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声明:图文皆为原创内容,如需合作及使用请联系作者,不接受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与使用哦!
2010年秋和2013年春,我先后两次来到山西,前者是大学毕业那年前往五台山朝拜,后者是在结束了新浪地方站的工作,恰逢“五一”小假期的时间,我在家人和几个朋友陪同下前往了山西。行程比较赶,三四天时间,欲探寻陕晋文化,必须选择最精华,也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些地方最好是比较少受到商业化影响,让人走进就立刻能感受到其原始的气息和那里真正的生活状态。
其实说到山西我不会陌生,因为有亲戚在那边,小时候有记忆起最早出过的远门就是山西阳泉。提到山西省,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言:超百万年的文明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5000年的历史文明以及2000年的中华一统实体,山西均参与其间,从未缺席。这片不平凡的沃土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也被历史播撒了一路文明的奇迹。都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的便是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不朽印记。
山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古建王国,坐拥中国70%的地面古建筑遗存。山西现存登记在册的古建筑达18418处,若论单体建筑,可能达30多万处,并还有相当多的古建筑没有被登记在册。
山西现存有120座现存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古建筑,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5%;350座元代及其之前的木构古建筑,占了全国的近80%。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古城、四大名塔之二的释迦塔与飞虹塔、三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
很早就想去看看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这条孕育了无数华夏子孙的黄河。体验一下陕北的豪迈粗狂,小时候唱的《黄土高坡》究竟是什么一个模样。那里是不是处处可见头戴白毛巾的农民(别说还真看到了),只是那里至今还相对落后,道路崎岖,唯一能带动经济的旅游业也没有太大发展。提到看黄河,最代表的便是“壶口瀑布”了!!第一次得知它,大概是两年多以前,去五台山之前查阅资料无意间看到“壶口瀑布”这个地方,心中总有个意念挥之不去,想去亲眼看一下那传说中的波澜壮阔。
对于山西我并不陌生,11岁的时候我去过“山西阳泉”,因为我爷爷的哥哥一家三代在那里扎根,懵懂的我也曾感受过山西的生活与文化,这次算是时隔十多年再到山西。
28日傍晚七点我们驾车出发,从天津高速一路途经保定(荣乌高速)石家庄(京港澳高速)—阳泉(京昆高速)—太原—晋中—临汾(青兰高速)等地。开了整整一夜的车,到达临汾的时候天渐亮了,原本地图显示到了临汾之后,去往壶口就没有高速公路了,必须要走国道,或是乡间小路,没想在临汾加油站的时候问了当地人,被告知到达壶口瀑布的高速公路已经修好了,真是幸运,不然那上百里的小路不知道还要开多久。七点半终于到了第一站——陕西宜川“壶口瀑布”。这时候爸爸已经足足开车超过了12个小时!
