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雪山攀登:奥太娜【有介绍,有攻略,有记叙,有评测】

作者:大十三路 显示图片

在攀登奥太娜之前,我登过的最高山是海拔3600米的牛背山。虽然骑自行车到过海拔5013米的西藏米拉山垭口,但一直还没有真正以双脚攀登过一座雪山。2016年7月,我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雪山攀登,山峰的名字是奥太娜。

如果还没有听说过奥太娜,你一定想知道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下面是我对奥太娜的一些描述:

概况
从名字听起来,应该能猜到这是一座与藏文化有关的山。奥太娜的位置处于四川阿坝州黑水县境内(见图)。这里有三座位置相邻、高度相近的山峰,其中一座是我们正在说的奥太娜,另外两座的名字叫奥太基和奥太美,当地藏民把这三座山峰合称为“三奥雪山”。三座山峰的身份和她们的高度成正比:海拔5286米的奥太基是最高的,是“群山之父”;其次是海拔5257米的“群山之母”奥太美,辈分最小的就是我们准备攀登的“群山之子”奥太娜,海拔4800米。
 


 ▲奥太娜及三奥雪山所处位置
 
海拔
奥太娜顶峰海拔4800米,连5000米级都不到,属于最低级别的入门级雪山。网上有数据说奥太娜的海拔有5200米,经过我们验证是不正确的。从高度上来说,三奥雪山的三座山峰都应该是常年积雪,但可能真的是全球变暖的原因,我们这次在7月份看到的三奥雪山,除了奥太美上有少量积雪,其他两座奥太基和奥太娜全都是裸露的岩石,但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算是降低了攀登难度。

难度
对于第一次攀登雪山的我来说,我给奥太娜的登顶难度评级三颗星,代表不是很容易,但又不至于难以完成。从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说,最大的难度在于受到了高反症状困扰,导致登山时体力状况不佳。另外是在临近顶峰的时候,有一段大约50-60度的乱石坡,需要手脚并用,比较耗费体力,而且特别需要注意攀登安全。如果在冬季有积雪,体力要求会更高。

沿途
三奥雪山还没有经过任何旅游开发,山脚有几座藏民的村落,山中有登山者来往留下的小径,以及沿途有两座当地人修建的简易牛棚,除此之外都是原生态的美丽景色。从另一方面说,代表你在这座山上必须靠自己,商店旅馆就别想了,饿了要自己动手,累了也没有车可以坐。
 
为什么选择奥太娜?
我们只是业余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所以在选择登山目的地,必须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第一,易接近性好,大家都是假期出行,不能在路途上花费太多时间;第二,这是一座容易攀登的山峰,不要求非常专业的装备和技术;第三,这座山峰已经被足够多的了解,不能具有很高的攀登风险。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找了三座符合条件的山峰,奥太娜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四姑娘山的大峰和二峰。因为同行的队友之中已经有人登顶过四姑娘山二峰,而根据其他人的评价,四姑娘山大峰是难度最低的,所以我们选了难度适中的奥太娜。从成都出发花半天多的时间可以到达奥太娜的登山起点(这就是成都人被全国众多山友羡慕的原因),全程往返最多不超过4天。奥太娜被列为入门级雪山,代表不需要任何攀登技术活,只要你有足够的体力“一直往上走”就能到达山顶。之后我上网查了下资料,发现已经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登上了奥太娜,这让我们也有了信心,决定向奥太娜出发!


 ▲三奥雪山全景图
 
出发之前的准备工作持续了一个星期,在这里我把我的经验分享出来。

组队
我们的登山小队一共有5位成员,大家都以老师相称。我(文老师)和曾老师是夫妻档。另一对是余老师和胡老师,登顶过四姑娘山二峰的就是他们俩。另外还有刘老师,他才是在学校工作的正宗老师。我们本身都是拥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对奥太娜之旅一拍即合。因为需要三天时间,除周末两天时间外,大家都请了一天假。我认为自主攀登由4-6人组队是最理想的,具有足够的集体力量且不会有人落单。如果参加商业登山活动一般是20-25人的队伍,后勤更有保障,只是费用比较贵。
 
