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游记涉及的线路是从黄山风景区的中部天海(白云宾馆)一直向南,经玉屏峰与天都峰,从前山下山,抵达慈光阁。这是一条经典的黄山步行路线,共11.5公里左右。具体的里程为:
天海-鳌鱼峰观景平台:500米;鳌鱼峰观景平台 -鏊鱼洞:120米(另:鳌鱼峰观景平台 -一线天上入口:200米;)鳌鱼洞-莲花亭:1.5 公里;莲花亭-玉屏楼:1.5公里。玉屏楼到天都老道口:800米;天都老道口-天都峰顶:2公里;天都峰顶-天都新道口:2.5公里;半山寺-慈光阁:2.5公里。
下图中的红色线是本篇游记涉及的行走线路:
众手绘地图都有一个错误:它们将半山寺-慈光阁这一段标为3500米,实际上是2500米。
这一段行程中,比较难受的是白云宾馆到玉屏楼段,难受的并不是山路崎岖陡峭,而是因为这是从前山到后山的必经之路,人非常多。在暑期这种旺季,经常堵塞。手绘地图标注这段路有3公里左右,要走2小时。实际上有几段路经常塞满了人,要停下来等道路畅通,所以真的足足用了两小时(包括停下来拍照的时间)。如果人少的话,70分钟绰绰有余。
离开白云宾馆前,最后从这个角度看一下莲花峰与鳌鱼峰:
从白云宾馆到鳌鱼峰峰顶,有一段上坡,从海心亭开始,约200米,塞得厉害,用了10分钟。
白云宾馆前的一个亭子叫海心亭,可回望光明顶:
这是当天最后一次看到直射的阳光。
光明顶之东的尖峰炼丹峰,海拔1827米,是黄山的第三高峰,仅次于莲花峰与光明顶:
光明顶的东部看日出的平台上有一块很简易的牌子,指示前方是炼丹峰,实际上炼丹峰是很难攀登的。
光明顶-炼丹峰的全貌:
炼丹峰的得名,来自黄帝与浮丘公,容成子等人在此炼丹的传说.
这是在光明顶拍的鳌鱼峰全貌,中间那条是游人必经的道路,左边可以看东海,而右边的大平台视野更开阔,与群峰顶一样,几乎是环视360度的视野。由于这可能是黄山行程中最后一个可以同时看西海,东海,天海的观景台,所以在此拍照近半小时之久。
先到路的左边看东南方向的莲花峰:
莲花主峰:
在左侧望东海:
东海全景:
直射的阳光是看不到了,在没有被云层遮蔽的空隙中,还能看到一点蓝天。在这个观景平台,是当天最后一次看到蓝天。
光明顶方向涌来了大片浓云:
光明顶全貌:
白色的房子是白云宾馆2号楼。
光明顶以西:
下图最左侧的顶部很平的山峰应该是石床峰,因为天海缆车站就在它的旁边,而且它顶平如床。
西海的云外峰与九龙峰:
往左走一点,可以看到西海的全景:
下图中部的低山,便是三溪口与钓桥庵一带:
下图中部被我称为“石柱峰A”的山峰,应该是货真价实的石柱峰,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折不扣的一根顶天立地的石柱:
而上图左边这座被我称作“石柱峰B”的山峰,从这个角度看,一点儿也不像石柱,只像一头狮子。
中为石柱峰,右为石床峰:
下图最左侧为云际峰,(原先我说:“最左侧为容成峰。”后来经过北京的“抱一”先生的指正,才知道犯了错误。特此鸣谢。)最右侧是云外峰。
下图右侧是云际峰,中部远处有V字形缺口的是云门峰。(我原先说:“容成峰后面的云际峰,可能还有云门峰。”后来经过“抱一”先生的指正,才知道犯了错误。特此鸣谢。)
云门峰一带:
西南方向,较近的花岗岩山峰可能是圣泉峰,远山则不知道了:
正南方向全景:
下图中间的细长上坡陡路是“百步云梯”,其顶部是莲花亭。远处的巨峰是莲蕊峰:
从上图可见,莲花亭上方的道路,便是登莲花峰的路。莲花亭-玉屏楼方向的山路,则是从莲蕊峰与莲花峰之间的隘口穿过去的,隐没在狭长的松林之间。百步云梯左侧的山体便是莲花峰的一角。
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在莲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上。离“莲梗”不远处有两块巨石,一形如龟,一形如蛇,两石平行。在石壁上凿成的一百余级险峻陡峭的橙道从两石间穿过下行,从对面鳌鱼洞观看,磴道下临深渊,象靠在峭壁上的长梯,常有云雾缭绕,十分险要,这就是“百步云梯”。那龟蛇二石又恰在梯口,如同把守,故名“龟蛇守云梯”.
