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走进灵山,走进圣山乐土,沐浴佛光清风,感受晨钟暮鼓,参悟人生要略……
亮点:本文摘抄大量文字介绍佛教文化。
【预告片】
信阳,我的故乡。
在此生活了二十年,那一草一木,那一言一行,都是我儿时的牵挂。
如今早已过而立之年,每年,都会在春节踏上家乡的故土;每年,都会在大年三十当天吃过年饭后(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中午吃年饭),都会到灵山去祈福。一来,祈福来年幸福安康;二来,总想多踏几步故乡的热土……
每次带着单反相机出门,回家后面对着几百张照片不想整理,文字也憋不出来,只能对着显示器发呆。
之所以每次还是坚持把游记写出来,一小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记录和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很多在旅行途中有趣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被遗忘,时不时的翻出之前写过的游记重温一遍,回忆当时各种快乐和感动,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摄影/文字/作者:江枫渔火
我的更多游记请戳我的窝:点击我的图像或@www.mafengwo.cn/u/51792699.html
相机:尼康D700/24-120 拍摄主体
手机:拍摄花絮
后期:LR
音乐:《禅》——李守业(纯音乐版)
今年过年是二十九,一家人开开心心吃过年饭,大约2点左右,我便开车带着小熊前往灵山。从家出发大约行驶40分钟。这两年农村过年回家的私家车可真多,往年可以开车从后门直接开到灵山寺山门前,可今年,山门前有交警拦截,只能停在新山门前,剩下的距离就要步行了……不过也好,可以领略沿途风光了。都说风景都在路上嘛。从新山门到灵山寺,步行距离约2公里,建议走旅游通道。(也可坐景区车)
灵山寺,位于罗山县同心村,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唐明两朝被封为“国庙”,现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灵山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鸟类保护区于一体。规划总面积为61.5平方公里,含六大景区(灵山寺景区、逍遥洞景区、金顶景区、龙牙寺景区、龙凤祥林景区、九里落雁湖景区)。
因信阳处于大别山下,尽管寒冬腊月,依旧显现绿色,湖水碧波荡漾。这座福渡桥,也是旅行通道的一条捷径。
重八亭。你可以想象,如果春风徐徐,坐在亭中,是何等惬意。
上方正在修建滑翔索道,目前还没有开通。
远处即是朱元璋圣像。
始建于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灵山。
这个专供游人钻的挺有意思。关键根据你的身材,分别写着杨贵妃、猪八戒等挺有意思。
木头上刻的字,认真研究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小熊确实胖了不少了,免强从第三个格里钻出来。
前行不远,又出现“黑道”、“白道”,让选择……本能的,试试黑道,呵呵。
看看地下写的这些词语,全是黑道专用啊,短短几十米,全是、全是……
走到尽头,豁然出现一佛祖神掌,上书“回头是岸”,死胡同了,必须得原路返回了……(有人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就钻到白道那条路上了)
白道的词语,个个弘扬正气。
紧接着,就是抚摸林了,小熊跳起来,玩得不亦乐乎……
走桩,如果是雨季,下面流淌着溪水,是不是又是另一种心境呢?成人倒觉得无所谓,小熊可是认真的挑战起来。
一条曲折的石径路,一直通向灵山寺。
这本是一小湖水,全结上冰了。多少有些煞风景。
当春天来临,路边开满小野花,此情此景,又是何等景象呢?
也许这就是原生态的美。
接近灵山寺,道路两侧全是卖各种高香的商贩。
关于灵山寺的香火购买(佛曰:请香),建议不要在新山门购买,不然带上来可吃亏了。最好在灵山寺前买,价格一样,甚至更便宜。
小熊抱的这一捆高香,18元,供大家参考。注意,灵山寺里只在天王殿三个香炉可以烧香(烧高香),其它寺庙禁自带香火,并且不能烧纸,所以,不要浪费哟,只请高香即可。
来灵山寺8成的人都是祈福的,所以,基本人手一捆高香。
灵山三奇
在我国,庙宇一般门朝正南,而灵山寺为什么是山门朝东呢?