行程


  
装备



 ▲装完包之后,在不含水的情况下我的背包重量是11kg,按平均装1.5L水的话,背包实际重量在12.5kg左右。

向导
向导最好能提前联系,到日南村之后直接到向导家与他们见面。向导家可以提供住宿,如果当天赶到日南村的时间较晚或者不着急上山的话可以在向导家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出发。在这里推荐两位向导:
三郎15183721676(我们的向导扎西是通过三郎联系的)
东作13551774781
 
路况
成都到汶川全程都汶高速,但据坐在车里的刘老师说这条路90%都是隧道!因为他每次醒来睁眼都在隧道里。其他人都本来把这话当做笑话,但后来他们全都信了!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隧道,不过真的有很多隧道。汶川至茂县一直到茂县之后25km都是213国道,路况很好。到达一个三叉路口后,一边是继续沿213国道通往松潘,一边是转入302省道通往黑水,后者就是我们要走的路。302省道路况仍然不错,只是比国道稍窄。在临近黑水县城几公里开始有少许修路路段,需要注意。黑水县城至日南村就变成了颠簸的泥土路,我们遇到雨季路上稀泥和石块比较多,轿车可以通过但难免挂到底盘,越野车会轻松一些。如果开轿车又不想伤车,可以把车停在黑水县城,自己找个当地面包车或让向导帮忙联系车进入日南村。


 ▲成都至日南村导航图,全程约300km
 

第一天
自驾:成都-汶川 116公里 3个小时
 
大家约在周五下午5点下班后在靠近高速入口的百草路地铁站集合出发,不过因为余老师在公司开会耽误了,我们的奥太娜航班晚点了3个小时。一直到晚上8点,5个人终于凑齐,从成都开车踏上了行程。


 ▲余老师和胡老师赶地铁来与大家汇合,背着大包在地铁站格外醒目
 
因为市区略有堵车,在都江堰又走错了高速路口,到晚上10点我们才走完都汶高速,到达汶川。天色已晚,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放弃继续赶路,今晚就住在了汶川。
 

第二天
自驾:汶川-日南村 174公里 5个小时
徒步:日南村(海拔2900m)-二号牛棚(海拔3800m) 约11公里 7个小时

今天的行程比较紧张,我们需要先赶到山脚,然后再沿山路徒步到达营地。清晨5点半我们准时启程,一路看着天色的亮光从远处的边缘一直蔓延到整个天空,半小时后我们驶过30km来到茂县,吃了早餐,天已经大亮。离开茂县不就我们从213国道转入302省道,朝着黑水县的方向,继续在日光中往阿坝州群山的深处前行。

因为今天5点就起床了,时间很早,接下来的路大家基本处于昏昏沉沉的补瞌睡状态。半路看到牧羊人的羊群全部挤在公路上时,大家还是小小兴奋了一下,意识到我们已经彻底远离大城市了。


 ▲公路被羊群占领了

我和余老师交换驾驶一段路后,9点半抵达黑水县城,在这里离我们的目的地已经不远了,再经过12km的小路就可以到达三奥雪山山脚的日南村。稍事休整,我们离开黑水县城,朝三奥雪山的方向前进。驶出县城,柏油路也到达了尽头,接着的是颠簸的土石路。因为我们开的车刚好是以底盘低而著称的福克斯,所以一路伴随着“咣、咣、咣”剐蹭底盘的声音艰难前行。途中遇到涉水路段,不得不让除司机之外的所有人都下车来减轻重量,在众人的指挥下总算顺利通过。


 ▲涉水通过

因为路况很差,短短12km的路我们花了1个小时才走完。到达日南村之前我们联系了向导,不过这事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因为我们到达的这天刚好在日南村有婚礼举行,是当地的大喜日子,所以我们事先联系的向导都抽不开身来带我们上山。几经周折,幸好他们帮忙从邻村找到了另一位向导扎西。事后我们才得知,原来扎西在当天上午刚做完另一份背夫的差事,马不停蹄地就被叫到我们这里来做向导,真是不容易。我们应该庆幸找到了扎西来做向导,因为后来发现,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在山里还是有很多容易走错的小路。有了向导扎西,我们才能十分放心地赶路,并且扎西也在路上给了我们许多帮助。
 
把车停在向导家的院子里,收拾好背包,我们就该出发了。上午11点,我们离开日南村,正式开始登山之旅!
 