“龟蛇守云梯”可能是指莲花亭下方那个V字形的口。
莲花峰全貌:
观景台下方的路边有一块路牌:
天海-观景平台:550米;观景平台 -鏊鱼洞:150米;观景平台 -一线天上入口:200米;鏊鱼洞-莲花亭:1.5 公里;莲花亭-玉屏楼:15公里。
这段路1.65公里。
鳌鱼峰峰顶到鳌鱼洞150米,要往玉屏楼 ,必须穿过鳌鱼洞下行,是非常陡的下坡路,鳌鱼洞一出来便特别险。同时,东侧还有一条路叫一线天,是从玉屏楼方向往后山的上行道。两条路分流了。
鳌鱼洞既窄又险,很多人都小心翼翼地,我也不想费事拍照了。
刚过鳌鱼洞时向西瞭望云际峰与云门峰一带:
云际峰成了右侧的一个峰尖。(我原先将云际峰认成了“容成峰”,后来经过北京的“抱一”先生的指正,才知道犯了错误。特此鸣谢。)
云门峰位于黄山西南部,石柱峰南面,与云际峰、浮丘峰相毗邻,为36大峰之一,海拔1645米。此峰岩壁分开如门,相对而工,高入天际,唯有云气可从中穿梭而过,故名“云门峰”、因两壁对峙。似一把剪刀,又名“剪刀峰”。峰上有“笠人石”、“狮虎争食”等奇景,峰下有云门源、云门溪,水自“门”中流出,向东南而去。
过鳌鱼洞下行一段后看莲花峰:
南面百步云梯方向:
西面近处出了一个尖峰,在鳌鱼峰是看不到的:
据北京的“抱一”先生指出,上图最右边的尖峰和是容成峰。
快到底时看莲花峰:
转弯路上回看鳌鱼峰:
这个角度叫“鳌鱼吃螺蛳”,中间突起的巨石是鱼头,右边几颗较细碎的岩石是螺蛳。左边蜿蜒曲折
放大看鳌鱼与螺蛳,还有蜿蜒下行的山路:
西边的容成峰:
云际峰与云门峰:
从北侧看莲花峰:
在百步云梯上回望:
东部的一线天:
百步云梯,非常窄而陡,人也很多,只能缓缓通行。
回望谷底的来路:
从西面看莲花主峰:
莲花亭:
百步云梯上行到莲花亭,有商店,有洗手间,电子荧屏上也显示天气预报。
前面是登莲花峰的入口,这几年被封住了。仍 有勇士前往一探究竟:
从莲花亭到莲花峰顶有1公里,从峰顶沿莲花新道下山则为1500米。
这段路1.5公里。
从莲花亭往前走一段,回望 西边,右为云际峰,左为云门峰:
从莲花亭到玉屏楼,道路不断地起伏,上坡后紧接着下坡,共三起三落,但坡度都小于百步云梯。
莲花亭到莲花峰与莲蕊峰之间的豁口,又是很多人,导致大塞车,用了10分钟之久才过去。
过了豁口后看远处的天都峰:
右边是莲蕊峰顶的孔雀戏莲花:
孔雀戏莲花
在莲蕊峰腰。一块巧石似一只美丽的孔雀。雀身及长尾附着在莲蕊峰的峭壁上,头向着好似新莲初绽的莲花峰,好象与之嬉戏,故名“孔雀戏莲花”。今人诗云:“珍禽得意浴朝霞,百里黟山处处家。头翘屏开身矫健,云中日日戏莲花。”此景又名“金鸡采玉莲”。金鸡即“孔雀”,玉莲是指莲花峰顶即将成熟的莲子。
前面便是玉屏楼,但走起来还挺远:
天都峰右侧有一段黄山的山体,拖得长长的,似乎成了它的尾巴:
继续前行5分钟后,天都峰顶起了旗云:
这一缕旗云,用秦观的话来说就是“山抹微云”。
玉屏峰与天都峰全貌:
下图可以看到前方道路的大体轮廊:
舒展的天都峰:
5分钟后,前方出现手机石:
手机石往左,有一条路沿着莲花峰与玉屏峰之间的鞍部前行,继而绕到玉屏峰的东部前往玉屏楼。 在路上可眺望东海,这段路走了10分钟左右,绕到了玉屏楼。莲花新道口也在这条路上。
东海全景:
下图这批峰林,已在北海景区石笋矼观景台的东部:
