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是广东江门市下属的县级市,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现存的一千八百三十三座碉楼散落在三千多个村落中。《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项目的有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和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群四个。此外开平碉楼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力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赤坎镇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第一天,从广州到开平市义祠车站,在站内搭乘13路公交车到赤坎镇。住碉民部落青年旅社。
第二天,游览马降龙村、锦江里村和赤坎镇。
第三天,游览自力村与方氏灯楼、立园、三门里村、加拿大村和南楼。
住宿在赤坎镇,主要是考虑到该镇位于这些村落中心,交通也比较方便。
我喜欢一早出门游玩,可是广东的景点开门都比较晚。早晨我走到赤坎影视城门口想买门票,结果要八点三刻才开始,只能回到旅社等待。开平碉楼有联票买,180元\张,包括自力村、立园、锦江里、马降龙、赤坎影视城和南楼公园六处景点,二天内有效。也可单独买票。买了联票可免费乘坐景区提供的大巴,但这大巴班次极少,一小时多才有一班。结果,这免费车我就坐了一次,其余都是坐当地公交车。
等到售票口开门,买好联票,走五分钟左右到公路边等候免费大巴。这第一班车与景点开门是同步的,不久车就到站,我先坐车到马降龙村。该村与锦江里村同在赤坎镇的西面,是适合并在一起游览。按理应该先到锦江里,因为普通公交车只能到公路口,而景区的车能开进村里,这段路也要将近一公里。我是因为有一个当地的小伙子要与我同行,他想去马降龙,所以我也就先到马降龙了。各位看官注意,你们今后如果要去的话,一定要坐景区车先到锦江里。
售票处就在这景辉楼的左边。
马降龙村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碉楼由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目前保存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掩映在村中茂密的树木竹丛中。
过了验票站后,第一个自然村是永安村,村口就矗立着村东第一座碉楼--保安楼。总的来说,开平景区的旅游基础建设搞得相当好,路线规划、路标设置和内容介绍都很到位。但在景区外,就不怎样的了。这可能与开平的碉楼太多有关吧。
在马降龙村沿着村口的石板路走,就能将村内的碉楼都看到,几乎不走回头路。
第二座,天禄楼。
第三座,莞庐。这楼有围墙围着,又被树林挡着,拍不全它的真面目。
第四座,耀庐。
第五座,河东楼。
第六座,昌庐。
第七座,骏庐。骏庐可以入内参观。
第八座,保障楼。
第九座,林庐。林庐也可以入内参观。
第十座,惠安楼。
第十一座,信庐。
第十二座,敏庐。漏了一座祯庐。
北门楼,这是一座更楼。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报警。
从马降龙村出来,回到公路边就是13路公交车站,坐车到锦江里村,大约二十分钟车程。
锦江里碉楼群在开平市蚬冈镇,清光绪年间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此村。建村之初,由在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1.5米,每三排建一横隔巷,第一条横隔巷宽1.5米,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60公分,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6米高。村后并列着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3座碉楼。
瑞石楼是富商黄璧秀建造的,是开平最优美的碉楼。瑞石楼高九层,二十五米,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总体造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窿顶。第 6 层外部为柱廊,第 7 层为平台,平台四角各伸出一个了望、防卫用的圆形塔楼,南北面则以巴罗克风格的山花和中国园林景窗相结合。第七层匾额中的“瑞石楼”三个大字,是当时广东著名的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住持铁禅的墨迹。瑞石楼现在仍有黄氏后裔住在里面,如果要进去参观,要向他交费。
锦江楼是典型的众楼,所谓众楼,是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一般建在村后。锦江楼高 5 层 17.36 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女儿墙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图案,正中为一悬山顶的楼屋,墙体密布枪眼,窗口狭小,置有铁门、窗。建筑形体简洁,朴实无华,是防御性显著的碉楼。
升峰楼是富商黄峰秀建造的。楼高 7 层,12.34 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精致秀丽,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是典型的居楼。居楼是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
出锦江里村,仍坐13路公交车回赤坎镇。
赤坎镇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325国道和珠江一级支流——潭江横贯全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骑楼建筑群是其特色,据统计,赤坎镇共有3公里骑楼,约600座房子。赤坎镇的堤西路被誉为欧陆风情街,沿路商铺建筑风格保存良好,充满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味道。
过这座水泥桥到位于桥堍左侧的景辉楼去参观。景辉楼以民国时期当地名医张景辉的名字命名,楼高三层,建筑深45米,宽5米。每层都有双客厅、双寝室、双开放式楼梯,垂直天窗,桥式天井,属典型的岭南古镇骑楼民居。一楼现在是赤坎古镇历史陈列馆,内有二十年代的股票、中国第一台收银机、兰桂院妓女房的原物和原貌布置等。二楼是民国时期名人张景辉的故居,内中的家具布置,都是原物。
这可是一张真的老虎皮喔。
景辉楼旁边就是关族图书馆,现在仍照常开放。
图书馆旁边是赤坎影视城,里面是拍电影留下的场景,都是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就不上图了。
