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交通:
重庆北火车站(南广场)——黔江区正阳火车站(坐公交车204、205、206、207,3元)——黔江汽车南站27队(汽车8元)——黔江区濯水镇(步行)——濯水古镇景区
自驾线路:重庆主城(渝黔二级路/5小时)——黔江区(水泥路/3小时)——濯水古镇梁子景区
特色饮食:泉孔酒(小灶土酒)、绿豆粉、油炸干、酸酢鱼(肉)、老腊肉、油茶汤、苕粉、南瓜鱼、血豆腐、合渣
#消夏计划#2015@重庆 攻略大全:一城山水韵,千载巴渝风
@http://www.mafengwo.cn/i/3418018.html
#2015旅程总结# 笨蛋记事
@http://www.mafengwo.cn/i/5362389.html
#花样游记大赛#盘点这些年走过的古镇
@http://www.mafengwo.cn/i/3328563.html
2016东方卢森堡,黔江峡谷城@http://www.mafengwo.cn/i/5443398.html
2017千里乌江,百里画廊@http://www.mafengwo.cn/i/6943190.html
2017千年古镇,梦幻龚滩@http://www.mafengwo.cn/i/6957428.html
2017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http://www.mafengwo.cn/i/6970370.html
2018漫步塘河古镇@http://www.mafengwo.cn/i/11252746.html
古镇其实并不大,临河而建,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
濯水古镇的风雨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据说是亚洲最长的廊桥,分为桥、塔、亭三部分
据说濯水古镇建筑是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结合,其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建筑风格古朴而又蕴含着哲理
2013年11月28日凌晨4时许,有“亚洲第一廊桥”美誉的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发生火灾,这座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的廊桥被烧毁。2014年11月,风雨廊桥照原样修复完工,重新对外开放。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上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长凳
这座横跨阿蓬江两岸的风雨廊桥坐落在濯水古镇入口处,成为古镇标志性建筑,也是人们遮风避雨悠闲玩赏的好去处
清澈碧绿平静的阿蓬江
离开廊桥,原路返回古镇
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平原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创新
古镇 街道两旁的民居均为木质结构,都是雕梁画栋、窗棂嵌花,工艺精湛,造型别致
八贤堂,原为清乾隆年间所建的进士宅第
这家的主人姓余,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入元大都时,为避灭门之祸,后人们散落民间,其中有一支逃到濯水镇上,他们隐姓埋名,经过几百年与汉民族的和谐共处,余家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清乾隆年间,因家族中出了三个进士,五个尚书,余家大院被尊称为“八贤堂”
八贤堂的堂屋,厢房,天井,合院井然有序
八贤堂共有33扇门,66座雕花柱墩,99根立柱和188扇雕花窗,古朴典雅,凸显出渝东南民居建筑的风貌特色
当年供奉李冰父子的禹王宫,文人聚会的文昌阁,供奉孔孟老荀四子的四圣池,终日香火不断的观音阁,湖南、湖北人的会馆万寿宫和人们看戏、祭拜刘备、关羽、张飞的万天宫等等,均是古镇最有特色的建筑,也是濯水人的骄傲。而这些让濯水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均已被毁,上千的供奉菩萨和塑像未能幸存一尊,人们只能从那些古墙和石门上,可以找到当年古镇的盛景和当年演戏时的盛况
蜿蜒迂回的青石板长街
马头墙
后面就是万寿宫仅剩的一面墙
“三倒拐”是老街的龚家“抱厅”建筑所在地,“抱厅”是歇山式屋顶建筑,被称为土家族吊脚楼的“宠儿”。龚家抱厅设计巧妙,虽然临阿蓬江而建,但在街上看,楼的正面却朝着街上,在江边看,楼的正面又朝着江边。这种一进一抱厅的干栏式建筑,在我国民居中很是少见(上图左侧建筑,可惜俺没有拍到)
古镇街道两侧的民居一间紧挨一间,把街道挤得像条小巷
汪本善旧居,是唯一透过大门和地下通道看到江景的建筑,交通与采光灵活,也是古镇唯一有封火山墙的临江吊脚楼。而汪本善是濯水古镇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有机地球化学的权威专家
一条长长的老街,游人并不多,安安静静,朴朴实实,没有那种商业气息浓重的让人想逃离
烟房不是瘾君子活动的场所,而是制作徽墨的车间
濯水商业,在清末民初时达到鼎盛。也就是从那时起,“濯水四子”——“余家的顶子(做官)、汪家的银子(富裕)、龚家的杆子(枪)、樊家的锭子(拳头)”便在民间悄然传开
汪家当年在镇上经营多种加工业,汪家油号是目前尚存的一个榨油房。汪家拥有的房产,占了当时整条街上建筑的一半,加上汪姓族人逐渐增多,人们便用“汪半街”来形容汪家,又称“汪半坝”
“汪家油号”大院有3道大门和3个天井,而且均设置在一条中轴线上,走进去就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丰富多变的空间布局和别具匠心的设计,体现了“前店后坊”的古商业建筑形式
汪氏后人汪少鲜,30年来一直在濯水做绿豆粉生意。她的生意总是比别人好,因为她总是比别人多加点绿豆在原料里,虽然加得不多,但体现了汪家人卖货的诚信
“光顺号”的大门是我国西部古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卷斗门,也是濯水七大院中唯一采用两开大门、唯一使用三方青砖青瓦墙的大院
光顺号是清朝时期濯水“十大号口”之一,总面积八百八十平方米,独特的建筑格局在院内形成了一条很长的通道,而且采光很好
“光顺号”有三进房屋两个天井,各进之间用青砖墙体分隔,一门相连,门框为石条打制,在院内形成一条很长的通道,以致有很好的采光
光顺号是老街最大的古建筑,被称为古镇第一大院
光顺号后门
濯河坝讲堂原为樊家宅第。讲堂设计严谨,呈梯级移位,递次变化,并呈现出由宽敞到紧凑的规律和特色
讲堂临街的一面为全开放式门厅,没设大门。两个天井之间也没设门
讲堂外是四面无门的凉厅,立于街中,形成“凉厅街”,供过去在讲堂读书的学生课间学习和活动之用,后来供街道居民乘凉。这里也是古镇上唯一没有大门和售货柜台的大院(这种不设大门的建筑被称成为‘凉厅式建筑’,濯水是目前重庆市和武陵山地区唯一的一处凉厅街,濯河坝讲堂也是全国唯一的凉厅式义学讲堂)
“天理良心”石碑
这块碑是当年的村民王明芳赠送自家的土地给附近的灵应寺,立碑彰显村民此举是凭天理和良心。现在,重修濯水古镇时,人们为了打造旅游的需要,把这块碑从附近移到这里
“朝门原本是古代天子宫殿中的应门。通过应门才能进行入正朝﹐故被称为朝门。在濯水,万寿宫、禹王宫两大会馆是古镇多元文化的重要标志,被当作宫廷的‘正朝’,由于古镇上码头可直达两会馆,当地人就把禹王宫旁的这道门称为了‘朝门’
禹王宫戏台
禹王宫建于清嘉庆2年,是濯水繁华商埠历史的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濯水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戏台雕花非常精美
古镇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河沿建筑的民居,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条石砌建的,经过了200多年的河水冲刷,河堤条石没有一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