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宁海的前童定为宁波之行的第一站,一半是因为它千年古镇的名头,一半是因为陈逸飞的电影《理发师》。
前童镇,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距今780余年,童姓子孙合族聚居于此,因坐落在白溪的前面,故名前童。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有“江南第一儒镇”、“江南小丽江”、“活着的民俗博物馆”等多张名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从宁波市乘火车到前童古镇。
从宁波火车站(票价28.5元,车程30分钟)到宁海火车站。乘102路公交车到南门大桥站,票价1元,再转乘到前童的乡村中巴车,票价为4.5元。车程30分钟。
2、从宁波市乘汽车到前童古镇。
宁波汽车南站坐到宁海的汽车(票价28元,行程约70分钟),停宁海汽车总站。从宁海汽车总站打车到宁海汽车西站,6元,再转乘到前童的乡村中巴车。
前童古镇门票价格:70元/人。包含景点:职思其居,明经堂,泽思居,上堂屋,民俗博物馆,老街,大宗祠,群峰簪笏。
开放时间:8:00--16:30
美食:前童三宝是油豆腐、香干和空心腐,都是豆制品。当地的豆腐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制作,味道更为纯正。可在这儿吃顿有前童特色的“豆腐宴”。
住宿:前童景区内有几家民宿,前童驿事、好义堂客栈等,可在网上预订,老板引进来,可免70元门票。景区外有前童酒家、前童古镇土味酒家客栈,都在景区外不远处。
离开前童:回宁海的车是在古镇门口当地老乡帮着“拦”下的。听说末班是下午五点。
坐乡村中巴到前童古镇(注意是游客中心附近),一下车便能看见鹿山,最好先登上鹿山顶,可以俯瞰前童古镇的全貌。鹿山不高,因为形状像一头卧着的鹿而得名,几分钟就到达山顶。山顶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亭。极目远眺,对面与鹿山遥遥相对的是塔山,两山对峙,鳞次栉比的房屋就在两山之间铺开。靠鹿山这边的老房子是最早的前童。
注意:前童古镇门口不售票。游客服务中心就在前童车站附近。门票70元/人,70岁以上免票。游客服务中心距古镇大门口700多米,有环保电瓶车可代步,车费5元。
古镇大门,验票比较严。是在原镇前面加盖的一个门楼。
先上一张古镇的导览图,门票背后也有介绍。
进入古镇后,回拍。
没修复的老屋前,桃花正盛。
进大门不远,就看见一座大宅子,门楣上书“西邨“,邨=村。进去就是“职思其居”。
职思其居,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住宅。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
职思其居宅的台门由红色茶盘石石条构筑而成,系石库门式。红石制成的高0.7米、宽1.2米的额匾上,是阴文篆刻的宅名。“职思其居”,亦可读作“居其思职”,意为在外做官时,要想想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院子,想想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父母;休假回家时,则要想想自己为官一任,须造福一方的职责。仅从这四个字上,我们就不难看出,童汝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为人处世之道。
庭院为四合院,房屋是二层木结构,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区划,又融融一堂,极富人情味。院子很宽敞,用卵石铺砌的金钱状图案,蕴含“金钱铺地”之意。
1905年创办的塔山启蒙学堂(前童中小学的前身)即建于此宅。
明径堂又称“狮子明堂”,在“职思其居”的北侧。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门口挂有浙江戴学政奉旨题赠的“明径”匾额一方。以“明经”作宅名,既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也是宅主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
“明径"匾额是浙江学政奉皇帝之命所立,左右门墙上“礼仪”、“孝悌”四个砖雕篆字,体现了主人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规范。
这是一个地道的四合院。柱头的雕花挺讲究。有人家在此居住,才办过喜事不久。
看到一块老匾,上书“敦倫凝道”。”敦”意为勉励,“倫”是伦常。“凝道”,即修德。这是宅主亲笔题写的,既显示出他的文学功力又表达了其儒家思想。
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2002年修复。因原来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走近泽思居,可以发现此宅马头墙高耸,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雕刻复杂是此宅的特点。整栋房子“无梁不雕、无雕不精”,号称为“江南第一雕花大楼”。
精美的雕花大轿。
此处原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后改为粮仓。1998年建成民俗博物馆,是浙江省首家村级民俗博物馆。前童民俗博物馆呈三合院式,展厅面积为550平方米,用于展出的藏品为500件,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间器物。展现了前童地区走向近、现代的农村文明发展史。
外墙脚摆着的“十里红妆”,展现出当年大户人家女子嫁妆的气派。
展馆最显眼处摆着一张“千工床”。所谓千工床,因需花一千个工才能完成而得名(一个木匠工作一日为一工,千工床,需3个木匠制作一年),雕工非常讲究。
展品都是围绕前童传统的生活、生产习俗的用品。展现前童独有的生儿、育子习俗,婚礼习俗和生活劳作习俗。
各类手艺工具。
金银匠工具、风箱等。
各种桶、盂。其中的子孙桶是子孙投胎的地方,也是溺杀女婴的工具。
前童的独特婚俗。
做生意、故手艺、种田地。
高耸入云的马头墙,左右对称,俗称“五岳朝天”。 它不仅是为了美观,它还有挡风、防火之用。马头墙是明清时期,江南官宅威势和门户富庶的象征,其级数越多,就职位越高,势力越大。这座大宅建于嘉庆年间,外墙上塑“群峰簪笏”的浮雕文字,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墙势如同头戴簪,手持笏的王公大臣。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期盼子孙后代能封官加爵的意愿。
门柱头,左、右两边各有一只倒挂的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出事事如意的愿望。门楣上雕有“葵心向日”。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五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
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名儒方孝孺亲自参与设计。是童氏合族聚会、祭祀、庆典等活动的场所。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及正厅,是封闭的四合院。
正厅仍保留了明代风格。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在中国较为罕见。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因这里较为偏僻,所以明代还有所保留。
宗祠里的戏台。
西厢曾辟为方孝孺祠。
建于清末,曾经繁华一时,老街两旁开设有十多家店铺。
古镇里不管是大街还是窄巷,都是鹅卵石铺砌而成,干净,整齐。
前童建村初期,祖先就有“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思想,对村庄建筑有通盘考虑,合理规划,要求建筑物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村庄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不仅要造好房、修好路,还要掘好渠、挖好井。古镇的八卦水系设计的极其精巧,卵石路与清水渠蜿蜒成网,造就了家家小桥、户户流水的独特景观。
古镇有古井几十口,大多紧挨着河道,水位落差有几米甚至十几米,但河水绝不渗漏到井中,由此可见前童先人的聪明才智。
陈逸飞的电影《理发师》在此拍摄。这个场景还一直保留至今。
古镇里的大会堂,被命名为逸飞影院。全天免费循环播放电影《理发师》。就是这部电影让前童古镇为世人所知。在拍摄地,看影片中出现的古巷老屋,别有一番滋味。
前童三宝是油豆腐、香干和空心腐,都是豆制品。当地的豆腐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制作,味道更为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