据相传,唐朝以前,寺内只有三层殿,也是山门朝南而开,后唐明皇之女人寺为尼时,地狭庙窄,朝廷扩建庙宇时,依山就势所为,就把寺门建得朝东了。寺门东开被誉为灵山三奇之一。
另有二奇是蓄发修行和僧尼同诵。出家人多为光头,而灵山寺僧则不然。这是因为,北京西山临济寺十九世掸师来灵山任主持时,老僧潜心修行足不出户,头发长了也不剃,佛门称之“恨头僧”,老僧圆寂时,满头长发,故而他的徒子徒孙都有了蓄发的习惯。
到了近年,寺院内提倡削发,除个别僧尼外都剃了光头,而在寺内偏殿供奉的一位灵山寺近代高僧释大慧大师的法像,可以看得出,他当时在灵山寺出家就是带发修行。
灵山旧有七寺三庵,原本分开诵经,后因战乱,特别是文革的一场浩劫,唯有灵山寺幸存,故而僧尼同寺诵经。
这就是灵山寺的三个香炉,从香灰可以看出,这里的香客何其多,香火何其旺。
灵山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是全国独一无二、“僧尼同寺”的寺院,唐、明两朝曾被封为国庙、皇庙。据当地人说:灵山寺特别灵验,有求必应。所以前来上香求愿的信众特别多,这里的香火特别旺!
天王殿
在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中,天王殿是山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内中间供奉弥勒菩萨,面向南;弥勒像后供韦驮菩萨,面向北;东西两旁则供四大天王。下面分别介绍:
弥勒菩萨
弥勒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即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在阎浮提世界成佛,所以习俗相沿,也称他为弥勒佛。因为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尽其一生之后,将到人间继释迦之后成佛,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据佛典所载,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的内院弘法,教化天众。相传兜率天上有五百亿天子,各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发愿布施弥勒菩萨,庄严兜率天宫。因而使兜率天成为殊胜的国土。
弥勒菩萨的信仰,是净土教的一型。此种信仰在印度、中亚、中国、日本、朝鲜等地都曾经流行。我国晋代的道安、唐代的玄奘、现代的太虚,都是弥勒菩萨的信仰者。
唐代末年的布袋和尚,慈悲度众,弘化一生。在示寂时曾遗有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世佛徒乃以之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我国历代有关弥勒菩萨的图像,大多是以布袋和尚为依据而绘制的。
弥勒菩萨的笑口大肚形象,主要是教育我们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菩萨的笑,不是讽刺的笑,而是慈悲、悲悯的笑,弥勒菩萨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是欢喜、希望和光明。我们应该学习弥勒菩萨的大度、放下、自在与洒脱。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能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四天王的形象,在不同时代各地寺庙所塑的不完全一致,北京广化寺所塑的四天王形象为: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舞剑生风,职风;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弹琵琶调选弦,职调;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撑伞避雨,职雨;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塔镇妖魔,使其归顺,职顺。所以四大天王结合起来即为“风”“调”“雨”“顺”,寓意四大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四天王经》记载,四天王皆从属于帝释天,每月之六斋日检视人之善恶行业,并劝勉守戒行善。密教之现图曼荼罗,将此四天王列于胎藏界之外金刚部院。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着甲胄防护,手执剑、鉾等武器,脚踏邪鬼,采武神造形。今依我国汉地佛教及藏传佛教所传,表列四天王之身色、持物如下:
汉地寺院之塑像 西藏密教之造形
尊名 身色 持物 身色 持物
持国天王 白色 琵琶 白色 琵琶
增长天王 青色 宝剑 青色 宝剑
广目天王 赤色手缠绕一龙 赤色左手执蛇,右手持佛塔
多闻天王 绿色右手持伞 左手持银鼠 黄色 左手执食蛇鼠,右手持幢幡
灵山寺现有大殿四层,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手千眼观音殿。
韦陀菩萨
韦陀菩萨是佛教的守护神。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犍陀天、建陀天、素健天,或作违驮天、违陀天。依我国佛教界所传,此神姓韦名琨,又称韦天将军。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名的护法神。
唐朝的道宣以为:韦将军系诸天之子,童真梵行,主领鬼神。在佛陀即将涅盘时,韦将军曾得到佛陀的咐嘱,以护持佛法。他对东、西、南三洲的佛法护持最力。有关佛教的争斗临危事情,他一得消息必定亲往弭平。对于魔子魔孙的惑乱比丘,他也都栖遑奔赴,应机除魔。凡此种种,使天界的四天王对他都极为敬重,每次韦将军一到,天王都会起立相迎。
