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夏东北避暑之旅(3)
海城,隶属于辽宁鞍山市。海城成为城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海城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 “海州”,清顺治年间改称为“海城”。
我很早就知道这个城市了,那是因为1975年那场大地震。记得以前有个记录片就是关于海城大地震的,看过不止一回。但是来海城我们还是第一次。
因为是路过,我们只在海城市内转了转。海城市内的景点都很近,走着就行了。
山西会馆原为清代庙宇建筑,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知县郑绣建,后屡经在海城的山西商人捐资修缮后改为山西会馆。民国三年重修后又改为关帝庙。整个建筑群占地约3000平方米。
现在的“关帝庙”,从1982年起由海城文物部门管理。1987年当地政府对该建筑重新修繕,1996年又进行彩绘维修。
山西会馆的山门古朴气派,两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门前立一对石狮,庙门前对面原先还有一座戏台。
1988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海城博物馆,免费参观。
山西会馆的整个建筑群布局工整、雄伟。
对比一下1904年的老照片,感觉没什么变化。
老照片:海城西门外日军炮兵联队本部-山西会馆, 摄于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图中右侧的城门是海城西门临清门城楼。(本文中的老照片均来自渡桥的博客,并在此致谢)
山门墙壁上两个大字: 忠、義。
山门前的石雕大狮子
山门内侧
山门两旁建钟、鼓二楼,东为楼钟。
西为鼓楼
正殿关帝殿建在石基的高台上,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房顶正脊上还有一座小庙,内供神上神,脊中间插着“穿天戟”三根。
前有外廊后有抱厦。正门额上有“关帝殿”三个大字,两侧各有“千秋正气”“万古英灵”的匾额。
柱额之间嵌的木雕花卉板木刻精致
老照片,这是民国时期,海城山西会馆内“关帝殿”前土匪的合影
老照片,这是民国时期,张作霖视察海城山西会馆
雕梁画栋
殿内手捧《春秋》的关公塑像
据传说:当年日本侵略东北来到海城后,先到“关帝庙”祭祀,拜谒“关公”求得保佑。当时“关帝庙”内,供俸着一尊檀香木的“关公”像,日本人便抬着“关老爷”塑像大张旗鼓地在海城主要街道巡游,后来还想将这尊“关老爷”请到日本去供俸。没想到从大连上船出海,到海深处那船连人和“关老爷”雕像一同沉到海底。
殿内屋顶的精美彩绘
这座“关帝庙”因当年时是县联社的物资仓库,才得以在浩劫中幸存下来。
斗拱上精美的雕刻,龙斗飞檐,含珠吐须
大殿后的抱厦
木雕工艺,刻工极细。
青石鼓形柱基,敦实厚重
院内还有许多收集来的各个年代的石碑。
后殿造型朴素
后殿前的一对残疾石狮子
后殿上的牌匾。
彩绘细节
后殿墙上的砖雕虽小但也极其精细
近拍
“先盖庙,后唱戏,钱庄当铺开满地;请镖局,插黄旗,大个元宝拉回去。”这是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山西商人在东北的生活,而且形象地展示了商业与戏曲的依存关系。
坐落于山西会馆路南的戏楼(乐楼)为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琉璃瓦盖顶,与关帝庙正殿相对应,中间庭院可容纳千余观众看戏。从乾隆年间起,每逢庙会,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昆曲等都在乐楼演出。可惜1946年后,戏楼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目前也还没有修复。
目前山西会馆前广场是当地居民休闲场所了
三学寺离山西会馆不远。海城三学寺创建于明朝,至道光年间已颓败,后由千山高僧明思法师苦心募化,重修大殿、前殿、后楼、东西配房及钟鼓二楼。光绪年间在此设立师范学堂。民国年间改设法院分厅及检查厅。1949年后一度作商业仓库,后改为海城图书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寺内建筑被震损,后来国家拨款进行修复。1982年一次电火烧毁了中殿,后改为海城县博物馆。1988年由僧人接管,正式作为佛教活动场所。
三学寺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佛学院。三学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学是佛教用语,指佛学者修持的戒、定、慧。三学概括全部佛教内容。
三学寺建筑群由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楼等部分组成。
三学寺山门
老照片,1904年,日军拍摄的海城三学寺山门和山门对面的古戏台(现已无),古戏台后面是城墙(现已无)。
山门上匾额“三学寺”为朴老所题写
进入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原建于明代末期的钟鼓楼在清宣统二年(1910)因造学生宿舍被拆毁,这是后来新建的。
前殿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补间五铺作斗拱,正脊雕龙,斜脊雕跑兽,施彩绘。前、后有回廊,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老照片,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的海城三学寺,应该是山门和天王殿
老照片,日伪时期的海城三学寺弥勒殿/天王殿
“天王殿”三字为田光烈,田老题写
正脊雕龙
大吻
斜脊
天王殿后有一放生池
中殿又称大雄宝殿,为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大雄宝殿是三学寺的主要建筑。原有中殿于1982年被烧毁,只剩下两根石柱。当时海城图书馆进驻在三学寺内,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疏忽,古建筑连同海城历代藏书毁于一旦。现在的建筑是90年代重建,重建的中殿最大限度与原建筑保持一致。
老照片,日伪时期的海城三学寺大雄殿
后楼藏经楼,据传为清代所建。二层硬山式建筑,石基,面阔五间,底层前有回廊,二层前有栏板,木雕门窗。
寺内东西厢房各九间,硬山式建筑,前有回廊。
回廊石柱下粗上细
海城厝石山公园,位于海城市内海拔只有49.9米的厝石山上,因其怪石嶙峋,故而名为厝石山。厝石者,砺石也!