门票是我提早在某票务网站预订的,可以非常便捷的在绿色通道拿票,不用排队。票价91元。其实有些小小的失望。原本以为“壶口瀑布”是像一个主题公园可以进去大门走进去很远,而实际只是一个瀑布而已,进了大门走几步就到了,目光所及的远处也被围栏拦住不能往里走。刚一进大门我们还想说瀑布究竟在哪,只看到不远处有一些人围着,一个沟壑有白色水花溅起。因为远,还没看到其壮阔,以为那是其中一个小瀑布,还会有更大的,走近一些就看到瀑布越来越大,水也溅得很远,相机上边已经出现很多泥点。
【壶口瀑布】一条黄河把陕西和山西两个省隔开,对岸相望。一边属陕西宜川,一边属山西吉县。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4~5月份,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尤为壮观。这个时候叫做“三月桃花汛”。好像山西那边的游客相对较多,陕西这边少一些。在下游有个平台可以走下去一些仰视瀑布,不过台阶很是湿滑,过于危险,而且走近了,衣服就都湿透了,安全起见,周围有很多工作人员把守。
虽不像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但黄河瀑布的壮观也别有一番风味。波涛撞击出这宛如天空星宿的繁茂,再一次惊叹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壶口大瀑布,犹如母亲河怦然跳动的心脏,那咆哮的惊涛声,永往直前,百折不回,体现中华民族生命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博大胸怀。
水花溅起的很美,但越美的东西往往越危险,爸爸说如果跳进去一定就会粉身碎骨。
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伴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
我不自觉想要弹奏一曲《黄河》,心中的声音融入指尖。。将自己完全融进这片波涛汹涌之中。
此时来“壶口瀑布”的游客一般不会太多,因为周边的旅游景点还是比较少的,路程远,较少有专程来的人,但是看到这一壮景还是觉得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印象中宁静在99年拍的《黄河绝恋》正是在此取景。之后我又看了一遍这部影片,又翻阅资料介绍,所有场景都是演员导演亲自上阵拍摄,没有一丝后期电脑特技。
只是煞风景的有很多围栏,拍照的时候找角度那叫一个困难。看到资料图片,河水流量最大的时候我们站的地方都会被淹没。
周边有酒店,而且是很高级的酒店,可以在房间里就能看到瀑布了,当然价钱也不便宜咯。停车场周边有很多餐馆,出售的大多都是黄河里打来的鱼。价格昂贵,竟有要价到上千的。
在来去往返的路上我看到有个景点正在修筑,之后查阅资料得知那里是“梦门”景区,越来越多的人为景区出现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让更多人去看黄河,是带动起这块不富裕的地区经济,改善当地人的穷苦生活。弊端则是一座座人工的“古迹”、“故居”,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只希望不要过度开发,让这里的未来不至于乌烟瘴气。
离开了壶口我们按原路回到“介休”,找到一家旅馆休息。这个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爸爸已经开了这么久车没眨一下眼了,我也跟着一夜没睡,生怕他疲劳驾驶。这里的旅馆不多,介休也只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我们住的旅馆条件很是一般,就像一个招待所,不过入乡随俗,来到介休就要过过“介休的日子”。
下午的时间拖着疲惫的身躯逛了逛这个小城,虽然不大,但市区也挺热闹,该有的基本都具备。这里的某些景象我让不自然联想起承德,只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没有那么多,好在也保有自己的特色,公交车好像也就只有那么两辆而已。一条小街,沿街两侧席地摆放的蔬菜摊构成一个热闹的集市,已经很久没有到过这么原始的菜市场了,一切都像是记忆的重现。没有用相机记录什么,只是单纯的用双脚去丈量,用身体去感受。同样的逛完回旅馆就是反复看各台的《甄嬛传》,看着看着睡着了,醒来已经是晚上八点了,吃点东西,又是看《甄嬛传》(这一年旅行回到酒店永远都有《甄嬛传》看),到了晚上十点睡着了。