 ▲停车整装待发
 


 ▲出发前来一张合影,从左往右依次是刘老师、曾老师、文老师、胡老师、余老师
 


 ▲神采飞扬地上路
 
沿着日南村的公路前进,转过一个弯,水泥路变成了土路。几头牛站在路上晒太阳,大家心里都充满了刚出发时的兴奋心情,纷纷与牛们打起了招呼,殊不知与牛分别后,我们在爬山的路上一直都会与它们的牛粪作伴。
 


 ▲路上的牛
 


 ▲回望日南村
 
土路很快也消失了,我们走进了茂密的森林里,沿着穿梭在林荫中的小径行走。这样的小径便是“走的人多了”而形成的草丛中一条若隐若现的道路,仅容单人通过。夏季的草木正是茂盛的时节,大树的枝叶在路上投下大片大片的阴凉,偶尔有一片阳光洒在山坡上,草坪显得更加翠绿欲滴,甚至绿得有些耀眼。
 


 ▲行走在山中小径
 
走到一片开阔地,一抬头,在大树之间敞开的一扇“观景窗”中,一座雄伟的山峰矗立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禁不住停下了脚步,驻足观望这一幕美丽又震撼的画面。扎西告诉我们,这就是三奥雪山之一的奥太美。映衬着蓝天,奥太美显得有点遥不可及,让我们联想到将要攀登的奥太娜。她们其实相距并不远,如果能登上奥太娜,那里的景色一定不会比这差,顿时心中充满了期待!
 


 ▲邂逅奥太美
 
前进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听到了清脆的水流声,遇到了第一处水源。这是一条从高处流下的溪流,溪水清澈又清凉。扎西说这些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天然矿泉水,我们尝了一下,果然有矿泉水的味道。于是在溪水边休息,并且吃了一些零食和速食米饭,作为我们的午餐。
 


 ▲溪边休息和午餐
 
水足饭饱之后上路,继续享受午后山林的时光。又经过一段路程后,一阵轰鸣的水流声打破了安静,原来是前方山谷中一条汇聚成流的水瀑正奔腾而过。我本来以为这只是路途中的一道风景而已,但却看到扎西跳到水流边,左右查看之后回过头来对我们说道:“糟了,过不了河了!”什么?我们顿时全都傻眼了,原来我们是要过了这条河才能继续走啊!
 


 ▲一条大河横在面前
 
大家这才聚集到河边来观察地形。大概是因为这段时间雨水较多,山中的水流变大,形成了大约2-3米宽的小河。水势从高处倾流而下,形成了几道连续的小瀑布,在石块之中组成深浅不一的几个河滩。浅的地方正是水流最急的,如果伸脚进去,被水冲湿鞋子裤子都是小事,很可能整个人不小心被水冲得失去平衡跌到下游。有的地方虽然水流看似较缓,但水却更深,水面上激起白色浪花,更没人敢靠近。看着奔腾的水流,我们束手无策。
 


 ▲我们必须想办法渡河
 
关键时刻,还是得靠向导扎西。他壮起胆子往一个浅滩里试探了几步,看着他摇晃的身体我们都紧张极了。终于,在离对岸一块大石头还有一米距离的时候,他一个大跨步,跳到了河的对面,扎西成功了!但是,我们又怎么办呢?扎西很快在对面找到了一根大约一人高、剩下半个侧面的大树干,用力地把树干挪到河边,看准地势,“哗”地一声把树干推倒,横在了水流中。虽然树干的深度不够在水面上架起一座桥,但只让一层浅浅的水流从它的上方漫过。这样,只要我们稳稳踩在树干上,水只能淹到我们的脚踝。于是大家纷纷脱了鞋,在扎西的搀扶下成功涉水过河。最后过河的我,仗着自己的鞋有防水功能,连鞋都不脱就直接过河,可惜水流冲打在脚上还是激起了没过脚踝的水花,沾湿了袜子和脚。不管怎样,我们都成功过河,又可以继续前进了。
 