接着在镇内游览。镇头有一座“百岁流芳”石牌坊,附近有一座耀华楼。
菜场
当地特色小吃,豆腐角。
纪念抗日牺牲的南楼烈士纪念碑和亭。
司徒氏图书馆
晚上吃了一份当地著名的黄鳝饭,还可以,只是煲得还不够,如果汁再多一点的话会更好。
吃好回到住宿地碉民部落,这是网上很有名的一个青年旅社,确实不错。
次日一早坐6路公交车到公献亭站下,转乘17路公交车到自力村。
自力村在塘口镇,俗称黄泥岭,由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三个方姓自然村组成。现保存有9座碉楼、6座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一进村是一排平房,里面是村里以前原样安置的老屋内景。
湛庐
振安楼
竹林楼
逸农楼
自力村中铭石楼最精美,高6层,第1层为厅房,第2至4层为居室,第5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入内参观。
一进大门,首先是一排下人住的平房。
楼主方润文早年在美国谋生,经营过餐馆,后以“其昌隆”杂货铺发家,成为本地首富。
楼顶平台是欣赏和拍摄村内景色的最佳地点。
叶生居庐和谰生居庐
云幻楼主人为马来西亚华侨方文娴,别号云幻,他原来是一位私塾教师,是当地非常有名的文化人。云幻楼高五层、外部造型和装饰带有明显的西式特征,檐角、浮雕、环行的回廊、高大的石柱、圆拱的小门,完完全全的西洋风格。
官生居庐是唯一开放参观的居庐。
养闲别墅
村内最早建造的龙胜楼
居安楼和安庐紧紧靠在一起
耀光别墅和球安居庐也联在一起
永庆楼和一座不知名的小碉楼
在紧邻自力村停车场的岐岭村内有几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的碉楼,我是看到牌子后才得知,因为事先在网上查询,始终找不到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开平碉楼详细清单。
出自力村,沿着种着桉树的村道向公路上走,在将近公路口北面的小山岗上耸立着列入世界遗产项目的方氏灯楼。可惜的是孤怜怜的灯楼脚下布满了坟堆,真是好不凄凉。
方氏灯楼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
到了公路口,等候乘17路公交车,到立园游览。
立园位于塘口镇北义村,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年建造的私家园林,于民国25年(1936年)建成。这座别墅花园集传统园林元素、岭南水乡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营造出变化多端的空间节奏感,园内分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部分,彼此间由人工河、桥亭、回廊等辅助景观连接,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独特风貌。但它没有列入世界遗产项目。
从这里进入别墅区。别墅区有别墅六幢,古式碉楼一幢,以泮立、泮文两幢别墅最为华丽壮观。
泮立楼的地面为意大利进口的水磨石,楼顶为中国传统的重檐式建筑,绿色的琉璃瓦覆顶,正面和侧面门廊为高大的西方古典立柱。
泮文楼的式样同泮立楼几乎一样。
晃庐是谢维立父亲的别墅
毓培别墅是园主为纪念19岁就因难产去世的二夫人所建。别墅从正面看有两层半,从侧面看有三层半,而实际上是有四层半的。
别墅区的西边是大花园,其布局以高大的立园牌坊和“修身立本”牌楼为中轴。花圃东侧是两座非常西式的建筑,前为“鸟巢”,这可是真的是养鸟用的。采用意大利建筑风格,四角带穹顶的尖塔和中间带穹顶的塔亭指向蓝天,非常别致。后一座为“花藤亭”,形似皇冠,通体镂空,据说是园主为了让爱妾赏花时享受女皇的待遇而建造的。
小花园位于大花园和别墅区之南,中间有运河相隔,之间有桥相联,桥上建晚香亭一座。
这小塔是防火的风水塔
出立园继续坐17路公交车,到三门里村。三门里村只有一座碉楼,但它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叫迎龙楼。
迎龙楼是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于明朝嘉靖年间出资建造的,碉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层11.4米,为全村制高点。第1、2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墙厚93厘米,为明代原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了第3层,开窗比第2层大,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射击孔,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风格拙朴,造型简洁。
出三门里村,跨过公路向东南方向走一公里左右,就到加拿大村。
加拿大村真名叫耀华坊,隶属赤坎镇灵源村委会,因为是旅加华侨出资兴建,故而得名。村内建筑由加拿大知名建筑师规划,村中有10座古民居、1座碉楼,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这些建筑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国传统灰塑、罗马柱、圆拱、花雕等建筑艺术,相当优美。
四豪楼是一座碉楼,高五层。该楼是用于避难和防洪,故整座楼房的结构较为坚固,在楼顶设有四个碉堡,每个碉堡都有枪眼,可以从高处俯视整个村庄。
由于事前在做攻略时和在当地查看资料时都说,从加拿大村往南可走到南楼。我正巧碰到一对村中的夫妇,就向他们询问能否走过去,那位女士对我说“你能过的。”,而她的丈夫说:“那儿一座桥危险的,别去走。” 女士说:“没事的。”我想走过去,路程只有一公里多,如果原路返回再过去,要十多公里路。于是就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往前走,沿着他们指给我的路,走到了河堤上,过不多久就看到有一座桥。到了桥堍,看到桥面上砌了一堵墙,禁止通行。我看到这墙不高,就从侧面跨过去。可是等我到了桥的另一端,一下傻眼了,一堵比刚才还高的墙树在桥中间,离岸还有一段距离,我必须从墙的正中翻过去,两面都是河。幸亏墙下有几块大石头,估计是当地人翻墙用的,到了这个地步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了。连照片都忙了拍,整好行装,小心地翻了过去。在此,我郑重建议各位驴友最好不要走这条路。有的攻略上还说,能骑自行车过,简直是扯蛋!
过了桥又是一条河堤,没有往南的路,只能沿着河堤往前走,走了一段也没见到一条象样的路,无奈之下,就从田岸上走进一个村庄,这村庄也挺古老,也有一座碉楼。穿过这村庄到公路边,一眼就看到了南楼。可是南楼公园已经关门了,从墙外拍了一张照后就在旁边的公交站等车返回。
南楼
全文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