厝石山公园占地3万平方米,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当时海城知县管风和集资6000两白银修建,当时名为海城公园,知县管风和亲自为公园门、亭题字。
位于公园正门的这个“琉璃影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为琉璃窑侯氏烧制琉璃瓦有功而御封修建。它是全国唯一的皇帝御封的纪念性影壁。
1988年琉璃影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影壁正面的方子是侯式窑主歌颂当朝、忠于皇上的象征,选用三幅图案,以中为主,附以两侧。中间的图谱是鹤、鹿、灵芝、祥云、浮日组成的“鹤鹿同春”,祝愿皇帝延年益寿、万寿无疆,左边的图谱由竹组成的“爆竹平安”,以展示侯式窑主以赤诚的心愿,以爆竹为声保佑当朝皇帝的平安;右边由松树组成的“寒松劲节”,以示侯式窑主永不变心,忠于皇室。
清代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为北京故宫、陵寝烧窑的赵窑,另一处就是皇瓦窑。据历史记载,公元1625至1636年间,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盛京兴建皇宫达300余间,其中学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都大量使用了侯氏宫窑的产品,并命名为“御窑”。
对侯家所做出巨大功绩,清朝历代皇帝都给予了赐封、奖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为奖赏侯氏家族烧制琉璃瓦有功,敕建高4.39米、东西宽6米、壁身厚0.8米的璃璃影壁一座。琉璃影壁原立于析木镇缸窑岺村皇瓦窑遗址官厅前,是侯振举官厅前的影壁墙。1960年,因秋季涨水,地基下沉,海城市人民政府将其移于海城厝石山公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面的图谱为“麒麟望日”,“封侯挂印”,“连升三级”
影壁的左上部雕有:“道光二十一年岁次辛丑仲吕月谷旦日建成修“的字样
整个琉璃影壁壁顶为起脊两坡式,脊饰卷云型绿釉琉璃筒瓦垄,檐头有圆形瓦当和滴水瓦。
皇瓦窑(百度):皇瓦窑地处群山之中,东山有白土,西山有红土,北山又有两条名为大龙湾泉和二龙湾泉的山泉,是烧窑的绝妙之处。所以金元时期就在此兴建窑址。皇瓦窑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另建琉璃窑,并经历了由盛到衰最后消亡的过程。
皇瓦窑,始建于后金天命六年,停烧于清末。历十二代皇帝,290多年(1621——1911)几乎与大清王朝相始末。新中国成立后,曾利用皇瓦窑烧制民用缸、罐,一直持续到1970年后。如今窑炉全部停烧,并彻底废弃。
黄瓦窑遗址,作为辽宁省现存的唯一一处官窑遗址,于2014年被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琉璃影壁”无论从影壁建筑风格特色,还是琉璃的装饰,实为民间琉璃建筑珍宝。
厝石山半山腰林中掩映一座斗拱飞檐八角亭,名“去思亭”,此为纪念日伪时期海城县长孙文敷(字斗南)而建。去思亭1934年筹建,1935年初落成。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日寇攻占海城当天把孙文敷绑架出城,威逼他为日寇服务,孙文敷只得暂居伪县长之职。但他暗中一直保护中国百姓,与日寇周旋。由于孙县长的种种"阳奉阴违"得罪了日寇,1932年冬,日寇把孙县长转调别县,随即以通匪罪名将孙县长杀害于沈河南岸。海城民众深切怀念孙县长,自发集资在厝石山上建造了一座纪念亭,名曰“去思亭”,实则谐音“屈死亭”,悼念孙县长壮烈殉国。
亭楹石柱上有当时刻镌的楹联:“此亭固基坚不朽,孙公遗泽永难忘”。
老照片,民国时期,海城公园内的“去思亭”。
“去思亭”边上的“惜字亭”亦叫“喜出望外”佛塔、“喜佛塔” 、“字纸炉”、“焚纸炉”等。惜字亭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惜字亭”高约8.5米,为六面空心翘檐砖塔,葫芦形塔刹,每面边长约3米,塔身上端为瑞兽云纹砖雕,塔一、二级之间有仿木砖砌圆柱,塔顶外有一砖砌护栏,塔内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玉佛,下层供官府和文人销毁公文与墨宝用。
老照片,日伪时期的海城公园“惜字亭”。感觉着比现今的秀气多了
老照片,民国时期,海城公园内的“惜字亭”及“歌风亭”。
山顶上的这种奇石就是厝石山的来历