 ▲成功搭起一座能勉强通行的桥
 


 ▲扎西依次搀扶每个人过河
 
接下来的路便是一直沿着这条小河走,时而小路紧挨着河水延伸,时而小路又蜿蜒到远离河水的高处。沿着河水前进的好处是我们一路上都不用担心水源问题,随时都可以取到清凉透彻的山泉水。我们快步前行,经过了一些上坡和下坡路段,感觉翻过了一个山头,大约在下午3点半,到达了第一个大的休息站——一座当地牧民搭建的牛棚。扎西说,在日南村往山顶走的路上一共有两座牛棚,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一号牛棚和二号牛棚。我们眼前这座是一号牛棚,在山路的更高处,还有另一座二号牛棚。大多数人会在第一天赶到二号牛棚,把那里作为营地,第二天从二号牛棚出发冲顶。我们感觉时间尚早,于是休整一会儿之后,继续启程向二号牛棚进发,也准备到达那里扎营。
 


 ▲行进在丛林中
 
接下来的路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大家体力消耗开始越来越快,逐渐露出了疲态。不过扎西一直在鼓励我们,说我们是体力算很好的,因为很多人走到一号牛棚就走不动了。我们暂且相信他吧,坚持着往山上走。连续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累得坐在地上休息。扎西说,最多还有20分钟就可以走到了!我们又勉强振奋起精神,但走了20分钟,还没见到牛棚,只能又坐下来休息,问扎西还有多远,扎西只说:快了,快了。我们只能在心里苦笑,扎西的快了对我们来说一定还很远吧。
 


 ▲坐在路边树桩上小憩
 
不过事实证明扎西的话还算靠谱,又走了十多分钟,领头的曾老师激动地向我们吹起了哨声信号,我知道一定是到牛棚了!果然不出所料,登山一个小坡后就看见了牛棚上飘扬的旗帜。我们在天黑前赶到了二号牛棚,抵达了今天的营地。牛棚是一座简易的木材搭建的小屋,门前的空地正好能容得下三顶帐篷,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完美的过夜营地。

时间正好是下午6点,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不紧不慢地搭好帐篷,提供水源的溪流就在不远处,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晚餐,此时能吃上美味的热饭真是令人满足。经过半天跋涉,剩下的时间都是令人享受的营地时间了。
 


 ▲有帐篷,有厨房,我们的营地算得上惬意
 
二号牛棚的海拔高度大约是3800米。按照一般情况来说,身处3500米以上海拔时,需要密切注意是否有出现高反的征兆。今天睡觉之后,也许是还没适应这里的海拔,我开始有点头晕和头痛的感觉。看来没有经过任何适应过程的话,轻微的高反还是难以避免的。好在在帐篷里休息一会儿之后,头晕头痛的症状消失了,让我放心下来。
 
 
第三天
徒步:二号牛棚(海拔3800m)-奥太娜顶峰(海拔4800m)-二号牛棚(海拔3800m) 往返约8公里 10个小时
 
今天是冲顶日!凌晨4点大家就从帐篷里爬起来,准备早餐和收拾装备。因为今天冲顶后还要返回营地,所以不需要背负太多装备,所以每个人带上一个小背包,装上必需的水和食物就足够了。清晨5点半一切就绪后,天还没亮,在扎西的带领下,大家点亮头灯,穿过黑暗,向着奥太娜的顶峰出发。
 


 ▲凌晨在牛棚匆忙吃完早餐准备出发
 
昨天走过的小路大多都是覆盖着泥土的土路,今天出发后路面逐渐开始掺杂了越来越大的石块。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石块或者踩在相对平整的石块上,因此前进的速度开始受到影响。没过多久,一大片白色的地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天还没亮,只有昏暗的亮光照在上面映射出一片白茫茫。最开始我还以为我们到雪线了,结果走近才发现,这是一大片铺满浅灰色石块的地方。走在这堆乱石上十分难受,双脚不仅费力还要小心不要崴脚。好不容易走过这片碎石,便进入了高山草甸区。
 