这天一早五点起床,六点多出发,近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绵山大门。前一天天其实已经来过大门这里,只是这附近的旅馆要价太过离谱,而且有些店家服务态度很差(山里还有一些酒店,都是星级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云峰寺”旁边的“悬空酒店”)所以我们去了介休,绵山其实是在介休和灵石之间的地方。同样的方式我们去绿色通道领取了提前订好的门票,这里的门票是110元,车费是50元,因为绵山比较大,没办法自己走(当然你想自己走也可以,只是很危险,公路很窄,通常还有来去两辆车经过),也不允许私家车进入,所以建议最好还是选择坐车。每个景点都有站牌提示候车的地方,可以随时上随时下。地图在正规的窗口卖5元,从外边的小贩手中还可以砍价。在入口处坐车上山要走大概十多分钟,山很高,车子一路盘山而上,司机技术都很娴熟,车开的非常快,旁边就是悬崖峭壁,真是让人捏把汗。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龙头寺】
“龙头寺”,这座寺庙的山上有一个醒目的龙头。在城墙边俯瞰山下梯田非常壮观。如今的龙头寺原名“塔岩寺”,因岩下黄土坡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唐贞观十五年(公园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来朝山谢雨,传说遇到神龙显灵,因而改为龙头寺。龙头寺除了庙宇外,还建有一座唐营。绵山唐营是国内唯一留存的一座唐代古营,是秦王李世民所建,距今以有1400年的历史。
大罗宫
下一个站“大罗宫”也是绵山最代表的一座寺庙之一。绵山属道教道场,所以很少看到和尚。山脚下有几个小寺庙,我们先朝拜了一遍,我印象最深的是“海神娘娘庙”,里边有一尊从台湾运来的娘娘像。这里的道士非常和善,向我们介绍绵山以及这里的庙宇,还叮嘱我们如果在山上遇到给我们戴黄色的类似”哈达“的绸带一定不要接。
据传说唐高祖之女,唐太宗之妹曾修道于大罗宫。大罗宫因历代战事,多次被毁又多次被修复,1942年2月2日侵华日军又纵火烧毁。现在的大罗宫为当地大居士阎吉英先生筹4亿巨资在原值上重建而成,迄今已经建造道教殿堂60余座,塑造神像600余尊。大罗宫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层110米,层楼迭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雄狮背驮整座宫殿,形象逼真,威武生动。一层至七层面阔五间,以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姆殿、九曜星君殿、二十八宿殿、灵霄殿、三清殿、五老君殿为主。七层以上为众妙堂、讲经坛、混沌殿、诸仙殿、藏经阁。八层至十三层面阔9间,廊下各有10根盘龙大柱,宛如皇宫天庭,一派金碧辉煌。主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群总面积共达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群楼高耸,崇阁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既雍荣华贵,又古朴典雅,可与布达拉宫媲美,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观”。
在山脚下会看到有山泉徐徐流下,山脚下有个溶洞,供奉着八仙,放功德的时候需要很迅速的跑进去放了功德再跑出来,因为里边像下雨。
踩这个莲花把鞋都弄湿了。
让人很惊奇的一件事,山崖上时常看到挂有很多铃铛还有灯笼,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最顶层是“藏经阁”,这里的馆长是山西的一位很有名的书法家宋宝贵,爸爸收藏了他的一幅字。特别的是我们都是本家。
“云峰寺”
这个地方最让我震撼,寺院被一个溶洞环抱着,溶洞叫“抱腹岩”最初在山下没觉得特别,只是在后山看到一个山崖。
上山的台阶非常陡,足有七十度倾斜,有的人是“四条腿”并用往上爬。走完台阶正对面就是一座大殿。记得是朝拜完第二座庙,出门抬头的一瞬间被震撼到了,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也是镜头无法复制的,感叹天下的奇景是要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美好的。这种感觉像是被山笼罩着,妈妈说很晕眩。似乎有一种山要压下来的可能,又好像在哪个电影里有过这种感受。
