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嗅到春的气息,就踏上了闽南沿海行之旅。3月22日从北京出发,路线:北京--温州--楠溪江--雁荡山--太姥山--霞浦--福州--平潭--湄州岛--泉州--厦门,4月7日返京,历时15天,整个旅程几近完美。
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出行。半个月来,最晚一次是早6点30分起床,其余大都是早5点就起床了。
起床后洗漱、吃饭、清肠,为一天的活动做好准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高铁无疑是一场革命,从北京到最南端,列车风驰电掣、穿山越岭,朝发夕至成为现实。
3月22日早08:10从北京南站出发,到温州南16:44。行车8小时34分。
出温州南站在公交车场乘B109公交车2元,到温州火车站(终点),入住锦江之星(温州火车站店)。公交车开了一个多小时,2元钱,性价比超高。
稍事休息在锦江之星店内用晚餐。1份扬州炒饭、1盆青菜豆腐汤,饭菜做的精细,以致对明天的晚餐很期待。
次日在锦江之星用过早餐,在温州火车站公交车场乘5路公交车1元,麻行码头下车。
温州火车站
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
江心屿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江心屿东、西双塔。
江心屿摆渡(往返)+优惠门票12元。
淡季出行的好处。若是旺季时船上站满了人。
瓯江水之混浊,果然名不虚传。
上岛后先去看东塔。
宋代古井。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
东塔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
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根植塔中,全年常绿。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沿海、沿江城市外国领事馆,特别是英国领事馆,选择的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如福州马尾、镇江英国领事馆。
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
寺院大门两边有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王十朋生于温州乐清,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寺院两端置钟鼓楼。
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东面。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
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
浩然楼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
登楼远眺,市区楼宇鳞次栉比,一览无余。
说好的小雨如期而至,很多游人返程了。
撑起雨伞雨中漫步,视线所及见不到其它游客。
雨伞被雨丝打的沙沙作响。树林中的榕树千姿百态。
江心屿的亭台楼阁。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
江心屿既可探古寻幽,又是个休闲怡情之地。
从江心屿返回陆地,乘68路公交1元去五马街。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温州旧城古街道之一,为温州市标志性购物步行街。
五马街称谓的由来还有段历史传说。
鱼圆汤是温州有名的地方小吃。
鱼圆汤20元1碗。
全天下雨,衣服、背包、鞋袜都湿了。下午3时返回锦江之星,电话预订了明天楠溪江岩头镇的假日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