更东部是轩辕峰,五老峰,一品峰,布水峰,罗汉峰,仙都峰等,但这些峰名具体对应下图的那座山峰则不得而知。只知道最远处的大峰是轩辕峰:
下图正中为白鹅峰:
白鹅峰(岭)
白鹅峰位于黄山东南部,石门峰与乌泥岭之间,是黄山东海与北海的分界线,为36小峰之一,海拔1768米。峰壁平整如砥,山势险峻,峰上巨石累累,古松苍劲,景奇境妙,颇耐玩味。峰上一石突出云天,状似白鹅头上的红包,故名。因山道绕峰而下,行人经过时需面壁而行,故又名“面壁峰”、“板壁峰”。峰前的东海,有“七巧石”、“五老荡船”、“仙人翻床”等奇景;下400阶,有“仙人指路”,可入皮篷。峰后为北海,有始信峰、石笋等奇观。峰下为东路登山的主干道。
白鹅以东的峰林:
下方是在云谷缆车上也能看到的人形石:
山谷中怪石林立,在云谷寺步行登山路上可以近观:
不经意地回头一看,莲花峰以北一座不知名的小峰隐没有云雾之中。而下图左部的近处山体,便是莲花峰的一角:
下图中的道路我们并没有走,不知是不是莲花新道下山后的最后一段?
继续看东海全景:
已经绕到了玉屏峰的南半部,前面出现了天都峰:
东边还有一个看东海的平台:
快到玉屏楼时回望莲花峰:
而我们便是从较近的这座山峰与莲花峰之间的鞍部绕过去的。
莲蕊峰全貌:
从下图可见,道路是从最右边绕回来的:
拉近了看峰腰的莲花新道:
当时忘了看莲花新道口的位置,总之就在莲花峰北与玉屏峰之间这条道路上。
西南方向:
路旁的送客松:
送客松
位于玉屏东侧道旁,是去莲花沟往北海的磴道壑边。亦名鹤顶松,树龄450年。
天都峰隐于松间云雾之中:
之所以在此处呆了1个半小时,是因为天都峰上阴云变幻不定,不知是否会下雨,所以犹豫观望了很久。如果只是观景拍照的话,20分钟就足够了。吃午餐用20分钟,共停留40分钟就可以了。换句话来说,我们足足徘徊了50分钟。
玉屏景区概览
玉屏景区是黄山中心景区之一。玉屏峰海拔1716米,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峰前是近200平方米的巨石平台,称文殊台。台左耸立着“天上都会”的天都峰,拔地参天,气势磅礴,眺望登峰盘道,犹如天降云梯,峰顶险窄石脊,称鲫鱼背。台右为“紫云芙蓉”的莲花峰,含苞待放的莲蕊峰和形如腰鼓的圣泉峰。主峰拔地而起,耸立入云,为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864米,高大雄伟。
玉屏景区奇松多。被称作国宝的迎客松,一侧松枝伸出,似展臂迎客,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劲挺拔,彬彬彬有礼。玉屏西侧道旁壑边的送客松,揖送游人已500多年;玉屏峰文殊台上,7株古松常年陪伴游人观景看“海”,故名陪客松。玉屏西侧岩上的望客松立于石罅之中,似在频频点头,迎望宾客光临。蒲团松在右侧道旁,松冠盘曲于四周,然后平伸,松针簇集顶部,铺展平整,状如蒲团。卧龙松、探海松、倒挂松和各峰壑峭壁上的无名奇松,顶风傲雪,挺立云天,各具风彩。
玉屏景区是摩岩石刻荟萃处,篆、隶、草、楷等各种书体都有,书法精湛,点缀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玉屏峰上的摩崖石刻:
这些石刻是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最右边是耕云峰上的“松鼠跳天都”:
玉屏楼前的石刻:
玉屏楼前除了玉屏楼宾馆之外,还有餐厅,商店与洗手间,是一处服务设施较全的中转点。玉屏索道上站则在从莲花亭来的方向,距此300米左右。
大家都挤到迎客松下留影,我们则在旁边的文殊台上拍 过来:
又是一处重要的 石刻:
一品黄山,天高云淡:
迎客松显然是用钢筋在 固定:
白象石
白象石在玉屏峰上,迎客松的旁边,送客松后。
青狮石
在迎客松旁。合称“青狮白象守文殊”
我倒没有注意青狮与白象。
文殊台前回望莲花与莲蕊:
正 西面:
迎客松往天都峰方向的道路下方有一个文殊洞,此处人少,幽静。在洞前石路旁找了空当坐下,将从山下背上来的面包吃完,权当午餐。文殊洞前看到的天都峰是这样的:
正拟前往天都峰,突然听到景区的广播声随风飘来,隐隐说是今日下午预报有雷雨,而天都峰是雷击多发地带,请峰上的游客迅速有序下撤。听到这些内容,心中不免踌躇起来,毕竟这代表了管理部门的意见,应当尊重。
赶紧上到文殊台前一看,天都峰变成了这个样子,更加不敢贸然上去了。毕竟2013年才发生过莲花峰游客被击身亡的惨痛事例。本人对皖南花岗岩山区的雷电十分忌惮,2011年在天柱山,2014年在九华山花台都发生了游客被雷击身亡的惨剧,防雷是夏季到皖南花岗岩山区旅游的重大课题。然而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毕竟天都峰是值得挑战的。所以转到玉屏楼宾馆的大堂,找了一个角落,勉强坐下来,观望天气的变化。
期间多次跑出去张望,把长焦镜头当望远镜,看看天都峰上的情况。鲫鱼背上还是有人:
但人数比天阴之前要少:
往两个方向行走的人都有:
有不少人确实是往峰下走,但不知是听了广播后下撤,还是本身就是从南坡上来,往北坡下峰的:
徘徊了四五十分钟之后,天色又逐渐亮了起来,感觉即使是下雨,也应该是两小时以后的事了,我们完全可以借此空档登顶,于是加快脚步,往天都峰进发。
第一次来黄山,因为下大雨,故意不登天都峰,以给自己一个重回黄山的理由。这一次却不想再留下遗憾,否则这是真正的遗憾。
文殊洞下到天都峰老道口,这段路共500米,有几百级台阶,非常险窄,也有一段一线天。老道口有一个平台,向东向西望都很壮观。
在文殊洞前看天都峰北坡登山路的全貌:
过文殊洞不远便是蓬莱三岛:
再 往下是另一个一线天:
从上往下看:
往 对面看:
一线天
一 线天在文殊洞下方。登玉屏道中,过小心坡、渡仙桥,有一天两壁夹成的狭长石巷,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半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只能容一人通过。人行其中,仰望长空,蓝天仅存一线,若非子、午,不见月、日,故名。
过了一线天后往回看:
小心坡
从天都峰脚老道口拾级而上,磴道左侧靠壁,右临深渊,转角恰为风口,须小心慢行,故名小心坡。磴道已沿左侧危岩加宽,并在右侧加设护栏。过小心坡后有一直径4米的平面巨石,名蒲团石。立于石上,可观天都峰上的“天梯”。上行至卧龙涧,过“渡仙桥”,穿一线天,“蓬莱三岛”,过文殊洞,即可见迎客松。