韦陀菩萨手捧宝剑,宝剑的方向也表明本座寺院的类别,若宝剑剑头下指,表示本座寺庙是子孙丛林,一般不接待外来挂单的僧人,若宝剑平捧,表示本座寺庙是十方丛林,任何云游的僧人都可以来此挂单。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为什么叫大雄了?是因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具体供奉哪一尊佛,有不同的情形,兹略述如下:
(1)供奉释迦牟尼佛:有各种不同的姿势,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结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结说法印。另有一种立像,称作旃檀佛像,乃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一般多于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二比丘像,即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
(2)供奉三身佛:系根据大乘教理而塑。当中一尊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即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3)供奉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称三宝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外,又有以三世佛代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为过去的迦叶佛;西边为未来的弥勒佛。
(4)供奉五方佛:以五尊佛分别阐释佛的意义。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佛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闼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金刚界五佛,即毗庐遮那佛、阿闼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居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之五解脱轮。其中,毗卢遮那佛位于中央,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来位于东方,身呈黄金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下垂触地;宝生如来位于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置于脐部,右手向外结施愿印;阿弥陀如来位于西方,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来位于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五佛之种子依次为徤(vam!)、傆(hu^m!)、痜(tra^h!)、逳(hri^h!)、奥(ah!)。
胎藏界五佛,谓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即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中之五佛。其中,大日如来位于中央,身呈黄金色,住法界定印;宝幢如来位于东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作触地印;开敷华王如来位于南方,身呈黄金色,住离垢三昧;无量寿如来位于西方,身亦呈黄金色,住弥陀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位于北方,身呈赤金色,为入定之相。五佛之种子依次为畲(a^h!)、豙(a)、傓(a^)、蛊(am!)、奥(ah!)。
金刚界为果曼荼罗,表智;胎藏界为因曼荼罗,表理,故五佛之种子与色相等虽不同,其体则无异。然此二义原系两部之宗义,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废。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内的匾额是“金胎不二”,这有很深的含义,大家以后可以深入体悟。
法堂
法堂乃七堂伽蓝之一。即禅林演布大法之堂。位于佛殿之后方,方丈之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之宗旨,故于禅宗特称为法堂。依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四等所载,我国自古除佛殿外,亦建有法堂。及至百丈怀海禅师定禅苑之规制,遂模仿朝制之太极殿建立法堂,堂内中央设一高台,四方均得仰望,然后世则于座后设大板屏,已失古意。又有谓禅刹之法堂系模仿帝释天之善法堂而建者。据禅苑清规卷十:“不立佛殿,唯构法堂。”可知禅苑古来不存佛殿,只建法堂;后始于佛殿之后方建法堂,或于小寺院中,衍为佛殿、法堂两者兼用。
印度古来即建有法堂,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四云:‘于当来世是中皆应起立塔寺,造作法堂,安置舍利经法形像,以种种七宝而修供养。'《有部毗奈耶杂事》云:‘王作是念,今此珍宝是依法得,非是枉求,我今宜用修造法堂。'我国法堂之建立亦由来已久,《六学僧传》云:‘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景德传灯录》云:‘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据此可知,隋唐以前即存有法堂。
现代寺院虽然一般都建有法堂,但法堂的功能多被佛学院、研究所、教室、讲堂等替代。
藏经楼