 ▲穿过一片碎石地带
 
清晨的晨雾在我们所走过的山谷里蔓延开来,头灯射出的光线中都能清楚地看见水雾在飘动。脚下的植物全都沾满了露水,让鞋子的表面也浸满了水。这时身边已经没有高大的树木,我的视野突然宽阔了很多。草甸上点缀着一些杜鹃花,给山坡带来了不同的色彩,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我们身后,晨曦从山谷中开始蔓延
 
顺着小路一路攀升,差不多走到了山谷的尽头。眼前的三面都是更高的山坡,回头望去,我们走过的谷底已经隐匿在雾气之中。最前面的扎西已经沿着一道陡坡上的小路,到了更高处。我们循着高处扎西的身影,越过一座山坡,来到山谷一侧的平台上。这时太阳出来了,金色的亮光穿透白雾,从山谷的另一侧照射下来,眼前的景色都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真是美极了。
 


 ▲太阳初升的光线洒满山谷
 


 ▲爬升至山谷一侧,进入高山草甸
 
这片平台似乎是为我们建造的一个天然观景台。刘老师在平台高处兴奋地喊道:“看!这里有一个海子!”我们兴奋地跑过去,果然,在山坡另一面的谷底,静静躺着一片绿如宝石的湖水。这片海子被几座大山围绕其中,就像隐藏在深处的一块璞玉。就在我们争相用相机留下这幅美景时,更令人震撼的画面出现了。山谷对面的白云被一针风吹开,一座巨大的山峰被拨开了面纱,耸立在我们眼前直插云际,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场景!扎西指着山峰告诉我们这就是三奥雪山之中最高的奥太基,看来这果然是名副其实啊!
 


 ▲海子边的一张合照,远处显现出更高的山峰
 
话说奥太基和奥太美我们都见过了,但奥太娜怎么一直还没出现过呢?扎西望向我们正在攀登的陡峭山坡,说奥太娜就在山坡的尽头,但坡度太抖还看不到顶峰。原来奥太娜就在前方,但这话听起来让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么陡的一道坡,不也就是我们要爬上去的坡吗,那得有多难爬啊!
稍往上不远,高山草甸被一整片石块堆成的坡覆盖了,我们由此进入了通往顶峰的乱石坡路段。从这里开始,坡度变得更陡了,攀登路线也变得更险了。登山杖此时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们只得手脚并用,顺着石块往上攀登。
 


 ▲沿乱石坡攀登
 
这一段路是整个行程中最艰苦的,不仅需要脚蹬手抓消耗大量的体力,还要时刻注意寻找安全的路线,目不转睛地盯着前进的方向,精力也在快速下降。幸好,每次找到休息的地方时,转过身面对对面的奥太基,看看他近乎垂直的绝壁,想着我们不用爬那样的路,心里会觉得好过一点。所以又能回过头来安心地为通往奥太娜的路而努力。
 


 ▲从石坡上回望走过的路,远处是云雾中的奥太基
 
我仍然小看了登顶奥太娜的难度,因为我根本没有专门准备冲顶的小背包,而且把我和曾老师的装备都打包在一个40L大包里。背着这个大包,我的体力消耗得很快,再加上昨晚出现过高反症状,我今天的状态可以说很差。早在高山草甸区的时候,背包就已经换给曾老师背,这时在体力消耗更大的乱石坡,这个背包又交给了体力状况相对最好的刘老师负责。感谢队友们的帮助,让我在艰难的时候可以不用负重登山,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肯定登不了顶。
 


 ▲爬累了就坐在石块上休息
 


 ▲胡老师和余老师正在攀爬途中
 
在这段看似无尽的乱石坡上攀登了将近两个小时,胜利的曙光终于出现了,我们看到了奥太娜的顶峰就在陡坡的尽头!整座山峰盘旋着向上,就像一座通往云霄的旋转楼梯,只要能顺着楼梯爬上去,我们就能到达奥太娜顶峰。但是越靠近顶峰,坡度就越陡,我一度怀疑到底有没有可以爬上去的路。走在最前面的是刘老师,随后是余老师和胡老师,曾老师和我落在最后面。这时我的体力感觉已经消耗殆尽了,但令人振奋的是,我看到前面的刘老师、余老师、胡老师都陆续登上了最高处的石坡,站上了顶峰!这让我确信是有通往山顶的路的,我又咬紧牙,坚持着往上爬。
 