这时听到一旁的导游讲了一个故事。空王佛原名田志超,祖籍陕西,后随家人流落山西省榆次。隋朝末年,田志超于27岁投奔并州开化寺慧瓒法师弘扬佛法。唐朝初年,已经名声在外的田志超来到祁县、介休一代建寺,可是,他每建一处寺庙,都因各种原因倒塌。一天夜间,“佛祖”现身,让他到介休绵山弘扬佛法。当时的绵山一带,已经是道家场所,五龙携母在此修行多年,普济众生。五龙母早年曾钟情于田志超,得知昔日恋人来此,五龙母有意让出此地,便在棋盘洞内设棋局:“输者主动退出绵山。”连续多日后,五龙母随便扔下两粒棋子,自称不力,退出棋局。五龙听说后,恼怒母亲的做法,将田志超堵在绵山脚下,呼风唤雨、驱虎动兽。猛虎来临,田志超驱动山头,将虎压在山下,形成了今日的飞虎洞。再往前行,一道深沟挡了去路,危难之时,玉兔伸臂援助,成就了现在的玉兔桥。到了最后,五龙无奈,驱动大山向田志超压来,田志超也不含糊,高举右手运气丹田,一掌将大山挡在了身前,形成了今天的山上佛掌。当地百姓的传说,把一处处地壳变迁归结于田志超名下。最终,五龙膜拜于空王佛真身田志超脚下,臣服于他修建的正果寺内。在这里有一座殿供奉着田志超的包金真身像。只能来的人自己来看了,不便拍照。
溶洞石壁上有一个很明显的手掌印,当时在身边的旅行团导游讲解说这是当时五龙要摧毁这里,田志超手托举这里留下的印记,当时有些游客找不到在哪,导游说:“好了,找不到就是与佛无缘,下一站。。”
下山有两条路选择,一条就是很好走的路,抱腹岩中几个庙宇朝拜过之后就可以下去了,还有一条是最先见到的后山,再向前走几百米走后山的一条“悬空栈道”,因为赶时间,还要保留体力,所以我们没有走“悬空栈道”。
最后一站我们决定去“介公祠”。不过汽车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最后一站“水涛沟”,我们看了一下没有再往远处走,如果想要游览“水涛沟”还要再爬山,想把绵山都游过来至少也要三到五天,所以每次的出行上一定要有取舍,并且来绵山的目的是朝拜。
我们回到“栖贤谷”这一站,这里环境很优美,幽静,更像一个公园,听说去“介公祠”一定要通过这里,而且还要原地回来,大概要用两个多小时时间,走了一会我们决定不再走下去了,因为上山的这条路太危险了,没有任何护栏,人很多,都挤在一起。山的倾斜程度将近七十至八十度,但有一幕让我们格外吃惊,一位老太太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握着铁链行进,太威武了。
没有休息我们开车一直来到了“祁县”。这也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地方。但是这次的山西之行,让我觉得山西的住宿卫生状况是最差的,除了昂贵的酒店,旅馆不多,大多都是民宿。价钱贵的离谱,订下来后还会以各种理由再收费,这里给我留下了太差的印象,也许以后我都不会再来了。
傍晚我们逛了一下“祁县古城”,也叫“晋商老街”。
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影视剧组纷纷来祁县拍摄外景。上海同济大学、上河城建学院等高等学府,更把祁县显示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民居当作实物教材,多次派师生前来实地考察、研究。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 1994年一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将以其辉煌的历史,永垂史册,以其灿烂的今天,光照后人。
我们住的地方临近高速公路,出门经过一个村子就到了老街。走进这条街的时候已经快天黑了,很多商家都关了门,好像老街要进入睡梦一般。街道很古老,好像几十年没有被整修过一样,保持着原本的风貌。很类似天津的“古文化街”,但是像是没有颜色的古文化街。这次的北方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北方的建筑没有南方的秀美与华丽,或是干净。而是粗狂,古旧,很多建筑都年久失修,像是在绵山的寺庙中顶部都有小洞,记得之前见过辽宁的寺院都会漏雨,也很少有人会打扫的样子。
山西是一个出产煤矿的城市,所以空气不是很好,到处都会暴土扬长,这几天皮肤也很遭殃。而且四月底竟然会有蚊子。
这里还有一点特别晚上的大街上早点铺都很多人,大家都是晚上吃早点!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这里都没看到麦当劳。。。
一早在我们在临近民宿的早点铺吃了早饭,前一天晚上我们在这里买过豆浆,最后结账时候价钱和他招牌上写的,还有昨天卖的给我们的价钱都不一样,老板居然说涨价了,明明是宰外地客人!晋商从前的经商宗旨都到哪里去了??
