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古镇

作者:吕霞客 显示图片

塘栖古镇应运河而兴,历朝历代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塘栖在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镇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

京杭运河东西向贯穿全镇,也使得古镇名声大噪,但和其他古镇相比,这里还是尚未开发过度的。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逶迤而来,象一条绚丽多彩的缎带维系着南北大地。古镇塘栖,就座落于这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如果把浙江诸多名镇比作颗颗璀璨的明珠,塘栖便是镶嵌在古运河畔分外夺目而耀眼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水上街市风貌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无可替代。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先生曾对她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 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


郭璞古井位于广济桥南岸,距广济桥不远。相传,此井系东晋文学家郭璞所建。郭璞精通阴阳八卦,井址选中了地下水脉,水位竟高出塘河水位约六尺,其味甘冽冠于诸井。据光绪《塘栖镇志》记载:康熙己巳年,玄烨帝南巡,驻骅镇西,汲此井以供茶水。乾隆年间,里人卓晁书“郭璞井”额于上。道光年间重修,里人徐晟镌“汲古”两字于砖嵌诸壁。后因年久失修,匾石俱废,后人均以为是普通水井。



桥顶可见到运河北的街道(古巷)



广济桥是塘栖的骄傲,有人称它为塘栖的龙鼻,高峻挺拔。以前,这里的民间还有“走桥”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迎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走桥祈福的说法。走桥是江南的一个民俗。据说元宵晚上走的桥越多,得到的福分就越多。所以到了当天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远看去,煞是壮观


塘栖百姓历来对吃菜颇为讲究,口味甚刁,注重刀工和火候,讲究精工细作,重油重酱,讲究入味,其色、香、味、形的要求和杭帮菜近似。塘栖是浙江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传承古镇千年历史,依托运河综保、超山综保两大工程,着力打造宜游、宜业、宜居的"江南佳丽地,塘栖品质城",塘栖的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说道塘栖的特色小吃,当地民谚这样称道:"法根糕饼汇昌粽,粢毛肉圆香又糯。细沙羊尾香烘烘,塘栖板鸭鼎正宗。"




塘栖名胜古迹遍布,依景称"栖溪二十四景"。迄今尚存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水南娘娘庙等,还有横亘古运河的七孔长桥--广济桥。十里梅海之超山,是著名的省级旅游风景点,这些独特的古迹遗址赋予了塘栖这座江南古镇无限的魅力。



水北街原长2500米,除民居外还有油坊、庙宇、染坊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水北街道全长仅1425米,其中明清建筑沿街长750米,古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留存老店的建筑风格独特,外层街面房,内设风火墙,现有厅堂14座,有平厅、楼厅、前后厅等,一般均带有后花园。北街沿运河北岸,自唐宋时期就有人居住。






继续往前行,看见一个茶馆,进门一看很多当地老人在里面围着小桌喝茶,台上一位艺人正好结束他的评书。



坐在这个位置才勉强可见六孔

柳青袅运河岸,青石虹拱广济桥。
水北廊檐美人靠,轮回旧曾谙塘栖。


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







运河边停着的仿古船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