魁星楼,始建于1778年(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毁于60年代,重建于1999年。
不过,这个位置原来是文昌阁,而老的魁星楼应是在海城东南隅的城墙上。老魁星楼为六角二层,现改为八角三层。魁星楼顶供奉一尊魁星像,据说是进口巴西千年花梨木精雕而成。
正值高考的日子,来此烧高香的家长络绎不息。
魁楼晚眺为“临溟八景”之一。站在魁星楼上俯瞰市内
山下的海城清真寺
半山上的保安寺
从1906年建公园时,就建造了气势壮观的文昌阁,后来又将城东南的文庙移到山上,每年举行祭孔大典。不过海城文庙的建筑物毁于后来的天灾人祸,现只留下文庙的后殿。海城文庙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城厝石山公园残存的文庙后殿与魁星楼
老照片,民国时期,迁至海城公园内的海城文庙及文昌阁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海城文庙
老照片,日伪时期的海城文庙后殿。现存。
保安寺。据保安寺后院禅堂前石碑记载,该寺于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大规模修扩,其格局为:“佛殿三楹居于中,禅堂两座列两旁,迦蓝殿东为左辅,祖师堂西为右辅”。“保安寺”后历经劫难,终被损毁,现在的保安寺是2002年在遗址上新建的。
海城又名三江越虎城。当年唐王李世民率领白虎将薛仁贵征战于此,马踏三江,造福百姓,故而海城又被称作“三江越虎城”!“三江越虎”为原市长万福民题写
靖安祠,又名“风云靖安祠”。位于厝石山公园山顶,系民国建筑。
靖安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为硬山起脊的辽南寺庙建筑。建于1931年,乃当时海城知名人士集资募款修建。祠内供奉风云仙子及其弟子。
龙化池也称八宝琉璃井。据传“八宝琉璃井”乃海城海水退却后的海眼,井底连通渤海,井内锁着两个妖孽,一为“独角龙”,一为“鲶鱼佬”。
八宝琉璃井。据说原本有条镇魔铁链的。
主殿西侧立有民国时期石碑一通,内容为风云仙子的传说。
海城地震纪念碑是海城地震三十年后,2005年5月20日落成的。这是海城境内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纪念碑。前两座立于1982年,是辽宁省地震局为方便国内外学者考察而建,分别位于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沟和宏观震中毛祁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北纬40°36',东经122°48',位于海城县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故称海城地震。震源深度为16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海城地震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大地震,因为准确的预报,这场里氏7.3级强震仅造成1328人死亡,占震区人口的0.016%。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到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海城地震的准确预报是科学还是偶然?争论至今。《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
端午节前夕的海城街头
满街都是卖艾草和桃树枝的。当地的习俗是,五月初五日,在清晨太阳未出时,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门楣插桃树枝,枝上系以黄布缝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扎的小扫帚。儿童的手腕、脚腕和颈上都结双五色线。男男女女多早起,结伴去山野、河边,趟露水,用长流水洗脸,拔艾蒿盘顶头上,俗谓免灾祛病。
海城河是海城的母亲河
河边新建的居民小区
海城馅饼又称海城牛庄馅饼,是泛指辽宁省海城市这一地区传统做工馅饼的一种统称,以其皮薄肉厚不腻人著称,面皮与南方馅饼不同之处在于,海城馅饼温水和面,面醒而不发,煎烤之后外皮薄而嫩香,内馅鲜美。
高小山馅饼是大家比较推荐的。
皮薄馅大
他家除了馅饼还有其他菜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