 ▲石坡盘旋着通往最高峰
 
终于,几分钟之后,我和曾老师手脚并用,爬上最后几块巨石,与其他队友会和,发现自己站上了奥太娜之巅!上午11点,经过5个半小时的攀登,我们总算登顶了。坐在顶峰的石头上,眼前的一切都异常迷人。蓝天仿佛近在咫尺,白云也似乎触手可及,身边飘舞的经幡是我们成功登顶的象征。在奥太娜之巅举目四望,奥太基仍然以高大的身姿屹立在一侧,而现在目光越过刚才我们攀登的山坡,隐藏在另一侧的奥太美也出现了。只见奥太美浮于云层之上,跟我们第一天看到她的形态显得有所不同。她比之前看到的更加平和、美丽,与我们隔着云海相望。这样,我们站在奥太娜顶峰,一边是奥太美,另一边是奥太基,壮丽的三奥雪山完全展现在眼前!
 


 ▲登顶奥太娜顶峰
 


 ▲奥太基在一边露出峥嵘
 


 ▲奥太美在另一边壮丽无比
 
令人失望的是,我又开始出现了与昨晚类似的头昏的感觉,不论是不是高反症状,我都必须赶快下撤。于是在奥太娜顶峰呆了几分钟之后,我就匆匆忙忙地开始下山。时间虽短,但在山巅所见的场景已经足够我慢慢回味,所以并没觉得有什么好遗憾的。即使头是昏沉沉的,但心里仍然装满了激动与满足。
 
下山的路比上山更加艰难,我们必须要把石头抓得更稳,走得更加小心,才能顺利地下降。乱石坡这段相同的路程,我们花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才走到底,和上坡的时间几乎一样。上坡和下坡的速度相同,足以显示出这道坡的难度。
 


 ▲下山的路格外漫长
 
因为身体状态差,我每一步都走得越发吃力,经常落后于最前面的队员10分钟以上。想到自己刚才在登顶的途中已经感受到体能状态不佳,而且可以预感即将出现高反症状,但还是坚持到达了顶峰。这时在已经登顶之后,我更能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行为。我渐渐明白,在当时的状况下,不再继续往上攀登应该才是最理智的选择。这只是一座入门级的高山,海拔相对较低,如果把我放到更高或者更困难的山峰上,我的体能不一定能坚持到山顶,或者足够保证登顶之后安全下撤。从另一方面说,即使我能顺利往返顶峰,但可能因为过度疲劳影响队伍的行进速度,而导致难以预知的结果。没有谁选择登山不是为了登顶,但我开始有所明白,登山界所说的“下撤是比登顶更难做出的决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下坡的路上还是不乏风景。当我们从高处往下看之前所经过的海子时,惊奇地发现它的形状竟然像是一条正在游动的鲸鱼!扎西说这个海子还没有名字,于是我们干脆就叫它“鲸鱼海”,听起来还是一个不错的名字呢。
 


 ▲“鲸鱼海”像不像一只游动的鲸鱼?
 
下山时我一直落在队伍的最后面,心里感觉还是挺愧对其他队友的。本来我们计划今天返回二号牛棚营地之后,再一直下撤到山脚日南村的。但是依我现在的状态来看,这是很难完成了,不仅时间不够,我的体能可能也支撑不了。将近下午4点的时候我们才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二号牛棚,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今天再在这里过一夜,明早再下山。
 


 ▲回到营地后曾老师累得直接坐在牛棚门口
 

第四天
徒步:二号牛棚(海拔3800m)-日南村(海拔2900m) 约11公里 4.5个小时
自驾:日南村-成都 300公里 7个小时
 
今天的返程行程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但为了能尽早赶回成都,我们还是在凌晨4点就起床了。但天气却非常差,一直在下着大雨。这给我们拔营带来了难度,特别是帐篷,打包起来几乎全都是湿的,体积和重量都增加了。

