族的繁荣景象。而现在大院显得破旧而冷清,除了从院内晾晒的衣服表明仍有人居住外,我只见到一个来自成都的游客。







      

 彭家大院——彭家大院位于新街,由建于民国时期的两座正房及20世纪中期的砖木结构厢房组成,典型的中西式建筑风格,又带有客家习俗的影子。两座正房前壁均为半妆台,上开拱顶方窗。正房前天井宽敞,左高右底,约略象没有间隔的并排两个小院落。整个建筑大气,,充分显示了彭家当年在元通显赫地位。遗憾的是照样管理不善,天井内杂草丛生,还搭建有极为简陋的拦鸡棚,悲哀啊!






       

黄家大院——黄家大院位于麒麟街38号,建于民国初年,门旁挂着崇州市彩陶艺术馆的牌子,这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是过去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许多电视剧如:《风月客棧》、《梅花档案》等都曾到这里取景。很不凑巧的是今天大门紧闭,不能入内,无法窥探其气势恢宏的真容。




      

  罗家大院——罗家大院座落在麒麟街115号,坐西向南,前临街道,后靠汇江古码头,院落式布局。是清代末年罗幺寡妇建造的房屋,传说其特别善于经营,富甲一方,就在这里修建了豪宅,门面作商业经营,是典型的商、住两用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存清代砖木结构建筑2148.7平方米,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大门,甬道两旁均有精致的门楼。甬道后的二门,造型考究,带有欧洲风格。门楣上刻“是一洞天”四个大字,两旁罗马门柱上有石刻联:“竖起楼台遮日御,打开门第看风潮。”二门后相继有穿堂厅、正厅、后厅 一楼一底。从一侧拾梯上去,只见木楼回廊,栏杆梁枋雕刻着各异的吊瓜,枋梁之上浮雕绵簇,瓦当及滴水分别篆书"春""寿"等字样,透过这些一柱一椽,一图一字,分明看到了罗氏家族昔日的繁华。




          罗家大院建筑群是清代士绅、商家身份、地位、生活的象征和缩影,在四川地区已属罕见。不少反映清代社会历史的电视剧如《风月客栈》、《红楼梦》等都曾以此作为剧中人的生活场地。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始建于清末民初,现存砖门结构二重院落约800平米,门前一楼一底临街,双扇红漆大门,气象森严。走进祠堂大门,为砖砌甬道,长且宽。甬道后是砖石结构牌坊式二门。抬头便看见看见门坊上镌刻着“贵本备文”四个大字,门柱阴刻楷书对联:“功烈著旂常名姓千秋昭史册;宗祊树支本子孙百世在江原。”匾额及其联语似乎在告诉人们不能忘本,子孙要贵本重文。跨进门楣, 迎面看到是正厅,原是是供祀黄氏祖先神位的,大厅高筑在台基上,捲棚大顶、廊柱环护,凸显威严。穿过正厅,便是一个宽阔的四合院,两旁楼廊围绕院内。院内安放着十数个圆形帐篷——这里应搞成了品茶的场所吧,总感到有点煞风景,不伦不类的。不过看着大院内的满满的茶座棚,拍照片都无法选择角度,也不知当地政府是怎么搞得,真是缺少文物保护意识啊!







       

 王国英故居——位于增福街增福街44号,建于康熙年间,以后数次修缮,清末民国初重修,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清代建筑406.5平方米。院落式布局,一进两院,依次为门厅、二门、过厅、正厅及南北厢房。全部建筑均为单檐青瓦、素脊,显得小巧玲珑,庭院幽静。大门额上阴刻楷书“琅琊旧望”,两旁对联为四川有名学者,崇州人罗元甫手书:“宁波义烈彪麟笔,文井清光跃鲤庭”,笔法锋梭方正,道劲有力。(王国英(1792——1842)字擢廷,元通场大罗寺人。七岁发蒙读书,十九岁入学,多次考试不中,弃文习武,学得一身好武艺。中武举后,隨军出征屡建功勋。杨遇春平定新彊叛乱时,任先锋之职,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中立下战功 。其后又在鸦片战争期间赴宁波抗击英军, 不幸受伤被俘,宁死不屈,英勇殉国。清道光皇帝为其题词“马革裹尸才算死,麟编载笔俨如生”。  (由于不小心将照片误删了,遗憾)



    

惜字宫——惜字宫位于麒麟街尽头,原是元通场镇一处道观,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建筑规模和风格与成都青羊宫属姊妹宫。道观功能随着历史变迁逐步败落,建筑本体经文化大革命和旧城改造到90年代中期被全部拆除。2009年经崇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启动了惜字宫广场项目建设。广场前高高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字库塔, 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借用佛教塔的基本型制,砖石中空结构。外壁浮雕刻绘戏文片断和山水花卉。该字库塔已成为元通古镇核心区的标志性建筑。整个广场建筑群占地20余亩, 建筑风格全采用仿古木结构,已形成元通新的商业集中区。