我们去往“乔家大院”的路上,到处能看的它广告。门票是72元。(节假日可能会变,以当时为准。)是一张明信片。进入大院前还要走一个很长的集市,可以顺便感受一下晋商文化,以及当地的特有的商业气息。根据路标找到“乔家大院”,坐落在在一个十字路口上。
大院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最大的院子。也是最精华的。院子真的很大,深宅大院,怪不得有这么一句话“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其实在山西的一路上看到很多的**大院,但是选择“乔家”,因为它的名气盖过所有的,也是最代表的。资料记载这个大院是唯一没有被年代破坏过,没有大面积翻修过的。只因当年那一面意大利旗子。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陕西总督毓贤在山西地界杀洋人,七个意大利修女从太原逃到祁县,善良的乔致庸将她们藏到自家银库里,然后用云柴草的大车将她们拉到河北而得救。之后意大利人为感谢乔家送给他一面意大利国旗,正是这面国旗成了大院的救世主,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几乎让山西所有大户的宅院都成了残垣断壁,唯独没有破坏乔家大院,因为看到了门口挂着的这面意大利国旗,这是日本盟国的旗子。
大院原汁原味保存至今,到处可以看到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介绍乔家的兴旺与衰落,曾经这个富可敌国的乔家,就连慈禧太后避难的时候都来这里。
进大门是笔直的院子,这里曾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取景地,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不陌生这场景。
硕大的院子,唯有这红灯是有颜色的。
进到大院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三个院子,每个院子又都延伸至很远,院子中还有院子,和故宫的后宫真的有相似之处。
进入大门,左边三院为二、四、六院,右边三院为一、三、五院。有供人居住的,有用来练功的,有用来会客的,读书的,做饭的,还有戏园子(不知道是不是后来建的,因为历史记载乔家是不准经常听戏的,玩物丧志。),最里边的第六院为花园,真的和御花园很像了。资料记载因为当时乔家为救国家危难,输送了很多银子,因此第五个院子资金不足就变成后花园了。现在很多房间都变成了博物馆,展示文献,场景重现,还有各种历史文物。 大体位置为第一,三院目前展示的是原来乔家的寝院,包括厨房等。第二院为《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视剧场景保留,四、六院是展示文献、历史文物,场景重现,以及兵器陈列等。两边的每三个院子都是通着的,有时候不知不觉就把几个院子逛过来了。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据说俯视成“囍”字形,不过所有二楼都不许游客上去,所以看不到。
每个院子之间都有这样小门可以通过。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乔家的碗都是破碎又聚在一起的,感叹一个大富之家却过得很节俭。能够连续富几代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值得当代人们加以深思。
幽深的古宅,犹如迷宫一般,妈妈说不知道在晚上这里会是怎样的恐怖景象。从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奶奶讲起爸爸的爷爷在河北也曾是拥有这样宅院的富有之人,无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迫走向没落。妈妈说不久前陪爸爸回老家还见到了曾经那座大宅院的残壁。我想如果时代没有那么无情剥夺,也许今时今日我会是那个坐在宅院门口石狮子胖晒太阳的小少爷。
去过《乔家大院》之后,看了两部影视作品,一部就是同名电视剧《乔家大院》,一部是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不过感受大大不同。很欣赏后者,敬佩张导演的才华,画面拍的不知道除了美,还能怎么形容,光影的运用堪称绝伦,在十多年前就能拍出这种作品真的太棒了,再来就是深宅大院展现的监狱感,压抑感都让观众完全感同身受,没有春天的大院,没有春天的时代,让人麻木,每天就是等待锤脚的响声还有点红的灯笼。。。
《乔家大院》我觉得拍的不是很好,首先是演员的选择,陈建斌的演技太过程式化,他演的角色基本都是一样的,说实话不太欣赏他。而且让他演一个二十出头的人也太。。。。。其次电视剧的杜撰成分太多,能够理解的是根据史实拍的电视剧如果没有改编成分就不好看了,毕竟真实的不可能每一个情节都环环相扣,抓人眼球。好在电视剧还是抓住了些精髓,包括乔致庸的经商之道“义、信、利”等等。不过距史实乔家大院是乔致庸中后期出资建设的,但是电视剧中他大哥当家时候就已经用这一场景,实在有些穿帮吧。不晓得拍摄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每个角色对应用的本人房间,还是只用了一两间拍摄,现在游览看到的被褥桌椅是历史留下来的还是拍电视用的也不晓得。