一直等到早晨6点,雨才变得小了些,但还是没有停下。天已经蒙蒙亮,我们不想再等,于是给背包罩上防雨罩,穿上冲锋衣,冒雨出发了。

最后一程下山,大家都不那么在意裤子和鞋子会不会被弄脏和打湿,只管快步赶路,就算踩在泥水里也毫不在乎。大雨让山中的植物都更加伸展开来,林中的小径比我们山上的时候密布了更多的枝叶和藤蔓,有时候必须要用登山杖拨开它们才能看清路在哪里。雨水顺着我的帽檐和袖子往下落,这种环境是对装备的考验,我一边感受着雨水冰冷的温度,一边祈祷雨水不要浸湿我的身体。
 


 ▲湿淋淋地在路边吃东西补充体力
 
因为有了昨天一整晚的休息,今天下山的效率变得高了很多。1小时10分钟之后我们就赶到了一号牛棚(上山时用了2个多小时),然后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往下走。我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向扎西问到:“我们今天能不能过河啊?”是啊,昨晚一直在下雨,不知道河水有没有上涨,之前搭的木桥有没有被冲走。扎西似乎在一瞬间陷入了思考,想了一下,答曰:“到了再说!”
 


 ▲冒雨赶路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在担心这个问题,一路埋头赶路,没人说话。大约又走了一个多小时,轰鸣的水声再次逼近,曾老师回头以略带几分沉重的语气对我说:“要过河了。”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快步走到河边,眼前的景象跟我想象中的不是很一样。河没有变宽,木桥没有被冲走,甚至都看不出水流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的心里竟忍不住小小地激动起来,把脚踩在前天扎西搬到水流里的木桥上,河水仍然刚刚没到脚踝,于是赶紧看准对岸的石块,稳稳地跨了过去。一回头,发现大家眼里都露出一丝喜悦。扎西随后也跨过河来,其他队友很快在我和扎西的帮助下顺利过河。当所有人成功站在河岸这一面的时候,扎西和队友们都不由自主地边喊边鼓起掌来:“过河喽!过河喽!都过来喽!”
 
大家这么兴奋,自然是明白,只要过了河,剩下的路就不再有什么困难啦。每个人的心情这时都变得好起来,天空中的雨似乎也明白大家的心意,已经悄然停下了。
 


 ▲过河之后,大家的心情好了很多
 
随着山中起起伏伏的小路向前,转好的天气和轻松的心情让疲惫渐渐消失,我们离日南村也越来越近了。当看到几头牛横卧在草地上,扎西说前面就是通往日南村的公路,我们终于下山了!
 


 ▲来到山路的尽头,大家露出喜悦
 


 ▲草地上的三头牛,像不像奥太基、奥太美、奥太娜?
 
半小时后,上午10点半,我们回到向导的家,奥太娜之旅宣告圆满成功,该怎么庆祝下呢?向导家只有可乐,那么我们就以可乐代香槟吧!
 


 ▲干了这瓶可乐!
 
收拾妥当后,大家与扎西和其他村民挥手道别,开车离开了日南。在黑水县城我们吃了一顿久违的串串香,心满意足地踏上返程的路,最后在晚上8点回到了成都的家。
 
 
▼附一张我们从日南村至奥太娜登顶的GPS 3D路线图,返程为原路返回


 

实用提示:
●登山鞋的防水性能一定要好
●用头灯照明比用手电方便
●没有经验的话,请一位当地向导非常有用
●完全可以不用背帐篷上山,带上睡袋和睡垫直接住在牛棚很方便,但在旺季要提前找向导了解牛棚会不会爆满
●只要能装下足够的水和食物,冲顶日的背包越轻越小越有利于节省体力
●登山途中产生的垃圾一定用塑料袋收好,最后带下山来再丢到垃圾场,这有点麻烦但是很重要
 
 
部分装备评测
 
背包——强氧(Strong Oxygen)巡游40+6(Soar 40+6)