下图是从天都峰峰腰拍的玉屏峰全貌,结合图片才能更好地理解上一段文字的描述:
快到天都老道口时向西望:
向东望:
仰望天都峰顶:
在天都老道口的平台西望:
天都峰正面磴道“天梯”,全长1650米,高差310米,有石阶1664级,设有石栏194根,装铁索600米。
天都旧道的上山路,1600多级台阶,手绘地图说近2公里,要用90分钟。实际上我们只用了50分钟。这条路分两段:第一段是从山脚直上山顶,大约1000级台阶出头,全是超过60度的陡坡,非常壮观,但也很艰辛。第二段是上到山顶后,向左转,有陡坡,也有缓坡,走两百米左右便到了鲫鱼背。过了鲫鱼背,继续上缓坡,走100多米便到达峰顶。
由于这段路非常陡,每往上走一段,只要路边有小小的平台,都停下来休息1分钟左右,同时借此机会向北回望拍照。
刚往上走了100多级台阶时看到的莲花峰与莲蕊峰:
东北方向的峰林:
在高一些的地段看“童子拜观音”:
官网文字:从“天上玉屏”沿阶而下约200米,眺望耕云峰麓,有观音石立于天梯左侧。对面有一较小的奇石,即“童子拜观音”。继续向下,即到天都峰脚。
玉屏峰全貌:
从莲蕊峰前看玉屏峰,仅仅是一个小山头。从天都峰上看,才知道它也是壁立万仞。
再稍稍上升,便可望见光明顶:
东海群峰:
到达中段后,光明顶露出更多了:
无论是从北边还是从南边看,莲花峰都很像莲花:
向东北方向眺望白鹅峰右的一片峰林,也十分壮观:
用长焦镜头拉近看这片峰林:
观音渡海:
层出不穷的奇峰:
任何比喻都会失色:
一直上升的天梯终于到顶了,出现了一块平台,上有巧石:
远望莲花,玉屏与光明顶:
鲫鱼背下方,峰腰有一小块台地,旁有巨石,刻有“天上玉屏”四字。立于平台,后倚屏风石,前眺正面是玉屏峰全景,左前方是耕云峰,海拔1685米,峰顶有两块巨石,一前一后,被浮动的烟云阻隔,恰似耕云犁雾。
以上是官网文字,我走得气喘吁吁,没有留意到“天上玉屏”几个大字。
西北方向,莲蕊峰及后方的容成峰:
从这个角度看,容成峰与云际峰一带大大地变了样:
从天梯结束处的平台往西走一段平路, 又上一段台阶之后:
上完这段台阶之后,可以看到一字排开的莲花峰,莲蕊峰与云际峰:
转个弯后,连光明顶与电视塔都出来了:
可惜是阴天,晴天在此向北眺望到这些景色,画面一定很美。
下图中部偏下的建筑是玉屏索道上站,
从玉屏楼去乘坐 ,必须向北往莲花峰方向走两三百米,再下一段陡坡,才能到达索道上站。
如果从玉屏楼出发,沿天都峰北坡登顶,想乘索道下山,必须原路返回,接着沿陡峭的台阶登上玉屏楼,也很费事。体力足的话,还不如沿南坡下天都峰,徒步到慈光阁。
西北方向的云际峰与云门峰:
东北方向的光明顶与白鹅峰:
从白鹅峰到轩辕峰:
下图左侧这座是轩辕峰:
轩辕峰位于黄山东北部,与夫子峰、飞龙峰相毗邻,为36大峰之一,海拔1664米。传说轩辕黄帝游感于此,故名。 峰顶有石仙室、石油座,传为的帝受胎息于容成子之所。峰腰有神仙洞,峰麓有福固寺遗址,周围景色幽邃迷人。峰下有紫芝源,《周书异记》说拉帝炼丹时常于源中采紫芝,至今仍有生长。还有紫云溪、滴翠潭诸名胜。
以莲花峰为中心的全景:
某一些不知名的松树自有风骨:
朝西南方向可以看到汤口的东岭:
仰望准备攀登的人们:
鲫鱼背是最险的一段,海拔1770米,长20余米,宽1米,两侧为深渊。过鲫鱼背下山,坡度在85度左右,虽有扶索,亦十分惊险。
在鲫鱼背下拍了半天,结果在此共耗了10分钟。然而却忘了拍一张从起始点看过去的照片。
过了鲫鱼背回望的照片倒是拍了一批:
鲫鱼背虽险,但是两边早已加装了护栏与护绳,实际上安全系数还是挺高的。胆小或有恐高症的,只要不往两边看,只要一心一意往前走并且拉紧护绳,这二十多米的距离一晃而过,无须担心。
这批护栏比较低矮,大概还不到我的髋关节,我重心相对它而言有些高,质量又大,一旦失去平衡,冲力较大,护栏恐怕挡不住,所以只能猫下腰行走,以保证安全。只是各自往左右两边的深渊看了一眼,也没有停下来拍照,怕挡住后面的人。同时也怕不安全,万一掏相机的时候把包里的小玩艺甚至是镜头盖带出来,再往两边掉,可是捡不回来的。
过完鲫鱼背,先是一段平路。这是通往峰顶路上的石屋:
石屋往前又有一小段上坡路,在此处看白鹅以东群峰:
下图正中是远处的黄山五老峰,在轩辕峰南:
渐渐又飘来了云雾:
靠近峰顶的地方有个洗手间,然而在这种高度,其维护的难度可想而知。顺理成章地,该处气味较大
在峰顶往北望,可看到仙桃石。
仙桃石:有一组巨石,上面有三块圆石相叠,其形如桃;下面是洞穴,似托盘装桃而起。
另一组巨石:
峰顶平台很狭小,留影的人又多,只呆了一会儿就 赶快下来了。
从南坡的天都新道下山,2100多级台阶,一路都是超过60度的陡坡。手绘地图说有 2.5公里,要用2小时。实际上我们用时69分钟。
汤口镇的东岭村:
往下走了五分钟,可看到东南方向的紫石峰:
上图左下角是钵盂峰的钵盂。
东面的佛掌峰与钵盂峰:
西南方向的远山:
松间莲蕊:
换个角度看钵盂峰:
东南谭家桥镇方向:
西边近处为老人峰,稍远一点是朱砂峰,更远的是云门峰:
又一株奇松:
南坡下山路有三段要钻洞,这是第一段:
隐了一半的钵盂:
紫石峰:
有三段80度左右的近乎垂直的坡,其台阶与一般女性的小腿同高,难度较大。这是其中一段:
上行道与下行道是分开的,不然非出事不可:
从南坡下山,经常可以看到西边 诸峰:
10多分钟后,来到了第三个洞,这一段特别长,200米左右。
过这种洞,我只能将双肩包取下,提在手上,然后侧身一步一步地往下挪。在太姥山以这样的姿势钻过很多洞,没想到在黄山又一次体验了。
离莲蕊峰较近:
13分钟后,高度更低了:
2分钟后,又下了一段这样的台阶:
对面是这样的山壁:
6分钟后,可以最后一次在天都峰上看到莲花峰与莲蕊峰:
8分钟后在较低的位置看到了朱砂峰:
随后看到了“金鸡叫天门”:
终于来到了天都新道口,这意味着从南坡下撤成功,终于走完了天都峰路线,不再留遗憾。
景区官网如此描述从南坡上行的景象:
从道口右行500米左转,有海豹爬天都。继有老虎口,试胆石,天都贴壁松,万仞壁,二僧朝天都。至此可仰望天都峰顶与鲫鱼背。再前行,至三姑洞(连续三个洞),之后进入进入高山峡谷“通天线”,长36米,平均坡度44度,峭壁最高处80米,低处也有50米以上,上面最宽处约百余米,下面最窄处仅1米。到峰顶有盼客松,树龄400年。继续向上,在钵盂峰与紫石峰之间,有一石矼,长约千米,东南下临深壑,常常出现大面积云海,但云雾总是回旋向下,从不过矼。这就是著名的“烟浪屏”。前行山势更险,磴道在悬崖上凿出。有响石“步钟梯”,再往上,终于可到天都绝顶。