藏经楼,顾名思义,就是存放佛教《大藏经》之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印行的《大藏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共三百六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按《千字文》编号,分储于各柜内。藏经楼也收藏佛教其他典籍及珍贵法宝、法器等等,由藏主、知藏专职管理,除了特许阅藏者外,一般僧俗不得随意上楼。
藏经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后,分上下两层。佛教大丛林为楼堂结合,一般寺院为楼殿结合,即以藏经楼、法堂(般若堂)或藏经楼、毗卢殿的形式出现。
圣井
灵山寺第三层院里有一口井,深5米,直径约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银光闪闪,波光滟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衔修竹藏于此井,躲过了官兵的搜捕,后人称之为“圣井”或“潜龙井”。
观音殿
观音殿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观音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住处,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载,此菩萨住南海补陀落山。故其住处即在此娑婆世界。而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受记经中,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我们可以理解为菩萨身住于净土,示现于娑婆。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等,亦皆有个别之仪轨。
观世音之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后传至中国内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故有关观世音之记载甚多。自西晋竺法护之正法华经译出后,中国内地亦大兴观世音之信仰,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有关著作亦颇多。自北魏以后,造观世音像之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地存有遗品甚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之传入,诸种观世音像亦被造立,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观世音像即居大半。又以元魏孙敬德之高王观音经为始,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等诸经亦陆续出现。其显灵说法之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
灵山寺佛缘
位于信阳市罗山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共有七寺三庵,包括灵山寺、金顶寺、中佛寺、白佛寺、白云寺、龙牙寺、险石寺、圆通庵、福全庵、延寿庵。灵山寺是一座颇为奇特的寺院,院内既有僧又有尼,唐代的建宁公主就曾在灵山寺出家为尼,这一制度也是我国佛教界的一大奇观。到了宋、明两代,皇帝曾多次亲临灵山,足见灵山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百日红
灵山寺大雄宝殿后,慈悲殿前院的南边有一棵古树,叫百日红,人们亦称之为“痒痒树”。如用手在树身上轻轻抓挠,枝叶就会微微颤动。树干直径约30公分,高5米上下,树皮外表呈黄褐色。树干向上生长态势曲弯有致,恰似游龙戏水,枝丫参差交织在一起,茂盛的绿叶互相叠连呈伞状,“伞”面约5平方米。百日红于阴历五月中旬含苞,下旬开放至八月末。花期约为100天。它含苞时,先生长四棱形的嫩枝,长约15厘米。每一枝上长出上下对称的十余个花苞,形成一串。每一花苞有六瓣,瓣与瓣之间长有花茎,茎上方是花。花形如木耳状,色粉红(枯后成紫色),花心是黄色,有数十个花丝,花落结籽有一果。据传,百日红是在清光绪年间,由灵山寺的和尚到外地云游带回的,距今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仍枝繁花盛。
韦驮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与金刚力士、四大天王都是佛教护法神,他因驱邪除魔,保佛护法有功,后来成了菩萨。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胄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金刚杵,或双手合十将杵横于时间,表示这里是十方寺院,游方僧人到寺,皆可得到供奉;或左手插腰,右手握杵柱地,表示这里是子孙寺院,不予接待供养。韦驮塑像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忠实地护法、护佛、护僧。
如果单纯祈福,灵山寺不足半小时即可礼佛完毕,四周闲逛了一下,我们便往山下返回。
敲钟。
九曲十八弯。
灵山新山门,灵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信阳火车站下车,车站附近有长途汽车站,可直接在长途汽车站乘坐信阳--灵山的专线巴士,票价15元。 在信阳火车站下车,车站附近有长途汽车站,乘坐到罗山涩港镇的车然后换乘涩港镇到灵山寺的车。灵山
武汉天河机场——灵山 150公里
从京珠高速到达灵山站转乘公交车到达灵山景区信阳市火车站——灵山 20公里
在信阳市信运汽车站乘坐信阳—灵山旅游大巴车(黄色标志)直达灵山
郑州新郑机场——灵山 300公里
从京珠高速到达灵山站转乘公交车到达灵山景区信
阳信运汽车站→灵山镇→灵山罗山汽车站(新罗息路口)→灵山镇→灵山京珠高速在灵山镇设有一出口,同时在距灵山风景区5公里处设有另一出口。