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到六月,火炉重庆名不虚传,一个字——热!!热,在家还是呆不住,想出去走走。 自然博物馆新馆自2015年11月9日开馆以来一直没时间去,早上起来别无聊奈,今天是端午后的第一个工作日(2016.6.12),想必博物馆参观的人一定不多,参观完博物馆,顺便去金刚碑看看。嗯,这个想法不错,走起!!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中国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其前身为1930年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1943年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1949年以后,先后改建为西南人民科学馆、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自然部。1981年改为现名。
重庆自然博物馆旧馆位于重庆市枇杷山正街74号,新馆位于重庆市北碚新城,作为全国第2大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数量为11万余件,其中珍贵标本超过1000件,馆中常设六个专题展厅:恐龙世界(恐龙厅)、动物星球(生物厅)、山水都市(重庆厅)、地球奥秘(地球厅)、生命激流(进化厅)、生态家园(环境厅)。
这里的工作人员食堂也可供游人进餐,每位18元。
博物馆外观,远处是缙云山。
博物馆第一任主任
博物馆大门
进入博物馆
大厅里的展品
分馆参观:重庆厅
恐龙厅
硕大的恐龙化石
合川恐龙化石
进化厅
美丽的海百合,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地球厅:价值连城的展厅
紫水晶
环境厅
孔雀标本
离开自然博物馆,驱车前往北碚的金刚碑。金刚碑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境内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离北碚城区5公里,这里山峦拱翠,古树参天,水流潺潺。因缙云山中有一块高6米,宽2米的天然巨石,相传唐人在巨石上题刻“金刚”二字,又因此地有一石深入嘉陵江中,人称“金刚碚”,故得名“金刚碑”,从清康熙年间兴街,至今已有300多年沧桑历史。
这里原是古渝州最偏远的山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缙云山南坡的小煤窑星罗棋布,煤炭业日益兴旺,煤炭必经过金刚碑嘉陵江出口,运销外地,于是形成产煤、运煤、销煤的水陆码头和中转站。
而今这里已经被废弃,只有几家还在此做生意。不知从何时起,这里成为小众、小资的游览地,我想应该是被摄影人发掘的吧!
今天天气炎热,湿气很重,一到金刚碑,喜闻树上的鸟鸣蝉吟,破败不堪的房屋被一片深绿掩映,犹如绿野仙踪,令人意外。
不知有多少年这里无人居住了,房前屋后、房顶上都是满眼的绿。
院落外还能看得过去,里面确是断垣残壁。
外墙上爬满绿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作陪都,一大批著名经济实业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寓居金刚碑,名人云集,人文荟萃,热闹非凡,仿如集镇,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了顶峰。书法家谢无量,大学者孙伏园、陈子展、吴宓等众多文化名人炒热了金刚碑。教育家梁漱冥还在金刚碑兴办了“勉仁书院”。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统计局迁往金刚碑。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也曾寓居金刚碑,当时的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还在金刚碑创建了“中福公司”,现存有几幢二楼一底的住宅楼,是其见证。民国时期的金刚碑,酒幡招展,人气兴旺,注入了大量人文元素,成为嘉陵江边的“小北碚”。
这地方绿树成荫,环境不错,只是房屋需要修缮。
一壶水,一杯茶,可以是一天的光阴。。。
一杯茶,几个好友可以摆一个下午的龙门阵。
谈古论今,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这里还有个摄影基地
过这个柴门,就是往山上走的小路,小溪两边都是废弃的房屋。
因为有这些恣意生长的树木,再残破的地方也有生命。。。
这间房屋的外墙是篾竹墙
金刚碑旁的嘉陵江边
坐在江边乘凉喝茶也很惬意喔
这里也有做餐饮的人家
大约在这里闲逛了一个半小时,我们没准备在这里吃饭、休闲,于是离开金刚碑驱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