夫人平时很少锻炼,然而每次出来登山都尽力而为,不拖后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便是“速度虽慢,然而恒定,并且永不停歇”。这次在黄山,第一天走了12公里,第二天是16公里,都跟了上来。尤其是跟我一起,从北坡上天都峰用了50分钟(其中拍照占用了十多分钟),从南坡下用了69分钟,依然没有被拖垮,值得大大点赞。
顺便要提一下的是,各种手绘地图对区段用时都比较保守。如北坡上天都峰一般标1个半小时,我觉得这太慢了。
半山寺到慈光阁,地图上标3.5公里,路牌写的是2.5公里,实际上路牌更准。这一点是一定要强调的,对于已成强弩之末的徒步者来说,多一公里,心理阴影的面积得增大多少,向前进难以想象。在完成天都峰任务后,精神也松驰下来了,于是各种疲劳涌上心头,这段路实在走得比较无趣,沿途又没有什么景色,所以这70多分钟是此行最大的煎熬 。
半山寺,海拔1340米,是南路上山的中间站。寺前平台有巧石“金鸡叫天门”。
树丛中的“金鸡叫天门”:
回望天都峰的山壁:
南半部:
天都新道口离真正的半山寺还有三四百米的样子,半山寺有商店、洗手间与简陃的旅馆。
前方的山岭:
立马峰,也叫青鸾峰:
逐渐远去的天都峰:
慈光阁停车场就在前方:
回望立马峰:
立马峰上刻有“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字,旁边有立马桥,连接朱砂,立马两峰,长30米,高15米,宽5米。
在立马峰的正下方:
最后一次回望天都峰:
从白云宾馆走到慈光阁,这大半天基本上都是阴天,不利于观赏景色。然而没有下雨就很不错了,原先天气预报说有雷阵雨。记得我们到达汤口那天傍晚,这一带下了暴雨。如果那时在山上,滋味一定不好受。我们下山的第二天,是阴雨绵绵的景色,在前往翡翠谷的车上,经过东岭时看了一眼黄山,近处的山岭云雾缭绕,远山是一点都看不到。相比之下,我们的运气算是很不错了。
停车场及大巴:
大巴费仍是19元每人,与云谷寺路线一样,但时间稍短,到寨西换乘中心约24分钟。
我们是17:15左右乘上大巴的,景区官网说要保证将所有的游客送出景区,18:00以后还有车,不知真假。
在大巴上仰望钵盂峰与紫云峰:
记得1999年来的那次,大巴只能开到温泉,当时是徒步到温泉才上车的,我记得在温泉景区的观瀑楼休息了好一会儿,还在游客中心看了九龙瀑的视 频。
寨西换乘中心的停车场:
时刻表:
我们倒没有立刻离开汤口,而是继续入住一百多米外的厘米客 ,第二天上午还去了翡翠谷,中午才拼车去了宏村,圆满地结束了黄山之旅。
黄山游的前两篇请看:
重回黄山(上):云谷寺缆车→北海→观石亭→光明顶→群峰顶→飞来石@http://www.mafengwo.cn/i/5733635.html
重回黄山(中):西海大峡谷@http://www.mafengwo.cn/i/6143009.html
翡翠谷见:@http://www.mafengwo.cn/i/6366983.html。
更多游记请看:
我的中国游——行程与游记目录:@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