《乔家大院》道具
百家姓家训馆
走出大宅,穿过集市还有一个不大的院子,是乔家最早的老宅,里边现在是庙宇,供人朝拜。庙很大,很气派。还有一间房子卖豆腐制品,可以想象吗?乔家发起的一带是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最早就是靠豆腐起家。
老宅对面是一座花园,一座不小的花园。爸爸他们都不进去了,我想进去看看有多大,我用跑的逛了一圈,非常大。
这次的行程途中经过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爸爸本想也去看看,寻根溯源,不过因为时间急迫,加之现在那里太过商业化,因此放弃了行程。
提起【五台山】,不论是否是佛教徒你一定都不会对这里感到陌生。爸爸妈妈连续三年来这里朝拜,传说中1080级台阶的“黛螺顶”,每一次爸爸更是一阶一阶跪拜而上。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佛母洞】
因有特殊的佛教意义,所以是有必要前往的。特别是男性,一生都无法直接感受到女人生育的艰辛与痛苦,但在佛母洞的一进一出,在努力完成了从"投胎"到"重生"这一过程后,也许就会体会到接近现实的体会,有了这种体会,也许就会感慨于生命的伟大及大自然的伟大。
佛母洞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洞,坐落在五台县台怀镇南10公里的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一段岩壁右侧,也叫千佛寺、千佛洞、父母洞。从台怀镇寺庙集群区出发,顺清水河下走10公里,到白云寺,转而入西谷口,穿沟登山2.5公里即到。
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
千佛洞之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夹有各种色质,犹如人体心肝五脏,洞形又呈葫芦形状,后人便称之为母腹。佛教宣扬进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欢乐幸福。
我曾经看过一小段很不错的介绍。入洞出洞是一种神圣的佛教仪式,也是一种充满妙趣的新生体验。乍看起来,佛母洞内洞口十分狭小,成年人是无法钻进钻出的。实际上,无论大小胖瘦皆能遂其所愿。钻洞时,双臂举直,紧贴头部两侧,身体半侧,头、手先进,随后蹬地的双腿发力,同时腰部竭力蠕动前伸,当伸直的双臂双手够著入口边沿时,胳膊肘抵著洞壁往开撑,拉著身躯蠕动前伸,便入得洞内。出洞时,取同样的姿势,头、手先出,身体半侧,由於洞口是斜下的,靠腰腹部蠕动爬伸,就能顺利出得洞外。
人,肉身凡胎的出生只有一次。人生历程各各不同,命运有顺有乖。佛母洗世尘,重生逢运转。体验"投胎佛母"和"佛母重生",在佛母的甚深大愿加持下,便有圆满的果报。
万物变迁,生而又灭,一切宝中,人命第一,生当感恩父母生养之恩,感恩所有帮扶之人,感恩佛母生育之恩。人生在世,信念为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让别人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对佛母的加持护念充满信心。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实相是三世诸佛之母也",空有不二,破除我执,)故应常怀欢喜心,并将欢喜布施他人。
佛母洞创建体现独特佛教文化意蕴的佛国圣宇。将在环周的青山下建一座洁白挺拔的石牌楼,半山建一座木构彩绘建筑圆缘亭。已修成总长五百多级的石阶路,此为五台山最长的石队员路,石阶级级梯进,上达佛母洞,寺内将重修和新建佛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僧寮、居士寮、多宝如来塔等。
与南方的寺院相比,北方的寺院少了那些气势宏伟,雕梁画柱,所到之处都透露着古旧,年久失修的样子。上山朝圣的路很漫长,完成朝拜基本上需要两个多小时。这一路辛苦留下的汗水像是洗除了心中的各种烦恼,每上一阶似乎心就更加明朗。
每一组台阶平台上都会有这样的“水盆”,游客可以往里面放香油钱,放水在里边的原因大概是怕钱被风吹跑吧。
【五爷庙】
这一天一早7点出发前往【五爷庙】。早晨的温度很低,中午又稍微有些热,可见秋天这里的昼夜温差很大。
【五爷庙】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时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
据民间传说,龙王弟兄五人,这是其中的老五,故称五爷。按一般惯例,龙王不居佛寺,当地传说五台山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据说,佛、菩萨本来是不看戏的,可是五爷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
由于不方便在庙里拍照,网上也找不到相关的图片资料,我只能描述一下当时所见,进到【五爷殿】见到“五爷”神像的时候,第一感觉不像是通常看到的菩萨,后来才知道“五爷”是龙王。
