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走马观花游成都(文殊院篇)

作者:笨蛋在马蜂窝 显示图片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蜀王杨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佛,寺毁。宣宗即位(847)修复,历800余年与世并存。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个人看法:尽管身处闹市,与世俗喧哗的文殊坊一墙之隔偏偏又无比融洽,但文殊院却有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超脱。这里佛教气息很浓,商业氛围却很淡。和国内不少景点一个劲上涨门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殊院取消了本就不贵的门票。香客可以免费领一炷香。不少居士婆婆还爱到这里吃吃免费的斋饭。庙里也没有乱七八糟的收费项目和算命。可能是来的人太多,庙里磕头用的蒲团很多都换成了铁皮制作的,嘿嘿,这种佛教圣地值得顶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名人录》里,只有两位中国人,一是孔子,另一位就是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11岁时即能背诵佛经,14岁发愿“远绍如来,近光遗法”,15岁学《大般涅槃经》、《摄大乘论》,一听就懂,看一遍就记得。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27岁开始西行求法。孤征十九载,独行五万里。
     其所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本,介绍了138个国家的风俗地理。“推表山川,考采境壤,祥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对于今天研究中印交通以及中亚地区的民俗风情、人文地理,均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玄奘大师头骨舍利(成都文殊院藏经楼)

        玄奘(公元600~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代着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他徒步十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天竺取经。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唐三藏法师玄奘已经远离我们1300多年,但是他跋山涉水,徒步西行取经,传播文化的精神至今感动着人们。大师毕生翻译了印度佛教经律论75部1335卷,约1300余万字,占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他在佛教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历史、地理、民俗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唐高宗麟德六年(664年),玄奘圆寂。唐高宗惊悉,赐葬在陕西铜川玉华宫。三年后,大臣担心皇帝每日看着坟墓悲伤过度,后来迁葬在陕西樊川平原的兴教寺。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兴教寺的三藏舍利塔被毁,玄奘顶骨暴露出来。被僧人藏至终南山紫阁寺中,建一塔供奉顶骨。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南京天禧寺住持演化可政大师将顶骨千里迢迢地一同背回南京,葬于天禧寺内。到了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玄奘顶骨被迁葬在天禧寺之南,并建三藏塔供奉。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天禧寺毁于大火,明成祖再建大报恩寺,并继续供奉玄奘顶骨。

     清朝末年,大报恩寺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祸,因三藏塔建有地宫,并未全毁,但自此,玄奘顶骨便埋没了一百多年,在历史烟云中鲜为人知。

     供奉玄奘顶骨的大报恩寺在清末毁于战火后,玄奘顶骨便一直不知所踪。1942年2月23日,日军长官高森隆介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旁建神社时,无意中挖掘到三藏塔地宫,发现了顶骨和一石函。石函内,有众多佛像、佛器及珠宝,石函两侧刻有记载 唐僧顶骨迁移的渊源文字,与文献所记载一模一样。石函一侧有铭文:“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早 因黄巢废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天圣丁卯二月五日同缘弟子唐文遇、弟文德、文庆、弟子丁洪审、弟子刘文进、弟子张霭。”另一侧的铭文为:“玄奘法师顶骨塔,初在天禧寺之东岗,大明洪武十九年受菩萨戒弟子广福……普觉迁于寺之南岗三塔之上……”这些在《景定建康志》、《至新金陵志》上都有记载。人们这才确信,锦盒里保存的真的是唐僧顶骨。

     玄奘顶骨重现于世,却又落入日本人手里,各界要求归还的呼声日益高涨。当时在北平的佛教界知名人士、四川西充人白隆平居士等人的呼吁下,上世纪40年代初,经汪精卫伪政府交涉,日方私自留下了其中1份,剩下的归还中国。白隆平居士作为玄奘顶骨的分奉人员,将顶骨分为3份:北平1份、天津1份,白隆平为家乡四川留了1份。

     成都分得的顶骨最初供奉在成都南郊近慈寺,建国后,川北行署领导张秀熟与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怕顶骨散失,写下公函派工作人员将顶骨保存到博物馆。1962年,成都大慈寺开放,又将顶骨供奉寺中。1966年,顶骨移送到成都文殊院,文革期间文殊院前任方丈宽霖法师为保护顶骨终日将其缠在腰间,这才使顶骨至今无损

       交通:乘坐地铁一号线至“文殊院”站,也可乘坐16、55、64等公共汽车

2016漫步金沙遗址博物馆
@http://www.mafengwo.cn/i/21643156.html

2015走马观花游成都(休闲篇)
@http://www.mafengwo.cn/i/3469939.html

2015走马观花游成都(印象黄龙溪 )
@http://www.mafengwo.cn/i/3471339.html

2015走马观花游成都(印象锦里和宽窄巷子)
@http://www.mafengwo.cn/i/3477037.html

2016问道青城山
@http://www.mafengwo.cn/i/5405183.html

2015走马观花游成都(武候祠篇)
@http://www.mafengwo.cn/i/3474420.html

2016走马观花游成都(青羊宫篇)
@http://www.mafengwo.cn/i/5464205.html


 


 


 


 


 


                                                   文殊院山门


 


 古朴庄严的照壁,高7.7米,长15.85米,上飧刻的“文殊院”三个金字系康熙年间该寺慈笃海月禅师书写,相传这位禅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道行高深


 


 “长廊”,长廊内的壁上和林立的石碑上刻有清代以来皇室、仕宦、名人赠寺的题咏、佛语墨迹及文殊院建置情况等碑文。这里的每一块石碑都加装了玻璃罩,能够比较好的保护好石碑


 


                              赵熙手书


 1988年新建的千佛和平塔(铁塔),此塔为六角形,共11层,通高21m,塔身高15.2m,重27吨。塔壁上铸999尊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释迦牟尼佛像1尊,共1000尊,故得名千佛塔。整体观之,庄严雄伟,气势磅礴,立体感极强,为这座千年古刹添姿增彩


        塔基下建有地宫,内藏珍贵法物


 


 


        康熙皇帝游江南金山寺御题


 


                                                康熙御笔“空林”石碑


                          果亲王书-开甘露门



                                于右任手书


                          谢无量手书


                                   启功手书


       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


 


                                刘墉手书


                        赵朴初小令忆江南-游峨嵋


 


 竹禅八言联:事能知足道心常乐,人到无求德品自高


                         说法堂


 


 


                                         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


 


                                      顺这条路往文殊院园林区走


 


 


 


        1997年始建的文殊阁、文殊楼(上客堂)堪称现代寺院的典型宏伟建筑。东面的文殊楼可供来往的大德僧人、居士膳宿,像是个高档招待所。古色古香的文殊阁占地面积1,000平米,一层为大型的视听讲堂,二层是成都文殊院佛教图书馆及现代化阅览室,三层是文殊殿供奉青铜铸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及信士父母的莲位。整个建筑恢宏大气,禅味浓厚,设计修建得都很有水平


 


 


 


 


 


 


 


 


 


 


 


 


 


                                                            放生池


 


 


 


 


 


 


 


                                                         大雄宝殿 


 


 


 


 


 


                                 鼓楼,上有匾书“法鼓”两个大字


                                钟鼓楼,出家的生活,晨钟幕鼓,千年如此


                                 钟楼和鼓楼,建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


 


 
歌曲:缥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