        元通古镇的繁荣引得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至清代,在元通先后建起了广东、湖广、陕西、江西、福建等数座会馆。在历史的风雨之中,她们以默默伫立的身躯向人们讲述着元通千百年来的发展脚步,见证着元通昔日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天,元通古镇仅存江西和广东两处会馆。
    

   江西会馆——江西会馆位于双凤街95号,没有了高大恢宏的大门,只见3间带楼阁的小青瓦铺面,门板紧闭,只能看见悬挂在正中铺面上的牌匾——江西会馆,怀疑其已经改作了商铺。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  也在双凤街,比起江西会馆就显得气派多了。三座门洞的门面飞檐翘角,上面雕塑着精美的图案。会馆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依中轴线对称布局,和其它地方 的广东会馆大致一致, 进门就是个戏台子,然后是个有朝内的戏台、耳楼回廊的大院子、 大堂和后房。后房摆放着两张精致旧时雕花大床。从楼梯登上耳楼,发现二楼走廊并不是直直平平的 , 高低错落曲折回转,似乎透露出有些灵动之韵味。数百年来,这个会馆是多少远离故土人的精神寄托,想必来元通经商的广东人看到了这里,定会有找到了家一样那种踏实而欣喜的心情吧。 !




                                                                                   戏    台



                                                                                 大    厅



                                                                       雕 花 床



            也许沧桑岁月早己淡去了这个会馆的作用,因风雨侵蚀和人为原因,到二十世纪中叶,广东会馆只剩三个门洞的面墙,其余的会馆建筑已不复存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从国家到地方协力在会馆遗址上重建,保留当年大门风貌,其建筑也按当年风貌格调进行了完整恢复。今日,广东会馆已经算得上是元通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了。




         

天主堂——麒麟街上还有建于清代光绪29年(公元1903)的天主教堂 ,是崇州市仅存的两座天主教堂之一,就建筑艺术、保存情况而言,元通天主教堂更为出色和完整。天主教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传入崇州的,十九世纪末,随着元通教徒越来越多,法国传教士谷神父在教徒支持下建教堂于麒麟街。元通教堂是当时崇州城内六座教堂的其中之一。民国五(1915)年,崇州人响应成都,掀起反洋教斗争,拆毁州城内及其它一些教堂,而元通的教堂能够完整地幸存保存至今,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教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梁架,屋壁开菱形花窗,半妆台下裙板装修。祭台后连接一楼一底小楼,中柱通髙达9米,但为铁箍接榫,并不多见。现存清代木结构建筑591.7平方米和一座中西合壁的大门。教堂的大门 是按天主教的规义制作的图案而精心塑造的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经过重新修饰,看上去庄严肃穆。从教堂的侧门进入,  沿着转角楼梯上到二楼,看着那空荡荡的房屋,仿佛承载许多历史和沧桑。小楼后四合院布局也是川西农村民居的典范。




           

古当铺 ——古当铺位于半边街南端,右边紧靠西河。据介绍当铺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元通的繁荣空前未有。大量商机吸引大量经营者来到这里,为开辟日益需要的筹资渠道,清代晚期当舗业蔚然发展,先后有七家分布在场镇中,法国传教士也在这商机中分取一份利益,这家当舖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当铺为哥特式砖石门,浮雕卷草花卉,门楣隐刻法文,表明业主不是本土居民。  内为中华传统木结构。从森严的大门,高大的青砖墙上依稀可见当年讨要的杀压当值的冷酷气氛。 古当铺见证了元通当年的水陆码头物资交流和经济繁荣的盛况。





       我沿着古镇的大街小巷缓缓前行,只见院落森森。 木板房、青瓦房相连成片,随处可见清末、民国的古迹。封火高墙、 飞檐翘角,屋檐下的蛛丝,墙壁上的青苔, 一砖一瓦之间,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泱泱然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











       看, 双风街128号这座院门造型很特别。门上的门匾上刻写着“槐荫满庭”四个字。


       瞧,半边街这户人家门板上文革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也许是没有大规模的开发吧和大规模的对外宣传,古镇街道两旁虽有不少的店铺,却少有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兜售,也没有其它古镇那喧嚣的叫卖商品声,更多的是民房大门都是关着的,偶有三三两两的街坊们在街边打牌、喝茶、闲聊,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宁静,这正体现了古镇独有的特色——-它不张扬,但处处透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 它不出名,但静静展现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已超过许多古镇。






       这就是元通, 一座保存原汁原味古韵,待字闺中,默默散发着幽香的古镇。 
 
 
                                                                                       2016年10月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