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绵山,清明寒食之源

作者:阿滇是我 显示图片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
在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五月端午节,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另一是清明寒食节,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介子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县、以节、以俗铭记的历史名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期寒食节已经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本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但发展到唐代后期,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

1.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困厄艰辛,曾割股以啖重耳。重耳后来回晋复国,论功行赏,诸臣邀功争禄,介子推耻与为伍,就背了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到绵山找不到他,听取狐偃、赵衰的主意,放火烧山,迫介子推出来。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合抱一棵柳树,被火烧死。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诏,在介子推忌日,禁烟寒食。


  
2.放眼绵山,层峦叠嶂,到处是一片醉人的绿,这在北方雄浑的大山中似不多见。秀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历史,使人目不暇接、而流连忘返。


 
3.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在绵山,全部游览一般需要3到5日,如果有时间、有钞票、有体力,在山上混上几天消夏避暑是个不错的去处。


 
4.水涛沟长十余里,沟里泉水淙淙,几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形成一个异彩纷呈的庞大群体。这里本来是一处自然景观非常优美的深山峡谷,却被一些粗制滥造的雕塑搞得不伦不类。


 
5.棲贤谷。棲贤谷是一条蜿蜒向上、长达数百米九曲一线天的峡谷,必须攀登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当年介子推背母归隐绵山,就是从这里通过。山上文物古迹颇多,但绵山的灵魂是介子推的傲骨高风。


   6.哀号坡。传说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烧死,面对枯木青烟,触景伤情,命随从将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随从人等也一片哀号,响彻林野,这里就成了哀号坡。相传对朋友尊称“足下”也由此而来。


   7.思烟台。思烟台记载了晋文公焚山、白鸦绕烟而使火不能焚其的故事。


 
8.介公草庐。


 
9.介子推焚身,晋文公在其草庐西侧立庙奉祀。介神庙坐落在一处深28米、宽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之中,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祠庙。


 
10.介神庙是供奉介子推的祠庙,始立于周襄王二十四年。


 
11.忠孝仁信柱。


 
12.礼义廉耻柱。


   13.大殿正中供奉威烈正神介子推,大殿山墙与中庭明柱悬塑介神自出世、成长、事君、隐居、飞升、显灵的故事。绵山之神为介之推,距今2600多年,为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 。


  
14.抱腹岩。山势如两手抱腹,形成一个高60余米、深50余米、长180余米的巨形岩洞。分上下数层,抱200余间殿宇、禅房于 “腹内" ,容数千年文明历史于其间,堪称 “天下绝岩” 。


  
15.攀上127级石阶便是绵山中心抱佛岩云峰寺。


 
16.云峰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历史上,云峰寺名称多有变化,时而称为抱腹寺、时而称为大岩寺。


 
17.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供奉的包骨真身佛像是绵山另一绝。


 
18.绵山之佛为空王佛,俗名田志超,原是一名唐代高僧,是汉人成佛的第一位。


 

19.离地60余米崖壁上的还愿挂铃是绵山一绝。


 
20.铁索岭也是绵山一绝,铁索从崖顶垂下,可攀援而上到达山巅。


 
21.现在修建的之字悬崖登梯,已经替代了铁索攀梯,其攀登的惊险程度依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