相传在【五爷庙】求愿是很灵验的。
【塔院寺】
不论你是否到过五台山,但只要提到这里,相信一定都会对一座建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白塔”。五台山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庙中,唯有这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
据《山西省佛教名胜》记载,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有一座高耸入云洁白浑圆的巨大佛塔——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五台山大白塔所处的寺院叫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阇,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殊像寺】
殊像寺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说到我们落脚的【台怀镇】,在这个季节风景非常优美,一条小河从镇子穿过,每天我都会到这里玩水。有一天下午,我和妈妈在河边嬉戏拍照,一个打扮怪异的老尼姑从桥上走过,突然对手中拿着相机的妈妈说“给我拍照!”我们都差异,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妈妈无奈只好说“帮你拍了也没办法给你。”记得后来老尼姑不知道说了句什么话就走了。后来我们记起在前往【佛母洞】的路上,我们也有遇到过这个人,她主动对我说“小小子我就是在这里等你的,给我钱。”
镇子附近有很多小摊贩和商店,可以在这里请一些佛教用品,以及旅游纪念品,每天在这赶集的人络绎不绝。其实都是可以砍价的,就看你能砍下多少。 我的爸爸妈妈来这里这么多次,和不少店主都很熟络了,每次去到那里就像见老朋友。
【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清顺治十三年将这里改为喇嘛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
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一九四八年春,党中央机关从延安开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过五台山,陈毅同志作诗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菩萨顶】的寺院不多,没用多少时间就完成朝拜。不过给我感觉这里的大殿气势恢宏,到处金灿灿的,是五台山装潢最好的寺院。是游客必到之处。
听旁边的导游说远处那座峰是五台山最高的山峰,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
【黛螺顶】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掘出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寺因以名。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前有上下各三间的楼阁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厦的大殿,后有面阔五间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中轴线楼殿的两侧,配以厢房,布局显得平整。上院地势陡窄,岩壁上砌数丈高的院台基,上筑红围墙,象是黛螺顶的一条裙带。上院建有主供善财童子的大殿,殿左侧有岩洞,即为掘出善财等三尊铜像的原址。仁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
这天早晨下了小雨,这1080级台阶爸爸要每阶跪拜而上,一早五点多他先出发了,6点半我们赶到的时候他还只是上去了一小部分。就这样爸爸一直到9:33终于上到了【黛螺顶】。今天特别的是爸爸的生日。路上的人都停下来观看,还有人拍照,登顶的时候他全身已经湿了。
结束朝拜,我们选择搭乘缆车下山,这里的缆车是不封闭的,只有一个不固定的扣杆,坐在上面让人不免胆战心寒。11:15我们出山门。之后就是一个难忘的小插曲。我们按原路返回的时候发现山路被堵了,堵了很长的车队,原因是前方有山路塌陷被拦截,路边随处可见吃过东西的包装垃圾,听说这些车已经等了两三天了。最后爸爸决定绕一大段路,经过太原,走了大半个河北省,在雨中10个小时没休息,一路开回家,下车的时候我们已经走不动路了。这一次算是最受罪的一次自驾,这是我当时的感觉,如今回想起来我想这也是一种修行吧。
这就是山西给与我的故事,让我在体验了各种不曾有过的艰苦中,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见识了这片土地展现给世人的自然与人文的豪放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