尺码:S/M
容量:40L+6L
自重:1.3kg
强氧是国货之中做得比较用心的产品,是可以让人信赖的国产品牌之一。这款巡游的装载能力非常不错,加上可扩展的空间总容量是46L,但我感觉比其他同等容量的背包更能装,因为其他队友用的背包都比我大,嘿嘿。主仓没有隔断,喜欢这种设计的人认为能拥有更多容量。出发的时候我的东西装的比较满,泡沫防潮垫是外挂的,但是返程的时候少了食品,再把帐篷外账分装在外部,就能把泡沫防潮垫内置了。
外部的袋鼠仓比较实用,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大的弹性网兜,可以装进不少东西。我把零食和常用小物品放在里面,一般都不用卸包直接让同伴帮忙取。返程的时候帐篷被淋湿,我就直接把湿透的外账塞在袋鼠仓,避免主仓内部潮湿。
一个不足之处是背包的腰带没有腰包,所以我额外用了一个贴身腰包来装需要伸手拿到的东西。另外背带上的一条弹力绳我用来固定相机(这个细节设计还是让人称赞),但短短两天之后弹力绳就失去了很多弹性,有点失望。
 
鞋——The North Face Vindicator II GTX(国内型号The North Face A1A5)


这双鞋的表现让我十分满意,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它的防水性能上。Gore-Tex材料果然让人一如既往地放心,这次登山途中有许多涉水路段,包括溯溪过河、穿越泥坑、清晨踩过满是露水的草甸,只要水没有从脚踝灌进去,在鞋子本身的防水范围内都没有进水。有时候能感受到水冰凉的温度,但实际上水并没有浸进鞋子内部来。
鞋底是同样被广泛认可的Vibram橡胶底,我这双鞋的鞋底比较硬,但走起来还是非常舒适。总之,如果没有选鞋的经验,那么我可以简单建议选带有Gore-Tex防水层的比较好,鞋底是Vibram橡胶的比较好。
不过有一点令人苦恼,这双鞋的鞋带太容易松了!每天都要弯腰系好几次鞋带,实在是影响心情。同行的胡老师是和我同款的鞋,同样有这个问题,不知道这是不是TNF鞋的通病。
 
炉头——Soto OD-1RX WindMaster Stove(风神二代)


日本的产品向来以精致著称,把Soto的炉头称为艺术品一点也不为过,不论是看上去的质感还是用起来的手感都相当棒。
风神二代着重于防风性能,炉盘是内凹式,形成一个防风面。这次在营地使用没有风,不过我曾经在牛背山山顶用它烧水,当时风力估计4级左右吧,完全能正常使用。这次我们带了两个炉头,对比起来明显Soto的烧水效率更高,这和炉头内置的微型稳压器有关。虽然是个看不到的东西,但这绝对是Soto炉头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有了稳压器,炉头可以不受高海拔和低温的影响,维持稳定的火力输出。
这款炉头属于轻量化装备,炉头和锅架两部分是分开的,能灵活根据使用情况进行选择。1-2人使用我会选择三脚架,锅架重量仅仅7g,一般用于不超过1L的小锅。有更多队员的时候我会选择四脚架,锅架重量26g,用于更大的锅。加上炉头本身的60g,整套炉具总重量为67g或86g,携带都十分轻巧。
 
帐篷——Nemo Losi LS 2P Tent


不论是账内空间还是门厅面积,这都是最大的双人帐篷之一,我也是为了高舒适性才选择的这顶帐篷。在轻量化的趋势下,很多双人帐的设计都以每人50-55cm的宽度为底限,但这顶帐篷的内账宽度大约有1.39m,两个人睡在里面非常舒适,是名副其实的“双人”帐。整体虽然采用了常规的穹顶式结构,但增加了两根“脊杆”,把帐篷的四壁几乎都撑到了垂直角度,大大增加了内部空间,并且让帐篷抗风抗雨的强度也加强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顶帐篷在不牺牲空间和帐杆强度的情况下,重量并没有比其他帐篷高出很多。官方数据的最小重量是1.9kg,这次我带齐全部配件,包括地布、12根地钉、4根防风绳、顶部储物袋,总重量是2.6kg,算是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不过话说回来,这顶帐篷的重量和体积对长距离徒步和登山来说仍然略大。但我觉得这并不是缺点。如果要进一步追求轻量化,牺牲一些舒适性或者强度在所难免。但在对重量不是非常敏感、又更加看中舒适性的情况下,它绝对是非常优秀的选择,能带来无与伦比的露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